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通过对不同部位中重度脑出血采用单针或双针引流的临床效果观察,讨论单针引流与双针引流对颅内血肿清除速度的差异,及单、双针引流的利与弊。方法:应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采用三维立体定向定位方法.CT定位法及立体定向定位方法加CT定位法,结合应用尿激酶溶解血块来清除颅内血肿。结果:3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中,死亡4例,存活28例,9例恢复正常工作,15例生活可以自理。双针组拔针后发热3例,2例颅内感染,1例出现脑内脓肿。结论:颅内血肿清除术在神经内科应用,对大量脑出血,尤其是年老体弱而不适合外科手术的患者可以直接挽救生命。同时我们认为双针引流血肿清除快,症状缓解迅速为其优点.而术后易合并颅内感染又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病灶定位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病灶定位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1例缺血性中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病灶定位围针组(31例)采用X线断层扫描成像术(CT)确定病灶位置,以CT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的投射区为针刺部位;头针组(30例)采用传统的头针运动区和感觉区为针刺部位。针刺治疗30次,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以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病灶定位围针组基本痊愈20例,显效10例,有效1例,无效0例;头针组基本痊愈11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0例;统计结果显示,病灶定位围针组疗效优于头针组(P<0.05)。两组均能降低患者血浆NE、E含量(均P<0.01),且以病灶定位围针组的作用更明显(P<0.05或P<0.01)。【结论】 病灶CT定位围针能明显改善中风病人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降低中风急性期患者血浆NE、E含量,从而减轻由于异常释放的NE、E造成的神经元功能障碍及继发性脑损害,使血管扩张、脑循环改善而促进脑组织的代偿能力,故认为病灶CT定位围针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臀深部断针存留取出的经验,提出“局部解剖分区定位法”。采用此法定位可缩短手术时间,本组10例的手术平均时间为42分钟,未用此法的3例则为113分钟。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了1984.10~1986.3我科进行的100例模拟机下经皮胸内肿瘤超细针针吸活检的结果。针吸活检的成功率为94.0%,其中肺癌65例,诊断正确率87.7%,可疑率为6.2%,误诊率为6.2%。没有明显的并发症。作者认为,模拟机定位具有准确、穿刺不受肿瘤部位及大小的限制且成功率高的优点,超细针针吸活检所获取的细胞学标本结果可与小针及粗针针吸活检标本相媲美,但合并症却更少。该技术是一能早期取得细胞学诊断并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对于外周型(钱币样肿块)作此项检查特别合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通过轴定位针穿刺治疗乳腺脓肿的效果.方法 对于脓肿尚未破溃的患者采用轴定位针(必要时可反复穿刺)穿刺抽吸脓液,共63例患者,与行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术23例、微创旋切治疗乳腺脓肿5例、14G套管针穿刺22例等不同治疗方案进行比较.结果 行轴定位针穿刺抽脓的患者治愈时间、疼痛程度均明显优于其他治疗组.结论 同轴定位针穿刺治疗乳腺脓肿具有微创、简便、安全、美容、疗效明确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文献上新近的技术进展,评述细针针吸活检诊断腹部恶性病变的技术、结果和临床应用。材料和方法:作者等1975—1979年间连续对100例疑为腹部恶性肿瘤病人作了细针针吸活检,穿刺针用22号或23号细针(较多用22号针),肿瘤靶区的定位方法包括超声(45%),CTC(41%)普通透视或造影透视(14%)等。确定肿块靶区后,即选择皮肤进针位置,一般以前腹壁入  相似文献   

7.
<正> 经皮肤肺部肿瘤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经纤维支管镜等检查未获满意结果的病例,开拓了一条有效的检查途经。本文对1993年、1994年苏医附一院、苏医附二院2年中经皮肺部穿刺阳性病例9例进行了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1993年1月—1994年12月2年中,共做经皮肺部穿刺32例,阳性病例9例,占28%。 1.2 采用B超定位或CT介导定位,细针穿刺,针吸物涂片3—4张,常规固定,H.E染色,显微镜观  相似文献   

8.
84例腹腔肿块,经皮针吸69例,术中针吸13例,B超定位下针吸2例,针吸均取得成功,经与组织学检查等对照,诊断结果满意。针吸细胞学检查用于腹腔肿块的诊断,操作容易,费用低,诊断及时、安全,并发症少,无假阳性诊断,可以替代一些不必要的手术探查和活检,是一种有效的、良好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 本文总结了哈监医院自一九八七年一月至一九八九年一月间,100例胸部伏针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对胸部伏针的分类,定位和治疗进行了分析。临床资料分析: 1.性别年龄:本组均为男性。年龄为15一钓岁,平均年龄25岁。 2.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超声刮治器做为基层临床医师取断针器械的可行性。方法:选取临床断针病例35例,根据X线片的定位,配合根管器械探查和松解,应用超声技术,将根管断针取出。结果:35例中取出28例,取出率80%,有7例未能取出断针。结论:应用超声刮治器械取出根管中、上1/3的断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X线立体定位细针活检的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对30例患者行SNLB检查的步骤、方法。结果:30例患者中,恶性病变8例,良性病变22例。数字立体定位细针活检钢丝放置精确率达83.3%,外科手术后标本摄片示病灶和钢丝已切除,0.5 a后复查片中显示术前片病灶消失。30例定位患者术后未发生感染。结论:乳腺X线立体定位细针活检中正确和精细的操作是不可触及乳腺病灶准确定位、定性诊断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2.
针炙是基层医院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中对多种疾病有良好的效果,但如应用不当也可以导致意外,本文报告2例针刺治疗中针被意外折断后来我院手术取针的病例。1 病例资料例1,男,3岁,因腹泻腹胀于卫生院行针刺入时因患儿哭闹躁动,致针断于体内,急来我院经X光定位后手术取出。例2 ,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新型肺结节定位针与Hookwire定位针在肺小结节行电视胸腔镜术前定位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总结2016年10月—2021年5月采用不同穿刺针行肺结节定位57例共65枚肺小结节的病历资料,Hookwire组13例(16枚),肺结节定位针组44例(49枚),比较两组的定位时间、脱钩率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  相似文献   

14.
我们自1976年初至1985年2月底,应用本文介绍的透视下指压定位取出法共取出臀部断针35例,均获一次成功,无一例感染及并发症。现将方法介绍如下。一般资料本组35例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龄3~40岁,病程1天~12年,断针全为肌肉注射针头。  相似文献   

15.
臀部断针,因臀肌较厚又有盆骨影响,一般采用摄片定位、脊髓阻滞麻醉下进行手术。1968年以来,在局麻和X线透视下,采用血管钳定位夹取法共11例,均获成功。  相似文献   

16.
携带管芯针行Robertshaw双腔管支气管内插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大勇 《海南医学》2005,16(12):99-99
目的研究携带管芯针行Robertshaw双腔管(RDLT)支气管内插管提高首次定位成功率.方法41例患者选择合适的RDLT,携带管芯针行Robertshaw双腔管支气管内插管时,支气管腔的尖端朝上、尾端呈30~40度角,当支气管尾端通过声门后将RDLT旋转90度缓缓推进,直至遇有较大阻力为止;当阻力明显时,拔出管芯针继续缓缓推进送入主支气管内.结果携带管芯针首次成功插入左主支气管内31例,带管芯针通过声门后旋转90度无法插入、拔出管芯针成功插入6例,其它4例反复插管;首次定位成功率为90.2%.结论携带管芯针行Robertshaw双腔管支气管内插管有效满意的首次定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取出臀部断针的手术常遭失败,其主要原因与手术和定位方法有关。1969年以来,我们摸索了一种方法——食指探触法,经36例手术(包括1例肾脂肪囊内断针,切开腰背筋膜后取出),均获成功,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针定位法在腰交感神经阻滞术中的应用。方法根据患者腰椎X光片和体表骨性标志确定A、C点,取双针分别穿刺,注入麻醉剂,阻滞同侧腰交感神经节,以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结果84例次双针定位穿刺成功率94%。交感神经阻滞率达96%。皮温、肤色变化及静脉充盈度变化明显。结论双针定位,经X光片和体表骨性标志定位阻滞的方法,定位准确,穿刺成功率高,大大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理论、临床实践和实验等方面探讨了手针的发展过程.手针是微针疗法的一种,是针灸治疗中的一种特殊疗法.随着手穴定位逐渐规范,解剖学知识普及的基础上,以及手穴治疗操作简单、治病广泛和无副作用,很适合患者的要求和教学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王康  卢世春 《现代医学》2014,(6):682-684
目的:探讨CT引导导丝定位针定位辅助电视胸腔镜(VATS)治疗肺部病灶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2例在CT引导下导丝定位针定位辅助的VATS肺叶楔形切除术的临床资料,从定位效果、操作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角度进行分析。结果:CT引导下导丝定位针固定病灶组织的操作平均时间为(30.2±2.9)min,从导丝定位针定位操作结束到VATS辅助肺叶楔形切除术第1个胸腔镜置入的平均时间为1.8h,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的平均时间为103min;42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14.3%)有极少量气胸,5例(11.9%)有少量血肿,但均无明显临床表现。结论:术前进行CT引导下导丝定位针定位可以帮助VAST术中准确定位并有效进行肺叶楔形切除,缩短手术时间,且该操作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