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用CsCl密度梯度离心法提纯鸭血清中的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D-HBsAg)。以纯化的DHBsAg加等量弗氏佐剂对家兔免疫3次,第3次免疫2周后采血,分离血清,用正常鸭血清对其吸收,得到初步纯化的抗血清,用此作为抗DHBsAg之抗体,用对流免疫电泳技术(CIEP)检测DHBsAg,检测101份,与DHBV DNA斑点杂交法比较,结果:CIEP敏感度80.43%,特异度92.73%,一致性87.13%。重复试验结果相同,表明可用于对鸭血清中的DHBsAg的初步筛选。  相似文献   

2.
用DNA斑点杂交、电镜、免疫电镜和斑点酶免疫法(Dot EIA),在鹅血清中发现一种与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相似的病毒颗粒。用DNA斑点杂交法和Dot EIA在鹅群中测得DHBV DNA和DHBsAg的阳性率均为32.43%(12/37)。对阳性血清进行电镜观察,见到直径30~60nm的球型颗粒,形态与DHBV相似。抗DHBsAg能使病毒颗粒发生凝聚。用CsCl密度梯度法对DHBV阳性血清进行超速离心,发现病毒颗粒分布在1.16~1.24g/ml的密度范围内,与DHBV的密度范围(1.15~1.25g/ml)接近一致,表明鹅血清中的病毒颗粒,不仅在形态学上与DHBV相似,且核酸序列与DHBV也有同源性,由其编码产生的表面抗原成分与DHBsAg有共同的抗原性。作者提出,这种病毒可能是1.独立存在于鹅体内的一种新的DNA病毒,与肝脏的关系有待探讨;2.作用于不同宿主的DHBV;3.DHBV的不同亚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东北局部地区麻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和肝病进行检测,证实东北家鸭存在DHBV感染。血清学检测,采用固相放射免疫法和DNA探针,结果表明,DHBsAg与HBsAg和DHBcAb和HBcAb有交叉反应,DHBV DNA与HBV DNA可以杂交。血清交叉反应阳性鸭血清免疫电镜见病毒颗粒聚集成团或互相连结成串。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本组家鸭DHBV携带状态与非携带状态肝病无显著差异。同时本文也发现DHBV与HBV的交叉反应检测受检测试剂盒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广西麻鸭作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广西1 d龄雏麻鸭经腹腔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13 d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麻鸭血清DHBV含量,筛选出DHBV强阳性鸭.结果 共检测148份麻鸭血清标本,其中DHBV阳性标本136份,阳性率为91.9%.结论 广西麻鸭可作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动物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DHBV敏感性较高,重复性好,可用于DHBV检测.  相似文献   

5.
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特异细胞介导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晓平  唐霓 《重庆医学》2002,31(4):302-303
目的:建立简便、特异的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感染特异细胞介导免疫(CMI)检测方法。方法:分别从DHBV强阳性的血清和肝组织中纯化DHBsAg、DHBcAg,Bradford法定量后,用于急性DHBV感染重庆麻鸭CMI的检测。结果:急性感染后10d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快速出现对DHBsAg、DHBcAg的不同程度增殖反应,5周内下降至正常水平。7份刺激细胞上清DuIFN-γ检测结果为阳性,OD540nm读数介于0.062-0.108之间,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与PBMC增殖反应强度呈现较好的相关性。结论:DHBV感染重庆麻鸭CMI检测方法的建立,为了解感染鸭特异免疫应答状态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桂林麻鸭先天性鸭乙肝病毒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桂林地区幼龄麻鸭携带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情况并探讨PCR用于DHBV检测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常规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桂林地区麻鸭血清中的DHBV。结果 共检查284份鸭血清,DHBV阳性107份,阳性37.67%。结论 桂林地区幼龄麻鸭自然携带DEIBV率为37.67%,提示其对DHBV易感,是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PCR法检测DHBV敏感性较高,重复性好,可用于DHBV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采用生物素-抗生物素蛋白 EIA 试验证明,32.1%(18/56)的鸡和43.1%(25/58)的鸭血清中存在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抗体。虽然该抗体在RPHA 法中无中和作用,但在 EIA 法中可被已知的 HBsAg 所阻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清肝排毒饮抗鸭乙型肝炎(DHBV)作用。方法用Dot—BLOT法筛选出DHBsAg强阳性1d龄华南麻鸭。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拉米夫定(ACV)组和清肝排毒饮大、中、小剂量组。除模型组外,其他各组均灌胃口服治疗10d,于用药前(T0)、用药第5d(T5)、第10d(T10)厦停药后第3d(P3)分别采血,采用斑点杂交方法检测用药前后鸭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DHBV DNA)的动态变化。结果清肝排毒饮中剂量治疗组第5、10d鸭血清DHBV DNA OD值明显低于培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与拉米夫定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停药3d后无反跳。结论清肝排毒饮有一定的抑制DHBV DNA复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逆向斑点杂交同时检测鸭乙型肝炎病毒DNA(DHBV DNA)及其特异DNA多聚酶(DNAp)的结果,与斑点杂交检测DHBV DNA和电镜检测DHBV颗粒的结果作了比较。174份鸭血清用逆向斑点杂交和斑点杂交进行了配对检测,两者结果在统计上无差别。77份用逆向斑点杂交和电镜作了配对检测,结果也无统计学差别。部分样品用三种方法重复检测多次,结果以逆向斑点杂交检测的重复性最好。并认为逆向斑点杂交具有方法简单、可靠、重复性好和一次能同时检测DHBY DNA和特异DNAp两个指标的优点,是研究体内嗜肝病毒复制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种雏鸭建立鸭乙肝病毒感染模型的影响因素,观察应用该模型抗病毒的效果。方法:采集鸭血清,应用PCR方法定性检测鸭血清中病毒DNA;定量PCR方法检测鸭血清中病毒DNA载量变化;用抗病毒药物处理,观察其在鸭DHBV感染模型中的抗病毒效果。结果:不同种鸭DHBV自然感染率不同,樱桃谷鸭为8.75%,湖北麻鸭两个批次分别为17.80%和10.68%;静脉注射和腹腔注射两途径均能致雏鸭感染DHBV,静脉注射感染率80%,腹腔注射感染率65%;鸭感染DHBV后,体内病毒载量维持在106~108拷贝/mL,可持续20天以上;抗病毒药物处理后,在不同DHBV模型中其抗病毒效果变化趋势一致。结论:鸭的种类和人工感染途径可影响DHBV感染率;雏鸭感染DHBV后其体内有持续性的病毒血症;DHBV感染模型是药物抗病毒研究较好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药物“911”在鸭实验动物模型中抗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效果。方法:北京鸭足静脉注射DHBV,第1次试验随机分为空白,Ara-AMP对照和20,40,80mg/kg3个治疗组,于感染后第7d,给药后第5,10d和停药后第5d采血,第2次试验设空白对照和40.80mg/kg2个治疗组,用药后第5,10d及停药后第5d各组分别处死3只鸭取肝脏检测肝HDBV DNA,采用DOT EIA法检测血清DHBsAg,斑点分子杂交法检测DHBV DNA,Southern转膜杂交检测鸭肝DHBV DNA。结果:第1次试验结果表明,血清DHBsAg及DHBV DNA在20mg/kg组基本无变化,在40mg/kg组治疗后明显下降,但效果无80mg/kg组明显;80mg/kg组DHBsAg 及DHBV DNA水平治疗效果最明显,与用药前及空白对照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第2次试验与第1次试验的结果基本吻合,鸭肝脏DHBV DNA检测表明,80mg/kg治疗组对鸭肝DHBV DNA复制有明显抑制作用。可减少鸭肝DHBV DNA含量。结论:“911”有较好的抗DHBV感染效果,具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碱性磷酸酶直接 (AlkPhosDirec)标记核酸探针检测血清中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 (DHBVDNA)方法。方法 :应用AlkPhosDirec[TM] 将碱性磷酸酶直接标记纯化的DHBVDNA全基因制备探针 ,与目标核酸杂交后加入CDP -Star化学发光试剂 ,用胶片放射自显影检测DHBVDNA。同时检测了探针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比较了AlkPhosDirec标记DHBVDNA探针与地高辛标记的DHBVDNA探针检测鸭血清标本 10 0份结果。并用AlkPhosDirec标记探针检测血清中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的方法考核了活性肽类物质保尔佳 (Polyerga)及其 8种单体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结果 :探针灵敏度为10 pg ,无非特异性的结果出现 ,与地高辛探针比较 ,用AlkPhosDirect标记探针检测方法的敏感性为 10 0 % ,特异性为 10 0 % ,符合率为 10 0 % ;抗鸭乙型肝炎病毒作用动物实验表明 ,保尔佳 0 0 1号单体 (CMS0 0 1)能使血清中DHBVDNA明显降低 (P<0 .0 5 )。结论 :AlkPhosDirec标记DHBVDNA探针检测血清中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方法灵敏、特异 ,与地高辛标记的DHBVDNA探针检测结果完全相符合 ,可作为药物抗鸭乙型肝炎病毒作用动物实验疗效评价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纯化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感染鸭血清中纯化表面抗原(DHBsAg),初步应用于病毒感染后复制的研究。方法: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病毒表面抗原,经Bradford法定量血清中该蛋白含量;建立DHBsAgELISA检测方法,并与DHBVDNA斑点杂交相比较。结果:纯化DHBsAg经ELISA检测OD490nm≥1.0,Western杂交显示主要肽分子量为17KDa和35KDa:Bradford法定量血清蛋白含量为2.85-5.10ug/ml,DHBsAgELISA检测100份血清标本阳性数为84例,斑点杂交检测阳性数为88例,两者吻合率为94%。结论:DHBsAg的制备及ELISA方法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病毒感染后复制及体内免疫应答状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从山东地区产的成年鸭中分离出鸭乙肝病毒,人工感染当地1日龄雏麻鸭。用斑点酶法、斑点杂交法及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外周血中被感染鸭乙肝病毒不同时期的动态,并对不同感染阶段的肝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感染3周时鸭体内病毒复制较为活跃,此时肝组织病理损害也较严重。本实验为研究人类乙肝病毒的早期感染尤其是母婴传播过程外周血中乙肝病毒的动态与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提供了动物模型,为防治乙肝病毒早期感染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DHBV DNA)荧光定量的方法。方法:根据DHBV DNAS基因区的序列设计扩增所需3条引物,通过偶联反应用AmpliSensor荧光信号标记半巢式引物,经过前期不对称扩增、半巢式扩增及在线检测建立DHBV DNA阳性标准品QPCR的标准曲线,并将70份鸭血清分别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和地高辛标记的DHBV DNA探针斑点杂交的方法检测,比较结果的相关性。结果:DHBV DNA阳性标准品经过30次循环后,扩增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可以看出有180bp、70bp两个片段,与设计的片段大小相符,扩增产物的浓度与标准品的起始浓度成正比,扩增指数的数值大小与该循环时己合成的扩增产物的量成正比,起始浓度的大小与要合成的一定扩增产物的量所需的循环次数成反比。用荧定量PCR方法和斑点杂交的方法检测血清中DHBV DNA的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r=0.97,P<0.01,ν=58)。结论:荧光定量PCR方法可作为检测DHBV DNA含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ntiviral activity of the alcohol extract of Styela plicata on DHBV (duck hepatitis B virus) in vivo. Methods: Guangzhou-Sheldrake ducklings congenitally infected with DHBV were assigned to receive the alcohol extract of Styela plicata or lamivudine for 30 consecutive days. The DHBV DNA of sera was detected by RT-PCR, and the histological analysis of duckling liver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irty days after therapy, histological analysis of duckling liver showed that the ducklings receiving the alcohol extract of Styela plicata or lamivudine exhibited catabatic status in the degree of liver cell degeneration and inflammation compared with the ducklings receiving normal diet. DHBV DNA of sera from alcohol extract of Styela plicata-treated ducklings and lamivudine-treated ducklings all produced significantly lower levels compared with ducklings receiving normal diet (P〈0.01). Although these treatment groups all exhibited a rebound phenomenon 10 d after withdrawal of medication, they still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lower level of serum DHBV DNA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responded to normal diet (P〈0.05, P〈0.01). Conclusion: Styela plicata may be an effective antiviral medicine in treating chronic hepatitis B. The data of this experiment will be valuable in studying the therapeutic role and the potential therapeutic mechanism of Styela plic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