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考察阿昔洛韦胃黏附型缓释混悬剂Beagle犬体内药动学过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阿昔洛韦的体内分析方法。并以阿昔洛韦市售普通片为参比制剂,对胃黏附型缓释混悬剂进行Beagle犬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阿昔洛韦胃黏附型缓释混悬剂与市售普通片的AUC0~24分别为(152±s 14), (105±14)mg·h·L-1;cmax分别为(19.3±1.0), (18.1±1.4)mg·L-1;tmax分别为(5.0±0.6), (2.3±0.5)h。结论:阿昔洛韦胃黏附型缓释混悬剂体内缓释效果明显,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刘伟  曹晶晶  李恒  刘华  刘宏民 《中国药房》2012,(17):1596-1598
目的:考察药物-树脂混悬剂的制备工艺。方法:以阳离子交换树脂(大、小粒径)为载体,盐酸倍他洛尔为模型药物,设计正交试验考察药物与大、小粒径树脂结合的复合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以沉降体积比和再分散性为评价指标筛选出合适的助悬剂,并在人工泪液中比较包衣后药物-树脂混悬剂盐酸倍他洛尔滴眼液的释药动力学。结果:制备的药物-树脂(小粒径)复合物包封率为82.86%、载药量为41.43%,优于大粒径(78.95%、39.48%);以加入卡波姆为助悬剂时混悬剂沉降体积比大,再分散性好,混悬剂稳定。由包衣后的药物-树脂复合物所制备的混悬剂,在人工泪液中的释药动力学与盐酸倍他洛尔滴眼液相似。结论:初步建立了药物-树脂混悬剂的制备工艺,为进一步制备出安全、有效、稳定的药物-树脂眼用混悬剂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并对其体外抗肿瘤作用进行研究。方法使用反溶剂沉淀法中的超声法制备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考察其处方和制备工艺参数;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其粒径和电位,透射电镜考察其粒径分布和形态;并对其人工胃肠液稳定性进行考察;采用MTT比色法比较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和溶液对HepG2细胞毒性差异。结果制备方法为将10 mg番荔枝总内酯与1 mg PGDA共溶于1 mL有机溶剂中,超声(250 W)快速注入到5 mL水中,减压旋转蒸发除去有机溶剂,调整总体积至5 mL。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146.0±2.4)nm,多分散指数(PDI)为0.184±0.02,Zeta电位(26.0±2.0)mV,纳米混悬剂几乎呈类球型,粒径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分布比较均匀;人工胃肠液内4 h稳定存在,粒径基本不发生变化;对HepG2细胞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组的细胞增殖抑制效果均优于溶液组。结论制备了以PGDA为载体的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解决了药物的难溶和给药问题,为番荔枝总内酯的纳米剂型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熔融乳化法制备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熔融乳化法制备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以粒径和ζ电位为指标,筛选优化处方.体外溶出试验显示,所制纳米混悬剂溶出速率显著高于原药和微粉化原药.大鼠体内药动学试验表明,纳米混悬剂组的AUC和Cmax显著高于原药组和微粉化原药组.  相似文献   

5.
羟基喜树碱纳米混悬剂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羟基喜树碱纳米混悬剂在小肠内潜在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Caco-2细胞模型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羟基喜树碱纳米混悬剂的细胞摄取与跨膜转运。结果羟基喜树碱纳米混悬剂在Caco-2细胞模型上显示出很好的吸收特性,且细胞摄取量随着制剂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如:50、100和200 mg.L-13个试验质量浓度制剂的细胞蛋白摄取量分别为11.684 6、26.452 4和30.903 9 mg.g-1,试验质量浓度为100 mg.L-1制剂的细胞转运渗透系数Papp,AP→BL为(27.8±1.37×10-7)cm.s-1。结论试验结果证明,纳米混悬剂能有效地增加羟基喜树碱的细胞摄取量和跨膜转运速率。因此,纳米混悬剂可能有助于提高羟基喜树碱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6.
碘化油-阿霉素混悬剂物理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普通碘油和超液化碘油阿霉素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材料和方法:应用超声振荡的方法,将普通碘油和超液化碘油同阿霉素粉剂分别混合,观察静置后混悬剂的物理变化;将混悬剂放入透析袋中,于磷酸盐缓冲液中进行透析,分别在2、4、6、24h,测定透析出阿霉素的量。分析比较不同混悬剂透析出药物的量。结果:静置后的碘油阿霉素混悬剂出现阿霉素的分离沉淀,超液化碘油制成的混悬剂分离速度更快;阿霉素可从超液化碘油中快速透析出,而自普通碘油中透析出的速度则明显缓慢。结论:普通碘油同阿霉素混悬后较超液化碘油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FDA最近发布了关于Tussionex(氢可酮镇咳药。含氢可酮和氯苯那敏)的安全性通告,通告提醒医生和患者合理、安全使用Tussionex缓释混悬剂。  相似文献   

8.
布洛芬缓释混悬剂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布洛芬缓释混悬剂在20名健康志愿者中单次或多次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试验结果表明单剂量时缓释混悬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一室模型。  相似文献   

9.
美国FDA批准修改葛兰素史克公司的阿莫西林(amoxicillin)胶囊、片剂、咀嚼片和口服混悬剂粉末的安全标示,以警示:本品用于老年患者时毒性反应风险会增加。  相似文献   

10.
王建筑  鞠晓月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0,40(11):1212-1216,1227
目的: 分别以牛血清白蛋白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泊洛沙姆188(P188)为稳定剂,制备柚皮素纳米混悬剂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方法: 采用溶剂沉淀法制备柚皮素纳米混悬剂,利用激光散射粒度仪、透射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红外光谱对纳米混悬剂粒径和形态结构进行表征,通过体外透析法比较两种柚皮素纳米混悬剂体外溶出行为。结果: 以0.2%的PVP-P188(1:1)和白蛋白为稳定剂制备的纳米混悬剂粒径分别为110.6 nm(PDI=0.109)和241.3 nm(PDI=0.197),两种纳米混悬剂均为类球形的纳米粒子,并且柚皮素均以无定形的形式存在;体外溶出实验表明两种纳米混悬剂均能显著改善柚皮素的溶出速度。结论: 分别采用白蛋白和PVP-P188均成功制备了柚皮素纳米混悬剂,为改善柚皮素溶解性差提供了一种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柠檬苦素纳米混悬剂及其冻干粉末,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以纳米混悬剂粒径为指标,单因素考察投药量、稳定剂用量、大豆磷脂(SPC)占稳定剂的比例等影响。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柠檬苦素纳米混悬剂的处方工艺,测定粒径及Zeta电位,并采用扫描电镜法观察纳米粒子形貌。冷冻干燥法制备柠檬苦素纳米混悬剂冻干粉,X射线粉末衍射法分析存在状态,平衡法测定溶解度,透析袋法评价其体外溶出度。结果:柠檬苦素纳米混悬剂最佳处方为:投药量为30 mg,稳定剂用量为88 mg,大豆磷脂占稳定剂比例为60%。平均粒径为(187.29±6.46)nm,与Box-Behnken响应面法预测值接近。Zeta电位值为(-31.58±1.77)mV,柠檬苦素纳米粒子外貌为球形或类球形。X射线粉末衍射法结果显示柠檬苦素纳米混悬剂冻干粉中以无定型状态存在,溶解度提高至95.63倍,纳米混悬剂在240 min累积溶出度达到96.11%。结论:将柠檬苦素制备成纳米混悬剂冻干粉可以提高其溶解度和溶出度,为进一步临床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贝诺酯混悬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混悬剂的沉降容积比、再分散性为指标,筛得西黄蓍胶作助悬剂所配制的混悬剂各方面的稳定性均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甘草黄酮纳米混悬剂,优化其制备工艺及处方。方法:采用沉淀法-高压均质法联合制备甘草黄酮混悬剂。以平均粒径为响应值,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甘草黄酮纳米混悬剂处方,并对处方进行验证。结果:对试验结果进行模型拟合,采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甘草黄酮纳米混悬处方,按最优处方制得带乳光的棕黄色溶液,其粒径为(179.7±0.907)nm,PDI为0.274±0.012。结论: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适用于甘草黄酮纳米混悬剂的处方优化,优化得的处方具良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临床药物》2006,27(8):452-453
2006年2月,美国FDA批准修改葛兰素史克公司(GlaxoSmithKline)的帕罗西汀片剂、口服混悬剂和控释片剂(Paxil,Paxil CR)的安全标示,以警示本品不能与匹莫齐特(Orap,在美国由泰华公司生产)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普通吗替麦考酚酯纳米混悬剂及经壳聚糖修饰的吗替麦考酚酯纳米混悬剂在免眼角膜粘附性、泪液和房水药物动力学特性。方法:以薄膜分散一高压乳匀法制备纳米混悬剂,并进一步选用壳聚糖修饰纳米药物粒子制得具有粘附作用、带正电荷的壳聚糖修饰型纳米混悬剂。HPLC法检测角膜粘附、泪液和房水中的吗替麦考酚酯和霉酚酸的含量。结果:混悬剂滴眼液呈米黄色乳液状.纳米混悬剂和壳聚糖修饰型纳米混悬剂药物粒子呈圆球状,粒径均一,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59213111,多分散系数(Pdl)为0.114,Zeta为-29.6mV,壳聚糖修饰型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442hill,Pdl为0.096,Zeta为+45mV。与普通混悬剂滴眼液相比,纳米混悬剂的角膜粘附性、泪液和房水中药物浓度明显提高,而壳聚糖修饰型纳米混悬剂则可进一步提高角膜粘附性和泪液、房水中药物浓度。结论:纳米混悬剂可以促进和提高吗替麦考酚酯眼局部给药后角膜粘附和药物吸收,而壳聚糖修饰型纳米混悬剂可进一步促进和提高药物的角膜粘附和吸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布洛芬与安乃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试验为双盲双模拟,单剂量,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设计,210例6月到12周岁发热儿童被随机分入布洛芬治疗组和安乃近治疗组,观察其退热镇痛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与安乃近组相比,布洛芬组的总体疗效好(99.3%),退热起效时间早,退热持续时间长,P值均小于0.05。试验过程中没有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布洛芬混悬剂用于儿童发热安全高效,应为儿科急诊临床应用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优化参白方有效部位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工艺,并开展纳米混悬剂的表征和升高白细胞的药效研究。方法 以参白方总多糖和总皂苷混合物为药物原料,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通过高压均质法,以稳定剂用量、均质压力、均质次数为影响因素,开展参白有效部位纳米混悬剂剂型工艺的正交优化和沉降稳定的观察,对制得的纳米混悬剂进行表征和升高白细胞的药效试验。结果 参白有效部位纳米混悬剂最优剂型工艺为:药物与大豆卵磷脂质量比为1:1.75,均质压力700 bar,均质次数14次。测得纳米混悬剂的粒径为(277.3±2.17)nm,PDI为0.185±0.018,Zeta电位为(-32.50±0.86)mV。给药7 d后,与模型组比较,给药7 d后纳米混悬剂高剂量组白细胞水平显著升高,给药15 d各剂量组白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参白有效部位纳米混悬剂的剂型优化工艺合理、可行,制剂粒径符合纳米要求,分散均匀且稳定,具有较好的升白作用,为有效部位组成的中药纳米混悬剂的新药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简讯     
△遵义医学院药剂科朱长福、吕东江等同志通过三年多的努力,设计多种处方进行筛选,终于研制成功了ZS—Ⅲ型胃双重造影用硫酸钡,这种新产品具有高浓度、低粘度、易附着胃壁、易流动、不受胃酸和胃粘液影响等性能,是一种优良的双重造形用硫酸钡混悬剂,这种新产品的研制成功,对胃部疚  相似文献   

19.
纳米混悬剂的制备方法及在药剂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纳米混悬剂可增大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改变药物的体内动力学特征,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综述了纳米混悬剂的制各方法及其在药剂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普通针毛蕨总黄酮及其包合物的活性成分在人工胃、肠液中的稳定性及其生物利用度。方法:以人工胃、肠液将普通针毛蕨总黄酮0.5%CMC-Na混悬剂及HP-β-CD包合物制成高、中、低3个浓度样品,在温孵箱内37℃恒温、振荡50r.min-1,于0、4、8、12、20、24h取样品进行HPLC检测,检测其活性成分代表原芹菜素的峰面积进行比较;高、中、低3种相等剂量(按体质量分别以100,200,300mg.kg-1给药)的普通针毛蕨总黄酮混悬剂及其包合物进行动物灌胃血液吸收动力学实验,采用Das 2.0软件对各组血药浓度进行房室模型分析。结果:普通针毛蕨总黄酮及其包合物的所有样品在0~24h内,同一样品间所含的原芹菜素峰面积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同浓度的样品组与阳性组、阴性组比较所含的原芹菜素峰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原芹菜素在胃肠液中比较稳定,不易破坏;普通针毛蕨总黄酮混悬剂及其包合物的大鼠灌胃血液吸收动力学试验,表现出明显的线性动力学特征,显示包合物延长了半衰期、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变短,峰浓度有所提高,消除半衰期相对延长,AUC相对加大,说明包合处理可提高总黄酮口服吸收的生物利用度。结论:普通针毛蕨总黄酮中的活性成分在人工胃肠液稳定性强,不易破坏;包合物的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