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7例难治性IT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7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先予甲基强的松龙每天1g及免疫球蛋白每天0.4g.kg-1.d-1静脉滴注,3~5d血小板上升后接受强的松1mg.kg-1.d-1口服,2周后逐渐减量至维持治疗;治疗组联合2~3种静脉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每天0.4g.kg-1.d-1,长春新碱每天2mg,甲基强的松龙1g)治疗3~5d,血小板迅速上升后给予联合2~3种口服免疫抑制剂(包括达那唑200mg每天2次,环孢素50mg每天2次,吗替麦考酚酯1g每天2次)。维持治疗3~6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1~3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高于对照组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血小板计数平均99.8×109/L,高于对照组的22.4×109/L;治疗组血小板稳定时间平均19.1个月,高于对照组的1.5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体耐受性良好,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难治性ITP安全有效,且可长期维持血小板值稳定于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ITP的临床特征及常用治疗方法的疗效及预后。方法结合临床实际,回顾性分析134例接受治疗的ITP患者疗效及预后。结果 13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使用了糖皮质激素或以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出现治疗反应者100例(75%),无反应者34例(25%)。治疗结果显示,发病时血小板计数越低(<20×109/L),其治疗效果越佳(P=0.011)。18~40岁的患者较41岁以上患者疗效好(P=0.000)。30(23%)例患者在治疗时出现了与治疗相关的副反应,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血糖升高。1(0.74%)例患者因肺部感染而导致死亡。结论 ITP患者出血程度与发病时的血小板计数无关,而糖皮质激素仍是ITP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对于需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还应密切观察药物的相关副作用,以便发现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对慢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例难治性ITP患者,联合应用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和环孢菌素治疗,血小板计数>30×109/L或高于原基础值1倍以上,即为有效反应。结果本组有效率为75.0%,有效反应持续时间平均为24个月,之后8例(40.0%)复发。8例复发患者继续采用该疗法,6例出现有效反应。14例经联合疗法后出现初始有效反应的患者中,2例在最终停药后症状仍减轻。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联合免疫抑制疗法可有效升高慢性难治性ITP患者血小板数量。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由血小板自身抗体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其经典治疗为采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脾切除等[1],但仍有约25%的病人无效。1994年以来,我们应用中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蓉生静丙或博欣静丙)联合肾上腺糖皮质素治疗严重出血的ITP病人15例,近期疗效满意。现综合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本科住院患者,均符合首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ITP诊断标准[2]。治疗组15例,其中男2例,女13例,年龄17~79岁,平均年龄37.53岁,病程1周~20年,3例为复发病例,12例为初治病例;均有较严重的出血倾向,如皮肤大片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其中合并脑出血4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2例,合并自身溶血性贫血2例,并发严重感染7例,11例经大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3~4d无效,治疗前血小板计数5.5~77*109/L,平均血小板计数(32.43±22.57)109/L。对照组15例,其中男3例,女12例,年龄17~73岁,平均年龄35.67岁,病程1天~15年,3例为复发病例,12例为初治病例;其中合并脑出血1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3例,合并自身溶血性贫血1例,并发严重感染2例;治疗前血小板计数5.8~71.109/L,平均血小板计数(34.45±16.46)109/L。两组病例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及病程方面经χ2检验差异不显著,治疗前血小板计数经t检验差异亦不显著。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人血丙种球蛋白(蓉生静丙或博欣静丙2.5g/瓶)静滴,按0.05~0.1g/(kg*d),连用5~7d,同时静滴地塞米松10mg/d;对照组只用地塞米松10~30mg/d静滴。所有病例均每天观察并记录出血的症状、体征变化情况,每3天监测外周血血小板数1次,观察10d为一疗程。 1.3 疗效标准   采用第二届全国血液学术会议拟定的ITP疗效标准[2]。显效:血小板计数>100*109/L,出血症状停止。良效:血小板计数50~100*109/L,出血症状停止。进步:血小板计数上升,出血症状改善。无效:血小板计数和出血症状均无改善。显效和良效均为有效。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大部分病人对激素治疗有效,部分对激素治疗无效者,常采用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治疗,但其副作用大,停药后易复发。作者试用环孢菌素A治疗ITP2例,获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例1:男,25岁。因反复皮肤出现瘀点瘀斑及牙龈出血7月,加重伴血尿1月入院。院外曾诊断为ITP,使用强的松60mg/d,治疗1月,效果不明显。查体:背部皮肤可见散在瘀斑,双下肢点状出血。查血红蛋白124g/L,白细胞12.0x10~9/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针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15例ITP患者术前均为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皮质激素依赖,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脾切除术,分析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情况。结果 15例ITP患者LS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失血30~120mL,手术时间60~150min。术后1年完全显效10例,2例部分显效,总有效率为80.0%(12/15)。结论对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的ITP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沈桂芳  季强  方代华  安琪 《河北医药》2008,30(4):473-475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率、规律和意义。方法选择初诊ITP患儿273例,ITP的治疗随机分为2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组为治疗1组;泼尼松及氢化考的松为治疗2组。以血小板计数≥500×109/L(重复2次)为血小板增多。结果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率占11.7%,治疗1组发病率明显高于治疗2组(P<0.05),且出现时间早,2组出现血小板增多症的时间分别为(7.7±2.4)d和(9.8±1.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1岁19例(59.3%),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血小板计数有>1000×109/L4例,>700×109/L者均属治疗1组且<1岁的患儿;激素减量及停用后血小板降至300×109/L以内的时间分别(11.2±4.2)d和(6.5±2.5)d,治疗2组恢复较快(P<0.01)。结论ITP治疗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并不少见,大剂量IVIG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ITP有引起血栓的危险,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35例难治性ITP患者分为3组,试验1组(12例):应用rhTPO联合达那唑;试验2组(8例):单用rhTPO;对照组(15例):单用达那唑。结果试验1组:用药前,血小板计数的中位数为6(1~15)×109/L;治疗后第14天,血小板为97(43~136)×109/L(P<0.01);停药后,血小板计数逐渐回落,至开始治疗后28 d,血小板计数降至48(22~76)×109/L。试验2组:用药前,血小板计数的中位数为6(2~13)×109/L;治疗后第14天,血小板为93(33~152)×109/L(P<0.01),第28天血小板计数降至32(12~44)×109/L。试验组近期有效率为80%,其中显效9例(45%),良效7例(35%)。30%患者使用TPO达有效的平均时间为7 d,达峰值为13 d。对照组近期有效率为73%,其中显效6例(40%),良效5例(33.3%)。第14天,试验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TPO治疗难治性ITP安全、有效,rhTPO联合达那唑比单用达那唑起效快,能更好地控制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讨论持续性和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治疗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来本院治疗的120例持续性和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在经过不同治疗方案后临床疗效及不同出血部位对血小板减少程度的影响对比。结果单用激素治疗与激素+IVIG治疗临床有效率明显优于激素+免疫抑制剂,组件有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黏膜出血与非黏膜出血对血小板减少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持续性ITP和慢性ITP患儿施以小剂量激素维持治疗可以明显减弱出血症状,降低贫血症发生,值得加大临床的推广。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多认为与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减少有关.有一部分患者用激素、脾脏切除术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而危及生命.近年来,人们选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D-IVIG)治疗ITP取得较好疗效.现将1997年~1998年接受ID-IVIG治疗的ITP患者的临床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归纳总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骨髓象和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情况,分析各种治疗的效果与骨髓巨核细胞增生度和PAIg表达的关系及疾病的转归的情况,阐明骨髓检查对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性。方法收集广州市五家三级甲等医院,1997至2008年近11年间住院的所有诊断为ITP的患者共198例,其中激素治疗有效136例,激素禁忌9例,激素治疗无效53例,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脾切除组21例,免疫抑制剂组3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者占84.1%,激素治疗效果优于巨核细胞减少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脾切除组中巨核细胞增多者与减少者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抑制剂组中巨核细胞增多者与减少者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115例患者行PAIg检测,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者抗体阳性率高于巨核细胞减少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抗体阳性者激素治疗效果优于抗体阴性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脾切除组中抗体阳性者与阴性者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抑制剂组中抗体阳性者与阴性者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PAIg阳性且激素治疗、脾切除术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者,其抗体水平治疗前后对比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3种治疗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ITP患者中,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者占大多数,其PAIg阳性率高于巨核细胞减少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与治疗前巨核细胞数和PAIg表达相关,脾切除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与巨核细胞数和PAIg表达无关。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对于ITP的诊断,是一项必要的方法,巨核细胞数及PAIg水平有助于激素疗效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激素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宁血汤治疗重度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50例重度ITP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自制宁血汤口服,每日1剂。比较治疗1月后2组的总有效率、止血时间、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为7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止血时间、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均短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治疗组1例因上呼吸道感染复发,症状较轻,经抗感染及口服宁血汤后血小板自行上升至正常;对照组5例因上呼吸道感染复发,3例较轻,经抗感染及口服宁血汤后血小板自行上升至正常,2例因血小板<30×109/L住院。结论激素常规联合宁血汤治疗能够显著提高ITP患儿的临床疗效,缩短激素用药时间,减少不良反应,显著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各类风湿免疫病并发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76例风湿免疫病并发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血小板减少及出血程度和不同种类风湿免疫病并发血小板减少对各种治疗的反应。结果 76例风湿免疫病并发血小板减少患者中以系统性红斑狼疮(38.1%)、干燥综合征(32.9%)较常见。一般表现为皮肤瘀斑。骨髓象绝大多数无异常,巨核细胞成熟无障碍,血小板无减少。严重时血小板可降至15×109甚至10×109以下。出现眼、口腔甚至消化道出血,且激素加量、一般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效果差。加用来氟米特后获得较好疗效,血小板升至50×109水平,自发出血停止。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并发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干燥综合征中部分可并发显著血小板减少及出血严重,激素加量及一般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可能不佳,而来氟米特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脾切除对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安阳地区医院1995-2008年内科治疗无效的26例ITP患者行脾切除手术,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26例术后,血小板均明显升高接近正常或正常以上,19例随访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7例升高后又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再应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治疗,2例血小板正常,1例血小板50×109/L左右,4例治疗无效,其中2例发现副脾,出血倾向较重。结论脾切除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效,手术相关并发症少,是一种较佳的治疗方法;副脾是否切除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成年 ITP患者多数发展为慢性 ,约 2 0 %的慢性 ITP对皮质激素、脾切除或一般的免疫抑制剂 (如环磷酰胺 ,长春新碱 )治疗无效 ,这类患者即为慢性难治性 ITP[1 ,2 ] ,其治疗非常棘手。我们自 1996年 3月起应用环孢素 A(Cs A)治疗8例难治性 ITP,取得一定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慢性难治性 ITP的诊断标准 :参考 George等 [2 ]的标准稍修改 :1血小板低于 5 0× 10 9/ L ;2病程 >6个月 ;3肾上腺皮质激素及 /或脾切除治疗均无效 ;4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其他原因。1.2 病例选择 :除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病人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方法对 2016年 3月至 2021年 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 174例 ITP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 15例病人发生静脉血栓事件,发病率约为 8.57%,以下肢深静脉栓塞为主。男性静脉血栓发病率高于女性(66.7%比 33.3%),血栓组的年龄与体质量指数(BMI)均高于非血栓组(P=0.007,0.001)。静脉血栓发生的中位时间为确诊 ITP后的 13个月,确诊静脉血栓时的血小板中位计数(56×109/L)高于确诊 ITP时的中位计数(37×109/L)血栓事件发生时 15例病人的血小板均小于 100×109/L。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P=0.013)D-二聚体( P=0.008)、,癌症(P=0.006)、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TPO-RA)(P=0.027)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静脉血栓可能形成于血小板升高的阶段;血小板、 D-二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介素-11联合激素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5例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采用重组人白介素-11剂量1.5mg,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用7~14d;联用地塞米松0.2mg/kg/d,静脉滴注,每天一次,待血小板计数稳定后逐渐减量。治疗前后观察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结果接受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的15例患者中,显效10例,良效3例,进步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3.5%,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重组人白介素-11联合激素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能获得较高的缓解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是治疗难治性ITP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皮质类固醇、脾切除和免疫抑制剂曾被应用于特发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但是,某些病例对所有这些治疗均无反应。最近,Imbach等介绍一种对这些难治性病例特别有效的新疗法——大剂量r-球蛋白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本文探讨这种治疗对血小板计数增加的机理。病人和方法 ITP的诊断根据下列标准:血小板减少在3个月以上,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加,无明显脾肿大,并除外已知发病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本文5例病人均给予免疫球蛋白“Veno-globulin-1”(日本绿十字有限公司产品),0.4g/kg/天,静脉注射,连续5天。测定抗血小板抗体效价、血小板相关IgG(PAIgG)和循环血中免疫复合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脾切除对成人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无效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于2006至2011年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20例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脾切除手术,对患者术后随诊5年。结果 5年内15例患者血小板高于100×109/L,其中3例患者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不同程度高于正常高限值,5例无效。结论脾切除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部分患者脾切除后会出现血细胞增高现象,故脾在人体不仅是一个免疫器官,对血细胞也是一个调控器官。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免疫性疾病。一般认为其发病机制与血小板自身抗体有关,而脾脏恰是产生其自身抗体的主要场所,因此临床上对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者,采用脾切除术,取得一定疗效。本文就近期的8例ITP患者脾切前后的一些免疫学改变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