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消化道出血的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诊断和介入栓塞治疗方法。方法搜集我院2000年4月以来采用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及介入栓塞来诊断和治疗的消化道大出血20例(其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4例,下消化道出血16例)。分别采用海藻酸钠微球、明胶海绵、钢丝圈3种材料进行栓塞。结果20例患者经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22次,19例患者发现出血动脉,阳性率95%;其中18例行介入栓塞(1例为胃癌胃大部切出术后1周吻合口弥漫性出血,用直径200~700μm海藻酸钠微球栓塞,另3例栓塞前先行药物灌注),均成功止血;1例因消化道广泛出血,失败;止血成功率为94.7%。全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及介入栓塞是诊断和治疗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正确选择栓塞的靶血管、合适的栓塞剂及其用量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医源性胆道出血的DsA诊断价值及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医源性胆道出血的临床资料。其中经皮行选择性动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并行栓塞治疗15例,造影未明确出血部位,转行外科手术2例。结果17例中15例有血管异常改变,均为动脉性出血,造影表现为造影剂外溢10例、假性动脉瘤5例,行靶血管栓塞术后出血即刻停止,其中2例因再次出血而行二次栓塞后止血成功,术后随访无复发。2例造影呈阴性,经外科剖腹探查明确为静脉性出血后手术止血治愈。结论医源性胆道出血行DSA检查及介入栓塞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急诊动脉栓塞术治疗创伤性肝破裂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急诊动脉栓塞术(TAE)治疗创伤性破裂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9例临床怀疑创伤性肝破裂出血患者.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后,作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及肝右动脉造影,必要时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右膈下动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选择性或超选择插管至出血靶动脉,以明胶海绵颗粒和/或不锈钢圈作栓塞,达到止血目的 .结果 49例患者造影发现肝实质出血共38例.造影阳性率77.5%.其中肝右动脉出血34例,肝左动脉出血2例,右膈动脉出血2例.并行选择性或超选择性经导管动脉栓塞38例,一次栓塞成功37例,成功率97.3%,另l例经2次栓塞成功,总成功率100%.单纯明胶海绵栓塞36例,明胶海绵+不锈钢弹簧圈栓塞2例.1例因出现胆滞漏行经皮穿刺引流术,2例术后因DIC及多器官衰竭死亡,其余所有病例随访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急诊TAE救治创伤性肝破裂出血具有手术时间短,微创,诊治率高.安全,并发症少,疗效优于传统疗法,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性动脉造影及介入灌注栓塞术对急性动脉出血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对25例急性动脉出血的患者经股动脉插管,至靶动脉进行介入性动脉造影和介入灌注栓塞术,其中颅底骨折伴鼻出血2例,肺癌大咯血1例,消化道出血5例,肝癌破裂出血4例,脾挫裂伤出血4例,肾脏出血6例,产后大出血2例,骨盆骨折出血1例。结果:25例经选择性动脉造影获得明确诊断21例,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未能找到出血动脉,22例经介入灌注栓塞治疗,出血均止住,1例产后出血未完全止血。结论:介入性动脉造影及介入灌注栓塞术对急性动脉大出血不仅可确定出血部位,而且可达到止血的目的,是1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动脉性出血的急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治疗在动脉性出血病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例动脉性出血病例进行急诊血管造影,术中根据不同出血原因和部位分别再采用动脉栓塞治疗。结果:16例患者血管造影表现为局部异常血管、造影剂外溢及假性动脉瘤;动脉栓塞治疗即时止血率为100%。结论:各部位动脉性大出血在急诊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的同时行动脉栓塞治疗,该方法是安全、有效的止血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动脉性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改良后的Seldinger技术对22例胃肠道动脉性出血患者进行24次造影,分别行腹腔干动脉及分支、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分支及双侧髂内动脉造影检查。对出血动脉及其它异常动脉显影行栓塞治疗,造影阴性和不能超选出血动脉的行药物灌注治疗。结果:22例患者24次造影,发现出血病灶21次,阳性率87.5%(21/24),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8例,肿瘤3例,小肠动脉瘤3例,小肠憩室4例,小肠血管畸形1例,3例首次造影未发现出血病灶,予以血管加压素灌注治疗,2例复发再次造影超选到3-4级血管发现出血动脉予以栓塞治疗,栓塞治疗4例复发,成功率81%(17/21),灌注治疗成功率33.3%(1/3)。随访时间3个月,未见胃肠道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结论:血管造影对胃肠道动脉性出血的定位、定性有着重要的价值,选择性动脉栓塞及药物灌注止血,其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在重度产后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g法。对36例重度产后出血患者先行股动脉穿刺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选择或超选择性插管,双侧分别注入明胶海绵栓塞剂栓塞靶动脉。结果:36例栓塞成功,手术时间短,止血速度快,并且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结论:动脉栓塞术治疗重度产后出血安全、有效、且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经皮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皮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对11例经皮动脉导管溶栓治疗的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10例(91%)溶栓治疗成功,血管造影显示血流通畅,临床症状完全缓解;1例无效者血管造影显示与治疗前无变化,改行手术治疗.1例在溶栓过程中发生远端血管出血,采取局部压迫止血,其余患者未发生并发症.无截肢和死亡者.结论 经皮动脉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是一种安全、疗效优良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联合胃左动脉栓塞诊疗技术在食管贲门黏膜撕裂征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2年本院收治的12例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的诊断价值及栓塞术的止血效果。结果:12例患者共行13次栓塞,技术上均一次性成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再发性出血。结论: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术联合胃左动脉栓塞诊疗技术可有效治疗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及再发性出血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治疗动脉源性胃出血1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熊兴武  赵光荣 《海南医学》2010,21(20):59-60
目的探讨放射介入X线下经股动脉插管胃动脉栓塞救治动脉源性胃出血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过急诊胃镜明确诊断并经治疗无效而转放射介入X线下经股动脉插管胃动脉栓塞救治的动脉源性胃出血患者的即时效果和随访结果。结果 15例患者均经急诊胃镜明确诊断,确定出血病灶所在位置,但经胃镜止血疗效不佳而转放射介入;均顺利完成胃动脉造影和成功实施栓塞,15例中13例当即出血停止,总有效率86.66%(13/15),2例无效(13.33%,2/15),转外科剖腹手术行胃次全切除后痊愈。所有病例术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低热、腹痛等不适,均在3-7d内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轻并最终消失,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均无再发出血。结论放射介入下血管造影并栓塞治疗动脉源性急性胃出血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并做为救治难治性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备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同期联合支架术治疗并存颈动脉和肾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期联合支架术治疗的30例并存肾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狭窄患者.纳入标准为外周动脉造影示肾动脉管腔内径减少≥70%且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管腔内径减少≥70%.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压、降压药物种类、肾功能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3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介入治疗.患者术后收缩压由术前(135.93±23.02) mmHg降至(123.07±12.62)mmHg(术后3d平均收缩压)(P<0.05),舒张压由术前(76.13±8.75)mmHg降至(70.87±6.42)mmHg(术后3d平均舒张压)(P<0.05).2例冠心病患者术后心绞痛再发,经处理后缓解.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收缩压降至(122.33±7.39) mmHg,舒张压降至(70.87±8.62)mmHg(P<0.05);服用降压药物种类由术前(2.93±1.87)种减少为(2.40±2.13)种(P<0.05).高血压获益率为100.0%,肾功能获益率为76.6 %.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7个月心绞痛再发和短暂脑缺血发作,予处理后缓解.结论 同期联合支架术治疗并存肾动脉和颈动脉狭窄近中期疗效安全、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68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4组:非冠状动脉 (粥样) 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组62例,冠心病组106例,其中单支病变组45例,双支病变组38例,三支病变组23例.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 及班块.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间及冠心病各亚组间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①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 (P<0.05) ,冠心病各亚组间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随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增加 (P<0.05) .②颈动脉斑块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 (60.4%) 和特异性 (88.7%) 均较高.③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均呈正相关 (P<0.05) .颈动脉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均呈正相关 (P<0.05) ,以斑块积分相关性更强.结论 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存在密切联系,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及斑块可间接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不同病变部位引起推动脉(VA)反流时的血流动力学差异.方法 选取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VA血流频谱出现反向血流,并准确诊断病变部位的125例患者.据病变部位不同分成锁骨下动脉(SA)病变组和VA病变组对比观察.结果 SA病变组81例,VA病变组44例,两组阃VA频谱类似者对比,SA组VA流速较VA组高(P<0.05).SA组较VA组病变侧上肢动脉频谱改变发生率高;病变侧流速较健侧低,AT延长(P<0.05).VA组双侧上肢动脉流速及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束臂试验阳性率SA组较VA组高(P<0.05).结论 VA反流可由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或推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结合病变侧椎动脉流速、上肢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束臂试验,可提高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AS)的超声检查结果及其危险因素,阐明各危险因素对不同部位AS的作用程度。方法:选择颈动脉及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受检者366名,根据超声影像学结果将其分为健康组(n=133)、单纯颈动脉硬化组(CAD组,n=42)、单纯下肢动脉硬化组(PAD组,n=69)和颈动脉硬化并发下肢动脉硬化组(CAD+PAD组,n=122)。分析各组受检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HBP)、糖尿病(DM)史、高血脂和体质量指数(BMI)等危险因素,并对下肢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受检者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44.8%(164/366),下肢动脉硬化的检出率为52.1%(191/366)。与健康组比较,PAD组和CAD+PAD组受检者的年龄、吸烟率、HBP检出率及高血糖的检出率升高(P<0.05)。与CAD组比较,PAD组和CAD+PAD组受检者吸烟率及DM检出率均升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男性、高龄(45~59、60~74、≥75岁)、吸烟和高血糖是下肢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OR=2.520,OR=3.056,OR=6.895,OR=29.483,OR=4.136,OR=3.736,P<0.001)。结论:AS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龄、吸烟和高血糖是AS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吸烟和高血糖者下肢AS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颈动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治疗前和治疗期间甲状腺动脉和肝动脉的血流动力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治疗前和治疗期间行甲状腺和肝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并与健康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甲亢组治疗前甲状腺上动脉收缩峰流速(Vmax)、舒张末流速(Vmin)和平均峰流速(Vm)分别为(59.73±18.16)cm/s、(26.59±12.47)cm/s和(40.47±10.31)cm/s,肝动脉Vmax、Vmin和Vm分别为(65.21±15.50)cm/s、(25.63±8.97)cm/s和(42.37±9.82)cm/s,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甲亢组治疗前甲状腺上动脉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分别为0.55±0.06、0.81±0.18,肝动脉RI和PI分别为0.61±0.07、0.93±0.26,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肝动脉血流参数先行恢复正常,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上动脉Vmax、Vmin和Vm分别为(47.52±13.16)cm/s、(21.39±10.17)cm/s和(32.35±6.37)cm/s,虽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P<0.05),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甲亢患者恢复期肝动脉血流速度的下降早于甲状腺上动脉,动态检测甲亢患者肝动脉血流动力参数对预测甲亢治疗的有效性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左锁骨下动脉是主动脉弓的主要分支之一,而肋间后动脉中除第1,2起于锁骨下动脉的分支最上肋间动脉外,其余均起于胸主动脉。我们在解决一正常中年男尸(身高160cm)时,发现左锁骨下动脉异常起于胸主动脉上端,并合并左侧1~3肋间后动脉,右侧1~4肋间后动脉起点变异,这种变异未见文献报道,现将观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同时应用左内乳动脉和桡动脉移植物行冠状动脉搭桥的早期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同时应用左内乳动脉和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21例。常规体外循环下搭桥18例,非体外下搭桥3例。平均每例搭桥(4.21±0.98)支,搭动脉桥2.6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诊未发现心绞痛复发,除1例心衰外,无其他心脏事件发生,无心电图缺血表现发生。无前臂缺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内乳动脉和桡动脉搭桥的近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程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65例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常规做颈动脉超声检查。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狭窄组和未狭窄组。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个亚组,即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组。结果冠脉狭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内膜病变率和粥样斑块性质与未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P<0.01)。经相关性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检出率和病变性质均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于冠心病高危人群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可用于估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状况。  相似文献   

20.
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循环冲洗在供肺保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循环冲洗在供肺保存中的作用。方法:12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肺动脉冲洗组)和实验组(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循环冲洗组),每组6只。供肺经过24h保存后采用离体肺循环灌流模型再灌流60min。灌流中观察2组肺动静脉血氧分压差(△po2)、二氧化碳分压差(△pco2)、肺动脉压(pPA)、气道压(pAW)、静态肺顺应性(Cstat)的变化和2组保存末、灌流末肺组织和灌流末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总磷脂(TPL)、卵磷脂(PC)、卵磷脂/总磷脂(PC/TPL)、卵磷脂/鞘磷脂(L/S)的变化。比较2组间肺质量湿干比(W/D)。结果:实验组灌流中△po2、△pco2、Cstat明显高于对照组,pPA、pAW明显低于对照组,保存末、灌流末肺组织和灌流末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TPL、PC、PC/TPL、L/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W/D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循环冲洗能保护肺表面活性物质磷脂,从而改善供肺保存和再灌注后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