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六味地黄汤中马钱子素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结果 六味地黄汤小鼠ig给药后,马钱子素的药代动力学模型为单室模型一级吸收,其药代动力学参数为Ka=0.04min^-1,Ke=0.019min^-1,T(peak)=42.4min,t1/2ka=17.4min,t1/2ke=35.75min.结论 此药代动力学参数可能是六味地黄汤中马钱子素受其他成分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2.
超细粉体技术对二妙丸体内吸收、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超细粉体技术对二妙丸中指标成分小檗碱在动物体内吸收、分布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服用普通粉或超细粉二妙丸后的家兔血浆和小鼠组织中小檗碱的浓度 ,并用 3P97软件计算相应药动学参数。结果家兔分别给药 2种二妙丸后 ,药物动力学过程均符合二室模型 ,主要参数普通二妙丸组为 :t1/ 2 (Ka) =0 .5 6 6 9h ,C(max)=187.72 6 9ng/mL ,T(peak) =1.4 185h ,AUC =6 897.870 1(ng/mL)·h ;超细粉二妙丸组为 :t1/ 2 (Ka) =0 .5 0 2 3h ,C(max) =2 5 1.6 2 0 8ng/mL ,T(peak) =1.0 70 1h ,AUC =5 4 33.6 2 0 6 (ng/mL)·h。小檗碱在小鼠体内各脏器中分布 ,超细粉组均高于普通粉组。结论 经超细粉碎技术处理的二妙丸在体内吸收、分布明显优于普通二妙丸 ,消除也较普通二妙丸快。  相似文献   

3.
药理效应法测定黄芩苷及清热合剂的药动学参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药理效应法测定黄芩苷及清热合剂的药动学参数.方法采用小鼠热板致痛模型,以镇痛效应为指标,测定黄芩苷及清热合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黄芩苷及清热合剂口服给药后体存药量的表观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黄芩苷为:Ke=0.131 h-1,Ka=0.428 h-1,t1/2=5.299 h,Tmax=4.000 h,Cmax=509.900 mg·kg-1,AUC=65.196 mg·h·kg-1,CL/F=5.802(mg·kg-1)/[h·(mg·kg-1)-1];清热合剂为:Ke=0.103 h-1,Ka=0.505 h-1,t1/2=6.725 h,Tmax=6.000 h,Cmax=7.000 mg·kg-1,AUC=39 075.500 mg·h·kg-1,CL/F=0.158(mg·kg-1)/[h·(mg·kg-1)-1].结论清热合剂及黄芩苷体存量的表观动力学过程均符合一室开放模型,中药复方清热合剂的达峰时间明显慢于单方黄芩苷.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单次口服莫达芬尼片剂后 ,其代谢产物莫达芬尼酸血浆浓度 ,为Ⅱ期临床试验提供试验参数。方法 :9名受试者按拉丁方设计随机分组 ,分别依次单次口服 10 0mg、2 0 0mg、30 0mg 3个剂量的莫达芬尼片后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测定各受试者血浆莫达芬尼酸浓度 ,采用 3P97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10 0mg、2 0 0mg、30 0mg组莫达芬尼酸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 :Cmax(1.78± 0 .79)mg·L 1、(3.17± 1.2 7)mg·L 1、(4 .13± 2 .32 )mg·L 1;Tmax1.8h、3.1h、2 .8h ;t1/2 β (2 .35± 1.97)h、(2 .4 5± 1.0 7)h、(1.95± 1.18)h ;AUC0 t(2 1.17± 16 .13)mg·h·L 1、(2 5 .74± 7.74 )mg·h·L 1、(4 1.38± 2 0 .72 )mg·h·L 1;CL (5 .79± 5 .19)L·h$C1、(7.80±3.4 2 )L·h$C 1、(7.95± 2 .97)L·h$C1;结论 :莫达芬尼酸药 时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 ,高、中、低三个剂量的Cmax、AUC0 t随给药剂量加大而增加 ;t1/2 β、Tmax、CL与给药剂量无关  相似文献   

5.
马钱子碱的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马钱子碱(B)在小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小鼠尾静脉注射3种剂量10,7.5和5mg·kg-1的B后时量曲线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其主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0.17,0.22和0.16h;分别为1.96,2.11和2.06h;Vc分别为7.23,7.59和5.65L·kg-1;AUC分别为2.48,1.96和1.45h·mg·L-1;CLs分别为4.03,3.82和3.44L·h-1·kg-1。此法为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超细粉体技术对马钱子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用苛物累积法测定普通马钱子粉与超细马钱子粉ig时的表观药动学参数。结果 两种粉末均符合一室开放型模型,测得Tmax分别为1.30h、0.31h;Cmax分别为131.2mg/kg、176.5mg/kg;CL分别为0.1054mg/kg/h、0.2108mg/kg/h。结论 超细粉体技术既可加快、加大马钱子在体内的吸收,加快其在体内的消除。  相似文献   

7.
氟康唑胶囊在健康人体中的药动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氟康唑胶囊对健康人体的药动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测定 2 0名男性健康受试者单剂量交叉口服 30 0mg两种氟康唑胶囊后 ,不同时间血浆中的药物浓度。结果 两制剂的药时曲线均符合一房室模型 ,被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 :Cmax分别为 (6 .2 2± 0 .6 9)mg·L-1和(6 .2 6± 0 .6 2 )mg·L-1;Tmax分别为 (1.78± 0 .93)h和 (1.78± 0 .75 )h ;T1/2ke分别 (2 5 .99± 4 .81)h和 (2 6 .2 0± 3.13)h ;AUCt0 分别为 (2 0 2 .2 2± 37.37)mg·h·L-1和 (2 0 9.98± 34.4 1)mg·h·L-1;AUC∞0 分别为 (2 2 1.77± 5 0 .71)mg·h·L-1和(2 2 6 .73± 37.78)mg·h·L-1;对试制剂的相对利用度F10 与F∞0 分别为 (97.74± 17.39) %和 (98.4 2± 19.4 6 ) %。结论 方差分析和双单侧t检验证明 2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司丙红霉素胶囊的药物动力学,为该药进行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开放试验设计,30名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随机分为3组,每组男女各5人。各组分别单剂量口服试验制剂250,500和750mg。采用HPLC-MS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丙酸红霉素和红霉素碱的血药浓度。结果:30例健康志愿者,全部完成试验,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用3P87软件进行模型分析和参数计算,高、中、低3个剂量组均符合单室模型。口服司丙红霉素胶囊后,丙酸红霉素药物动力学参数为:低剂量组Ka为(2.007±1.281)/h,t max(实测值)为(1.9±0.6)h,C max为(437.0±295.0)μg/L,AUC0-14为(1840.2±1476.87)μg·h/L,Ke为(0.329±0.119)/h,T1/2为(2.45±0.9)h;中剂量组Ka为(1.451±0.380)/h,t max(实测值)为(1.7±0.3)h,C max为(923.1±217.5)μg/L,AUC0-14为(4542.4±1579.4)μg·h/L,Ke为(0.237±0.057)/h,T1/2为(3.1±1.1)h;高剂量组Ka为(2.076±1.559)/ h,t max(实测值)为(1.7±0.3)h,C max为(1336.5±366.0)μg/L,AUC0-14为(7481.5±2496.2)μg·h/L,Ke为(0.266±0.051)/h,T1/2为(2.7±0.5)h。红霉素碱的药物动力学参数为:低剂量Ka为(1.410±0.626)/h,t max(实测值)为(1.8±0.5)h,C max为(197.5±227.6)μg/L,AUC0-14为(766.4±981.0)μg·h/L,Ke为(0.519±0.240)/ h,T1/2为(1.6±0.8)h;中剂量组Ka为(1.900±1.049)/h,tmax(实测值)为(1.6±0.2)h,C max为(488.3±216.7)μg/L,AUC0-14为(2122.6±1317.8)μg·h/L,Ke为(0.329±0.057)/h,T1/2为(2.2±0.4)h;高剂量组Ka为(1.934±0.794)/h,t max(实测值)为(1.7±0.3)h,C max为(749.3±387.2)μg/L,AUC0-14为(3820.1±1966.4)μg·h/L,Ke为(0.373±0.174)/h,T1/2为(2.2±0.7)h。各剂量组丙酸红霉素和红霉素碱的AUC与剂量基本成线性关系,半衰期与剂量无线性相关,符合1级动力学。各药物动力学参数无性别差异。结论:口服司丙红霉素后,主要以丙酸红霉素形式吸收,1.6h左右达到峰浓度。消除半衰期为2.2~2.7h。丙酸红霉素在体内代谢为活性成分红霉素碱,红霉素碱的达峰时间为1.8h左右,消除半衰期为2.4~3.1h。口服剂量在250~750mg的剂量范围内,丙酸红霉素与红霉素碱均符合1级动力学,在中国成人中没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碳酸氢钠(SB)对家兔口服阿司匹林(ASP)后血浆水杨酸(SA)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 ASP 组(n=8)Ka=2.8171h~(-1)K,c=0.1730h~(-1),t1/2a=0.246h:t1/2e=4.01h,tmax=1.055h,Cmax=75.80ug/ml,AUC∞=541.71ug.h/ml;ASP 与 SB 合用组(n=8)Ka=2.8742h~(-1),Ke=0.1737h~(-1),t1/2a=0.241h,t1/2e=3.99h,tmax=1.039h,Cmax=74.24ug/ml,AUC∞=530.15ug.h/ml。表明 SB 对 ASP 口服给药的药代学参数无明显影响,提示两药合用不会影响 ASP 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结膜下给药兔眼玻璃体内维拉帕米 (Verapamil,Ver)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方法 :制备外伤性PVR动物模型 ,结膜下注射 1 2 5mg/0 5mlVer,按时抽取玻璃体样品。样品经提取、浓缩处理后 ,采用美国HP10 5 0HPLC系统测定样品中Ver的浓度 ,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结膜下注射Ver后 ,吸收半衰期t1/2(Ka) =(0 5 4± 0 16 )h ,达到峰浓度的时间T(peak) =(2 10± 0 84 )h ,峰浓度Cmax =(17 6 5± 4 6 4 ) μg/ml,消除半衰期t1/2 (Ke) =(7 2 9± 1 4 6 )h ,药 时曲线下面积AUC =(2 0 8 0 7± 4 0 2 2 ) μg/(ml·h)。 结论 :结膜下注射Ver可以进入玻璃体并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为结膜下注射Ver防治PVR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