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用30只日本大白兔,其中10只每日每公斤体重喂NaF50mg,10只每日每公斤体重喂NaF10mg,另10只作为对照,喂饲7月后杀死观察。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尤其是高剂量组)表现明显的骨膜下新骨增生以及多发性外生骨疣和内生骨疣,有的表现骺软骨下骨质疏松,极少数骨有弯曲变形。与人类氟骨症不同的是,大白兔骨骼X改变以四肢长骨最明显。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新骨生成和旧骨吸收都加速且呈现紊乱。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渭南地区在地方性氟中毒普查工作中,X 线摄片1346人。经选择其中照片齐全、且均经临床检查认为是Ⅰ、Ⅱ、Ⅲ度的氟骨症患者407例(当地水氟最高含量9.7ppm),进行分析。一、氟骨症X 线分型与分期407例氟骨症X 线可分四型:(1)骨质疏松型。(2)骨质硬化型。(3)骨质混合型。(4)骨质软化型。各型又分一期(轻度),二期(中度),三期(重度)。其X 线表现有骨质改变、骨周异位钙化或骨化、关节炎、畸形、骨折与骨营养不良。(一)骨质改变:指脊柱、骨盆的骨纹理,密度与形态的改变。(1)骨质疏松型:一期:骨纹粗糙,间有空隙,呈稀疏状;二期:骨纹明显稀疏,密度减低;三期:骨纹稀少,其间距增宽,密度很低。  相似文献   

3.
骨斑点症的X线处随访观察和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德永  刘士海 《青岛医学院学报》1998,34(4):255-256,F002
探讨骨斑点症的病灶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方法对16例病人的X线片作了回顾性分析,对其中5例病人的病变部位进行了CT扫描,对6例8-15岁的病人作了2-16年的随访观察。结果病变主要累及骨骺、干骺区。最常见的部位是腕,跗、髋和肩部;病灶在两则肢体分布基本对称。  相似文献   

4.
1937年Roholm报告了25例冰晶石矿工氟骨症,并主要根据X线片上骨质硬化程度将其分为Ⅰ、Ⅱ、Ⅲ期,此即著名的Roh-Olm氏3级分类法。其后虽经许多学者补充和修改,但其根据骨硬化程度分期的基本原则并无很大改变。近年来许多研究资料表明:除骨质硬化和骨周骨化外,骨疏松、骨软化及关节变性亦为氟骨症的基本病理改变。疏松软化往往同骨硬化重叠、交错出现,有时甚至占主导地位。为此,X线上有将氟骨症分为硬化型、疏松型、混合型及早期骨疏松型、骨质疏松硬化型、骨硬化型、骨质软化型等各种分类方法。在开展全国性氟病普查及学术交流的基础上,中央地办室制定了《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工作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  相似文献   

5.
经离心管培养骺软骨异体修复兔骺板部分损伤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初步观察经离心管培养生成的骺软骨异体修复兔胫骨骺板部分损伤。方法 酶消化法分离骺板软骨细胞,以90万细胞离心沉降于15ml塑料离心管底,培养生成骺软骨组织,大体、倒置显微镜,组织学观察。民划体移植修复兔胫骨内侧骺板部分损伤模型。X线摄片,组织学大体和光镜观察。结果 (1)离心管内生成的骺软骨外周组织结构类似于骺软骨的生发层,由多层细胞构成,培养3周时有6-8层细胞,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中心部位为肥大的细胞,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多。(2)X线片示实验组胫骨内翻和短缩畸形轻微,而对照组畸形严重。实验组2周骺板缺损充填区形成比骺板宽的新软骨组织,近骨端侧及中心部结构较紊乱,远骨端侧的组织结构与骺板相同。4周时已改建成了良好的骺板结构,生发层比正常骺板宽,与未损伤区分界清楚,为薄层软骨膜样组织相隔,对照组骺板缺损区有广泛的骨桥形成,4周时骨端变形严重。结论 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从组织结构和功能上修复骺板损伤是可行的,离心管内骺软骨培养3周是植入体内的较佳时机。体外培养生成的骺软骨组织在骺板缺损区的生理环境,作用下可以改建为具有良好定向生长功能的骺板结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45例氟骨症患者的骨骼 X 线征象进行分析。首次提出对骨密度判断的具体部位和方法。如骼骨体部髋臼上方骨小梁形态、股骨颈应力线形态和数目的变化、髂骨嵴皮质厚度及挠骨远端皮质厚度的测定。氟骨症骨周改变,特别是尺挠骨间膜和闭孔膜的骨化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观察了氟性关节炎特殊的 X 线征象,提出髋关节包埋征和肘关节侧副韧带骨化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结合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对确诊的48例氟骨症患者X线平片表现进行分析,了解滇东北地方性氟骨症影像表现特点。方法:48例患者给予摄中枢骨及外周骨X线平片,分析其X线分型及不同部位表现结果:48例地方性氟骨症患者X线平片均有不同程度骨质异常改变,骨质硬化:36例,占75.0%;骨质疏松、软化:2例,占4.2%;骨转换(混合型):10例,占20.8%。结论:地方性氟骨症X线表现呈多样化改变,滇东北地区氟中毒骨质改变总体偏向煤型氟骨症表现,掌握其典型影像学表现及结合流行病学史不难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8.
氟骨症病理改变及x线征象是极其多样和复杂的,各型氟骨症表现可迥然不同。既往在诊断方面强调骨密度增高、骨小梁粗乱,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骨质软化、骨周骨化及关节改变已被人们所认识。 1982年8月在“全国氟骨症x线诊断学习班”上,经协商组建了“氟骨症关节及骨周病变研究协作组”。本文根据协作要求,复审了过去全部资料,以探讨高氟区患者骨周与关节改变对氟骨症诊断及分型、分度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量化切除Ranvier区对骺板横向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切除不同长度Ranvier区对骺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封闭群系新西兰大耳白兔48只,随机分为2个实验组,每组24只,采用切除长度分别为4 mm和12 mm长的胫骨近端Ranvier区,于术后1,4,8及12周处死实验兔。并从大体、X线摄片和组织学方面观察骺板发育情况。结果:4 mm和12 mm组骺板损伤周长百分率分别为(12.50±0.09)%和(37.50±0.20)%。术后8,12周12 mm组实验侧胫骨较对照侧短缩(0.97±0.49),(2.78±0.46)mm(P<0.05),而4 mm组未出现骨生长抑制。组织学观察发现术后1周软骨细胞增生带明显增厚,4周骨桥开始形成,8周骨桥成熟,12周成熟的横跨骺板的骨桥明显增厚。结论:Ranvier区切除造成骺板边缘损伤与切除长度有关,超过骺板周长约12.5%就可能导致骨生长抑制,Ranvier区在骺板横向生长中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氟骨症和石骨症的影像表现,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经证实氟骨症男94例,选择经证实石骨症病例34例,经过DR检查.对所选患者根据不同分期,进行临床体格检查,建立统一病历.结果:氟骨症和石骨症的X线影像表现有相似处,也有各自特点.结论:氟骨症和石骨症的X线影像表现综合分析易于区分,可以帮助我们对其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动态观察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造模2周之内局部骨质结构影像学与组织学变化,分析股骨头骺上区、骺下区及小转子的变化有无一致性。〖HTH〗方法 45只普通级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对照组(n=15)与实验组(n=30),实验组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造模后第5、7、9、11、13 d分批行CT、MRI、Micro CT与组织学检查,分析检查结果及其在骺上区、骺下区与小转子等不同部位的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常规CT及MRI检查股骨头形态、密度/信号等未见异常改变;Micro-CT见骺上区随造模时间延长逐步出现骨小梁变细、稀疏、部分断裂和骨小梁间距增宽,第9 d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骺下区及小转子的改变不明显。组织学检查见实验组随造模时间延长,骺上区脂肪细胞增大,骨小梁变稀疏,部分断裂,空骨陷窝增多,髓腔内可伴发出血;骺下区及小转子骨小梁清晰整齐,未见空骨陷窝及髓腔内出血。结论 早期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局部骨质结构呈现逐步加重的疏松变化趋势,主要发生部位为骺上区。  相似文献   

12.
骨斑点症的X线片随访观察和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斑点症的病灶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②方法对16例病人的X线片作了回顾性分析,对其中5例病人的病变部位进行了CT扫描,对6例8~15岁的病人作了2~16年的随访观察。③结果病变主要累及骨骺、干骺区。最常见的部位是腕、跗、髋和肩部;病灶在两侧肢体分布基本对称。CT扫描显示,大多数病灶位于松质骨区,并与骨小梁的分布一致;少数病灶可位于皮质内,并与内或外皮质面粘连;随访发现,在儿童期病灶可增大、缩小或消失,亦可融合,尚可见新病灶;成人期病灶变化不显著。④结论骨斑点症应属骨发育异常,可能系骨重建过程中的骨吸收障碍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干骺端截骨延长引起骨骺板缩窄的发生机理。方法 :选用 2 8只幼龄绵羊 ,按不同延长幅度建立干骺端截骨延长模型。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缩窄之骨骺板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缩窄之骺板软骨细胞代谢活动低下 ,暗细胞较多。结论 :骨骺板病理转归特点主要受骺板软骨细胞代谢活动的影响 ,骨延长对骺板所产生的压应力将抑制骺板软骨细胞的代谢活动 ,使其缩窄。  相似文献   

14.
地方性氟中毒氟骨症发生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氟骨症发生的分子机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收集有关文献资料,对目前国内外有关氟骨症最新论著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骨形成相关基因和骨吸收相关基因与氟骨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深入研究氟骨症的分子发病机制,尤其是小儿氟骨症的分子发病机制,对于制定氟骨症的早期预防和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以家兔作为骨折模型,观察其微血管重建过程,结果表明微血管重建有下列规律:(1)微血管数量生长可分为3个时期初期(约1周)骨折部位无或华裔少量新生血管;中期(2~4周)血管形成达最高峰;后期(5周以后)血管数量减少并逐渐转为正常形态,(2)侧枝循环的建立是多源性的,包括从骨膜到骨痂,从骺-干骺动脉到髓腔;皮质纵血管系统的骨痂。  相似文献   

16.
骺板是连接骨骺与干骺端的层状软骨。骨骼纵向生长是骺板软骨细胞增殖发育及软骨内骨化的结果。骺板具有生长骨骼的功能,但也是骨骼生长发育过程中最薄弱环节,可因外伤、肿瘤、辐射、细菌感染等造成损伤。骺板损伤后可形成骨桥,引起骨骼生长障碍或紊乱,导致肢体成角和(或)短缩畸形。本文围绕骨骺损伤后骨桥形成的机制及预防骨桥形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长骨骨端软骨母细胞瘤手术治疗对后期骺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对12例儿童及青少年长骨骨端软骨母细胞病患者施行病灶刮除(骺板开孔)并植骨术,术后测量患肢的短缩长度,并分析术后骺板缺损大小与肢体长度的关系。结果 12例病例均获得随访,术后患肢的长度较健侧短缩3~14 mm,平均为(5.00±2.13)mm;10例无术后骺板缺损及轻、中度骺板缺损病例的患肢短缩长度均小于10mm,2例重度骺板缺损患者的患肢短缩长度不超过15 mm。术后骺板缺损的面积与肢体短缩长度之间有正相关关系(P<0.05,r=0.998),全部病例的ISOLS功能评分平均为28.2分(94%),均未出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3例发生部分植骨吸收,余病例的植骨融合良好。结论儿童及青少年长骨软骨母细胞瘤,采用骨开窗并骺板开小孔的病灶刮除、灭活并植骨术,在获得较满意的肿瘤控制的同时,也较易保证<10%的骺板缺损面积,对骺板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13例大骨节病儿童尸体手骨的X线各型(X线正常、干骺型、干骺——骨端型)表现与相应的病理改变。X线正常的手骨干骺端只有骺板肥大层细胞坏死及轻度化骨障碍;干骺型X线变化与病理改变的程度基本平行。当X线表现手骨Ⅱ~Ⅳ指骨基节及其它指骨的干骺端轻度硬化、伴有或不伴有轻度波纹状、小凹陷时,说明大骨节病变主要是软骨的轻度坏死及骺板干骺端轻度骨化障碍,可作为大骨节病早期诊断指标。并提出,在干骺型与骨端型之间应加干骺——骨端型,就更为符合病变发展过程。文中对各型X线变化的发生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报告3例半肢骨骺发育异常,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9,10和21岁。病变位于髋臼骨骺、内踝骨骺和胫骨前结节骨骺。本病罕见,位于上述部位尤为罕见。尽管本病有典型的X线表现,但往往被延误诊断,本组三例均被误诊。本病的主要症状是关节内的无痛性肿块和下肢的外(内)翻畸形,还可有轻微跛行、关  相似文献   

20.
良性软骨母细胞瘤为少见的软骨源性肿瘤,来自骺板软骨细胞,我院治疗7例,男性多于女性,年龄12~18岁。都位于长骨骺部,侵犯关节软骨下骨时有关节肿胀、积液和功能障碍。本文较详细地描述了X片所见。虽根据临床、病变部位及X片所见可做出诊断,但常误诊,因此病理检查重要。治疗为刮除植骨或不植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