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间日疟阳性血清作系列倍比稀释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不同观察者平行读数或同一观察者先后读数的终点滴度之变异在一个倍比稀释度之内。对无疟疾感染史的正常人群522份血清作间日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其荧光抗体滴度正常值上限按99%位点估计为<1:10。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1978年对我处管内发生的部分间日疟病例(159例)采用间接荧光抗体测定法进行一次追溯性诊断,以检验疟疾诊断的符合率,评价临床诊断的正确性。一、对象:1.在1978年被我处各级医疗人员根据临床症状诊断为间日疟者,计94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间日疟原虫重组蛋白PvMSP1-19用于检测间日疟患者抗体水平的效果。方法采用His-tag亲和层析柱对间日疟原虫PvMSP1-19重组蛋白初步分离,再经快速蛋白液相色谱仪(FPLC)XK16/70 Superdex75预装柱进一步纯化和Western blot分析。用纯化后的PvMSP1-19重组蛋白包被ELISA板,检测间日疟现症患者、既往感染者和正常人血浆IgG1、IgG4、IgM、IgD、IgE抗体水平。结果间日疟现症患者血浆中抗PvMSP1-19 IgG1抗体水平明显高于间日疟既往感染者和正常人(t=5.535,P〈0.05)。结论间日疟现症患者血浆中含有高水平的抗PvMSP1-19抗体IgG1。  相似文献   

4.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应用于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辅助诊断的研究已有报导。我们在1978年对间日疟病人进行了荧光抗体消长情况追踪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半厚抗原推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供应的食蟹猴疟原虫(P.cynomolgi)  相似文献   

5.
疟疾荧光抗体试验,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一项血清学检查方法。它具有抗原抗体免疫结合的特异性,故敏感度高。用此法测知人群中疟疾抗体水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给制定防疟措施提供依据,是一项简便可行的方法。我们于1978年11月16日~1979年1月20日,对我单位职工、家属、学生、儿童2065人进行了间日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对百色地区1987年6月~1989年12月经镜检确诊为间日疟的病人,经治疗后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观察抗体滴度变化规律,总观察586例,阳性140例,阳性率23.9%。GMRT45.34.本组病例在根治后的1个月内,抗体仍保持在较高水平,1个月后开始下降,但群体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低,提示高年龄组的抗体水平不易消失;同时抗体水平的变化与疗程的次数和早期投予抗疟药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间日疟现症患者外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亚群比例的的变化,探讨DC亚群在间日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四色荧光分析法检测18例间日疟现症患者(疟疾组)和36名健康成人(对照组)外周血的浆细胞样DC(pDC)和髓样DC(mDC)的比例。结果:疟疾组患者pD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DC/pD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mDC在2组间无明显不同(P0.05)。结论:间日疟现症患者机体呈现免疫抑制状态,间日疟原虫与DC相互作用,可能通过调整mDC/pDC的比值参与间日疟感染的Th1型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控。  相似文献   

8.
疟疾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效果考核,过去主要进行原虫率、脾肿率及疟史率的调查。近年由于我县疟疾发病率下降较快,多数公社下降到万分之五以下,甚至万分之一。如果用检查原虫率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或效果考核,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收效甚少。1978年,我们试用间日疟荧光抗体测定,作为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和回溯诊断。现将观察内容,染色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散发性疟疾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15例间日疟疟疾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结果 15例间日疟疟疾临床表现有个体差异,12例疟区发病,3例非疟区发病,10例症状典型,5例症状不典型,经抗疟治疗后痊愈。结论 近年本地区间日疟流行多以散发形式发生,有少部分症状不典型,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连云港市2017年报告的两例间日疟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和风险评估,指导全市有效应对疟疾疫情。方法收集病例基本信息、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血片及PCR核酸基因检测复核、疫点周边自然环境和当地媒介监测数据,并对疫点进行分类;对其中1例间日疟病例家属及四邻共40人开展主动病例侦查。结果 2例均为间日疟病例均在非洲有明确的生活史和疟疾病史,连云港市已经连续8年无本地感染的间日疟病例,主动病例侦查显示:快速诊断试纸条检测(rapid diagnostic test,RDT)和PCR检测40人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2例间日疟病例均为境外输入。连云港地区存在传疟媒介中华按蚊,要加强对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的防控,防止继发二代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小儿非典型间日疟以其他疾病表现的特殊类型,临床诊断较困难。本文报告12例,均经查到间日疟原虫确诊。患者年龄最小30d,最大12岁。经抗疟治愈,并随访。  相似文献   

12.
1985年9~12月间,在新丰县沙田区羊石乡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住宿学生中发生间日疟61例,经流行病学调查、血液镜检,证实为一次间日疟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3.
间日疟在我省流行己久,但长潜伏期的间日疟尚未见报道。1985年,我们在韶关市发现输入性潜伏期长达329~352天的间日疟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间日疟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探讨疟原虫与血小板减少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42例间日疟患者,机械与手工联合进行血小板计数.结果 42例患者经油镜检查疟原虫,均证实为间日疟.其中33例患者有血小板计数的降低,占患者总数的78.6%,所有患者平均血小板计数65×1012/L.结论 疟原虫感染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减少相关联.在临床上高热患者的诊断中,重视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疟原虫检查,可以提高疟疾患者的确诊率,减少漏诊,对疟疾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疟疾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定量测定,国外已有许多报导国内胡孝素等1979年对间日疟患者血清内IgG及IgM的含量进行了测定,血清内IgE的含量测定尚未见报告。我们于1982年7~9月对河南省南阳市间日疟患者血清内IgG、IgM及IgE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报告如下: 材料及方法 间日疟患者44人,男30人,女14人。询问病史及症状,作血片姬氏染色镜检确诊。取血1~2毫升,分离血清,于液氮中保存带回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监测云南省一类疟区人群的间日疟原虫抗体(Ig G)水平,为云南省消除疟疾行动的流行预测和防控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2014年在云南6个一类疟区县(市)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采集居民滤纸血膜,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间日疟原虫特异性抗体,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滴度检验,变量间相关性进行Pearson分析。结果共检测腾冲、盈江、耿马、瑞丽、孟连、盐津6县(市)的7 050份血样,间日疟原虫抗体(Ig G)阳性率为9.05%,各县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5个边境县的平均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内地县盐津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的阳性率9.98%显著高于男性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的阳性率10.79%显著高于居民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年儿童、青壮年和中老年组的阳性率分别为9.52%、7.59%和9.4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省合计及6个县(市)2013年和2014年的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云南省一类疟区的人群间日疟原虫抗体(lg G)水平能反映前期的疟疾流行强度,女性、学生人群间日疟原虫抗体水平高的现象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间日疟患者血细胞参数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间日疟患者血细胞参数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迈瑞BC-3000plus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细胞参数,对83例间日疟患者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等参数及镜检白细胞形态改变进行分析。结果闻日疟患者WBC、HGB、RBC、肿低于对照纽,两纽差异有高度显著性,其降低程度依次为PLT、WBC、HGB、RBC;多数患者镜检白细胞可见“核左移”及单核细胞明显增多。结论检测患者血细胞参数特别是血小板计数对间日疟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必须予重视。  相似文献   

18.
儿童间日疟133例临床分析杨兆民陕西省商洛地区卫生防疫站(726000)间日疟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一种重要寄生虫病。由于儿童间日疟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被误诊为其它疾病,延误治疗。现将作者1982~1990年经血检确诊的133例儿童间日疟临床表...  相似文献   

19.
对血检疟原虫确诊的270例间日疟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具有间日疟典型症状者,仅占33.33%,强调在疟疾病临床症状不典型、且无血检条件的特殊情况下,必须结合病史、症状及流行病学等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0.
1980年冬,我院收治先天性间日疟1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20天。湖北洪湖龙口公社高桥人。1980年12月8日入院,患婴11月30日午后突起惊哭不安,拒吸奶,持续2小时许渐好转。此后每隔日午后同样发作,维持时间渐延长,发作间歇时间无异常可见。入院时为第五次发作,疑间日疟,留院观察。婴母以往有间日疟史,分娩前1周内又有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