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渐进式喂养策略在极低出生体重(VLBW)早产儿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观察组以低能量密度配方奶(20 kcal/30 m L)开奶,奶量达到90~100 m L/(kg·d)时改等量的普通早产儿配方奶(24 kcal/30 m L)继续喂养;对照组以普通早产儿配方奶(24 kcal/30 m L)开奶及喂养,加奶方式与观察组一致。观察两组的NEC发生和喂养不耐受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出生时、出生后第1天、1、2周的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结果:观察组NEC和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LBWI达全量胃肠道营养、恢复出生体重、总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外营养使用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生时、出生第1天、1、2周的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出生后的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渐进式喂养能够有效降低极低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胃食管返流的疗效,评估对胃食管返流早产儿血胃泌素、胃动素及胃排空的影响。方法将早产儿胃食管返流患儿1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和对照组(71例),两组均根据体重和出生日龄计算热卡,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喂养不足的部分给予静脉营养补足,治疗组加用非营养性吸吮(NNS)。通过食管复方泛影葡胺(compound meglumine diatrizoate)造影,观察患儿7~14d后呕吐症状及食管复方泛影葡胺造影返流情况,记录胃残留率的变化,同时放免法测定血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实时超声测定胃排空。结果治疗组7d,14d胃残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半排空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泌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7d,14d胃动素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NNS治疗早产儿胃食管返流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可促进胃泌素分泌,加快胃排空,有利于早产儿生后胃肠功能的发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的早期微量喂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的影响。方法 70例早产儿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2组早产儿出生后均用微量输液泵经外周静脉匀速输入配置的营养液,观察组于早产儿出生后24 h内采用配方奶粉经口或鼻饲喂养,对照组于早产儿出生后48 h开始采用配方奶粉喂养。观察2组早产儿喂养耐受情况、恢复至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以及出生后3 d胆汁酸及胆红素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每日体质量增长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胆汁酸和胆红素均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营养支持疗法辅以早期肠内微量喂养可改善早产儿喂养的耐受性,缩短恢复至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促进肠蠕动,减少肠肝循环,减轻血清胆红素水平,有利于出生低体质量婴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对于胃肠功能出现障碍的危重型早产儿在早期进行微量喂养以及补充益生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到我院救治的胃肠功能出现障碍的危重型早产儿12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时间里开始喂养,研究组患儿则在早期进行微量喂养的同时补充适量的益生菌,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在患儿出生后1 d里两组患者的胃动素与胃泌素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出生后7 d和14 d研究组患儿的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临床体征改善时间上研究组所用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合并征的发生情况,研究组患儿的发病率也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胃肠功能出现障碍的危重早产患儿在早期给予合理的微量喂养及适量补充益生菌可很好的促进患儿胃动素和胃泌素的分泌,有效控制患儿胃肠功能障碍病情的发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李精华  糜丽珍  黄萍 《吉林医学》2011,(29):6094-6096
目的:探讨窒息后早产儿在早期微量喂养时血清胃泌素及体重、喂养不耐受率等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46例窒息史早产儿分为轻度窒息组及重度窒息组,并选取20例正常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各组患儿在生后4 h即进行微量喂养,用放射免疫法在刚出生时、3 d、7 d进行血清胃泌素检测,并记录体重、喂养不耐受率、恢复出生体重及全量肠内营养时间。结果:窒息后早产儿在出生时血清胃泌素值普遍低于对照组(P<0.05);但轻度窒息患儿血清胃泌素值在生后3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窒息患儿血清胃泌素值则在生后3 d、7 d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重度窒息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及恢复出生体重和全量肠内营养时间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窒息后早产儿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喂养方式,但喂养的耐受性与患儿的窒息程度相关,对有重症窒息史患儿需适当缓慢增加奶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对危重早产儿伴胃功能障碍早期使用微量喂养和益生菌补充的疗效.方法将84例伴胃功能障碍的危重早产儿随机分为A组及B组,A组在常规时间开始喂养,B组在早期进行微量喂养并补充益生菌,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B组在患儿出生后1天、7天、14天的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均高于A组;B组临床体征改善时间早于A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使用微量喂养,并补充适量益生菌,能有效促进危重早产儿伴胃功能障碍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extensively hydrolyzed protein formula,e HPF)联合酪酸梭菌对早产儿早期喂养后胃肠功能及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3月在出生后24 h内入住本院新生儿科的早产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各30例。试验组给予e HPF联合酪酸梭菌,对照组1给予早产儿配方奶(Prematureinfantformula,PTF),对照组2仅给予e HPF,三组喂养持续时间均为14 d,比较喂养后初次排便和胎粪排净时间、每天排便次数、肠内营养达到80 kcal/(kg·d)时间、体重生长速度、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总胆红素和峰值的总胆红素水平,以及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早产儿初次排便和胎粪排净时间、每天排便次数以及肠内营养达到80 kcal/(kg·d)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1,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早产儿体重生长速度、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体重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体重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呕吐、腹胀、胃潴留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喂养后观察组总胆红素水平和峰值的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 HPF联合酪酸杆菌会增加早产儿对于营养的吸收,提高胃肠功能,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改善喂养不耐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胃肠功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8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2组,每组44例。对照组参照《早产儿管理指南》进行常规早产儿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穴位按摩。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疗效、胃肠道功能、生长发育情况及安全性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64%(P0.05)。两组患儿干预后胃动素、胃泌素及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21 d时体质量平均日增长量及21 d头围增长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儿在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1例皮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常规早产儿管理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常规早产儿管理,可明显改善患儿喂养不耐受和胃肠功能,促进其生长发育,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营养方式对早产儿空腹血中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探讨合理营养方式。方法:根据对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情况将82例早产儿分为全静脉营养组(早产1组,23例)、全胃肠喂养组(早产2组,34例)及微量喂养组(早产3组,25例,部分静脉营养),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早产1~3组生后第3 d及第7 d空腹血中胃动素、胃泌素浓度。结果:①早产1~3组生后开始耐受全胃肠喂养时间分别为(11.67±3.45)d,(1.53±0.95)d及(6.46±1.34)d;②早产2、3组生后第7 d空腹血中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较第3 d明显升高;③早产2、3组生后第3 d及第7 d空腹血中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均高于1组(P<0.05);④早产2、3组之间第7 d胃泌素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胃肠激素水平与其胃肠功能成熟度呈正相关。结论:经胃肠摄入营养物能刺激早产儿胃肠激素的分泌和释放,促进其胃肠功能成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动态监测早产儿开奶前、生后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血中胃动素、胃泌素及胃蛋白酶原的浓度变化,并予以三种不同的喂养方式干预,探讨早产儿血胃动素、胃泌素及胃蛋白酶原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喂养方式的相关性,探讨合理的喂养方式。方法需经间断鼻胃管喂养的胎龄34周以下的早产儿52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予以不同的喂养方式。放射免疫法批量监测血胃动素、胃泌素及胃蛋白酶原的水平。结果 (1)开奶前三组胃动素、胃泌素及胃蛋白酶原水平无明显差异,随喂养时间延长,非营养性吸吮组、滴服喂养组均高于单纯鼻胃管喂养组。非营养性吸吮组较明显,差异有显著意义。(2)早产儿血胃蛋白酶原的浓度变化与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成正相关。(3)非营养性吸吮及滴服喂养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减低,达全口喂养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非营养性吸吮组更为明显。结论早产儿血胃蛋白酶原的浓度变化与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成正相关;非营养性吸吮及滴服喂养均可促进胃动素及胃泌素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促进胃肠功能的成熟,而非营养性吸吮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王仁媛  轩妍  刘清华  符晓虹 《海南医学》2016,(20):3436-3438
目的:分析非营养性吸吮(NNS)联合口腔按摩对早产儿喂养质量及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74例早产儿,采用非概率性方便抽样法,按单双号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接受NNS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口腔按摩联合NSS干预,比较两组喂养进程的变化,统计干预前后两组体质量的变化,观察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对应胎龄、完全经口喂养对应胎龄均短于对照组[(32.83±1.31)周、(35.01±0.68)周vs (33.48±1.08)周、(35.98±1.23)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喂养过渡时间、管饲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10.11±2.03) d、(22.76±3.54) d、(33.01±5.82) d vs (13.32±2.21) d、(28.31±4.12) d、(36.03±4.46)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早产儿出生体质量、出院时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完全喂养时体质量高于对照组,恢复至正常体质量时间短于对照组[(2001.12±195.44) g、(10.28±1.23) d vs (1845.15±200.16) g、(13.36±1.7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早产儿的胃潴留、腹胀、感染、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仅胃潴留发生率(2.70%vs 16.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整体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16.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非营养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干预无法经口喂养早产儿,可缩短早产儿经口喂养过渡时间,减少管饲时间与住院时间,促进早产儿体质量的提升,改善喂养质量,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 sucking,NNS)及发展性照顾对早产儿胃肠功能及体重增长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15年1月~2017年12月,选择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100例早产儿,应用数字随机表法将10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未实施发展性照顾,观察组实施发展性照顾。结果观察组的每日摄入奶量高于对照组(P0.05),其每日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观察组早产儿的身体质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喂养状况评分、口腔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喂养不耐受情况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5 d、10 d后,两组的胃泌素水平均较干预前增高(P0.05),观察组的胃泌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胃肠功能紊乱发生情况方面,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发展性照顾,可有效增加奶量摄入,减少喂养不耐受情况,改善其胃肠功能,促进早产儿体格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推拿辅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中医推拿,观察2组患儿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及血浆胃动素(MOT)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O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早产儿胃残留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早产儿腹胀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喂养耐受时间以及肠道营养达418.4 kJ/(kg·d)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推拿治疗能够尽快诱导早产儿胃肠功能成熟、缩短喂养耐受时间、减少因长期静脉营养输液治疗所致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不同喂养方法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预防作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8例早产儿依据喂养方式差异随机分为两组,其中65例采用早期微量喂养结合益生菌思连康喂养设为观察组,其余63例仅采用早期微量喂养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NEC的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以3.08%的NEC发生率远不及对照组14.09%高(P〈0.05);两组出生后第1天胃泌素与胃动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7 d与14 d后此两项水平差异显著(P〈0.05);组间感染、贫血、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并发高胆红素血症的例数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给予早产儿微量喂养联合益生菌思连康喂养可有效预防其NEC的发病,该法值得临床采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血浆胃动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00例早产儿,根据喂养耐受情况分为耐受组(58例)与不耐受组(42例),对入院时、入院后7 d时胃动素水平检测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入院时、入院后7 d时胃动素水平不耐受组患儿为(153.85±24.76)pg/mL、(219.36±34.17)pg/mL,耐受组为(203.31±35.84)pg/mL、(240.85±42.13)pg/mL,不耐受组入院时、入院后7 d时胃动素水平均低于耐受组,两组入院7 d时胃动素水平均高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耐受组出生孕周≤32周的患儿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为(19.32±8.52)d,长于>32周出生患儿(6.38±4.05)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与胃动素水平低关系密切,可能是引起喂养不耐受发生的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32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收治时间分为观察组(n=67)与对照组(n=65),2014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早产儿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喂养,2015年5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早产儿为观察组,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观察两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生后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体质量增长速度、达足量喂养所需时间、胎粪排空时间、总胆红素水平及喂养耐受性.结果 观察组生后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体质量增长速度、达足量喂养所需时间、胎粪排空时间及总胆红素水平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胀、每天呕吐次数>3次、胃潴留>30%奶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可以促进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生长发育、加强胃肠道功能,改善营养状况,减少胃肠道不耐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家庭参与式护理在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新生儿科收治的75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39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在此基础上实施家庭参与式护理,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治疗效果、恢复情况以及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94.59%)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32%),且差异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胃潴留、腹胀的消失时间与胃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较短,且患儿的日增加体重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7.64±1.56)天低于对照组(13.52±3.01)天(P<0.05)。结论:家庭参与式护理能够提升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预后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穴位按压联合中药足三里外敷对结直肠手术患者胃动素、胃泌素的影响,为结直肠手术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3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结直肠手术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6年6月—2017年4月就诊患者设为对照组(40例),将2017年5月—2018年3月就诊患者设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穴位按压联合中药足三里外敷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肠鸣音正常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胃液量、胃动素、胃泌素水平以及术后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肠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肠鸣音正常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均P<0.05);手术前2组胃液量、胃动素、胃泌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后2组胃液量均明显低于手术前(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均明显高于手术前(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穴位按压联合中药足三里外敷可有效改善结直肠手术患者术后肠胃功能,降低胃液量,提高胃动素、胃泌素水平,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益生菌在极低出生体重及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和LBW-PI)喂养不耐受防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新生儿科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39例VLBW和LBW-PI,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19,予以常规治疗)和观察组(n=2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益生菌),记录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体重增长速度、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情况,比较两组早产儿不良反应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率(15.0%vs 52.6%)及不耐受持续时间[(4.32±1.28) d vs (6.33±1.25) d]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8.92±1.82) d vs (10.18±1.81) d]、达全胃肠喂养时间[(15.64±2.58) d vs (18.35±2.59) d]及平均住院时间[(23.32±2.28) d vs (30.83±2.25) d]比较,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NEC发生,对照组发生NEC 1例,两组均未观察到皮疹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结论益生菌可减轻VLBW和LBW-PI喂养不耐受状况,缩短其恢复出生体重以及达全胃肠道营养时间,其防治VLBW和LBW-PI不耐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鸟巢式护理对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10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35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2010年2~10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35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实施鸟巢式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胎便及喂养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胎便初排时间、胎便转黄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排便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第7天、15天、21天摄乳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早产儿全肠道喂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发锌均显著少于/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鸟巢式护理对早产儿胃肠功能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