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伟锋  王昌兴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2):1408-1413
目的 评价雷公藤内酯醇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并研究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方法 2014年12月-2015年7月选取SPF级健康Wistar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双氯芬酸组、雷公藤内酯醇组,每组10只。采用热杀死结核分枝杆菌诱导大鼠构建类风湿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双氯芬酸组大鼠给予10 mg/kg双氯芬酸灌胃,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给予6 mg/kg雷公藤内酯醇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4、IL-6〕表达水平;评价关节炎指数及足体积;利用Chemidraw 2010软件将雷公藤内酯醇转换成3D形式,预测其可能的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通过BLAST数据库和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进行蛋白质的功能注释和分类,得到雷公藤内酯醇的网络药理图。结果 模型组、双氯芬酸组、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4、IL-6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双氯芬酸组、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4、IL-6表达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05);双氯芬酸组与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4、IL-6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8、12、16、20天双氯芬酸组、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关节炎指数较模型组降低(P<0.05);双氯芬酸组与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关节炎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6、8、10、12、14、16、18、20天模型组、双氯芬酸组、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足体积较对照组增大(P<0.05);第4、6、8、10、12、14、16、20天双氯芬酸组、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足体积较模型组减小,第18天双氯芬酸组大鼠足体积较模型组减小(P<0.05);第2、4、6、8、10、12、14、16、20天双氯芬酸组与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足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8天双氯芬酸组大鼠足体积较雷公藤内酯醇组减小(P<0.05)。网络药理学研究示,6个靶点(MP2K1、ADH5、BACE1、ADK、GLO1、AKR1B1)存在基因-靶点-信号转导通路网络,9条信号转导通路与免疫和炎症相关,包括focal adhesio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toll-like receptor、ErbB、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NK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Fc epsilon RI 和B cell receptor信号转导通路。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大鼠可降低TNF-α、IL-4、IL-6表达水平、关节炎指数、足体积,其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MAPK和VEGF等信号转导通路实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三阴交”后通过腺苷A2A受体(A2AR)作用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对抑制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关节骨侵蚀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抗炎效应和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组模型组,药物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胎牛II型胶原弗氏佐剂混合液两次注射免疫复制CIA大鼠模型。电针组取大鼠双侧“足三里”、“三阴交”,每天20min,连续14d。药物组每隔7d腹腔注射甲氨蝶呤2mg/kg,连续14d。采用CT影像学检查足踝关节病理学变化;HE、番红O-固绿及TRAP染色分别观察膝关节滑膜、软骨及破骨细胞病理组织学变化;蛋白质印迹法(WB)测定膝关节滑膜组织中A2AR、p38、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核转录因子κB(NF-κB)、T 细胞核因子 c1(NFATc1)蛋白表达;ELISA法测定外周血清IL-1β含量。结果:与生理组对比,模型组后足骨密度下降空间结构紊乱,膝关节软骨明显受损,滑膜细胞大量增生,软骨蛋白多糖明显丢失;阳性破骨细胞数目显著增加(P<0.01);膝关节滑膜组织A2AR,p38,P-p38,NF-κB,NFATc1表达均显著上调(P<0.01);外周血清中IL-1β的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药物组后足整体结构、膝关节滑膜及软骨破坏有明显改善;阳性破骨细胞数目减少(P<0.01);A2AR表达上调(P<0.01),p38,P-p38,NF-κB,NFATc1表达下调(P<0.01);血清中IL-1β的含量大量减少(P<0.01)。与电针组比较,药物组的阳性破骨细胞平均数目减少(P<0.05);A2AR蛋白表达增加(P<0.01),NF-κB,NFATc1蛋白表达减少(P<0.05),总p38表达差异不明显(P>0.05),P-p38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三阴交” 可以改善CIA大鼠关节骨侵蚀损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A2AR抑制破骨细胞(OC)生成的p38 MAPK通路有关,且在一定程度上与甲氨蝶呤治疗趋于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火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模型大鼠踝关节c-junN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ease,JNK)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表达的影响,探讨火针治疗RA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火针组、药物(甲氨蝶呤,MTX)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火针组、药物组大鼠分别给予建立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正常组不造模。火针组点刺腰部夹脊穴和阿是穴,共治疗2次。分别于实验第1、2、4、6、8天检测大鼠右后足足跖肿胀度。实验第9天取血测大鼠血清TNF-α和IL-1β,取踝关节滑膜组织做关节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及局部滑膜组织蛋白JNK、p38的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法测定局部滑膜组织JNK、p38的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实验第2天,模型组、火针组、药物组足跖肿胀度均与正常组有明显差异(P<0.01),实验第8天,火针组的足跖肿胀度明显低于模型组 (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1β(P<0.05)含量高于正常组,滑膜细胞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多,而火针组、药物组较模型组血清TNF-α和IL-1β(P<0.05)含量有降低,滑膜细胞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减少;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局部滑膜组织JNK、p38的表达均有所升高(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火针组、药物组JNK水平均表现为明显下降(P<0.05),这种改变在相应的免疫组化镜下图片中均有所体现。结论 火针治疗可以有效地调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系统中JNK、p38蛋白活性的表达,降低MAPK活性,这可能是火针治疗RA起效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孙静  张琨  吴丽萍  张莉  谢志军 《浙江医学》2018,(20):2273-2277
目的系统评价甲氨蝶呤联合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制定相应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CochranceLibrary、WileyOnlineLibrary、CNKI、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电子数据库,时间截止2016年12月,收集甲氨蝶呤联合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推荐的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评分的核心标准(ACR20、ACR50、ACR70即28个肿胀和触痛关节数改善率达20%、50%、70%)和疾病活动度计算法(DAS28即对28个关节进行评估),采用Revman5.3软件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检索初步获得154篇相关文献,经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共纳入15篇文献,共1382例受试者,15项试验的Jadad评分均超过4分。其中6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甲氨蝶呤联合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后ACR20、ACR50缓解率高于对照组(OR=3.54、2.85,95%CI:2.47~5.08、1.96~4.13,均P<0.01)。其中4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ACR70缓解率较对照组高(OR=1.84,95%CI:1.02~3.29,P<0.05)。其中8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甲氨蝶呤联合艾拉莫德治疗RA后DAS28低于对照组(OR=-0.99,95%CI:-1.23~-0.74,P<0.01)。结论甲氨蝶呤联合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优于甲氨蝶呤组,安全性与甲氨蝶呤组比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桂枝调和营卫配伍对类风湿关节炎(RA)模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水平及踝关节骨质破坏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选取10只为正常组,其余大鼠采用Ⅱ型胶原诱导制备CIA大鼠模型,并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桂枝白芍组、桂枝赤芍组、桂枝当归组、桂枝熟地组,甲氨喋呤组,各组10只分别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21 d。观察大鼠关节炎指数(AI)、足爪容积及踝关节病理变化情况,检测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桂枝白芍组、桂枝赤芍组、桂枝当归组及甲氨喋呤组对关节炎大鼠AI明显改善(P<0.05);各给药组大鼠足爪容积及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0.01),且对踝关节破坏有改善。结论 桂枝调和营卫配伍对RA大鼠关节炎症和骨破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能是治疗RA的有效配伍。  相似文献   

6.
徐小雯  李哲明  应夏丽 《浙江医学》2022,44(23):2490-2498
目的探究马钱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的保护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构建SD大鼠CIR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CIRI组、CIRI+马钱苷低剂量(5mg/kg)组、CIRI+马钱苷中剂量(10mg/kg)组、CIRI+马钱苷高剂量(15mg/kg)组,其中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颈外动脉,不进行栓塞。CIRI+马钱苷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马钱苷,假手术组与CIRI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连续给药7d。TTC法、Tunel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组织梗死率和神经细胞凋亡情况;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IL-1β、IL-6和TNF-α含量。采用氧糖剥夺/复氧(OGD/R)法构建神经瘤母细胞(N2a)CIRI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OGD/R组、OGD/R+马钱苷低剂量(10μmol/L)组、OGD/R+马钱苷中剂量(20μmol/L)组和OGD/R+马钱苷高剂量(30μmol/L)组,干预24h。乳酸脱氢酶(LDH)法测定细胞LDH释放率,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情况。qRT-PCR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和各组N2a中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关联X基因(Bax)、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和各组N2a中NF-κB、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p38)、活化Caspase-3/Caspase-3(cleaved-Caspase-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CIRI组大鼠脑梗死率和神经细胞凋亡率升高(均P<0.01),血清IL-1β、IL-6和TNF-α质量浓度均升高(均P<0.01),Bcl-2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Bax、Caspase-3mRNA和NF-κB、p-p38/p38、cleaved-Caspase-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1);相比CIRI组,CIRI+马钱苷中、高剂量组大鼠脑梗死率和神经细胞凋亡率均下降(均P<0.05),血清IL-1β、IL-6和TNF-α质量浓度均降低(均P<0.05),NF-κB、p-p38/p38、cleaved-Caspase-3/Caspase-3蛋白表达均降低(均P<0.05);CIRI+马钱苷低、中、高剂量组Bcl-2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Bax、Caspase-3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GD/R组细胞LDH释放率和凋亡率均增加(均P<0.01),Bcl-2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Bax、Caspase-3mRNA和NF-κB、p-p38/p38、cleaved-Caspase-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1);相比OGD/R组,OGD/R+马钱苷中、高剂量组细胞LDH释放率和凋亡率均降低(均P<0.01),NF-κB、p-p38/p38、cleaved-Caspase-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OGD/R+马钱苷低、中、高剂量组Bcl-2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Bax、Caspase-3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结论马钱苷可通过调控p38/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来改善体内外CIRI。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赤雹根总皂苷(TSTDR)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脾脏指数和脾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TSTDR低(40mg/kg/d)、中(80mg/kg/d)、高(160mg/kg/d)剂量组和雷公藤多苷组(12mg/kg/d)。大鼠右后足跖部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0.1ml建立AA大鼠模型,成模后各用药组大鼠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物21d。计算大鼠的脾脏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脾脏TNF-α、IL-1β、IL-6的表达。结果:TSTDR中、高剂量组大鼠的脾脏指数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P<0.05)。TSTDR各剂量组大鼠脾脏TNF-α、IL-1β、IL-6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P<0.05);并且,TSTDR中剂量组、TSTDR高剂量组大鼠脾脏TNF-α、IL-1β、IL-6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TSTDR低剂量组(P<0.01,P<0.05)。结论:抑制脾脏TNF-α、IL-1β、IL-6的表达可能是TSTDR治疗AA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桑黄菌丝体多糖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永提醇沉法提取桑黄菌丝体多糖.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桑黄菌丝体多糖低(1 00 mg· kg-1)、中(200 mg·kg-1)、高(400 mg·kg-1)剂量组,每组10只.给药期间采用足趾肿胀容积法测定大鼠非致炎足关节肿胀程度.30 d后麻醉大鼠,截取非致炎足做关节组织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0(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桑黄菌丝体多糖各剂量组均能显著抑制非致炎足足趾肿胀(P<0.05),改善关节组织病理情况,降低IL-17、TNF-α、IL-1β的表达(P<0.05),升高IL-10的含量(P<0.05).[结论]桑黄菌丝体多糖通过抑制炎症细胞因子IL-17、TNF-α、IL-1β的表达,促进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对CIA大鼠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氨蝶呤、艾拉莫德联合物理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2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5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化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75例,选用甲氨蝶呤、艾拉莫德治疗对照组患者,试验组给予甲氨蝶呤、艾拉莫德联合物理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关指标及治疗3个月的经济费用。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关节疼痛指数和关节肿胀指数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RF、CRP和ES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2组患者的经济费用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氨蝶呤、艾拉莫德联合物理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有效降低患者的RF、CRP和ESR,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指数和关节肿胀指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喉乌头对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B10细胞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40只SPF级雌性Wistar大鼠均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组大鼠均建立类风湿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低剂量和高剂量组每天22.5、45 mg/kg白喉乌头灌胃,阳性对照组每天1 mg/kg雷公藤灌胃,每次灌胃1 mL,每天1次,连续4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滑膜组织B10细胞表面抗原CD19、CD5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β、IL-10、IL-12的水平。 结果模型组关节滑膜有水肿及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有少量纤维组织增生;高剂量组轻微水肿,无纤维组织增生。模型组CD5、CD19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高(P<0.05),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CD5、CD19蛋白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5)。模型组TNF-α、IL-6、IL-12、IL-1β水平较空白对照组增加(P<0.05),低剂量组、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TNF-α、IL-6、IL-12、IL-1β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05)。结论白喉乌头可能通过调控B10细胞减少RA滑膜组织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苗药黑骨藤追风活络胶囊的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理作用及机制。方法将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50只分为正常SD大鼠10只正常为对照组,另40只建立关节炎大鼠后分为模型非给药组、黑骨藤追风活络胶囊组(给予黑骨藤追风活络胶囊)、两种阳性药物对照组(分别以强的松及吲哚美辛治疗),每组10只;观察黑骨藤追风活络胶囊对关节炎大鼠足肿胀、脏器指数,以及血浆、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IL)-1β、白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关节炎模型组大鼠足肿胀程度逐渐增加,胸腺、脾脏、肾上腺和肾脏指数增加(P<0.05);同时,关节炎大鼠血浆、关节液中IL-1β、IL-10、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明显升高。给予药物黑骨藤追风活络胶囊治疗后,足肿胀程度、胸腺和脾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肾上腺、肾脏指数无明显改善,效果与强的松、吲哚美辛对照药组相当。炎症因子IL-1β、TNF-α水平在药物治疗组显著降低(P<0.05),但IL-10水平较给药后有进一步升高。结论黑骨藤追风活络胶囊能够起到抗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器官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全反式视黄酸(ATRA)对Ⅱ型胶原(CⅡ)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模型(CIA)大鼠关节炎形成期关节组织结构、血清中相关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以及软骨损伤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6~8周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ATRA各剂量组,给予溶剂对照组和ATRA各剂量组大鼠尾部皮内注射CⅡ和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类风湿关节炎,空白对照组大鼠以相同方式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自初次免疫第2天起,ATRA各剂量组大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0.05、0.5、5 mg/kg)的ATRA油剂,溶剂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玉米油,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周3次,连续3周.观察ATRA对大鼠关节炎指数(AI)评分、膝踝关节组织病理形态学、血清中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及软骨损伤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自初次免疫第15天起,ATRA各剂量组和溶剂对照组AI值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溶剂对照组AI值趋于平稳,ATRA各剂量组AI值呈上升趋势,且低于溶剂对照组(P<0.05);膝踝关节病理切片可见,ATRA各剂量组和溶剂对照组踝关节结构出现严重紊乱,但组间关节损伤的半定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溶剂对照组相比,ATRA各剂量组白介素-17A(IL-17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减少(P<0.05),白介素-10(IL-10)分泌增多(P<0.05);膝关节中解整链蛋白金属蛋白酶(ADAMTS-4)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表达下调(P<0.05),其余软骨损伤相关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胶原诱导关节炎形成期,ATRA可抑制TNF-α、IL-17A等促炎因子的分泌,促进IL-10的分泌,从而减轻CIA大鼠关节炎形成期的炎症反应.说明ATRA在关节炎形成期可延缓疾病的进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纠正Th1/Th2及Th17/Treg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治疗药物不同将60例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甲氨蝶呤口服;治疗组30例,给予艾拉莫德口服,两组患者观察治疗12周。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别评定关节疼痛指数、肿胀指数、晨僵及血沉、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主要症状、体征及血液学检查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主要症状、体征及血液学检查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陈燕伟  马善波  张蕊 《西部医学》2021,32(9):1258-1263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府逐瘀汤联合替莫唑胺对脑胶质瘤大鼠ERK/MAPK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脑胶质瘤组、血府逐瘀汤组、替莫唑胺组及联合给药组,每组各12只,除空白对照组,其余各组大鼠采用颅内注射胶质瘤C6细胞的方法建立脑胶质瘤大鼠模型,血府逐瘀汤组按照20g/kg灌胃给予血府逐瘀汤,替莫唑胺组给予替莫唑胺(25mg/kg),联合给药组同时给予血府逐瘀汤及替莫唑胺,空白对照组及脑胶质瘤组给予蒸馏水,1次/d,连续5w,测定大鼠瘤重占脑重比、抑瘤率、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CD8+T细胞百分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试剂盒测定肿瘤组织白介素-2(IL-2)、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检测病理学变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脑胶质瘤组织ERK、p38MAPK mRNA水平,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脑胶质瘤组织ERK、p38MAPK表达。 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脑胶质瘤大鼠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IL-10、TGF-β1、肿瘤组织EPK及p38MAPK 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免疫组化IOD水平均增高(均P<0.05),CD8+T细胞数、IL2水平均降低(P<0.05)。与脑胶质瘤组大鼠比较,血府逐瘀汤组、替莫唑胺组及联合给药组大鼠瘤重占脑重比、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肿瘤组织IL-10、TGF-β1、肿瘤组织ERK及p38MAPK 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免疫组化IOD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抑瘤率、外周血CD8+T细胞数、肿瘤组织IL-2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联合给药组上述指标变化与血府逐瘀汤组及替莫唑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血府逐瘀汤联合替莫唑胺能够抑制脑胶质瘤大鼠肿瘤进展,调节大鼠免疫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节ERK/MAP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讨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联合使用甲氨蝶呤与艾拉莫德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0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对其进行分组,Ⅰ组单纯使用甲氨蝶呤治疗,Ⅱ组同时配合艾拉莫德治疗,观察分析两组的关节症状缓解情况。结果治疗后第4周、第8周,Ⅱ组达到ACR20、ACR50的概率均明显高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达到ACR70的概率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生白细胞减少、口腔溃疡等不良事件的概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合用甲氨蝶呤及艾拉莫德治疗,药效显著,且能够保障安全性,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芍药甘草附子汤(PGAD)对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白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48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3 组,每组16 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及药物干预组。由Ⅱ型胶原酶诱导关节炎大鼠,采用大鼠关节炎评分法和足爪肿胀评分法评价其模型是否复制成功;30mg/kg PGAD 灌胃;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 检测下丘脑室旁核nNOS、IL-1β及TNF-α的表达。结果3组大鼠关节炎评分、足爪肿胀评分、下丘脑室旁核nNOS、IL-1β及TNF-α表达比较,模型组和药物干预组较对照组升高(p <0.05),药物干预组较模型组下降(p <0.05)。结论PGAD对RA 大鼠有治疗、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下丘脑室旁核nNOS、IL-1β及TNF-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分析温针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疾病治疗机制。方法 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甲氨蝶呤组以及温针灸组。大鼠右后足跖底部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代替弗氏完全佐剂。甲氨蝶呤组大鼠每周2.0mg/kg甲氨蝶呤灌胃,治疗4次;温针灸组大鼠取足三里、悬钟、肾俞穴温针灸治疗,3d治疗1次,治疗28d。比较各组大鼠右后足肿胀度,血清IgG、IgA、IgM水平以及IL-1、TNF-α水平。结果 比较大鼠足肿胀度,造模3周、造模5周,甲氨蝶呤组以及温针灸组大鼠足肿胀度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且两组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各组大鼠血清IgG、IgA以及IgM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模型大鼠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甲氨蝶呤组与温针灸组大鼠有所降低(P<0.05);甲氨蝶呤组与温针灸组大鼠无显著差异(P>0.05)。比较各组血清IL-1、TNF-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模型大鼠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甲氨蝶呤组与温针灸组大鼠有所降低(P<0.05);甲氨蝶呤组与温针灸组大鼠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温针灸可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后肢肿胀,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其作用可能与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IL-1、TNF-α水平,减轻大鼠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联合艾拉莫德治疗难治疗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8例(所属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甲氨蝶呤)、观察组(甲氨蝶呤联合艾拉莫德),每组患者34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压痛计数、关节肿胀以及疼痛指数等情况。结论 2组患者在治疗4个月后的C反应蛋白、血沉和DAS28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相较于仅采用甲氨蝶呤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实施甲氨蝶呤联合艾拉莫德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指数和关节疼痛、肿胀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采用甲氨蝶呤联合艾拉莫德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关节疼痛情况,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探讨抑制NLRP3/IL-1β信号通路对高尿酸血症慢性肾脏病(CKD)模型大鼠肾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NLRP3抑制剂组、IL-1β 抑制剂组,每组10只,以肾切除法和氧嗪酸钾灌胃建立高尿酸血症CKD大鼠模型,同时,NLR P3抑制剂组以NLRP3抑制剂MCC950(10 mg/kg)灌胃,IL-1β抑制剂组以IL-1β抑制剂GIBH-130(0.25 mg/kg)灌胃,连续14 d。结束给药24 h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血尿酸(SUA)、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水平,ELISA法检测肾组织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HE染色和PAS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足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肾组织内Nephrin与Podocin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测定肾组织含NLR家族Pyrin域蛋白3(NLRP3)、IL-1β及胱天蛋白酶-1(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比色法测定肾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HTH〗结果 相较于模型组大鼠,经过NLRP3抑制剂和IL-1β抑制剂作用的两组高尿酸血症CKD大鼠血清SUA、BUN、Scr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肾组织内IL-1β、TNF-α和IL-18含量均下降(P<0.05),大鼠肾组织病理损伤均减轻,形态结构有所恢复,足细胞足突融合或消失现象得到改善,肾组织中Nephrin阳性率与Podocin阳性率均显著增加(P<0.05),NLRP3、IL-1β及Caspase-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0.05),同时,肾组织内SOD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结论NLRP3/IL-1β信号通路可能参与高尿酸血症CKD大鼠的病理过程,靶向抑制该通路能够抑制炎性介质释放,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对肾功能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杨欢  郑小兰  罗振中 《广东医学》2016,(17):2555-2557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阈的影响。方法1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n=32):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组(D组)造模成功后不给予治疗;电针刺激组(EA组)造模成功后给予电针治疗;假电针刺激组(A组)只将针灸针插入穴位,但不给予电刺激;假穴位电针刺激组(E组)将电针插入穴位右侧1 cm处,并给予电刺激,记录电针干涉前(T1)、电针干涉7 d(T2)、14 d(T3)及21 d(T4)大鼠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及血糖的水平;各时间点测定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8只大鼠取L4-6脊髓,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测定脊髓p38 MAPK表达水平,分析痛阈变化及p38 MAPK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D、A、E组相比,EA组T2、T3、T4时间点痛阈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A、E组相比,EA组T2、T3、T4时间点p38 MAPK活化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P大鼠痛阈及p38 MAPK变化呈负相关(r=-0.942,P<0.05)。结论电针刺激能提高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痛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p38MAPK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