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NF-κB在兔SAH后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选用健康清洁新西兰白兔40只,采用二次枕大池注血法建立家兔SAH模型。白兔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3 d组,7 d组,14 d组,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8只。干预组为在7 d时间点注血后加入NF-κB的抑制剂PDTC,对照组为空白对照。实验兔在相应时间点分别处死,采用HE染色观察兔基底动脉血管腔直径的改变和管壁厚度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兔基底动脉血管壁组织病理改变和NF-κB的表达、用末端标记法(TUNEL)分析兔基底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SAH后第3天基底动脉血管腔已开始狭窄,管壁增厚,第7天达到高峰,之后渐减轻;干预组与SAH 7 d组比较血管壁变化明显缓解(P<0.05);SAH后3 d NF-κB表达增加,7 d表达最为明显,14 d表达稍减少;干预组基底动脉NF-κB表达较SAH 7 d组明显下降(P<0.05);SAH 7 d组基底动脉细胞凋亡指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干预组基底动脉细胞凋亡指数较SAH 7 d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NF-κB促进SAH后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NF-κB抑制剂PDTC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凋亡缓解CVS。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SAH后基底动脉内膜和中层超微结构的变化,观察脑池和静脉应用内皮素转化酶(ECE)抑制剂预防和治疗CVS后基底动脉内膜和中层超微结构改变,探讨ECE抑制剂的脑血管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枕大池双注血法制备兔36只SAH后CVS模型.随机分成生理盐水对照组、SAH组、脑池给药预防组、静脉给药预防组、脑池给药治疗组和静脉给药治疗组.全部实验动物于首次注血后7 d进行灌注固定,留取基底动脉和脑组织标本,在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改变. 结果: 电镜下,对照组血管壁超微结构无变化;SAH组电镜下血管内皮层结构以及内皮层细胞结构发生严重变性改变;用药治疗和预防组电镜下各组之间血管超微结构的改变无明显差异,组织变性程度明显轻于SAH组.结论: SAH后CVS可引起血管内膜和中层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变性,[D-Val22]大ET-1(16~38)可明显抑制基底动脉壁内膜和中层超微结构的损伤,有效地预防了SAH后CVS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对兔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组织激肽释放酶(HTK)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方法 建立兔CVS模型,将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周后存活的兔子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HTK组,尼莫地平(ND)组.除Sham组外,其余3组动物行二次枕大池注血.后两组于第1次注血后第1~5天分别经静脉给HTK或ND.所有动物于第6天处死.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观察各组注血前后基底动脉直径变化,并对比基底动脉病理改变.结果 与SAH组相比,HTK组基底动脉痉挛不明显(P<0.01),光镜见基底动脉病理改变不明显,ND组基底动脉痉挛无明显缓解(P>0.05).结论 SAH后早期应用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对兔脑血管痉挛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壁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在CV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后CVS模型,60只大鼠分为SAH组及对照组,每组按建模后1d、3d、7d、11d、14d分为5个亚组,分别测量基底动脉直径、基底动脉ICAM-1的OD值及凋亡指数。结果 SAH后第1天血管壁ICAM-1升高,第3天达高峰,第7天后逐渐下降,第11天正常;SAH后第1天在血管壁凋亡细胞增多,第7天达高峰,第14天仍高于对照组。结论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在SAH后CVS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起始及进展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兔脑血管痉挛(CVS)后基底动脉病理学改变、p38MAPK的表达及其抑制剂SB203580对脑血管痉挛的影响,以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CVS细胞信号通路转导机制.方法 ①采用二次枕大池注血建立兔CVS模型.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动态观察兔基底动脉血管壁组织病理改变,观察使用SB203580干预后对病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痉挛 (CVS)与免疫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Willis环二次注血的方法制备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模型 ,通过光镜和电镜检查动态观察痉挛血管壁的病理变化 ,根据DSA上测定基底动脉(BA)直径来评价CVS ,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痉挛血管壁IgG的沉积。 结果 SAH后痉挛血管壁明显增厚并伴有炎症细胞的浸润 ,细胞内超微结构也有明显改变 ,其变化程度与CVS密切相关。SAH后 3d时痉挛血管壁有轻至中度的IgG沉积 ,7d时全为中度沉积 ,14d时 1例有IgG沉积。 结论 SAH后血管壁发生了器质性病理变化 ,且具有炎症反应的特征 ,CVS的时相及程度与痉挛血管壁IgG的沉积密切相关 ,提示免疫炎症反应参与了CVS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脑血管痉挛 (cerebralvasospasm ,CVS)后兔海马CA1区神经元c FOS蛋白表达和尼莫地平 (ND)的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 :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备兔CVS模型 ,2 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 3组 :假手术 (Sham)组 4只 ,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组和ND治疗组各 1 2只 .数字减法血管造影术 (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 ,DSA)测量CVS前后兔基底动脉 (BA)直径 ,于二次注射后 2h ,2 4h ,3d ,7d各时相点处死 ,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的病理改变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 FOS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Sham组相比 ,2h ,2 4h ,3d ,7d时SAH组和ND组BA直径明显减小 (P <0 .0 5 ) ;3d ,7d时海马CA1区内正常神经元计数明显减少 (P <0 .0 5 ) ;2h ,2 4h ,3d时c FOS表达明显增多 (P <0 .0 5 ) ;与SAH组相同时点比较 ,ND组海马CA1区内正常神经元计数明显增多 (P <0 .0 5 ) ,c FOS表达明显减少 (P <0 .0 5 ) .结论 :c fos基因参与脑血管痉挛所致迟发性脑缺血 ,ND对其缺血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 ,并能够减少c FOS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8.
莫云长  王丹丹  罗亮  胡章勇  王均炉 《浙江医学》2011,33(11):1643-1646
目的建立日本大耳白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方法结扎双侧颈动脉后枕大池二次注血方法制成兔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兔分为SAH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采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检测SAH前后基底动脉直径,并观察进食量、神经功能变化,5d后取海马分别行电镜观察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H组兔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5d后基底动脉出现明显痉挛,海马神经元出现核固缩,线粒体空泡样变等神经损伤的改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结论该模型可以作为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9.
内皮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探讨ET-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以及[D-Val22]大ET-1(16-38)对基底动脉壁 ET-1表达的影响和不同用药方式和时机的作用是否相同.方法: 采用枕大池双注血法制备36只兔SAH后CVS模型,随机分成生理盐水对照组、SAH组、脑池给药预防组、静脉给药预防组、脑池给药治疗组和静脉给药治疗组.全部实验动物于首次注血后7 d进行灌注固定,留取基底动脉和脑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ET-1的免疫表达.结果: ET-1免疫阳性标记颗粒在生理盐水对照组散在不规则表达,而在SAH组血管壁各层都有重度表达.用药预防和治疗组免疫染色强度基本一致,血管壁各层的ET-1免疫反应强度介入SAH和对照组之间.结论: [D-Val22]大ET-1(16-38)可明显抑制基底动脉壁ET-1的免疫表达,无论脑池还是静脉给药均能够达到有效地预防和治疗SAH后CVS.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找一种简单、有效、易重复的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的模型。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SAH组:经枕大池穿刺注射自体股动脉血200μL制作SAH模型,24h后重复;非SAH组:以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行枕大池注射,24h后重复;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观察2次枕大池穿刺后5d的临床表现,基底动脉的直径、横切面积变化及形态学的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AH组大鼠精神萎靡、嗜睡、活动减少,蛛网膜下腔均可见弥漫性分布的血液或血凝块,基底动脉直径、横切面积明显变小(P〈0001),形态学观察改变明显;非SAH组则无明显改变。结论本模型操作稳定可靠、简单、易重复,适合进行SAH后迟发性CVS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