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2009—2010年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0年上报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82例β-内酰胺类抗茵药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使用药物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共33种,以头孢曲松居首位,其次为头孢呋辛和氨曲南;以静脉途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282例ADR中,大于60岁患者构成比最高(28.72%);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β-内酰胺类抗菌药发生ADR与年龄、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相关,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茵药的临床应用,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619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淮安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淮安市2007年收集的619例β-内酰胺粪抗菌药物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使用药物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33种,以阿莫西林居首位,其次为青霉素钠;以静脉途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三门峡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383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丽  李艳瑛  李晋宝  赵智峰 《中国药房》2009,(14):1102-1104
目的:了解三门峡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3月三门峡地区上报的383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26种,ADR发生频次以头孢曲松钠居首位,其次为头孢唑啉钠;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87.21%;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2.25%;3例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方法:对2006年-2012年间上报的310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其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ADR所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34种,其发生频次以注射用头孢美唑钠居首位,其次为注射用头孢地嗪钠,分别占19.35%和15.21%;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97.10%;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73.96%,另有3例为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合理应用,严格掌握该类药物的用药指征,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10年1~12月蚌埠地区上报的748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26种,ADR发生频次以阿莫西林居首位,其次为头孢氨苄和头孢拉啶;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7.48%;1例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儿科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其用药合理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5年7~12月儿科出院病历200份,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法,从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品种选择、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疗程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97%;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共7类;抗菌药物的联用率为65.98%,其中两联用药42.27%,三联及三联以上用药23.71%;病原菌栓查率4.12%;临床使用以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为主,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给药。结论:抗菌药物使用欠合理,存在滥用现象。应加大合理用药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儿科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09--2011年我院剖宫产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茵药物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随机抽样法抽取510份剖宫产手术病历,对抗茵药物预防性用药方案、联合用药情况、给药时间、持续用药时间及切口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并评价其合理性。结果:510例剖宫产患者全部使用了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以β-内酰胺类和奥硝唑为主。2009-2011年我院抗茵药物二联用药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已无三联用药。507例患者术前0.5~2h给药,占总病例数的99.4%。3年来持续用药时间均呈下降趋势,但仍〉48h。结论:我院剖宫产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用药存在选药欠合理、持续用药时间长等问题,需加强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湖北省荆门地区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荆门地区2012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814份ADR报告,分别按报告单位、患者性别、药品种类、剂型、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及系统等项目统计并分析。结果:1814例报告中,来自医疗机构的报告占99.78%;ADR患者男女比例相当;引起ADR的药物以抗茵药多见,占59.59%,其中以β-内酰胺类构成比最高,占52.98%;引起ADR的给药途径以静滴多见,占78.78%;ADR累及以消化系统、皮肤及附件多见,分别占34.43%、32.12%。结论:各报告单位要重视ADR监测,不断提高ADR监测水平.降低ADR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筛选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8月患者497例,按患者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物、原患疾病、给药途径、ADR的类型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并作统计分析。结果:老年患者较易发生ADR;主要症状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头孢菌素类AD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青霉素类;口服给药较为安全;给药30min内为ADR高发时段;需加强对过敏体质患者的用药监测。结论:临床应重视药物致ADR,尤其是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鼓励、推广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皮肤敏感试验工作,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状况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以我院2006-2009年上报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49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为考察对象,按照药品不良反应类型、药理作用、年龄、性别、剂型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总结。结果β-内酰胺类累及系统-器官涉及皮肤及其附件、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等。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反应容易发现,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的反应具有隐匿性。结论用药前了解既往过敏史,尽可能地减少联合用药,选择合理地给药方法,按照说明书剂量给药是防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反应(ADR),分析其原因及对策,促进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方法收集本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病例报告120份,根据原始报告表及相关病历资料对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年龄、药品剂型、给药途径、原患疾病与ADR、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例数、药品剂型与ADR、给药途径与ADR、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汇总。结果发生ADR的人群以儿童和老年人居多;原患疾病以呼吸系统疾病最多;发生ADR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头孢曲松最多;静脉给药最容易引起ADR;同时也存在着13-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现象,120例ADR患者经过停药和积极的对症治疗,治愈98例,好转22例,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加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规律,探讨ADR的预防措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常州妇幼保健院收集并上报的390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对引起ADR的抗菌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ADR史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0例ADR报告共涉及9类30种抗菌药物,其中头孢菌素引起ADR最多(265例,占66.92%);给药途径方面,静脉滴注引起ADR最常见(362例,占92.82%);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243例,占51.70%)。ADR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有关。结论:应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严格操作,加强ADR监测和预警,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李慧  张洪峰  陈晨  魏亚超  李倩  王乐 《药品评价》2012,(29):30-32,4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64例ADR报表进行分类、统计。结果:164例ADR病例中,中老年的患者较多(77.45%);构成比最高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90.24%);164例ADR共涉及46种药品,其中构成比最高的为抗感染药(占29.88%);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最常见(占40.49%)。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体质、给药途径有关;在给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一旦发生ADR应及时处理;并加强ADR的上报及宣传,为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邱益利  刘丽亚  于娟 《齐鲁药事》2011,30(3):179-180
目的了解我院2010年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2010年1月~2010年12月年收集的348例ADR报告,分别按照患者性别和年龄、给药途径、ADR出现时间、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348例ADR涉及135种药品,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148例,42.53%);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有311例,占89.37%;ADR出现时间在用药10~30 m in内有119例,占34.20%;男、女比例为1.16:1,男女比例相近,且60岁以上年龄段发生率最高,占29.60%;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170例,占48.85%。结论应重视和加强ADR的监测,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12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河南省胸科医院122例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探讨ADR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原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方法:汇总2009年1月—2010年9月上报的122例ADR报告,分别以患者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品及该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及ADR排序前10位的药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2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51种,其中抗感染药25种,占47.5%;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占90.9%;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过敏、药物热、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为主。结论:合理规范用药,加强ADR的检测及上报,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6.
蔡华晶  黄强增 《中国药房》2014,(30):2844-2846
目的:了解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13年上报的76例ADR报告按患儿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6例ADR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1;静脉滴注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76.32%;抗菌药物类所致ADR的比例最高,占75.00%;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表现为过敏反应,占85.53%。结论:儿科更应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尤其是静脉给药。  相似文献   

17.
我市63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安虎 《中国药房》2009,(2):141-142
目的:提高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市2006~2007年收集到的ADR报告635例,就报告来源、年龄分布、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35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106余种,抗感染药及中药制剂出现ADR的几率较高;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为349例,全身症状其次,为257例;新的或严重的ADR较少。结论:ADR的发生与给药途径、用药频次相关,基层医疗机构报告中严重ADR较少,应加强ADR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8.
我院2005~2006年37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斌  张继明 《中国药房》2008,19(5):374-375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5~2006年收集到的37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临床表现及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7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有118种,其中抗感染药55种,居首位(占46.61%);静脉用药引起的ADR283例;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9.87%);较严重的ADR有17例。结论:临床必须重视药品ADR,并继续做好ADR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