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日益增高和治疗条件的成熟与改善,心脏介入术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在心脏介入术中发生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VR)是一种常见且极其危险的急症,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我院自2001年5月至2007年10月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反射25例,经及时有效的处理,未发生不良后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射频消融及起搏器置入术这三方面引起心包填塞并发症的总结,提示8例心包填塞患者在心脏介入治疗中的易惠因素与介入导管穿刺技术,抗凝剂的使用及出、凝血时间密切相关,说明在心脏介入治疗中,发现、早诊断、治疗是成功抢救心包填塞并发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子宫大出血是妇科急症,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为保全子宫首选介入栓塞治疗。而如何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是介入科医生的首要责任。收集我院2000年10月—2007年5月6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心脏介入治疗学的发展,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法已从外科手术修补逐步转为采用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它通过下肢血管置人手术器械,在心脏内部修复各种缺损,从而在不“开刀”的情况下治疗多种先心病。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04年10月~2006年10月先后对年龄小于10岁的13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实施了先心病介入封堵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访视护理在心脏介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14年1月~2015年1月,68例心脏介入患者进行介入前访视护理,即介入科护师对已预约介入治疗的患者,在介入前一天亲临床旁访视患者,访视内容:心理、病情、术前准备以及对治疗的了解和认可等。结果:有效降低介入患者负情绪,提高了对介入治疗的配合及对介入室服务的满意度,同时密切了护患关系。结论:介入前访视患者,针对患者心理、病情、对治疗的认知及术前准备干预,降低患者焦虑、紧张、恐惧、担心等负情绪,提高介入治疗质量,使患者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复旦学报(医学版)》2007,34(2):182-182
为促进心脏大血管疾病的手术及介入治疗的发展,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由国际心脏血管介入、外科学会,同济大学主办,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医学会海南省医学分会、海口市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同济大学中法心血管病治疗中心、法国马赛圣约瑟夫医院、《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分册》编辑部联合举办第五届国际心脏血管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研讨会。  相似文献   

7.
心肌梗死介入与保守治疗长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心肌梗塞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长期疗效的差异。方法:对上述两种方法治愈出院的病人182例进行随访研究,其中介入治疗组89例,药物治疗组93例,随访两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阿住院率、生存率及心功能情况。结果:1年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1%和34.4%,再住院患者分别为24.7%和39.8%;3年随访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2.9%和37.6%,需再住院患者分别为25.8%和43.0%,3年时介入组和药物组生存率分别是96.6%和91.4%;介入组心功能优于药物组(P〈0.05)。其中前壁心肌梗死1年、3年随访时介入与药物组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7.5%和53.5%,30.0%和58.1%,再住院率分别是30.0%和58.1%,30.O%和65.1%。3年时生存率为92.5%和83.7%。治疗后介入组心功能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介入治疗明显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减少再住院率,提高生存率,改善心功能。下壁心肌梗死病人介入组和药物组预后差别不大,对于前壁心肌梗死长期结果显示介入治疗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尤其在生存率上和心功能保护方面差别明显。  相似文献   

8.
随着导管介入技术的普及和材料技术的进步,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成为了介入心脏病学研究的新热点,心脏瓣膜狭窄的介入治疗已经基本成熟,瓣膜关闭不全的介入治疗也有了新的进展,在21世纪初期,人工瓣膜支架的研究和运用受到介入界的关注,瓣膜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在不断地扩大,虽然在临床病例治疗过程中仍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为未来瓣膜病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发展和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李新明 《海南医学》2002,13(12):201-201
目的:分析1822例心脏介入性治疗资料,探讨心脏介入性治疗的发展趋势。方法:总结作为术者自1990年1月至2002年1月共12年间完成的各种介入性治疗病例1822例的临床结果。分析其成功率、失败率、手术死亡率,同时探讨心脏介入性治疗的发展趋势。介入治疗的技术涉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STENTING)治疗冠心病、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TMC)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BPV)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经皮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PM)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以及房间隔缺损、经皮肾动脉腔内成形术(PTRA)及支加术治疗肾动脉狭窄和经皮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结果:心脏介入性治疗总体成功率为96.43%(1757/1822)、手术死亡率为0.22%(4/1822)、手术失败率为3.57%(65/1822)。作者从1990仅开展PTMC和PBPV二项介入治疗累计完成仅9例(PTMC7例、PBPV2例)至001年12月共计开展十项介入治疗技术累计完成1822例,介入治疗呈逐年显著上升趋势,其突出的增幅主要为PTMC(累计完成452例)、RFCA(累计完成365例)PTCA及STENTING(累计完成846例)三项介入治疗技术。自1998年作者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PTRA和PTSMA介入治疗技术,三项新技术均为国际上当年或次年报道的新技术,说明紧跟发展方向和加强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另一显著特点为同期PTMC病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而PTCA病例则呈突出增加趋势,符合当今心血管疾病谱的变化趋势。结论:心脏介入治疗技术正在不断完善并快速发展,尤其冠心病、先心病以及周围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发展迅速,是近阶段心脏介入治疗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猪尾巴导管引流在心脏介入并发急性心包填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包填塞是心脏介入治疗的严重危急并发症,术中一旦发生,需及时诊断及处理。我院开展心脏介入手术15年来共发生急性心包填塞12例,经过应用猪尾巴导管引流等积极合理的抢救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992年10月至2007年8月在我院心内科行各种心脏介入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冠脉)多支病变,特别是左冠脉主干及其前降支近段,回旋支近段一旦发生病变,将导致严重的心脏事件,病情重,危险程度高。此类病变药物治疗预后差,而外科冠脉旁路移植术创伤大,不易被患者接受。随着心脏介入技术的发展和日臻完善,冠脉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但对此类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在改善其预后的同时,PCI术中、术后的危险性也较大。现就我科2003—08—2007—12对154例冠脉多支病变介入治疗的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前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已成为与传统的内科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相并列的三大现代医学治疗手段之一.心脏和血管疾患是介入治疗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介入室是医院的重要技术部门,要求设计合理,设备齐全,护士工作反应灵敏、快捷,有高效的工作效率,有一套严格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无菌操作规范[1] .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我院加强了介入室的管理,从2005年至2011年我院共开展了近1500例心脏介入治疗病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做好如何做好护理工作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3.
朱炳豹 《基层医学论坛》2014,(16):2109-2110
目的比较介入治疗(PCI)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间用上述两种方法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150例(介入组与静脉溶栓组各75例)进行跟踪研究,分析2组患者3年内再次心脏事件发生率、生存率及心功能情况。结果随访1年时介入组和溶栓组心脏事件发生分别为11例和14例;随访3年时介入组和溶栓组再次心脏事件发生分别为15例和21例,介入组和静脉溶栓组生存率分别是93.3%和86.7%;介入组心功能优于溶栓组(P〈0.05)。结论介入治疗较静脉溶栓治疗心肌梗死能明显降低再次心脏事件发生率,提高生存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介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心脏瓣膜病的治疗,随着新方法、新器械及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并应用于临床,各种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指征及禁忌证均在逐渐改变,需要对其再次评估,并对相关问题重新阐述,杂交技术在心脏瓣膜病合并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应用可能是今后介入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该文就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等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长期疗效的差异。方法对上述两种方法治愈出院的患者202例进行随访研究,其中介入治疗组99例,药物治疗组103例,随访两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生存率及心功能情况。结果 1年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1%和34.4%,再住院患者分别为26.7%和38.6%;4年随访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7%和38.2%,需再住院患者分别为24.6%和47.0%,4年时介入组和药物组生存率分别是95.6%和90.4%;介入组心功能优于药物组(P〈0.05),其中前壁心肌梗死1年及4年随访时介入与药物组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5.5%和54.5%,31.0%和59.1%,再住院率分别是31.0%和59.1%,32.0%和67.1%;4年时生存率为91.5%和84.7%;治疗后介入组心功能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介入治疗明显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减少再住院率,提高生存率,改善心功能;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介入组和药物组预后差别不大,对于前壁心肌梗死长期结果显示介入治疗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尤其在生存率上和心功能保护方面差别明显。  相似文献   

16.
前壁心肌梗死介入与药物治疗长期疗效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前壁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长期疗效与护理。方法对治愈出院的83例病人进行随访研究,其中介入治疗组40例,药物治疗组43例,观察两组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再住院率、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等。结果1年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7.5%和53.5%,再住院率分别为30.0%和58.1%;3年随访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0.0%和58.1%,再住院率分别为30.0%和65.1%;介入组心功能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3年时介入组和药物组生存率分别是92.5%和83.7%。结论介入治疗明显降低前壁心肌梗死病人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减少再住院率,提高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0引言 心脏介入性治疗因其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患者容易接受等优点,容易推广应用,我院心脏病研究中心从2003年开展心脏介入手术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各种心脏介入手术1150例.2005年以来,进行各种心脏介入治疗727例,成功率达96.2%.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开展,护理工作也在不断改进,巩固和提高了心脏介入手术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院介入中心自2005年1月起对心脏介入治疗患者积极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自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在我院介入中心行心脏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及支架置入术患者300例,按手术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150例,其中男90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冠心病的治疗已由传统的单一内科药物治疗,发展到药物治疗基础上合用介入治疗,并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现将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4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随着介入治疗器械的改进,各种导管直径越来越小,使得经绕动脉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成为可能,日益为心脏介入医生和病人所接受,并逐渐在我国各心脏介入治疗中心得以推广。本文旨在通过对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术对比观察,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冠心病介入手术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