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学高年级儿童交往焦虑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皖北地区农村小学4~6年级儿童1 020名,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的一般情况问卷、情绪管理问卷、亲子依恋问卷和交往焦虑问卷。结果:学校环境中,不同自感教室环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好朋友数的儿童交往焦虑总分、害怕否定和社交回避及苦恼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家庭环境中,父亲外出打工儿童交往焦虑总分和社交回避及苦恼评分均高于父亲未外出打工者(P < 0.05和P < 0.01),而母亲外出打工学生仅社交回避及苦恼评分高于母亲未外出打工者(P < 0.05);自认父亲对其生活中表现“不知道”及“满意”的学生交往焦虑总分及2项因子评分均低于“不满意”者(P < 0.05~P < 0.01),自认母亲对其学习中表现“不知道”及“满意”学生交往焦虑总分及2项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不满意”者(P < 0.01),自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及“较好”学生害怕否定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较差”者(P < 0.01)。相关分析显示,情绪管理、父母依恋与交往焦虑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交往焦虑总分及各因子评分的影响因素均为情绪管理、母依恋及同学关系(P < 0.01)。结论:交往焦虑的影响因素为情绪管理、母依恋及同学关系,在预防中要关注家庭亲子关系及同学关系的调节,注重提高儿童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中学生交往焦虑的状况,探讨亲子依恋、外显自尊和交往焦虑三者之间关系以及外显自尊在亲子依恋和交往焦虑间的中介和调节效应.方法 采用交往焦虑量表、亲子依恋量表和外显自尊量表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对蚌埠市龙子湖区和禹会区4所中学2 79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程度师生关系、不同程度同学关系的中学生交往焦虑得分比较差异显著(P<0.01);父母总依恋、父依恋、母依恋与交往焦虑之间均呈负相关(P<0.01);外显自尊与交往焦虑呈负相关(P<0.01);外显自尊在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对交往焦虑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大小分别为43.35%和49.74%;但外显自尊在亲子依恋对交往焦虑的影响中调节效应不显著.结论 引导中学生改善亲子关系,正确把握自尊弹性,可缓解和降低中学生的交往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3.
    
甘强  苏虹 《安徽医学》2013,34(9):1396-1399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及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同伴依恋对中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为改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 626名中学生,采用一般情况问卷、情绪管理量表、父母及同伴依恋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父亲管教方式、母亲管教方式及父母教育态度是否一致的中学生情绪管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学生情绪管理得分与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同伴依恋均呈正相关(P0.01)。性别、母子依恋、同伴依恋和父子依恋进入中学生情绪管理回归方程,回归模型为:情绪管理=6.635+0.182×同伴依恋+0.108×父子依恋+0.200×母子依恋-(-0.572)×性别。结论父母及同伴依恋均为中学生情绪管理的影响因素。应对中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改善其依恋关系,以提升其情绪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皖北某地区小学高年级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攻击行为与亲子依恋的状况,并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皖北某地区农村小学4~6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的一般情况、攻击行为问卷和亲子依恋问卷。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法分析儿童攻击行为与亲子依恋的关系。结果:儿童攻击行为方面,父亲单方打工与父母均打工男童身体攻击行为得分高于非留守男童(P<0.05),父母均打工留守女童身体攻击行为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和父、母单方打工的留守女童(P<0.05);儿童父母依恋方面,各年级比较显示,四年级男童父、母亲近维度得分均高于五、六年级(P<0.01),而四、五年级女童高于六年级(P<0.05);留守儿童攻击行为与父母依恋四维度关系显示:父母依恋得分高的儿童,其攻击行为低(P<0.05~P<0.01)。男童方面,非留守和父亲单方打工儿童攻击行为及其因子影响因素仅为母亲信赖维度,母亲单方打工留守男童的影响因素有父亲信赖和亲近2个维度,父、母均打工男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为父、母亲近2个维度;女童方面,父、母依恋4个维度中影响非留守女童的因素仅有母亲信赖维度,母亲单方打工女童的影响维度为父、母信赖,父亲单方打工的影响维度有父、母信赖与母亲亲近3个维度,父、母均打工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维度有父、母信赖和父、母亲近4个维度。结论:留守因素主要影响女童攻击行为;亲子依恋关系对不同性别、不同留守类型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不同,针对性地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可有效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初中生情绪管理能力与人际归因倾向的状况,讨论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皖北地区抽取926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初中生情绪管理得分表现为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和较好的高于较差的(P < 0.01和P < 0.05),经常和监护人聊天的得分高于从不和偶尔的(P < 0.01),学习和生活令父母满意的高于不满意的(P < 0.01),与老师、同学关系较好高于较差和一般(P < 0.01);初中生人际归因倾向状况表现为男生能力得分高于女生(P < 0.05)。八和九年级能力得分均高于七年级(P < 0.05),九年级努力和情境得分均高于七、八年级(P < 0.05和P < 0.01)。独生子女情境和运气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P < 0.05)。父亲学历越低外控性因子运气得分越高(P < 0.05)。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能力和努力得分均高于一般的(P < 0.05),运气得分高于一般和较好(P < 0.01和P < 0.05)。从不、偶尔和监护人聊天的学生运气得分高于经常聊天的(P < 0.01);情绪管理能力得分与内控性因子努力成正相关(P < 0.01),与外控性因子情境成负相关(P < 0.01)。结论在家庭条件、父母学历等因素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家长选择正确的教养方式、加强和孩子的沟通交流、改善孩子的归因方式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宁波市中学生焦虑情绪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宁波4个地区的初高中抽取2123名学生,选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调查学生焦虑情绪现状,同时调查家庭一般状况、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等。结果宁波市中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为46.11%,焦虑组在健康状况、父母和睦程度、父母受教育程度、年级、性别及伙伴关系、住房面积、父母期望的分布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应对方式中,无焦虑组在应对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及应对积极合理化、忍耐、发泄、逃避及幻想方面评分低于焦虑组(P0.01)。父母教养方式中,焦虑组父亲惩罚、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父亲偏爱、父亲过度干涉保护因子及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因子、母亲惩罚、母亲偏爱评分高于无焦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焦虑情绪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父亲过度干涉保护及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得分高、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低、积极合理化解释得分高而忍耐、发泄及幻想得分高(P0.01),学习成绩好、健康状况佳、父亲偏爱、针对问题的解决(P0.05)。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及学生的应对方式对学生的焦虑情绪影响较明显。改善父母养育方式及学生的应对方式,可有效减少中学生焦虑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的依恋类型与异性交往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初中生的依恋方式与异性交往的关系。方法采用两种依恋量表(关系问卷和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测量初中生的依恋类型,并自行编制了初中生异性交往行为问卷,对230名在校初二、初三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初中生异性交往行为可以从“炫耀与吸引”、“亲密与排他”两个维度加以测量,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的分半信度0.912,两个因子的分半信度分别为0.841和0.840;d系数分别为0.90和0.91;间隔3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981和0.977;自评得分与母亲的评分相关为0.271和0.210,达到0.05显著性水平)。依恋焦虑与初中生的异性交往中的两个指标都有显著影响,而依恋回避的影响不显著,两者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依恋焦虑的初中生有更明显的异性交往行为。依恋理论可以对初中生的异性交往行为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初中生的依恋方式与异性交往的关系.方法采用两种依恋量表(关系问卷和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测量初中生的依恋类型,并自行编制了初中生异性交往行为问卷,对230名在校初二、初三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初中生异性交往行为可以从"炫耀与吸引"、"亲密与排他"两个维度加以测量,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的分半信度0.912,两个因子的分半信度分别为0.841和0.840;α系数分别为0.90和0.91;间隔3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981和0.977;自评得分与母亲的评分相关为0.271和0.210,达到0.05显著性水平).依恋焦虑与初中生的异性交往中的两个指标都有显著影响,而依恋回避的影响不显著,两者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依恋焦虑的初中生有更明显的异性交往行为.依恋理论可以对初中生的异性交往行为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依恋对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以及依恋通过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间接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对哈尔滨市某技工学校一年级新生372人进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量表(CSS),领悟社会支持(PSSS)问卷调查.结果 (1)SCL-90总分与父、母,同伴依恋焦虑,与父、母依恋回避呈显著正相关(r=0.165~0.370,P<0.01);与情绪集中性应对显著正相关(r=0.291~0.552,P<0.01);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0.245,P<0.01).(2)父、母,同伴依恋焦虑与情绪集中性应对呈显著正相关(r=0.237~0.383,P<0.01),而父、母,同伴依恋回避与问题集中性应对呈显著负相关(r=-0.267~-0.403,P<0.01).(3)领悟社会支持与父、母,同伴依恋回避呈显著负相关(r=-0.425~-0.459,P<0.01),而与父、母,同伴依恋焦虑相关不显著.(4)依恋焦虑通过应对方式影响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5.2%;依恋回避调节领悟社会支持.结论 (1)依恋焦虑和回避对心理健康状况都有直接影响;(2)依恋焦虑也可通过情绪集中性应对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心理健康,依恋回避通过对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理脆弱在大学生自评负性生活事件与交往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为进行有效的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辽宁省锦州市(锦州医科大学)、大连市(大连医科大学)、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3所高校大学生,采用心理脆弱量表(MVQ)、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交往焦虑量表(IAS)对1?238例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负性生活事件(63.94±19.06)分,心理脆弱(46.58±13.13)分,交往焦虑(34.95±9.58)分。负性生活事件得分与心理脆弱、交往焦虑得分均呈正相关(P?<0.05),心理脆弱得分与交往焦虑得分呈正相关(P?<0.05),心理脆弱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交往焦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主要通过心理脆弱的中介作用对大学生交往焦虑产生间接效应,心理脆弱可降低负性生活事件对交往焦虑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医学生社交焦虑与父母权威、心理控制以及依恋的关系,为更好的解决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社交恐怖症量表(SPIN)、父母权威问卷(PAQ)、父母心理控制量表以及父母依恋量表(IPA)对某医学院校大一、大二全体2105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被试医学生SPIN得分为(17.75±10.47)分,女生得分高于男生,但无统计学意义[(17.97±10.44)分,(17.29±10.52)分,t=-1.305,P=0.192],生长地为农村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19.47±10.60)分,(15.85±10.01)分,t=-7.478,P<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父亲沟通和母亲权威是城市医学生社交焦虑的保护因素,父亲情感回应不当、母亲疏远、父亲不正确教育观点、母亲沟通是危险因素;而对农村医学生,父亲沟通为保护因素,母亲疏远和母亲专制是危险因素.结论 医学生社交焦虑受父母权威和心理控制及依恋等因素的影响,但城乡间影响因素不尽相同,所以在对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2.
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红  ZENG Yu 《中国医药导报》2008,5(23):124-125
目的:了解江西省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为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进行抽样调查江西省三所初级中学初一、初二、初三的279名留守学生作为被试者;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进行评价。结果: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阳性检出率占72.4%,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者占总人数1.1%;初一年级组与初二和初三年级组在恐怖倾向存在显著差异(F=3.887, P〈0.05);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整体看,除孤独倾向外,男女留守学生在焦虑总分和其他7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或P〈0.05)。结论: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低年级更具有恐怖倾向,留守女生比男生心理健康水平更不乐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考和高考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与家长的焦虑水平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AS)对初一、初三、高一和高三共208名学生进行测试, 同时对学生家长进行SAS测试.结果: 初三和高三学生及其父母的SAS评分明显高于初一和高一学生及其父母, 初三学生的SAS评分高于高三学生, 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TAS评分在初三和高三学生差异不显著.结论: 升学考试的学生及父母的焦虑水平高于非升学考试的学生及父母; 中考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高于高考学生的焦虑程度.因此, 为缓解学生考试焦虑,对考生及家长采取恰当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医科大学学生依恋模式及其对应对策略和情绪的影响,以期为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提供新的探索方向。方法采用关系问卷中文版、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应对方式问卷、抑郁焦虑自评量表对医科大学生898人进行调查,了解医科大学生依恋模式与应对方式和负性情绪的关系。结果安全型依恋大学生更多地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P<0.01),抑郁焦虑得分最低(P<0.01);而惧怕型和焦虑型依恋者更倾向于使用消极的应对策略(P<0.01),抑郁焦虑得分较高(P<0.01)。结论医科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可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实习阶段护理学生(简称实习护生)社交焦虑现状,探讨心理韧性在社交焦虑与情绪智力之间的关系,为降低实习护生社交焦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交往焦虑量表、情绪智力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对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35名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结果实习护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为(40.76±5.99)分,高于国内大学生常模(38.90±9.70)分(t=4.75,P < 0.05)。中专、大专护生社交焦虑水平明显高于本科护生(P < 0.01);月生活费600元以下护生社交焦虑水平高于月生活费600~1 000元和1 000元以上护生(P < 0.05)。实习护生情绪智力和心理韧性总分分别为(113.14±9.41)分和(87.52±8.53)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情绪智力和心理韧性与社交焦虑均呈负相关关系(P < 0.05~P < 0.01)。心理韧性在社交焦虑和情绪智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35.6%。结论实习护生社交焦虑水平较高,可以通过提高实习护生心理韧性和情绪智力,减缓实习护生社交焦虑,维持实习护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羞怯感与社交焦虑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为更好地预防儿童的羞怯和社交焦虑问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羞怯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沈阳市某小学262名10~11岁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上述测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入组儿童的羞怯量表评分与儿童社交焦虑量表评分男女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羞怯量表评分与儿童社交焦虑量表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羞怯量表评分与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中父、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度保护"相关(P<0.05),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关心"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父、母亲的"拒绝否认"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儿童羞怯感与社交焦虑和父母养育方式密切相关,良好的父母养育方式是预防儿童羞怯和社交焦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调查探讨医学生社交焦虑与情绪智力的关系为医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探讨情绪智力角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社交苦恼与回避量表和情绪智力量表,以安徽省某市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为对象,采用随机原则,抽样发放问卷1 040份,回收有效问卷948份.结果:情绪智力对社交焦虑有着显著预测作用(P<0.01),其中情绪感知和他人情绪管理两个维度对社交焦虑有着显著地负向预测作用(P<0.01),情绪利用对社交焦虑有着显著正向预测作用(P<0.01).结论:情绪智力水平较高的医学生社交焦虑水平较低,情绪智力与医学生社交焦虑密切相关,改善情绪智力可能是减少社交焦虑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