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脑脊液柱、椎管MR T2像横断面面积相互比值与颈前路次全切减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 于MR T2像上测量66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脊髓、脑脊液柱、椎管的横断面面积,作相互比值,以所有患者上述比值的均值为标准,将患者分为高比值组和低比值组,并以日本骨科协会(JOA)标准比较两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比值组术的疗效差别.结果 脊髓/椎管面积比值≥40%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JOA改善优良率明显高于比值低于40%组(P<0.001);脊髓/脑脊液柱面积比值≥46%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JOA改善优良率明显高于比值低于46%组(P<0.05);脑脊液柱/椎管面积比值≥82%组与低于82%组之间颈前路椎体次全切JOA改善优良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脊髓相对于椎管或脊髓相对于脑脊液柱比值的大小,可作为临床行脊髓型颈椎病术前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效果。方法:8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性62例,女性26例,年龄平均52.2岁,病程平均25.3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为8.5分。全部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结果:64例获随访,平均33.2个月,植骨全部于术后3-4个月骨性愈合,手术优良率为79.6%,术后JOA评分平均14.4分。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确切。能同时直接去除椎间盘水平和椎体后方的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3.
赵瑞林 《当代医学》2009,15(28):55-55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术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A组颈前路椎闻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C组前后路1期减压术。结果本组11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8~84个月,平均46个月。手术前后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定患者脊髓功能。A组优良率82.93%,B组优良率60.0%,C组优良率80.0%。结论术式与疗效密切相关,AS式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钛板同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3例,均给予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钛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率略低于末次随访时(P〈0.05);颈椎弧度D值方面,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问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高于术前(P〈0.01)。本组患者术后总优良率为86.0%。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钛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肯定,椎管减压充分,神经症状缓解满意,植骨融合率高,可达到迅速而持久的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减压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分析自2004年11月—2006年11月16例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15例获得随访,平均改善率为76.2%,优9例,占56.2%;良4例,占25%;好转2例,占12.5%;差1例,占6.2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彻底减压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优良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JOA评分、Cobb角变化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73例患者手术效果总优良率为95.89%(70/73);手术时间为96~157 min,平均(112.8±24.3)min;术中出血量为118~429 ml,平均(246.9±43.4)ml;住院时间为9~14 d,平均(11.8±2.1)d。术后JOA评分、Cobb角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呼吸困难、切口感染、声音嘶哑、喉返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论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出血量少,Cobb角得到改善,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钛网加椎体次全切除骨碎块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脊髓减压+钛网容纳切除之椎体骨碎块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32例神经根型或脊髓型颈椎病,以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根据CT扫描加重建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术后1周,3、6、12个月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68.25±7.50)%、(80.30±7.86)%、(78.25±7.35)%、(75.30±7.40)%.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脊髓减压+钛网容纳切除之椎体骨碎块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椎管减压充分,植骨融合率高,术后神经症状缓解满意,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结合中药治疗相邻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采取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对照组行手术治疗,治疗组术后结合中药治疗,观察并比较其近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6-24个月。术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按JOA评分术前及随访时改善率评定疗效,术后6月,治疗组临床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结合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彻底、术后恢复理想、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脊髓潜行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和近期并发症.方法: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脊髓潜行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2例,术后根据JOA评分及X线动态观察判定临床疗效和融合情况以及近期并发症.结果:32例病人均获随访10~36月,平均16月,骨性融合时间3~8月,平均4.2月,优良率86%,改善率96%,无脊髓、神经根、椎动脉、食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脊髓潜行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安全、操作简单、脊髓减压充分,症状改善明显.内固定牢靠、融合率高、近期并发症少,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加选择性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12例(9例四节段,3例三节段)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加选择性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评估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植骨融合率、内固定的稳定性以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该组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内固定无松动,植骨完全融合,颈椎生理曲度及JO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加选择性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够达到充分减压目的、术后融合率高、稳定性好、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病灶清除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病灶清除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 1 997年以来收治并行病灶清除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并获随访的 1 3例脊柱结核病例 ,对其病例选择、手术时机、术后处理及术后康复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 3例切口全部一期愈合 ,植骨部位骨性融合 ,平均融合时间 4个月。术后后凸平均矫正 2 8°。结论 病灶清除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有利于重建脊柱稳定性 ,纠正和预防脊柱后凸畸形 ,减少或避免结核复发  相似文献   

12.
把E_(14)胎鼠脊髓移植到成鼠损伤脊髓后7、15、30、60、120和240 d后,作者测定了宿主鼠脊髓SSEP和SMEP。并观察了其后肢的临床运动机能。同时用单纯脊髓损伤和髓内肌肉移植鼠作为实验对照。结果表明,移植后30 d时,宿主鼠的运动机能基本恢复正常。但诱发电位测定显示,无论是SSEP还是SMEP,其潜伏期直至术后240 d时才恢复正常。与此同时,对照组大鼠的两种诱发电位也在术后呈逐步恢复的趋势。作者认为,胚胎脊髓在成鼠脊髓的机能修复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如何证实两者间的机能联系,仍需借助诱发电位测定以外的更高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脊髓穿刺致不同损伤程度后病理生理、运动及电生理改变,寻找对脊髓损伤程度最小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局麻药脊髓毒性提供新的途径。方法健康SD大鼠14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A组(29G)、B组(25G)和C组(21G)。实验动物暴露L4-5节段间硬脊膜,直视下分别用21G、25G、29G刺伤L4-5节段脊髓,缝合切口。各组分别在术前进行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术后各时点记录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电生理检测及脊髓病理观察。结果对照组麻醉恢复后能站立行走,脊髓结构正常。实验组29G组行为学评分最高,脊髓损伤区域无明显病理改变;21G组运动、脊髓电生理和组织病理的改变明显,2周时明显恢复。结论应用29G穿刺针对脊髓进行针刺对大鼠脊髓功能影响小,具有穿刺损伤小、重复性好的优点,可为研究局麻药脊髓毒性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自1983年5月~1987年12月采用颈椎前路扩大减压、自体髂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及颈椎陈旧性脊髓损伤共35例。其中脊髓型24例,神经根型2例,混合型2例,陈旧性颈椎脊髓损伤7例。共对76个椎间进行钻孔减压植骨,优良率达88.6%,其优点手术安全性较高,出血少,减压彻底。  相似文献   

15.
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侧前方减压内固定手术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侧前方减压内固定手术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选取 52例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患者 ,行侧前方减压内固定手术 ,对其脊柱后凸畸形的矫正、椎体高度的恢复、椎管减压的程度、手术并发症以及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侧前方入路手术脊柱后凸畸形矫正度为 (91±8) % ,手术后没有矫正度的丢失与内固定的失败 ;术前椎体前缘压缩为 (36 .5± 1 4 .8) % ,术后平均压缩 (8.1±1 1 .4) % ,术前椎管前后径压缩为 (46 .2± 1 2 .4) % ,术后平均压缩 (3± 4) % ,术后Frankel评分 1~ 2级及以上的恢复率为 91 %。结论 侧前方减压一期植骨加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非常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Cage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采用Cage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65例,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周按Odom标准评估疗效:优43例;良15例;可7例,优良率达89.2%。所有患者随访3~24个月,末次随访按Odom标准评估疗效:优45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达93.8%。经X线检查,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椎体间Cage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椎弓根螺钉无断裂,Cage无后移、沉陷,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近期并发症:神经症状加重4例,脑脊液漏2例;远期并发症:神经症状残留3例。结论椎弓根螺钉技术和Cage植骨融合术的联合应用可以优势互补,降低各自术式的并发症,使脊柱稳定性增加,植骨融合率高,提高了临床疗效,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颈段椎管内肿瘤手术治疗特点。方法:根据X线、CT及MRI等检查结果,初步评价肿瘤的性质、受累范围,确定手术方案。枕下颈后正中线入路15例,颈外侧入路3例,颈前方入路1例。结果:痊愈16例,1例术后无变化,1例术后呼吸困难加重,并发吸入性肺炎,术后3 d呼吸衰竭死亡。15例随访1~2年,肿瘤无复发。结论:合理的手术入路、熟练仔细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显微手术是脊髓内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Kaneda器械对不同程度胸腰段脊柱损伤提供的生物力学稳定能力及前纵韧带在Kaneda器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5例胸腰段脊柱制备脊柱损伤标本,用传感器及电测技术,计算轴压、前屈、后伸、侧弯、旋转5种运动方式的平均顺应系数(f)。结果前中柱损伤Kaneda器械固定后,5种运动方式的f皆高于完整脊柱水平(P<0.05)。前纵韧带断裂后,损伤脊柱的轴压、前屈、后伸的f较前下降(P<0.05)。三柱损伤时,前屈运动明显失稳,后伸、侧弯、旋转的f也较前下降(P<0.05)。结论Kaneda器械能够给前中柱损伤脊柱提供优于完整脊柱的力学稳定性;保留前纵韧带有利于提高Kaneda器械的力学效益;Kaneda器械难以维持三柱损伤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脊髓造影X光片分别测量椎管和脊髓的前后径、横径、面积。结果椎管和脊髓的前后径和横径之比均为1:0.5,椎管和脊髓的面积之比为1:0.3.提示脊髓型颈椎病其椎管狭窄不超过50%时,脊髓不会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提供脊髓动脉供应的解剖学资料,并为临床探讨脊髓缺血软化的机理提供形态学基础,本文对39例动脉内灌注乳胶和明胶的婴幼儿脊髓前动脉进行观测.脊髓前动脉按其支数不同可分三型,Ⅰ型(10例,占25.64%)仅有一支脊髓前动脉;Ⅱ型(27例,占69.23%)有两支骨髓前动脉:Ⅲ型(2例,占5.13%)有三支脊髓前动脉.婴幼儿脊髓前动脉的管径左右相似,平均为0.55±0.12mm.两支或三支脊髓前动脉相吻合形成脊髓前(正中)动脉.其汇合部位可在延髓也可在颈髓各段,最低达C_8平面.本文并对脊髓前动脉的命名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