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临床上容易误诊,现结合病例并对该病进行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2.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血管淋巴增生(ALHE)是一种罕见疾病,典型临床表现是皮肤上出现一个或多个丘疹或结节。组织病理学上表现为血管显著性增生伴特征性大内皮细胞及不同程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报道1例32岁女性高加索人,皮肤、皮下组织和末节指骨出现多发性结节,用中电压放射治疗(40Gy/20fractions)治愈,随访9年未见任何副作用。放疗成功治愈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甲床和骨血管淋巴增生@Conill C.$Department of Radiation Oncology, Hospital Clinic, Villaroel 170, 08036 Barcelona, Spain @Toscas I. @MascaróJr. J.M. …  相似文献   

3.
目的 报道1例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ALHE),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探讨.方法 应用常规HE染色方法,分析和观察1例ALHE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结果 该病例以枕后包块就诊,组织学主要表现为血管的增生,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呈特征的上皮样,可内衬血管腔,突入血管腔内生长,或在血管旁间质内呈实性片状或条索状生长.间质伴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而淋巴细胞的浸润相对不明显.结论 ALHE主要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的上皮样增生,以上皮样血管瘤进行命名较为妥当.ALHE与Kimura病应为两种性质不同的疾病.  相似文献   

4.
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首先由中国的金显宅于1937年以“嗜酸性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之名报道,在日本,KIMURA等人于1948年首先报道,并随后称为木村氏病(Kimura’s disease)。此外,本病还有“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结病”、“嗜酸性粒细胞性滤泡增生症候群”、“嗜伊红淋巴肉芽肿”等名称。在欧美文献中,有的把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细胞增多与该病混为一谈。但是,两者是不同的疾病。  相似文献   

5.
陆萍  陆磊  杨瑞飞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3,28(1):84-85,F004
目的:探讨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ALHE)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ALHE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ALHE病灶位于真皮和(或)皮下组织,由许多小毛细血管组成。且往往围绕一中等大的血管排列,肿瘤内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有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肿瘤细胞表达Vim,FⅧRAg,CD34,而CK,EMA,Lysozyme,CD68均为阴性。桃李巴细胞表达CD45,CD3,CD45RO,CD79a,CD20。局部切除是唯一的治疗手段。结论:ALHE以血管内皮细胞呈上皮样增生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可能起源于小动脉或静脉,组织学形态与淋巴结嗜酸性淋巴肉芽肿(Kimura病)有相似之处,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6.
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血管淋巴样增生(附3例报告)一院皮肤科杨维玲张岩刘丽丽关希丽姜美波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ngi-olymphoidhyperplasiawitheosinophilia,AL-HE)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血管增生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诊治体会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吴慧珍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ngiolymphoidhyperplasiawitheosinopilia.ALHE)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血管增生性疾病。本病较少见,临床上常常误诊,治疗方...  相似文献   

8.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细胞增生(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cosinophilia简称AHE)是一种少见疾病,活体组织检查以大量淋巴样细胞、嗜伊红细胞浸润、血管增生为特征。本文报告一例表现为头皮多发性肿块,经手术切除后随访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文献对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AHE)50例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別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郑永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2):124+132-124,132
目的总结临床常见的腮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与腮腺肿瘤的误诊案例。方法对本院近5年来腮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与腮腺肿瘤的误诊病例进行分析及研究。结果腮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患者血常规中可见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相对值大于6%以上,绝对值大于0.5×109/L以上。腮腺肿瘤患者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相对值小于6%,绝对值小于0.5×109/L。结论血嗜酸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之主要特征,此数值虽然不能对本病作出明确诊断,但对于术前的正确诊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局灶结节性增生(FNH)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采用HE和免疫组化染色对16例肝FNH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FNH病理特征为孤立的、中央有纤维瘢痕的结节性肿块,纤维瘢痕中可见厚壁血管及增生的小胆管。结节间增生的小胆管与结节周边肝细胞相移行,且两者角蛋白表达相似。结论:FNH是—瘤样病变,其中增生的小胆管可能来自结节内肝细胞化生,应与肝细胞腺瘤、肝细胞肝癌(尤其纤维板层型肝癌)及结节状再生性增生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1例少见的同时合并Kimura病和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ALHE)的患者,并有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导致的肾病综合征;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方法:对患者的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以及电镜检查.结果:患者为37岁男性,5年来反复发作皮疹、皮肤结节、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和肾病综合征,经病理检查证实,肿大的淋巴结为Kimura病,皮下结节为ALHE,肾病变为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结论:imura病和ALHE可能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病理表现,并可合并肾小球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道1例少见的同时合并Kimura病和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ALHE)的患者,并有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导致的肾病综合征;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方法:对患者的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以及电镜检查.结果:患者为37岁男性,5年来反复发作皮疹、皮肤结节、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和肾病综合征,经病理检查证实,肿大的淋巴结为Kimura病,皮下结节为ALHE,肾病变为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结论:imura病和ALHE可能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病理表现,并可合并肾小球疾病.  相似文献   

14.
血管外膜损伤后血管组织氧化应激与内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ADPH氧化酶相关的氧化应激在外膜损伤致内膜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用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胶原酶消化 钝性机械分离的方法建立血管外膜损伤动物模型,采用H-E染色观察外膜损伤血管的形态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Q-PCR)技术检测外膜损伤后血管组织NADPH氧化酶亚单位p22phox、抗氧化酶HO-1的mRNA表达,荧光探针检测外膜损伤后血管组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结果:外膜损伤可致内膜增生性病变;外膜损伤导致p22phox/HO-1 mRNA表达明显升高,血管组织ROS产量增加.结论:血管外膜参与了内膜病变形成的病理过程;NADPH氧化酶活性升高导致的氧化应激可能是外膜损伤致内膜病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子宫肥大症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 ]对 2 8例住院进行手术的子宫肥大症病例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 .[结果 ]子宫肥大症因有子宫增大、月经失调等症状常被误诊为子宫肌瘤 ,占误诊病例的6 5 % .病理观察表明 ,患者子宫不同程度地均匀性增大 ,肌层厚度为 2 5~ 3 5cm ;合并小平滑肌瘤 (直径小于 1cm) 4例 ,占 14% ,合并内膜息肉 6例 ,占 2 1% ,合并内膜增生过长 18例 ,占 6 4% ;肌层病理变化中平滑肌细胞肥大 2 6例 ,占 93% ,肌间及血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 2例 ,占 7% .[结论 ]子宫肥大症无特异性症状、体征 ,常被误诊 ,应注意鉴别诊断 .病理检查示肌层平滑肌细胞肥大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息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的病理变化。方法:用橄榄油将甲苯-2,4-二异氰酸酯配成浓度为10%的溶液作为致敏剂,滴鼻,建立豚鼠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8例。8例正常豚鼠作对照。致敏结束、模型成功后,取两组鼻黏膜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鼻黏膜上皮脱落,杯状细胞增生,鳞状上皮组织转化,上皮坏死,固有层和黏膜下层腺体增生,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并见特征性的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浸润,这种病理改变与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表现大致吻合。对照组鼻黏膜上皮层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连续、完整、清晰,可见正常的黏膜上皮层、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结论:变应性鼻炎鼻黏膜出现特征性的炎症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血管平滑肌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子宫血管平滑肌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结果进行研究,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5例子宫血管平滑肌瘤病例,发病年龄在27~45岁,平均年龄38.8岁。临床表现以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为主要表现,术前均以"子宫肌瘤"为主要诊断。主要病理表现为瘤体由瘤样增生的平滑肌细胞构成,伴有血管增生,瘤细胞呈梭形,核分裂相罕见,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呈漩涡状。随访有一例复发。结论:子宫血管平滑肌瘤无特殊临床表现,早期易误诊为子宫肌瘤。确诊通常依靠病理学诊断。该病存在复发可能,需进行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8.
对7例Kimura淋巴腺病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透射电镜研究。提示本病多见青年,为颈头区无痛性肿块,以多量嗜酸性细胞侵润和滤泡高度增生为特点,T细胞和肥大细胞IgE阳性,嗜酸性颗粒呈中心低密度,肥大细胞颗粒失去卷毛样结构。本文示Kimuras病与伴嗜酸细胞性血管淋巴组织增生(ALHE)在病理,治疗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影像学特征与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21例经手术病理或者关节镜证实为PVNS患者的MRI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分析PVNS MRI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 21例PVNS中,弥漫型者17例,局限型者4例,PVNS病理表现为关节滑膜出现不规则弥漫或者结节状增生,可见丰富血管及结节内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邻近半月板或(和)骨侵蚀以及关节腔积液等;MRI影像学表现:所有患者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关节内积液,其中弥漫型17例,关节滑膜呈现弥漫性结节样增厚,T2WI呈现稍高信号,T1WI呈现低信号,增生结节内可见小结节状或者点状T2WI呈现低信号,T1WI呈现等低信号;2例可见增生滑膜明显强化,可见结节内呈点片状无强化区;15例可见髌骨下脂肪垫受侵,髌下脂肪垫呈现不规则形态;8例可见膝关节关节面软骨破坏;局限型4例,可见滑膜及腱鞘与团状软组织信号关系密切,软组织信号可见T1WI、T2WI呈点片状低信号影。结论 MRI技术可特征性反映PVNS病理基础,在诊断PVNS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为AILD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1例AILD临床病理特点,并用7种抗体对其中10例作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本组AILD患者以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热、高丙球蛋白血症等为主要临床特点,部分病人血乳酸脱氢酶增高。主要组织学改变为:淋巴结结构破坏,免疫母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系列性增生和分支小血管显著增生。免疫组化研究表明,多数患者增生的淋巴细胞为T细胞(其中5例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3例为抑制性T淋巴细胞),少数患者B淋巴细胞系列增生。结论:本组多数病例系列增生淋巴细胞为T细胞系列;本病确诊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其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