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信在脑卒中间歇经口至食管置入营养管带管出院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内科二区2016年12月‐2017年8月脑卒中后采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胃肠营养法(以下简称IOE)带管出院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出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未加入微信群患者,实验组将患者加入微信群,通过微信语音聊天及视频等功能对IOE患者进行置管操作指导、营养指导、预防并发症及处理措施和停止置管时机指导等延续性护理。比较3个月以后两组患者吞咽障碍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12%(3/2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8%(12/25)(P0.05);实验组患者置管期间护理满意度为100%(25/2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18/25)(P0.05);实验组患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置管操作熟练程度、并发症处理以及发生意外时与护士联系不上所占的百分比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微信对IOE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因操作不当引起的并发症,及时判断停止置管时机,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吴素敏 《基层医学论坛》2016,(22):3131-3133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置管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24例血液透析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细节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置管感染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导管感染发生率为1.6%(1/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9%(8/62),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6.8%(60/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8%(47/62),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细节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置管感染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能降低导管感染发生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亲水型双腔导尿管在功能性吞咽障碍患者间歇经口至食管置管管饲(IOE)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住院的吞咽障碍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14-16 Fr亲水型双腔导尿管行间歇经口至食管置管管饲,对照组使用普通胃管行间歇经口至食管置管管饲;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时血氧饱和度下降>2%发生次数、注食时和注食后出现食物反流的次数、患者管饲的舒适度、操作者对置管注食方法的方便程度和认可度,以及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改善情况。结果治疗14 d后统计,观察组患者的置管舒适度、操作者对置管注食方法的方便程度和认可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置管时血氧饱和度下降发生次数(率)以及注食时和注食后发生食物反流的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吞咽功能障碍改善方面都明显优于间歇置管治疗前,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但在管路材质型号选择和置管细节上,采用亲水型双腔导尿管更能提高患者舒适度,能减少患者置管时的呛咳抵抗,减少患者注食时或注食后食物反流的发生率,同时也明显提高操作者(护士和培训后的家属)的管饲方便程度和认可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监测肾移植术后服用环孢素A(CsA)的血药浓度峰值(C2)和谷值浓度(C0)对判定CsA抗排斥疗效及毒副作用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偏振TDX法监测365例肾移植受者CsA浓度,其中212例监测CsA峰值浓度(C2组),153例监测CsA谷值浓度(C0组)。分析两组CsA 浓度测定值与患者移植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药物性肝肾中毒以及肺感染相关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C2组(19.8%)明显低于C0组(26.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药物性肝、肾中毒及肺感染的发生率C2组分别为18.3%、10.5%和13.7%,C0组分别为20.3%、9.9%和14.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CsA血药浓度C2和C0监测都是肾移植术后药物调控的有效指标, C2在监控急性排斥方面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球囊扩张管侧管通气法用于无气管造口的全身麻醉患儿行气道扩张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2020年6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择期或急诊行支撑喉镜下气道球囊扩张术的19例中度获得性声门下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有无气管造口分为气管造口组(11例)和无气管造口组(8例)。无气管造口组在给予常规气管插管麻醉后,应用与球囊扩张管侧管相连的气管导管控制通气;气管造口组则通过气管造口管理呼吸。记录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T1)、球囊扩张导管置入前(T2)、球囊扩张导管扩张中(T3)、球囊扩张后恢复正常通气时(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EtCO2)。记录术中、术后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喉痉挛、支气管痉挛、术后苏醒延迟、再次气管插管或需留置气管导管)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间患儿各时间点心率、MAP、Sp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选择536例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例记录是否发生置管相关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52例)和对照组(484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置管方式、穿刺静脉选择、留置时间等信息,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本组并发症发生率9.70%(52/536),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最高(4.66%),肿瘤内科是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科室(3.36%)。单因素分析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指数、文化程度、合并糖尿病、穿刺静脉选择、置管分布、置管方式、静脉血栓史、PICC操作护士年资、院外导管护理方式均与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的有关(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合并糖尿病、穿刺静脉选择、置管方式、PICC操作护士年资、院外导管护理方式是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合并糖尿病、头静脉置管、巴德塞丁格穿刺、护士操作经验缺乏、院外管理欠缺可能是导致PICC置管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肥胖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肘部PICC置管效果观察。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肘部PICC置管,对照组30例为常规肘部PICC置管,并观察操作时间、舒适度、并发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一次性成功置管率分别为93.3%,73.3%;置管时间分别是(7.6±2.1)min,(10.7±2.4)min;并发症分别2例,6例。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对肥胖患者肘部PICC置管具有操作时间短、一次性置管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是对此类患者一个优良的操作方案。  相似文献   

8.
舒建平  刘永红  舒铁环 《中外医疗》2012,31(8):40+42-40,42
目的探讨双J管放置位置不当的分析和处理方法。方法对23例泌尿系患者留置双J管位置不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讨论双J管放置位置不当的分析和处理方法。结果 6例患者双J管上段不在肾盂,7例患者双J管下段不在膀胱中,通过膀胱镜(2例)、输尿管镜(3例)取出双J管或是重新置管(8例);4例双J管下段置于尿道中,男性(2例)患者发现后立即行膀胱镜下重新逆行置管成功,女性(2例)则用血管钳管推回膀胱中。双J管输尿管中折曲4例,拔除(2例)或重新置管(2例)。2例因为结石梗阻双J管置于输尿管下段,行输尿管镜碎石并置管成功。结论双J管放置位置不当,采取拔管或是重新置管来解决。正确置管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合理处理并发症能降低其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管联合文丘里加温湿化氧疗在气管切开脱机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年龄≥ 18岁的58例气管切开脱机病人,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2018年1-12月收治的30例病人为对照组,2019年1-12月收治的28例病人为观察组。观察组采用T管联合文丘里加温湿化氧疗技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湿化氧疗。比较2组脱机时和脱机后1、5 d呼吸频率及氧合指数(PaO2/FiO2)、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痰液黏稠度、吸痰次数、吸痰时SpO2下降程度、吸痰时SpO2下降持续时间、ICU滞留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脱机后1、5 d观察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PaO2/FiO2高于对照组(P < 0.01);脱机后1、5 d观察组痰液黏稠度优于对照组(P < 0.05和P < 0.01);观察组吸痰次数、吸痰时SpO2下降程度、吸痰时SpO2下降持续时间、ICU滞留时间少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刺激性咳嗽(3.57%)、痰痂形成(0.00%)、肺部感染(0.00%)、气道出血发生率(7.14%)均低于对照组(33.33%、20.00%、20.00%、26.67%)(P < 0.05~P < 0.01)。结论文丘里氧疗温湿化法应用于气管切开脱机病人,符合人体温湿化的生理需求,避免了病人的呛咳和不适,可改善痰液黏稠度和呼吸参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胃镜接力法空肠营养管放置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胃镜接力法置放空肠营养管得临床应用经验。方法2007年5月~2008年5月间共8例患者9例次经胃镜置放空肠营养管成功,观察置管操作时间、置管深度、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平均置管操作时间为(10±2)min,平均置管深度为(90±10)cm。置管成功率100%(9/9),置管过程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胃镜接力法空肠营养管放置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安全,患者易于接受,为临床提供了建立肠内营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入选老年高血压患者164例,按血压水平分为A组BP1 (140/90mmHg≤BP<160/100 mmHg)72例;B组BP2(160/100 mmHg≤BP<180/110 mmHg)55例;C组BP3(BP≥180/110 mmHg)37例。每组按RHR分为RHR1组 (RHR<60次•min-1)、RHR2组(60次•min-1≤RHR<70次•min-1)、 RHR3组(70次•min-1≤RHR<80次•min-1)和RHR4组(RHR≥80次•min-1)。入选患者空腹测血糖、血脂、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颈动脉IMT和颈动脉内径(CAD)。结果:RHR4组的GLU、TC、TG、BSP均高于RHR1~RHR3 各组(P<0.05或P<0.01);RHR4、RHR3组与RHR1、RHR2组比较TMT增厚、CAD增大(P<0.05或P<0.01)。结论:随着RHR的增加颈动脉IMT和CAD的数值有明显的增加,RHR的增加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间歇经口管饲法(intermittent oro-eso phageal tube feeding,IOE)改善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50例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病人分为IOE组(75例)和鼻饲组(75例)。入组病人均给予常规治疗,其中IOE组采用间歇经口进食,鼻饲组采用持续鼻胃管进食。两组患者均比较治疗前、治疗30 d的吞咽功能;两组患者均比较30 d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IOE组30 d吞咽功能改善明显优于鼻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OE组30 d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鼻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经口管饲法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病人的吞咽功能,且能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改进浅静脉置管的方法,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期间针眼渗血,延长置管时间。方法:对108例常规进行浅静脉置管输液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分别采用常规方法和改进方法进行静脉穿刺置管,并对2组患者其静脉穿刺成功率及针眼渗血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穿刺成功率达98%,针眼渗血发生率仅为6%,平均置管时间3~7天;对照组成功率为88%,针眼渗血发生率为19%,平均置管时间3~5天;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改进后的置管方法优于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钝性分离技术在血小板减少病人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PICC置管且血小板 < 100×109/L、凝血功能正常的44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1例病人采用可撕裂外鞘与扩张器组装后钝性扩皮置管,观察组23例病人采用改良钝性分离扩皮技术置管。比较2组一次送鞘成功率、置管后第1、3、5天穿刺部位疼痛程度以及置管后24h出血量和7d内维护次数。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为95.65%(22/23),对照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为85.71%(18/2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低(P < 0.05)。观察组置管后24 h穿刺点渗血纱布层数及置管后7 d内换药次数均较对照组少(P < 0.05和P < 0.01)。结论采用改良钝性分离技术,对于血小板减少病人可明显减少穿刺点出血量及导管维护次数,减轻疼痛与紧张,提高病人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etCO2)在急诊危重症救治中的应用分析。方法选择需紧急行人工通气、气管插管或胸外心脏按压的急危重症患者74例,记录患者予人工或机械通气0 min、10 min、30 min内的PetCO2、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吸频率数值及波形的变化,并行动脉血气分析检测。结果两组患者PetCO2与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较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PetCO2水平与急诊急危重症患者的预后相关。PetCO2作为一种快速、连续的无创监测指标能够提示急诊医护人员判断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有效性,有助于及时指导或调整救治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预防气管切开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颈内静脉异位的新方法。方法 选择2009年2月-2014年11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超声引导行PICC置管的气管切开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在PICC置管过程中,对照组采用指压法,观察组采用B超探头压迫法。观察两组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置管后X线检查PICC尖端位置正确率。结果 置管过程中,观察组PICC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为4.7%(2/43),低于对照组的34.9%(15/43)(χ2=12.904,P=0.005)。观察组置管时间为(14.7±3.1)s,短于对照组的(22.4±14.0)s(t=-3.512,P=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的9.3%(4/43)(χ2=4.195,P=0.041)。置管后两组X线检查PICC尖端位置正确率均为100%。结论 B超探头压迫法较指压法能降低气管切开患者PICC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且具有置管时间短、安全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硬膜外腔置管拔出穿刺针后气泡回溢试验的应用体会刘焕成,杜玉花(泰山医学院第一教学医院)在本研究657例硬膜外阻滞中,采用先置入硬膜外导管,拔出穿刺针再行硬膜外腔快速注气,看是否有气泡从穿刺针针限与导管间溢出,来判断导管是否在硬膜外腔,现将其临床意义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床旁中路颈内静脉穿刺法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心胸外科患者治疗中的体会。方法:300例心胸外科患者均采用右侧颈内静脉中路穿刺法静脉置管,观察穿刺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285例(95%),12例(4%)反复穿刺后改其它穿刺径路成功,2例(0.67%)穿刺针进入颈总动脉,1例(0.3%)发生气胸,全部患者无空气栓塞、心律失常、心包填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右侧颈内静脉中路穿刺法置管,定位简单,穿刺深度浅,穿刺迅速,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9.
亢忠杰 《新疆医学》2012,42(12):97-98
观察骶管麻醉复合喉罩-七氟醚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应用效果。选择8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随机分成骶管麻醉复合喉罩-七氟醚组(实验组)和骶管麻醉复合氯胺酮组(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七氟醚吸入诱导置入喉罩,行骶管麻醉后持续吸入七氟醚维持。对照组肌注氯胺酮后行骶管麻醉,术中氯胺酮维持基础麻醉。比较两组患儿麻醉前(T0),基础麻醉(实验组吸入七氟醚,对照组肌注氯胺酮)后5 min(T1),骶麻后10 min(T2),切皮时(T3),术毕(T4)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中患儿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及术毕清醒时间。结果:实验组与麻醉前比较MAP、HR无明显差异,对照组T1、T2、T3、T4各时间点MAP,HR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患者胃内注气法盲置CORFLO胃肠营养管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8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26例需要置入CORFLO胃肠营养管的患者,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采用传统“CORPAK10-10-10”盲置法患者为对照组(66例),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采用反复胃内注气间歇进管患者为胃内注气组(60例),观察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置管期间生命体征(置管前、中、后1h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变化及置管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胃内注气组置管成功率明显升高(72.73%比93.33%,P<0.05),置管时间明显缩短(25.97±5.43min比14.47±4.15min,P<0.05),两组APACHEⅡ评分<20分患者,置管成功率无差异(92.31%比100%,P?0.05),APACHEⅡ评分?20分患者,胃内注气组明显高于对照组(91.84%比67.92%,P<0.05),对照组置管中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上升存在生命体征不平稳,胃内注气组置管中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等生命体征相对平稳,未发生相关置管并发症。结论:胃内注气法盲置CORFLO胃肠营养管较传统盲置法成功率高,特别对APACHEⅡ评分?20分困难置管患者,且缩短置管时间,侵袭性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