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沙利度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合成1,3-二氢-1,3-二氧代.2H-异吲哚-N-取代沙利度胺衍生物。并对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方法以2.氨基-β-D-吡喃葡萄糖盐酸盐为原料,经过6步反应得到化合物N-(3’,4’,6'-三乙酰-1’-溴代吡喃葡萄糖)-1,3-二氢-1,3-二氧代-2H-异吲哚,该化合物经过溴代、取代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通过对4T1细胞存活率的测试测定20个目标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设计合成的20个目标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所有化合物均经过1H-NMR谱确证,部分化合物经IR、MS谱确证。结论所有目标化合物对4T1细胞均具有-定的抑制生长作用。表明所合成的沙利度胺衍生物均有-定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设计并合成一系列2-(E)-(3-甲氧基-4-环戊氧基苯基亚甲基)环戊酮衍生物,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筛选。方法合成目标化合物并用人肝癌细胞(Bel-7402)和人口腔癌细胞(KB)对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筛选。结果合成了5个目标化合物,其中3个未见文献报道。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初筛结果显示化合物5具有较高的活性,对Bel-7402和KB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62gmol·L^-1和8.04gmol·L^-1,但低于对照药5-氟脲嘧啶。结论2-(E)-(3-甲氧基-4-环戊氧基苯基亚甲基)环戊酮Mannich碱衍生物具有一定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天然产物鬼臼毒素类似物表鬼臼毒素(1)和4'-脱甲基表鬼臼毒素(2)的简易合成方法,并测试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一瓶法”合成目标产物,并通过MTT法和SRB法测定2个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与结论通过对鬼臼毒素进行结构改造,得到合成其衍生物的常见化学反应的简易操作方法,化合物1和2的收率分别为86%和79%,其结构经。H-NMR和ESI—MS谱确证。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4种肿瘤细胞(HeLa细胞、SKOV3细胞、K562细胞、耐阿霉素I(562细胞)均具有较强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刘宗英  高岩  李卓荣 《药学研究》2016,35(9):497-500,510
目的:设计合成1-苯基-1-苯并呋喃/噻吩甲烯基环烷烃衍生物,测定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甲氧基取代的2-羟基苯甲醛或苯乙酮(4a~4c)为起始原料,经缩合、Mcmurry偶联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2a~2c;以2-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或苯乙酮(6a~6b)为起始原料,经酯化、重排、水解、缩合、Mcmurry偶联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3a~3b;采用四氮唑盐( MTT)法测定对人白血病细胞活性。结果共合成5个衍生物,其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证;其中衍生物3a~3b的体外抗人白血病CEM细胞活性与先导物1相当,但低于考布他汀A-4( CA-4)。结论采用苯并噻吩环取代先导物的B环能保持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改善黄芩苷的溶解性,设计合成系列黄芩苷衍生物,并评价其抗脂质过氧化活性和抗肿瘤活性。方法以黄芩苷和环氧乙(丙)烷为原料,通过羟乙基化、羟丙基化、酯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黄芩苷衍生物;分别采用生化法和台盼蓝染色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小鼠脑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体外抑制作用及对白血病细胞HL-60的生长抑制活性。结果合成了13个黄芩苷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和MS确证。其中,化合物36、116、1113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化合物1、6对MDA的抑制作用显著,化合物713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化合物1、6对MDA的抑制作用显著,化合物710、12具有中等强度的抑制HL-60生长作用。结论黄芩苷结构中的酚羟基是其抑制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活性基团,葡萄糖醛酸的6位游离羧基是能够增强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的有效基团。  相似文献   

6.
目的合成一系列新型结构6-芳基茚并异喹啉酮衍生物,并考察目标化合物对DNA拓扑异构酶Ⅰ(TopoⅠ)的抑制活性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茚和间氯苯甲酸为原料,分别合成高酞酸和4-甲氧基高酞酸;高酞酸通过脱水反应、与亚胺加成反应制得中间体6-芳基茚并异喹啉酮;该中间体与各种氨基取代的氯代物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TopoGEN公司的Topoisomerase Ⅰ drug screning kit来测试目标化合物对TopoⅠ的抑制活性;选取人乳腺癌细胞(MCF-7)、非小细胞肺癌细胞(NIH-H460)和人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与结论共合成了17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均经MS(EI)、1H-NMR确证。体外活性筛选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TopoⅠ表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且对3种肿瘤细胞表现出较好的抗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9,(5):591-595
目的:合成并鉴定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并评价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救必应酸为原料,通过28位酯化、3β位和23位羟基与酸酐反应合成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采用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及理化性质对合成的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评价紫杉醇(阳性对照)、救必应酸及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对人宫颈癌细胞He La、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人肺腺癌细胞SPC-A1、人肝癌细胞HepG2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以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指标]。结果:共合成了6个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分别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1)、3,23-O-双(乙酰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2)、3,23-O-双(丙酰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3)、3,23-O-双(丁酰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4)、3,23-O-双(邻苯二甲酰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5)及3,23-O-双(丁二酰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6)。与紫杉醇比较,化合物5和化合物6对HeLa、A375、HepG2、SPC-A1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与其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救必应酸及其他化合物的IC50显著减小(P<0.05)。结论:本研究合成了6个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其中化合物5、6具有显著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邵薇  何谷  成丽 《华西药学杂志》2013,28(3):232-234
目的 合成一类新型的喹唑啉类衍生物并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2-氨基-5-硝基苯甲腈为起始原料,经过环合、氯化、氨基取代、硝基还原、N-乙酰化等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在前列腺癌细胞PC-3、人卵巢癌细胞SKOV-3、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皮肤基底细胞癌细胞A431和人红白血病细胞K562等细胞株上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和结论 合成了3个新型化合物,并经1HNMR、MS确证了化学结构.初步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显示化合物具有抗白血病和抗结肠癌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薯蓣皂苷元衍生物在体外的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MTT法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人肺腺癌细胞A549、人肝癌细胞HepG-2及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株K562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结果薯蓣皂苷元衍生物对4个肿瘤细胞株A375、A549、K562、HepG-2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肿瘤活性。结论绝大部分薯蓣皂苷元衍生物对4个肿瘤细胞株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IC50值都低于30μmol.L-1。化合物22对细胞株A375的IC50=4.48μmol.L-1,化合物9、10对细胞株K562的IC50分别为2.51、2.38μmol.L-1;显示其抗肿瘤活性与对照化合物1-(3β-薯蓣皂苷元)-3-苄基咪唑溴盐相当。  相似文献   

10.
5'-脱氧-5-氟胞苷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并合成具有抗肿瘤活性的5'-脱氧-5-氟胞苷类衍生物。方法2',3'-O-二乙酰-5'-脱氧-5-氟胞苷在三氯氧磷存在下与1,2,4-三唑缩合得到1-(2',3'-O-二乙酰-5'-脱氧-β-D-呋喃核糖)-4-(1,2,4-三唑-1-基)-5-氟嘧啶-2-(1H)-酮(3),后者用不同的亲核基团取代核苷C-4位上的三唑基团,制备一系列含有烷基胺、烷氧基和脒基的5'-脱氧-5-氟胞苷类衍生物。结果合成了15个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化合物的结构经1H-NMR、FAB-MS及元素分析确证。结论抗肿瘤活性测试表明,其中某些化合物的活性与对照药物卡培他滨相当,对肺癌、结肠癌、乳腺癌和肝癌细胞显示出较好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1.
辽东楤木芽中的两个新糖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硅胶柱色谱和制备HPLC等手段,从辽东楤木芽中分离得到2个新化合物,利用理化性质和光谱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1-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一(E)-3-hexene和1-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3,7-dimethyl-2(E),6-heptdiene。该化合物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刺龙芽糖昔I(congmuyaglyeoside I,1)和刺龙芽糖昔II(congmuyaglycoside II,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合成β-榄香烯胺类衍生物,并对其体外抗癌活性进行初步的评价。方法 β-榄香烯经氯代、胺化制备目标化合物。以SRB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HL-60、HeLa、SGC-7901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与结论 合成的12个新化合物经IR、MS和1H-NMR确证结构。初步药理结果显示大部分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癌活性明显强于β-榄香烯。  相似文献   

13.
一株耐碱链霉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研究一株耐碱链霉菌(Streptomyces pleomorphus sp. nov.)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分析法结合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S. pleomorphus sp. nov.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路易斯安那碱A (1)、路易斯安那碱B (2)、4&#61602;,7-二羟基异黄酮(3)、4&#61602;,7-二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4)、4&#61602;,5,7-三羟基异黄酮(5)、14-甲基十五烷酸(6)、(E)-3-甲硫基-丙烯酸(7)、4-羟基苯乙醇(8)、&#61538;β-谷甾醇(9)。结论 9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S. pleomorphus sp. nov.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维生素E琥珀酸酯 (VES)对顺铂(CP)肝细胞毒性及联合用药增强抗肿瘤活性的可能。方法 用二步灌流法分离人和大鼠肝细胞 ,接种于胶原铺被的 96孔板 ,细胞贴壁后 ,分别加入一系列浓度的CP ,VES及CP +VES ,于 4 8h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 (IC50 ) ;同样方法用于检测CP ,VES及CP +VES对人前列腺癌细胞系DU 14 5和人大肠癌细胞系CCL2 2 9的抗增殖作用。结果 CP ,VES ,CP +VES 1mg·L- 1,CP +VES 5mg·L- 1,CP +VES 10mg·L- 1对人肝细胞的IC50 分别为 2 .35 ,>10 0 ,2 .2 6 ,4 .2 5 ,6 .93mg·L- 1;CP ,VES ,CP +VES 5mg·L- 1,CP +VES 10mg·L- 1,CP +VES 2 5mg·L- 1对大鼠肝细胞的IC50 分别为 4 .70 ,>10 0 ,10 .94 ,17.5 7,2 3.2 4mg·L- 1;CP ,VES ,CP +VES 5mg·L- 1,CP +VES 10mg·L- 1,CP +VES 2 5mg·L- 1对DU 14 5和CCL2 2 9的IC50 分别为6 .36 ,5 5 .36 ,5 .0 4 ,4 .85 ,0 .5 8和 9.5 8,39.4 7,7.2 9,4 .2 2 ,2 .4 3mg·L- 1。结论 VES能明显减低CP所致人和大鼠肝细胞毒性 ,增强CP对DU 14 5和CCL2 2 9细胞的抗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5.
柔毛水杨梅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柔毛水杨梅( Geum japonicum Thunb. var. chinense F. Bolle)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柱色谱及反相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与结论 从柔毛水杨梅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中分离得到4个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和1个甾醇。结构分别鉴定为niga-ichigoside F1(1)、glucosyl tormentate (2)、euscaphic acid (3)、tormentic acid (4) 和&#61538;-sitosterol(5)。化合物1~5 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苯乙醇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哮喘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设计合成2-胺基-1-苯基乙醇类化合物并研究其抗哮喘活性。方法 以取代苯乙酮为原料,经&#61537;-溴代、胺解、还原、成盐等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采用离体豚鼠气管条法和&#61538;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钙流筛选模型测定目标化合物的药理活性。结果 设计并合成了15个苯乙醇胺类化合物,其中12个化合物是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均经过1H-NMR及MS谱确证。结论 所合成的化合物初步证明为&#61538;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不同程度的支气管舒张作用,其中化合物1a~1d显示出较好的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设计合成新型白杨素Mannich碱衍生物,并寻求具有抗癌活性的新化合物。方法利用Baker-Venkataraman重排法完成白杨素的全合成,再与甲醛、胺类进行Mannich缩合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以5-氟尿嘧啶为阳性对照,评价目标化合物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肺腺癌细胞(A549)、人胃癌细胞(SGC-901)、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人白血病细胞(K562)5种肿瘤细胞的抗癌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IR和MS确证。体外抗癌活性实验表明,部分化合物显示出较好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设计并合成新型查尔酮类化合物, 初步评价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2,4-二羟基苯乙酮为原料,经酚羟基烷基化、氯甲基化、氮烷基化、 羟醛缩合 4 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以A-549(人肺腺癌细胞株)、SGC-7901(人胃癌细胞株)、SW-1990(人胰腺癌细胞株)、MCF-7(人乳腺癌细胞株) 4 种肿瘤细胞为测试细胞株, 采用 MTT 法测定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 16 个新型查尔酮类化合物, 其结构经 1H-NMR 谱确证。体外抗肿瘤活性数据表明: 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细圆藤[Pericampylus glaucus (Lam.) Merr.]的三萜类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三萜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结构。采用MTT法测试三萜化学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从细圆藤枝叶中分离鉴定了5个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分别是hopenone-B (1)、hopenol-B (2)、22-hydroxyhopan-3-one (3)、erythrodiol 3-palmitate (4)、5β,24-cyclofriedelan-3-one (5)。化合物4对K562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在100 μg&#8226;mL-1质量浓度下抑制率为47%,其余化合物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化合物1~5为首次从细圆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4为细圆藤抗肿瘤活性成分的首例报道,其抗肿瘤活性也是首次报道。首次报道化合物2的13C-NMR谱数据以及化合物1和5的1H-NMR、13C-NMR谱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