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比较反比通气与常规容量控制通气(常规通气)时氧代谢、心排血功能、呼吸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变化,探讨反比通气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复制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通气组和反比通气组,机械通气6 h后测定氧转运、氧消耗、氧合指数、心排指数、吸气峰压、平均气道压、气道阻力、胸肺动态顺应性等.结果 反比通气组氧转运、氧消耗、氧合指数、心排指数、平均气道压和胸肺动态顺应性显著高于常规通气组,气道峰压、气道阻力显著低于常规通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反比通气在氧代谢、心排血功能、呼吸动力学、氧代谢方面优于常规通气,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冷燕 《四川医学》2020,41(4):402-407
目的探讨多索茶碱对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患者术中肺保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在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单肺通气,研究组60例术中使用多索茶碱注射液进行干预,对照组60例使用等量生理盐水进行干预。两组患者于侧卧位后给药前即刻(T1)、单肺通气0.5h(T2)、单肺通气1h(T3)测定呼吸动力指标(肺顺应性、气道阻力、气道平台压和气道峰压)、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氧化应激指标(MDA、SOD)、炎症指标(TNF-α、IL-6、IL-10),比较两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T1时,两组呼吸动力指标、血气分析指标、氧化应激指标和炎症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3时,两组肺顺应性、PaO2、SOD较T1明显降低,气道阻力、气道平台压、气道峰压、MDA、IL-6、IL-10、TNF-α较T1明显增高(P<0.05)。而在T2~T3时,研究组肺顺应性、PaO2、SOD、IL-10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气道阻力、气道平台压、气道峰压、PaCO2、MDA、IL-6、TNF-α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索茶碱通过明显改善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患者的肺氧合功能,降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从而发挥重要的术中肺保护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多索茶碱抗氧化应激、抗炎、扩张支气管和改善通气具有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吸入性乙酰半胱氨酸肺泡灌洗治疗重症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60例重症肺炎患者按照组间基线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呼吸机、抗感染、化痰等基础治疗及气管镜肺泡灌洗,灌洗液观察组为吸入性乙酰半胱氨酸盐溶液,对照组为0.9%(质量分数)氯化钠注射液,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氧合指数、治疗有效率、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留住时间,以及呼吸力学指标,如气道阻力、平台压、呼气末正压、肺动态顺应性等。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氧合指数及呼吸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气道阻力、平台压、呼气末正压低于对照组;氧合指数、肺动态顺应性及治疗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留住时间小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吸入性乙酰半胱氨酸进行肺泡灌洗可能有利于重症肺炎患者炎性反应吸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俯卧位通气法对急性呼吸衰竭病人氧合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46例急性呼吸衰竭病人共进行了60次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监测仰卧位、俯卧位1、2 h的呼吸循环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俯卧位1、2 h 后病人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较仰卧位时明显升高(t=4.042~7.923,P<0.01),心率、平均动脉压、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仰卧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以氧分压增加幅度大于1.33 kPa为有效标准,俯卧位通气法治疗有效率达86.7%.结论 俯卧位通气法能明显改善急性呼吸衰竭病人的氧合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早期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观察氧合和肺力学变化,评价俯卧位通气的效果.方法:对26例早期肺内源性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6h,分别监测俯卧位通气前、通气0.5,2,4,6h氧合指数(Pa02/FiO2)及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呼吸系统顺应性等肺力学变化.结果:患者在改为俯卧位通气2h后氧合指数(224.86±30.84)较俯卧位通气前(192.45±46.81)明显改善(t-2.37,P=0.03);通气4h后氧合指数(286.38±36.67)较通气2 h(224.86±30.84)进一步升高(t=-5.53,P=0.00);通气6h氧合指数(287.46±38.84)则较通气4 h(286.38±36.67)无明显改善(=0.03,P=0.98).俯卧位通气前后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呼吸系统顺应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改善早期肺内源性ARDS患者的氧合,以持续通气4h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力学影响。[方法]选择44例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包括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化痰,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加强气道护理,并根据痰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6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1次/天,10d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10d后呼吸力学参数。[结果]治疗组的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平均气道压(Pm)、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和吸气阻力(R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动态顺应性(C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参附注射液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呼吸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7.
朱伟东  陈俭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43-44,60
目的观察丙泊酚在ICU患者镇静中对肺静态顺应性(Cst)、气道阻力(R)以及氧摄取率(ERO2)、肺内分流(Qs/Qt)和氧合指数的影响。方法 30例行机械通气需要镇静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5例。观察组镇静用丙泊酚,对照组用咪唑安定。观察两组患者镇静后的Cst、R、ERO2、Qs/Qt、氧合指数的变化。结果镇静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肺静态顺应性、肺内分流、氧合指数无显著差别,气道阻力和氧摄取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丙泊酚对肺静态总顺应性无明显影响,对改善患者氧合指数也无明显优势,但能显著降低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阻力,降低组织氧摄取率,不增加肺内分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氦-氧机械通气对动物急性肺损伤模型呼吸力学和氧合作用的影响.方法 应用大鼠脓毒症性急性肺损伤模型,比较空-氧混合气和氦-氧混合气(heliox)在不同呼气末正压(PEEP)下进行机械通气时呼吸力学和氧合指标的变化.结果 ①氦-氧机械通气不能改善动物急性肺损伤呼吸力学指标(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平台压、动态顺应性、气道阻力、峰值流速等).相反,在高PEEP水平的情况下,反而会使某些指标恶化,如动态顺应性降低(P<0.05);②氦-氧机械通气不能改善组织的氧合.结论 氦-氧机械通气不能改善动物急性肺损伤的呼吸力学和氧合指标,对动物急性肺损伤没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昶  何林 《四川医学》2010,31(8):1096-1098
目的对比观察应用Coopdech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气管导管(DLT)两种单肺通气技术对呼吸道力学及肺内分流率Qs/Qt的影响。方法择期肺叶切除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Ⅰ、Ⅱ两组,分别应用双腔支气管导管和Coopdech支气管封堵管行单肺通气,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呼吸力学参数气道峰压平台压、肺动态顺应性、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并抽取动脉血和中心静脉血监测PaO2,PvO2,计算肺内分流率。结果与TLV时比较,两组OLV时气道峰压、平台压、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均升高,肺动态顺应性降低(P〈0.01);与Ⅱ组比较,Ⅰ组OLV时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升高(P〈0.05或0.01),TLV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Qs/Qt在OLV/TLV时均较Ⅰ组降低(P〉0.05),且在Ⅱ组内TLV时较OLV时降低。结论 Coopdech支气管封堵管单肺通气对呼吸道力学参数的影响较DLT小,而较小的气道阻力有利于非通气侧肺血流向通气肺的再分布,从而有利于减轻单肺通气时的肺内分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通腑平喘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各23例。两组均采用机械通气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通腑平喘汤,1天1剂,煎汁200ml,分2次鼻饲。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7天的氧合指数(PaO2/FiO2)、肺顺应性(Cdyn和Cst)、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及气道阻力(Raw)。结果:治疗组治疗7天时PaO2/FiO2、Cydn、PIP、Pplat及Raw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均〈0.05),尤以Cst改善明显(P〈0.01)。结论:通腑平喘汤有助于尽快改善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