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梓醇对局灶脑缺血大鼠缺血灶周围区大脑皮质(peri-infarct cortex,PIC)神经元轴突芽生及其形成突触的影响,揭示梓醇促神经修复作用的形态学基础。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梓醇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5、10 mg.kg-1)和胞磷胆碱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剂量为0.5 g.kg-1)。开颅电凝右侧大脑中动脉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造模后24 h,首次经腹腔注射梓醇或胞磷胆碱进行干预,每日1次,连续7 d。于造模后15 d断头取脑,采用免疫荧光双标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PIC区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GAP-43)与突触素(synaptophysin,P38)共定位信号,了解梓醇对PIC区芽生轴突形成突触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结合体视学方法观察梓醇对PIC区神经毡内突触数密度(number density,Nv)和面密度(surface density,Sv)的影响,明确梓醇对突触重构的可能作用。结果免疫荧光双标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绿色荧光显示P38标记的突触前末端,红色荧光显示GAP-43表达阳性的芽生轴突,GAP-43/P38共定位呈现黄色,显示芽生轴突形成的突触末端。Pearson相关系数反映GAP-43/P38共定位频度,Pearson相关系数越大表明芽生轴突形成突触连接的数量越多。结果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Pearson相关系数明显大于假手术组(P<0.05),提示脑缺血后存在自发性轴突芽生,并形成新的突触连接;梓醇各剂量组Pearson相关系数均比模型组明显增大(P<0.05),且梓醇中、高剂量组明显大于胞磷胆碱组(P<0.05),提示梓醇可促进PIC区芽生轴突形成突触连接,增强突触新生。突触超微结构分析显示,梓醇中剂量组PIC区神经毡内突触Nv和Sv较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加(P<0.05),但与胞磷胆碱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梓醇对脑缺血后突触重构有明显促进作用。结论梓醇能促进局灶脑缺血大鼠PIC区神经元芽生轴突形成新的突触连接,增强突触结构可塑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梓醇对局灶脑缺血大鼠缺血灶周围大脑皮质BDNF及其受体TrkB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梓醇促神经修复作用分子基础。方法 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梓醇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剂量分别为1、5、10 mg.kg-1)和胞磷胆碱(剂量为0.5 g.kg-1)对照组。开颅电凝右侧大脑中动脉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造模后24 h,首次经腹腔注射梓醇或胞磷胆碱进行干预,每日1次,连续7 d。于造模后15 d断头取脑,制备脑片和脑组织匀浆,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缺血灶周围大脑皮质BDNF及其受体TrkB蛋白表达。结果 BDNF阳性细胞被Cy3标记,具有神经元的形态特征,胞质和突起呈现红色,细胞核未见红色荧光。缺血灶周围大脑皮质BDNF阳性细胞数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梓醇1、5、10 mg.kg-1剂量组均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且梓醇5、10 mg.kg-1剂量组明显高于胞磷胆碱组(P<0.05)。TrkB阳性细胞被FITC标记,具有神经元形态特征,胞质和突起呈现绿色,胞核未见绿色荧光。TrkB阳性细胞数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梓醇5 mg.kg-1剂量组较模型组和胞磷胆碱组明显增加(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免疫荧光原位检测结果一致。结论梓醇上调局灶脑缺血大鼠缺血灶周围大脑皮质BDNF及其受体TrkB蛋白表达,有助于模型大鼠神经缺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梓醇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对侧感觉运动皮质轴突再生限制性微环境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梓醇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剂量分别为1、5、10 mg.kg-1)和胞磷胆碱(剂量为0.5 g.kg-1)对照组。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造模后24 h,首次经腹腔注射梓醇进行干预,每天1次,连续7 d。于造模后15 d断头取脑,制备脑片和脑组织匀浆,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对侧感觉运动皮质Nogo-A及其受体NgR蛋白表达。结果 Nogo-A阳性细胞被Cy3标记,胞质和突起呈红色,细胞核未见红色荧光。假手术组可见少量Nogo-A阳性细胞,模型组Nogo-A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梓醇中、高剂量组Nogo-A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和胞磷胆碱组明显减少(P<0.05)。NgR阳性细胞被FITC标记,具有神经元形态特征,胞质和突起呈绿色,细胞核未见绿色荧光。假手术组可见少量NgR阳性细胞,模型组NgR阳性细胞较假手术组稍增加(P>0.05);梓醇呈剂量依赖性下调NgR表达,中、高剂量组NgR阳性细胞数均比模型组和胞磷胆碱组明显减少(P<0.05)。Western blot分析与免疫荧光原位检测结果一致。结论梓醇下调脑缺血大鼠感觉运动皮质Nogo-A及其受体NgR蛋白表达,有助于改善轴突再生限制性微环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梓醇对局灶脑缺血大鼠病灶对侧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轴突芽生和重塑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梓醇治疗组和胞磷胆碱对照组。开颅电凝右侧大脑中动脉,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造模后24 h首次经腹腔注射梓醇(5 mg·kg-1)或胞磷胆碱(0.5 g·kg-1),每日1次,连续7d。采用黏贴物移除实验和足失误实验测试受累前肢(左前肢)功能状况;核磁共振(MRI)测量脑梗死体积;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iotinylated dextran amine,BDA)顺行示踪健侧CST,检测脊髓颈膨大区健侧CST越边至失神经支配侧的纤维数量,了解脊髓颈膨大区CST轴突重塑;免疫荧光双标脊髓颈膨大区BDA标记纤维与生长相关蛋白(growth-associatedprotein,GAP-43),检测BDA/GAP-43共定位信号,了解脊髓颈膨大区CST轴突芽生能力。结果造模后7、14、21和28d,梓醇组和胞磷胆碱组左前肢黏贴片移除时间均比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缩短(P<0.05),左前肢失误率也较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降低(P<0.05);其中,造模后28 d时,梓醇组左前肢感觉运动功能状况明显优于胞磷胆碱组(P<0.05)。造模后1和28 d,各组脑梗死体积差异无显著性(P>0.05)。造模后28 d,梓醇组脊髓颈膨大区健侧CST越边纤维占(8.5%±2.1%),较模型组(4.7%±1.3%)和胞磷胆碱组(5.5%±1.8%)明显增加(P<0.05);梓醇组脊髓颈膨大区BDA/GAP-43共定位信号明显强于模型组和胞磷胆碱组(P<0.05)。结论梓醇可增强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皮质脊髓束轴突芽生和重塑能力,有助于受累肢体感觉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梓醇上调GAP-43表达伴随局灶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13  
目的观察滋阴中药地黄的主要活性成分梓醇对局灶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缺血周围区大脑皮质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梓醇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剂量分别为1、5、10mg.kg-1)和胞二磷胆碱(剂量为0.4g.kg-1)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开颅电凝右侧大脑中动脉的方法制备局灶脑缺血模型。造模后6h,经腹腔注射首次给予梓醇进行干预,每天1次,连续7d。给药前及术后1、4、7及15d分别评定各组大鼠姿势反射及肌力变化,并在术后15d断头取脑,制备脑片和脑组织匀浆,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缺血周围区大脑皮质GAP-43蛋白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梓醇高、中剂量治疗组姿势反射及肌力恢复明显优于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和胞二磷胆碱组,且梓醇各剂量治疗组缺血周围区GAP-43蛋白表达比其它实验组明显上调(P<0.05)。结论梓醇可上调脑缺血大鼠缺血周围区皮质GAP-43表达,促进轴突再生,加速其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系列行为学评价手段评测梓醇对局灶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时间窗和有效治疗剂量。方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大鼠模型,于造模后6h、24 h两个时点开始腹腔注射给予低、中、高剂量(1、5、10mg.kg-1)梓醇进行治疗,每日1次,连续7 d,分别于造模后1、4、7、15、21 d,进行Bederson评分、肌力评定、平衡木行走试验、受累前肢食物抓取成功率测试。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种神经行为学评价梓醇治疗组均有改善;其中术后21d,梓醇中、高剂量组受累前肢(左)食物抓取成功率分别为48.7%±5.4%(约相当于基线值72%)和47.3%±4.8%(约相当于基线值70%),与模型组(25.8%±4.1%,约相当于基线值38%)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提示梓醇对脑缺血后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但术后21 d,术后6 h给药组和术后24 h给药组左前肢食物抓取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脑缺血后延迟给予梓醇治疗仍对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结论采用Bederson评分、肌力评定、平衡木行走试验和左前肢食物抓取功能测定等多种方法,证实梓醇对脑缺血后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后两种评价方法更为灵敏;梓醇治疗有效剂量为1~10 mg.kg-1,缺血后24 h给药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结合神经行为学评价,研究地黄梓醇对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构筑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梓醇组,每组6只。采用开颅电凝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6h予梓醇进行干预(5 mg·kg-1,ip,qd×7d)。术后1、4、7、14 d采用平衡木漏脚率及肢体不对称应用实验进行行为学评分。末次评分后麻醉,灌注明胶墨汁显示血管,取脑组织切片,行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组织化学和尼氏染色分别显示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结果 (1)术后1d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各时点平衡木行走足滑落次数明显增加,肢体不对称使用率为63.3%(P<0.01);术后4 d,梓醇组大鼠肢体不对称使用率下降为51.7%,与模型组58.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7、14 d,大鼠的健侧与患侧应用次数差值缩小,肢体不对称使用率分别为31.7%和13.3%,与模型组58.3%和53.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均未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2)脑缺血后14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微血管稀疏,变短,丢失42.4%(P<0.01),神经元数目减少66.5%(P<0.01)、胞体固缩、尼氏小体淡染,数目减少,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增多2.3倍(P<0.01)、胞体肥大、分支增多增粗;与模型组相比,梓醇组微血管分布密集(P<0.01),神经元数目增多29.3%(P<0.05),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减少20.2%(P<0.05),胞体体积较小,接近于正常、分支数目不如模型组多。结论梓醇对局灶性脑缺血后引起的神经血管单元病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能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梓醇(Catalpol)对于大鼠急性脊髓损伤(ASCI)的自噬、凋亡相关蛋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并研究梓醇对大鼠脊髓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20只成年SD雄性大鼠,通过SPSS随机数生成法分为空白对照组(Sham组)和SCI模型组和低、中、高剂量梓醇组共5组,大鼠通过Allen′s法模拟脊髓损伤建模。术后7 d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脊髓组织形态观察、Bax及LC3蛋白含量检测,p62、LC3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与Sham组相比,SCI组观测到大量坏死神经元细胞,BBB评分明显降低(P<0.001),LC3-Ⅱ、Bax明显增加(P<0.001),与SCI组相比,梓醇三个剂量组空泡状坏死神经元细胞明显减少,BBB评分明显增加(P<0.05),LC3-Ⅱ明显增加(P<0.05),Bax明显减少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62、LC3的表达增强。结论 梓醇能减少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细胞凋亡,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机制可能与其增强细胞自噬来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克拉维酸对抗大鼠脑缺血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分8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溶剂对照组,克拉维酸对照组,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以及克拉维酸低、中、高剂量保护组。采用四血管闭塞法建立动物全脑缺血模型;术后3 d通过硫堇尼氏体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细胞形态;术后1 d通过RT-PCR及ELISA分析海马组织TNF-α、IL-1β及IL-6 mRNA及蛋白含量。结果:克拉维酸可减少全脑缺血引起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可降低缺血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及IL-6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论:克拉维酸可对抗脑缺血,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与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考察梓醇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Bax、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来制备VD大鼠模型,造模后第30天,将大鼠分成模型组、阳性组及梓醇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给药30 d.采用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法观察海马CA1区的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1区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高、中剂量组大鼠第3、4天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高、中、低剂量梓醇组大鼠的站台穿越次数明显增加;梓醇能改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病理改变;梓醇高、中剂量能下调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上调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结论 梓醇能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1.
梓醇改善东莨菪碱诱导的学习记忆障碍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梓醇对由东莨菪碱所致小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东莨菪碱,2 mg.kg-1)、奥拉西坦组(阳性药物,105mg.kg-1)和梓醇治疗组(9 mg.kg-1),采用水迷宫测试小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于实验前30 min腹腔注射东莨菪碱诱导小鼠学习记忆障碍模型,记录小鼠逃避潜伏期时间。水迷宫测试毕,处死小鼠,分离大脑皮质和海马,匀浆取上清液测大脑皮质和海马中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含量。结果①各组实验前逃避潜伏期无差异;给药东莨菪碱前后差异有显著性。②组间比较,与正常组比较,东莨菪碱导致记忆障碍;与东莨菪碱组比较,阳性药物奥拉西坦和梓醇治疗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ACh和BDNF含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小鼠注射东莨菪碱成功诱导学习记忆机能障碍模型。梓醇改善东莨菪碱诱导的学习和记忆障碍,其机制可能与促进BDNF表达,增加脑ACh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抑制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pMCAO)方法,建立脑缺血模型,大鼠pMCAO术后通过腹腔给予OMT(30、60、120 mg.kg-1),以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和行为学症状等指标评价OMT对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通过HE染色方法观察OMT对缺血皮层神经细胞的形态变化以及数目的影响;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OMT对缺血皮层Caspase-3、Bcl-2、Bax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体内模型中,OMT(30、60、120 mg.kg-1)可明显减小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和改善行为学体征(P<0.01)。HE染色结果提示:OMT可明显增加神经细胞的存活率改善神经细胞的形态。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大鼠pMCAO后3、6、12、24 h,缺血皮层Caspase-3、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在3 h开始上升,24 h达到峰值;而Bcl-2的表达水平在3h开始下降,24 h降到最低。给予OMT后可下调pMCAO大鼠缺血皮层中Caspase-3、Bax蛋白,上调Bcl-2蛋白。结论氧化苦参碱对脑缺血损伤有直接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上调Bcl-2及下调Bax、Caspase-3蛋白水平抑制凋亡发生。  相似文献   

13.
壳聚糖DCX-16对术后腹膜粘连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壳聚糖DCX-16对术后腹膜粘连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盲肠浆膜擦伤的方法建立大鼠腹膜粘连的动物模型。分别在创伤局部给予5 mL·kg-1的生理盐水、透明质酸钠(50 mg·kg-1)和壳聚糖DCX- 16(15,50,150,500 mg·kg-1),观察术后d 14腹膜粘连和切口愈合情况。选用最有效浓度的壳聚糖DCX-16, 比较其与生理盐水、透明质酸钠对大鼠术后d 3,7,14,21腹膜粘连形成的影响。结果:术后d 14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粘连发生率100%。粘连程度壳聚糖DCX-16各剂量组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与透明质酸钠组无显著差异(P>0.05)。取150 mg·kg-1壳聚糖DCX-16为最佳有效剂量,其可明显减轻大鼠术后 d 3创面出血和术后d 7,14,21时的腹膜粘连。结论:壳聚糖DCX-16可明显减少术后腹膜粘连的发生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何治  游艳  姚岚  袁丁 《江苏医药》2012,33(5):506-508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环氧化酶2(COX-2)及其下游产物含量的影响。方法 4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组(n=10)、缺血模型(I)组(n=11)和丹参酮Ⅱ-A低(T1)(n=12,丹参酮Ⅱ-A腹腔预注射1周,每日2mg/kg)、高(T2)(n=13,丹参酮Ⅱ-A腹腔预注射1周,每日4mg/kg)剂量预防组。采用持续性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持续栓塞3h后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6h后断头取脑,干湿重法求出脑组织含水量,ELISA法测定脑组织中COX-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含量。结果与I组相比,T1、T2组神经功能损伤改善,脑组织含水量减少,COX-2、6-keto-PGF1α和TXB2的产生呈剂量依赖性的降低(P<0.01)。结论抑制COX-2及其下游产物TXA2、前列环素(PGI2)可能是丹参酮Ⅱ-A保护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