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石杉科植物蛇足石杉中分离出二个生物碱,经光谱鉴定分别为6-β-羟基石杉碱甲和马尾杉碱N。这两个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生物实验初步结果表明,6-β-羟基石杉碱甲为又一个强效胆碱酯酶抑制剂,其毒性低于石杉碱甲,而对电鳐AChE的抑制作用比石杉碱甲强约4倍。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野生蛇足石杉中筛选高产石杉碱甲(HA)内生真菌。方法以野生蛇足石杉中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为研究起点,采用TLC及HPLC法测定和分析并利用形态学及rDNA-ITS序列分析对高产HA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初步形态鉴定内生真菌NSG-1为1株尖镰孢(镰刀菌)属真菌,经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为尖镰孢NSG-1株。该菌株发酵液产HA为11.1 mg/L,其产HA能力较以往研究菌株产量高。结论野生蛇足石杉中可获得高产HA内生真菌,其代谢产物中HA含量有待通过菌种诱变和改造来适应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3.
石杉碱甲(huperzine A,HupA)是来源于蕨类植物蛇足石杉的一种倍半萜生物碱,为高效、高选择性、可逆性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HupA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方面的显著疗效,近年研究还证明HupA有神经保护和预防化学武器的潜力,引起世界各国药学工作者广泛关注和研究。现系统的综述石杉碱甲在药学研究各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蛇足石杉 H uperzia serratum( Thunb.) Trev.为石杉科石杉属植物 ,自从该植物中分得一个强效胆碱酯酶抑制剂福定碱即石杉碱甲 [1,2 ]以来 ,为进一步寻找生物活性成分 ,笔者又从中分得十几个生物碱成分[3~ 5] 。国内外文献报道及初步药理实验表明 ,具明显生理活性的化合物主要集中在类似 Selagine骨架的结构类型中 [6] 。笔者在继续寻找新的生理活性成分中 ,又分得 2个生物碱单体 (碱 和 ) ,经光谱鉴定分别为马尾杉碱 M和异福定碱 ,这两个化合物均为 Selagine型结构生物碱 ,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初步药理实验表明 ,碱 也有较好的…  相似文献   

5.
石杉碱A(huperzine A)是蛇足石杉H-perzia serrate (Thunb. ex Murray)Trevis中的生物碱,对阿尔茨海默病有潜在的治疗用途。以往对单一该成分的定量采用UV和HPLC法,对含该成分的制剂产品和复方产品,由于其他成分的干扰,这些方法通常不适用。作者采用带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反相液相色谱法对制剂和复方产品中的石杉碱A进行分离和定量,并用ESI-MS验证此法的专属性。  相似文献   

6.
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Thumb.)Trey.及闽浙马尾杉P.minchegensis Ching同属于石杉科植物,其含有的石杉碱甲(Huperzine A),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记忆障碍及老年性痴呆[1-2]。我们采用HPLC法测定蛇足石杉及闽浙马尾杉不同部位的石杉碱甲含量,为石杉碱甲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蛇足石杉的最高耐受温度及耐受时间,为人工栽培蛇足石杉提供温度调控参考。方法 通过在25、30、35、40 ℃的不同温度下胁迫处理蛇足石杉,测定其叶片中的可溶性糖量、可溶性蛋白质量、游离脯氨酸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不同处理时间的量,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随着温度的升高,各项指标均有大幅度的变化,可溶性糖和游离可溶性脯氨酸的量呈上升的趋势,可溶性蛋白质量呈下降趋势,POD和SOD活性均呈现下降的趋势。35 ℃高温胁迫达8 d后,对蛇足石杉的各项生理指标有较大影响,外部形态表现轻度失水,继续处理至12 d后,叶片发黄,植株基本死亡;40 ℃高温胁迫6 d后,蛇足石杉的各项生理指标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SOD活性显著下降,叶片发黄,第8天植株完全死亡。结论 高温对蛇足石杉的生长有明显影响,其生长温度在25~30 ℃为宜,长时间持续超过35 ℃对其生长有明显的影响,40 ℃为极限高温,短期内会引起植株死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4种石杉科植物中得到产生石杉碱甲(Huperzine A)的内生真菌,改进筛选内生真菌的培养条件。方法 消毒后的材料在培养基上培养和分离其内生真菌,HPLC检测代谢产物,显微形态鉴定菌种。结果 从蛇足石杉,长柄石杉,伏贴石杉,柳杉叶马尾杉中分离得到32株内生真菌,其中从柳杉叶马尾杉分离出的2株内生真菌能够产生石杉碱甲,分别是HA15.(芽胞菌属)和HA23.(葡萄孢属)。结论 首次从柳杉叶马尾杉中分离出能产生石杉碱甲的内生真菌。  相似文献   

9.
HPLC法测定蛇足石杉中石杉碱甲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蛇足石杉不同产地、不同部位中石杉碱甲(Hup A)和总碱含量;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石杉碱甲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RP-HPLC法测定Hup A的含量。结果 Hup A在根、茎、叶中的含量煤戏、叶>根;贵州、广东和安徽产地的Hup A含量分别为0.018%,0.021%,0.020%,提取方法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 Hup A含量在蛇足石杉中的分布为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不同产地Hup A含量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对蛇足石杉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作较全面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中药配伍中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或使疗效降低,而“十八反”是重要的配伍禁忌,也是现代药性理论争议最多的问题,且至今尚未形成较统一的判断标准和结论。主要介绍了“十八反”中有关海藻、芫花反甘草的毒性和机制研究,探讨了影响“十八反”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确定其特定部位的安全药理实验内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正相及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石斛碱(1)、石斛醚碱(2)、邻苯二甲酸丁酯(3)、松脂素(4)、N-反式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5)、N-反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穆坪马兜铃酰胺,6)、N-顺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7)、N-反式香豆酰酪胺(8)、N-顺式香豆酰酪胺(9)、山药素III(10)、二氢松柏醇二氢对羟基桂皮酸酯(11)。结论 化合物35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其中化合物9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小花八角Illicium micranthum的化学成分。方法 小花八角的枝叶提取物经醋酸乙酯萃取,余下水相经过反复的柱色谱分离、通过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了1个新化合物和9个已知的成分,分别是小花八角苷(1)、7-β-D-glucosyl pseudomajucin(2)、4, 7, 9-trihydroxy-3, 3′-dimethoxy-8-O-4′-neolignan-9-O-α-L-rhamnopyranoside(3)、icariside E3(4)、isolariciresinol-3a-O-β-D-glucopyranoside(5)、芦丁(6)、杨梅树皮素-3-O-α-L-鼠李糖苷(7)、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8)、山柰酚-8-C-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9)、莽草酸(10)。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是首次从八角属植物中分离到的seco-prezizaane型降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黄连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与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黄连9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顺式阿魏酰基酪胺(1)、唐松草林碱(2)、(S)-2-吡咯烷酸-5-甲酸乙酯(3)、5-羟基吡啶-2-甲酸甲酯(4)、3-吲哚甲醛(5)、环-(苯丙-亮)二肽(6)、环-(苯丙-缬)二肽(7)、开环异落叶松脂醇(8)、n-butyl 3-O-feruloylquinate(9)、methyl 3-O-feruloylquinate(10)。结论 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合成2类两亲性壳聚糖(chitosan,CS)衍生物,自组装成聚合物胶束作为难溶性药物的新型递药载体。方法 先将CS与碘甲烷反应生成N-三甲基壳聚糖(trimethyl chitosan,TMC),然后在TMC的氨基上引入长链脂肪酸(软脂酸和癸酸),合成了两亲性的N-脂肪酰-N-三甲基壳聚糖(N-fatty acyl-N-Trimethyl chitosan,FA-TMC)衍生物。通过FT-IR、1H-NMR和元素分析法,对衍生物的分子结构和N-位取代度进行表征,同时以疏水性药物蛇床子素(osthole,OST)为模型,探讨其胶束增溶特性。结果 实验合成了2类6种不同的新型CS衍生物,分析显示季胺化程度和脂肪酰基接枝率对FA-TMC的胶束性质有较大的影响;对于超声法制备的OST载药胶束,季胺化程度为62.00%、软脂酰基接枝率为13.37%的N-软脂酰-N-三甲基壳聚糖(N-palmitoyl-N-trimethyl chitosan,PA-TMC)和季胺化程度为43.06%、癸酰基接枝率为22.00%的N-癸酰-N-三甲基壳聚糖(N-caprinoyl-N-trimethyl chitosan,CA-TMC)的包封率分别为76.67%、79.11%,载药量分别为19.01%、19.08%,可使OST在水中的溶解度提高两个数量级。结论 FA-TMC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增溶载体,其在水中能自组装形成胶束,并对OST有明显的增溶作用,为OST制剂深入研究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布渣叶Microcos panicul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大孔树脂等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波谱数据等鉴定结构。结果 从布渣叶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异鼠李素(1)、表儿茶素(2)、黑麦草内酯(3)、去氢吐叶醇(4)、香草酸(5)、丁香酸(6)、咖啡酸甲酯(7)、对羟基苯甲酸(8)、对香豆酸(9)、木栓醇(10)、豆甾醇(11)、β-谷甾醇(12)。结论 化合物37912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单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青枯菌诱导广藿香的致病过程及防御相关酶同工酶的动态变化。方法 利用青枯菌粗毒素诱导广藿香试管苗,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诱导植株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青枯菌诱导1~7 d后的广藿香植株,表现渐进的发病过程,开始时,植株失绿、少数叶片萎垂;逐渐植株茎杆弯曲、整株叶片萎蔫。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SOD同工酶在第1、3天时分别出现了新谱带,与对照共有的谱带,强度先增后减;CAT同工酶在第3、5天时分别出现新谱带,第6天时强度达到最大;POD同工酶在第1、4天时分别出现了新谱带,强度先增后减,第7天时所有谱带消失。结论 青枯病的发生呈现渐进的过程。青枯菌诱导1~7 d,广藿香SOD、CAT和POD同工酶谱带在数目和强度上均有所不同,呈动态变化,表明SOD、CAT和POD在广藿香抵抗青枯菌入侵时可能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药西瓜Citrullus colocynthi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手段结合重结晶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药西瓜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α-菠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2)、α-菠甾酮(3)、双-[(2-乙基) 己基] 邻苯二甲酸酯(4)、对羟基苯甲酸(5)、6-C-对甲基苄基牡荆素(6)、双氢葫芦素E(7)、葫芦素E(8)、异表双氢葫芦素D(9)、双氢异葫芦素B-25-乙酯(10)、葫芦素E-2-O-β-D-吡喃葡萄糖苷(11)。结论 化合物6为新化合物,命名为6-C-对甲基苄基牡荆素;化合物157910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选取嗜肺军团菌mip/flaA优势抗原表位基因,构建mip/flaA二联优势抗原表位基因融合表达载体,并在原核系统中表达,为后续制备嗜肺军团菌蛋白疫苗提供初步的实验基础。方法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ip和FlaA蛋白的二级结构和表面特性如理化性质、亲水性、可塑性、抗原指数以及胞外区等方面进行分析,选择其活性表位可能存在的区域为优势抗原表位区。通过PCR扩增和T4连接酶构建pET-mip、pET-flaA和pET-mip/flaA优势抗原表位基因融合表达载体,并诱导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结果 Mip和FlaA都存在多个潜在的抗原表位位点,选取其优势抗原表位区域进行克隆和表达获得成功,并成功表达了mip/flaA二联优势抗原表位融合蛋白。结论 DNA Star软件和Expasy在线蛋白分析系统能够成功预测嗜肺军团菌Mip和FlaA 抗原的表位;选取其优势抗原表位成功构建了pET-mip/flaA二联原核表达载体,并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羊耳菊花Inula capp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结合各种色谱分离技术、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羊耳菊花中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栓酮(1)、乙酸羽扇豆醇酯(2)、豆甾醇(3)、ineupatorolide B(4)、cleomiscosin C(5)、木犀草素(6)、3, 4-二羟基苯甲酸(7)、芹菜素(8)、fortuneletin(9)、luteolin 4′-methyl ether(10)。结论 化合物2457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