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兴起于北宋时期的理学对中国文化发展史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元代著名医家朱震亨曾拜朱熹四传弟子许谦为师而习理学,后又在许谦建议之下刻苦习医。在先生的医学生涯中理学对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援理入医,以理学的治学态度研习医经、质疑时弊,用理学的哲学观点阐述医理,并建立了自己的学说。其著名学说"阳有余,阴不足论"与"相火论",便是在前辈医家的理论基础上,又参考引用了周敦颐、朱熹二家的理学精髓,并进行了自己的创造发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理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从朱震亨与理学的渊源、理学对朱震亨治学方法及医学思想的影响三方面入手,探讨理学对其医学生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宋明理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宋明理学的学风和思潮,开启了当时医家们的创新精神和对医学理论研究的重视,强化了辨证论治的发展道路,理学的有关内容如太极,气化、体用,先天后天等也被吸收为医学理论的要素,但理学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3.
心悸理论发展源远流长,其发展过程呈现较明确的阶段性。第一阶段为秦汉时期,该阶段对心悸的病因病机、脉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后世有关心悸与五脏相关的理论即源于此。第二阶段为晋唐时期,该阶段医家在认识到心悸属于“本虚标实”之病的基础上开始探讨心脏与五脏虚实的密切关系。第三阶段为宋金元时期,在此阶段心悸理论有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各医家从多个方面全面探讨了心悸的病因病机理论。第四阶段为明清时期,各医家从心脏及其他脏腑虚实等方面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对心悸的理论认识,全面总结归纳了历代医家对心悸的认识,并补充了温病心悸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首次针对中风病养生防病而非治疗的中医古籍文献进行分析研究与整理,从研究中可以得出,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医家对中风病的养生防病理论及方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按照理论的奠基、发展、形成分为先秦到隋唐、宋金元、明清至近代三个时期,其中隋唐时期奠定了中风防病的基础;宋金元时期对中风的病因认识通过外因转为内因;明清时期中风养生防病的理论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5.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医学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理论上注重创新,因而继承、深化、发展了对心藏象的理论认识,尤其在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时期,中医官修及私家的方书大量涌现,在理论与临床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发展了对心病的治疗,在病因病机的认识和阐发上,此期医家较唐以前的医家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现就这一时期中医学发展迅速的原因进行探讨.主要从宋金元时期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和社会思潮的特殊社会背景,为这一时期的中医学发展创造客观条件.造就了金元四大家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中医心藏象理论及辨证论治发展历史勾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献研究角度,对心藏象理论及辨证论治进行了系统、全面、规范的研究。对先秦、秦汉时期、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及明清时期有关心藏象的认识作了提要钩玄式的整理、归纳,包括藏象理论和辨治经验,对该领域研究发展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同时阐述了各历史时期医家对心藏象认识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8.
系统梳理古代文献对头痛的论述,发现历代医家在头痛诊治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均有显著成就。唐以前医家认为外感邪气侵袭经络易引发头痛,其中以仲景的四经辨证头痛理论影响最为深远;宋金元时期是头痛辨证、分型、治疗等理论形成的重要阶段,金元医家对头痛阐释做出了划时代的学术贡献;到了明清,各医家在前人基础上对头痛理论进行总结、论述以及提高,从而对头痛形成了从病因到证治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通过回顾古今医家对阳痿的证治,研究分析了温肾起痿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发展概况。即温肾起痿方肇始于先秦两汉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停滞于宋金元时期,再兴于明清时期,深化于新中国成立至今。  相似文献   

10.
明代以前医家对胁痛的认识和治疗,以宋代为界限可划分为2个阶段:宋代以前,胁痛一直被视为疾病的伴发症状,医家多从寒论治,用药常选肉桂、附子等温热之品,这与重视阳气的传统阴阳观念有关;自宋代开始,尤其是金元时期,胁痛日渐被视为独立的病证,医家对胁痛病因病机的认识渐趋丰富,治法逐渐从注重散寒向注重行气转变,并最终形成了胁痛的辨证治疗思路.这些转变反映了宋金元时期的医学革新精神对具体疾病认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明代医家孙一奎是运用太极理论探求生命本原的代表人物。孙氏医学思想深受周敦颐《太极图说》和《通书》的影响,并将其运用到中医学理论中,提出独特的生命本原论,实现了理学与中医学的有机结合,为中医学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从经络谈疼痛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疼痛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机体发生病理改变而产生的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这些病理变化可以引起不同部位、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疼痛。但其发展机理如何,是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中医学中没有神经等组织的概念,在解释疼痛时,认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是一切疼痛的发生机理,一切疼痛病证皆不出这两个方面。但为什么“不通”和“不荣”会产生疼痛症状呢?笔者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及历代医家关于此问题的论述,认为疼痛发生的具体部位为人体的经络,而尤以络脉为主,疼痛与人身气血运行关系密切,经络失和是疼痛发生的基本病理变化,并以此…  相似文献   

13.
宋金元时代,中医学出现过继秦汉之后的第二个辉煌,而同时代的欧洲处于相对"黑暗"的中世纪,这一时期对中西医学来说都是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宋金元时代中西医学的共性主要体现在学风上泥古与创新的并存及封建统治下医学的建制化;而差异则反映在阿拉伯医学对西医的影响大于对中医的影响,外部机制对中西医学的影响侧重点各异,当时中医各科的全面发展与西医少数学科的渐进的不同。通过以上比较,得出了对中西医学发展及中医现代化的启示,并对中西医的发展方向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理学北传是元灭金后,南宋理学传到中国北方地区的一场文化传播现象。随后理学思想逐渐渗透到了北方社会,并且影响了中医理论的发展。窦汉卿作为元代著名的理学家和针灸医家,他的针灸学术思想也深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窦汉卿的针灸学术思想是理学思想对金元当时针灸学术影响的一个缩影,更对明清时期的针灸的传播发展影响深远。明清的针灸发展创新较少,多是对金元时期针灸学的总结与运用,一方面反映出金元时期针灸学发展的高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文化思想对中医学术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痹病辨证入手,探索宋金元医家在临床辨证上重视内因、脏腑辨证,强调内生病邪等诸多特色,反映当时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状况,总结宋金元时期辨证学说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16.
宋金元时期《伤寒论》方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诸多医学流派,正如《四库全书提要》中所云:“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伤寒论》方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有二:一是这一时期的医家除按仲景条文、方法使用仲景方外,并对仲景方进行补充和化裁,进一步推...  相似文献   

17.
中药“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于远古至西周时期,春秋至西汉时期产生了“五味”理论及其配属、功效,东汉时期将“五味”理论应用于中医药领域,隋唐时期五味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宋金元时期“五味”理论被系统构建,并有效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解表剂”作为中医学现代规范名词,其从名称到内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春秋至秦汉出现“解表”的概念与初步的运用。晋唐时期,“解表剂”的内涵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宋金元时期,出现“辛凉”与“辛温”两类“解表剂”,扩展了内涵。明清时期,首次出现“解表剂”一词,其内涵与现代“解表剂”相同,类似名称还有“解表方”“发表方”等。明清时期的医家将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之剂、辛平解表之剂、辛凉解表攻里之剂等,丰富和发展了“解表剂”的名称与内涵。现代中医界将具有解表功效类的方剂名称统一确立为“解表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溯源病机入手,阐释病机与经络病机之间的关系,指出认识“经络病机”要以认识“病机”为基础。通过追溯经络病机理论从春秋战国秦汉、晋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时期的理论发展,呈现出经络病机理论随经络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通过对近现代医家对经络病机的研究,梳理出现代对经络病机学理论传承不足的问题,提出经络病机是针灸理论的重要内容,亟需传承与发展,特别是杨介宾先生经络病机学思想对中医病机理论传承与实践有深远影响,应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经络病机要素与逻辑顺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分析明代医家张介宾“阴阳一体”论的理学背景,以及在医理阐释中的发挥。张介宾以阴阳论为指导,构筑命门学说的哲学基础,在医学理论中充分发挥“阴阳互根”的思想,提出了“阴阳相济”的治疗法则,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