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CIN)、宫颈鳞癌组织中Skp2和p27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60例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CINI、CINⅡ、CINⅢ各20例)、50例宫颈浸润癌中Skp2和p27的表达,20例正常宫颈组织做对照。结果: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2。Skp2)促进泛素介导的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剂p27蛋白降解,研究发现Skp2过表达参与细胞转化和肿瘤的形成。①Skp2蛋白表达CINⅡ明显高于CINI和正常宫颈组织(P〈0.05);CINI和正常宫颈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Ⅲ明显高于CINⅡ(P〈0.05);宫颈浸润鳞癌明显高于CINⅢ(P〈0.05)。p27蛋白表达CINI与在正常宫颈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Ⅱ明显低于正常宫颈组织和CINI(P〈0.05),CINⅢ明显低于CINⅡ(P〈0.01)。宫颈浸润癌明显低于CINⅢ(P〈0.01)。②宫颈癌Skp2与p27蛋白表达呈负相关。③宫颈浸润癌的Skp2蛋白表达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正相关。结论:Skp2和p27蛋白可能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及转移,并与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检测Skp2和p27蛋白表达对早期诊断宫颈鳞癌、确定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KiSS-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正常宫颈黏膜上皮、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宫颈黏膜上皮.45例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50例宫颈鳞癌患者组织中KiSS-1和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KiSS—1和MMP-9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宫颈黏膜上皮、CIN及宫颈鳞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5.0%、62.0%、40.0%和10.O%、64.4%、72.0%;KiSS-1蛋白的失表达与宫颈鳞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MMP-9蛋白的高表达与宫颈鳞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子宫颈鳞癌组织中KiSS-1和MMP-9的表达呈负相关(r=-0.642,P〈0.01)。结论KiSS-1和MMP-9的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有关,两者呈负相关关系,并可作为宫颈鳞癌浸润转移的检测标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P21^waf、Ki67表达在人类宫颈鳞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关系。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原位杂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130例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组织和宫颈鳞癌组织中旧V感染以及Ki67、P21^waf表达的情况。结果:①在8/22CINⅠ,7/11CINⅡ,11/13CINⅢ,4/6原位癌,41/52宫颈鳞癌中为HPV16杂交信号阳性,CINⅢ、浸润癌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HPV16杂交信号阳性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②P21^wag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及强度都低于正常宫颈组织(P〈0.05),且P21^waf的表达与旧V16感染之间为负相关)(P〈0.05,r=-0.337);③CINⅡ和宫颈浸润性鳞癌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Ki67的表达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但Ki67表达与HPV16的感染不具相关性(P〉0.05);④P21^waf与Ki67的阳性表达在CIN演变到宫颈鳞癌的过程中呈现负相关性(P〈0.05。r=-0.406)。结论:宫颈鳞癌的形成与HPV16的感染、P21^waf的弱表达或阴性表达以及Ki67的高表达有很大关系。HPV16与P21表达为负相关,P21表达与Ki67表达也为负相关。进一步揭示了HPV16引起宫颈癌的作用机制,并且可配合细胞学检查,对宫颈鳞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宫颈鳞癌组织中核因子-κBp65和p53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佳  袁吟迅  陈柏坤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3):142-143,160
目的 探讨NF-κBp65和p53蛋白在宫颈鳞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分别检测38例宫颈鳞癌组织、21例CIN组织和12例正常宫颈组织中NF-κBp65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NF-κBp65和p53蛋白在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CIN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结论 NF-κBp65和p53蛋白在宫颈鳞癌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癌前病变、正常黏膜p53蛋白和ki-67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5例食管鳞癌、18例轻度不典型增生、1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18例食管正常上皮p53蛋白和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黏膜及轻度不典型增生与重度不典型增生、食管鳞癌p53阳性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黏膜与轻度不典型增生之间、重度不典型增生与食管鳞癌p53阳性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表达与鳞癌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正常黏膜与轻度不典型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与食管鳞癌ki-67阳性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轻度不典型增生与重度不典型增生ki-67阳性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不典型增生与食管鳞癌、中-高分化鳞癌与低分化鳞癌ki-67高表达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ki-67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p53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p53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在食管鳞癌的早期阶段;联合检测P53与ki-67作为筛选癌前高危个体可能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巍  辛晓燕  刘玉  郭会玲 《医学争鸣》2006,27(19):1805-1807
目的:研究HER-2/neu(c—erbB-2)和Ras癌基因在宫颈腺癌和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宫颈组织20例、宫颈腺癌40例及鳞癌45例中P185^c-erbB-2和P21^ras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宫颈组织中P185^c-erbB-2和P21^ras蛋白均不表达,在鳞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3%和28.9%,在腺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5%和55.0%.P21^ras在宫颈腺癌及鳞癌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25),同时腺癌组明显高于鳞癌组;P185^c-erbB-2在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较正常组高(P〈0.0125),鳞癌组与正常组及腺癌组与鳞癌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125).P185^c-erbB-2和P21^ras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细胞分化级别有明显相关性(P〈0.0125),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两者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相关(P〈0.01,kappa=0.405,X^2=53.21).结论:在宫颈癌中P185^c-erbB-2和P21^ras蛋白同时过表达可能是宫颈癌的发病机制之一,过表达现象在宫颈腺癌中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陈利友  姚济芬  石一复 《浙江医学》2006,28(7):519-522,525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16/18(HPV16/18)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感染情况及与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PV16/18在60例子宫颈癌(鳞癌40例、腺癌20例)、29例宫颈上皮内肿瘤(CIN)和16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的HPV16/18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并以CD34抗原作为血管内皮细胞标记,测定其微血管密度。结果 HPV16/18在子宫颈鳞癌、腺癌、CIN和正常子宫颈组织中感染率分别为67.50%(27/40)、35.00%(7/20)、68.97%(20/29)、6.25%(1/16)。HPV16/18感染率鳞癌组与腺癌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而鳞癌组与CIN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MVD逐渐增大,VEGF的阳性表达率渐增高。MVD在以上5种组织间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VEGF在子宫颈鳞癌、腺癌、CIN、正常宫颈组织细胞质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00%(38/40)、100.00%(20/20)、82.80%(24/29)、18.80%(3/16)。病变患者与正常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HPV16/18感染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245,P〈0.05),而与MVD无相关性(r=.04,P〉0.05);VEGF的表达与MVD无相关性(r=0.01,P〉0.05)。淋巴转移阳性者MVD的表达量较阴性者高(P〈0.05)。结论 在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HPV16/18的感染起一定的作用,MVD与VEGF在子宫颈组织的不同病变中的表达均有差异性,推测VEGF有促进子宫颈癌组织血管形成作用,MVD与子宫颈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HPV16/18感染可能通过促进VEGF的表达而有利于子宫颈癌组织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组织中p16INK4A,NF-κB p65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9000法检测p16INK4A,NF-κB p65在3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SCC)、30例宫颈上皮内瘤病变(CIN)和30例慢性宫颈炎(对照组)中的表达。结果:在慢性宫颈炎组织、CIN和宫颈鳞癌中p16INK4A的阳性率分别为26.66%、50.00%及93.33%,其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F-κB p65的阳性率分别为23.33%、56.66%及86.66%,其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16INK4A、NF-κB p65在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是否转移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16INK4A表达与是否绝经有关,在绝经组中表达高于未绝经组(P〈0.01)。结论:p16INK4A、NF-κB p65的表达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16INK4A和NF-κB p65有可能成为预测宫颈鳞癌发生的生物学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宫颈癌组织中HPV和p53基因表达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宁  姚勤  李旭日  罗兵  戴淑真 《齐鲁医学杂志》2005,20(2):98-100,102
①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和p53基因异常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②方法 用PCR技术检测12例宫颈原位癌、45例宫颈癌和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HPVl6/18DNA,RT-PCR检测HPV16/18阳性标本E6基因mRNA表达,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检测p53基因外显子5~8的突变,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53蛋白的表达。③结果 宫颈原位癌、宫颈癌HPV16/18阳性率均为66.67%,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20.00%),差异有显著性(χ^2=5.12、12.09,P〈0.05、0.01)。宫颈癌组织中HPV16/18 E6基因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39)。宫颈原位癌和正常宫颈组织间、宫颈原位癌和宫颈癌间HPV16/18 E6 mRNA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141、0.272)。45例宫颈癌标本中测得exon5和exon7突变各1例,均发生在HPV阴性宫颈癌组织,未检测到exon6和exon8的突变。宫颈原位癌和正常宫颈组织中均未检测到p53基因突变。正常宫颈组织中未检测到P53蛋白表达,宫颈原位癌和宫颈癌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0%和42.22%,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χ^2=10.81,P(0.01)。P53蛋白的表达与HPV16/18感染无明显相关性(P〉O.05)。④结论 HPV感染和p53基因异常与官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官颈癌组织中p53基因的突变率较低,推测P53蛋白的异常累积可能并非p53基因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DM2与P53蛋白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进一步探讨宫颈鳞癌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方法选取2003年3月至2006年3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50例宫颈鳞癌手术切除标本,50例正常宫颈黏膜组织,30例癌旁非典型增生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DM2与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宫颈鳞癌组织、癌旁非典型增生组织与正常宫颈黏膜组织中MDM2蚤白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且癌组织、癌旁非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宫颈黏膜组织中MDM2蛋白表达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组织、癌旁非典型增生组织与正常宫颈黏膜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癌组织、癌旁非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宫颈黏膜组织中P53蛋白表达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M2和P53在宫颈黏膜从良性病变到癌前病变到癌的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宫颈糜烂"是女性宫颈的常见状态,在妇科临床上是应用最多的诊断术语之一.Alan H.DeCherney and Lauren Nathan的世界权威教科书《当代妇产科学诊断与治疗》第9版认为:"宫颈糜烂"与宫颈癌无关.但国内目前没有足够有说服力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证明"宫颈糜烂"与宫颈病变到底有无因果关系.就"宫颈糜烂"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 的关系.方法 选取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科的患者1 200例, 分为无柱状上皮异位组 (A组) 、轻度柱状上皮异位组 (B组) 、中度柱状上皮异位组 (C组) 和重度柱状上皮异位组 (D组) 4组, 均行LCT检查和HC2检测.对任一项阳性者阴道镜下取活检后送病检.分别比较各组之间LCT、HC2结果、CIN及宫颈癌疾病构成比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并分析年龄与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的关系.结果 从年龄分组来看, 各年龄组间宫颈有无糜烂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且各年龄组间的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程度也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各组LCT、HC2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各组CIN和宫颈癌的患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宫颈糜烂”与宫颈病变无必然的联系.不应该把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作为宫颈病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丁丽娟 《医学综述》2015,(3):428-430
MUC1是最早发现的一种多功能大分子黏蛋白,正常情况下表达于多种上皮细胞和造血细胞,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和预后。在生殖系统中,MUC1的表达可能与月经周期中类固醇激素的变化有关。通过对MUC1在正常宫颈及其相关病变和宫颈癌中表达的研究,提示MUC1可作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肿瘤生物学标志物,单独或联合其他生物学指标,用于宫颈病变和宫颈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判断。该文就MUC1的生物学功能、在宫颈病变和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椎曲度异常与颈交感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318例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分为无交感症状组(n=284)和有交感症状组(n=34),采用Borden法测量两组患者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的颈椎曲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有交感症状组患者颈椎曲度异常发生率为67.6%(23/34),明显高于无交感症状组的50.7%(144/284)(P<0.05).结论 颈椎曲度异常可能是影响颈交感症状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5.
宫颈常见病原体感染与宫颈癌相互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人巨细胞病毒(HCMV)、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宫颈癌的相互关系。方法对研究组宫颈癌患者40人,对照组宫颈光滑患者60人、宫颈糜烂患者60人应用病原体培养及聚合酶联反应(PCR)法、DNA提取分型、膜式液基超薄细胞检测等方法,进行4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感染HPV16、18、31、33、35、52、58的感染率分别为97.5%和11.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HPV6、11、HSV-2、HCMV、CT的感染率分别为47.5%、20%、10%、35%,对照组HPV6、11、HSV-2、HCMV、CT的感染率分别为20%、10.83%、7.5%、20.83%,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种病原微生物相互之间感染无相关性。结论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病因,而HSV-2、HCMV、CT感染与宫颈癌无明确的关系,4种病原微生物感染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推拿治疗颈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19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病,亦称颈椎综合征,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对本病的治疗大部分采用非手术治疗,且尤以推拿疗法最为有效,也容易被病人所接受。现将本人自2000年以来用手法为主治疗的191例颈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朱定  李劼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44-46
目的探讨宫颈锥切在诊治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行宫颈锥切手术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前后组织病理诊断结果变化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变化,评价宫颈锥切诊断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LEEP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少于冷刀锥切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电子阴道镜下活检结果与宫颈锥切术后病理结果诊断一致率为71.12%(101/142)。宫颈锥切术后病理结果级别升高15例(10.56%),手术前后HPV-DNA负荷量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宫颈锥切手术较电子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的宫颈浸润癌检出率更高,宫颈锥切在切除病变的同时可以有效消除高危型HPV感染,是一种诊断、治疗CIN的非常理想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5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并应用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46例经过2~18个月、平均8.2月的随访,所有病例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12~16周,平均12.6周,融合率100%;MRI检查无脊髓变形、受压表现,脊髓功能检查,除3例不理想外。所有病例植骨疗效满意。结论:适应症选择正确,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植骨、钢板系统操作简单,可提供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利于神经功能恢复,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外伤的治疗。颈椎前路手术适用于2个颈椎间盘,3个椎体。动力性和限制性颈椎前路内固定材料在临床治疗疗效上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9.
This prospective study included 50 patients receiving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 was conducted at Mymensingh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Mymensingh, Bangladesh. The study period was 1st July 2006 to 30th June 2010. This study was done to see the functional outcome of surgery in relation to duration of symptoms and age of the patient. The clinical information and relevant imaging of 50 consecutive patients, 41 male and 9 female, was reviewed at 1 year after surgery. All surgery was performed at no more than 2 contiguous levels, by one surgeon. After anterior discectomy alone, or combined with posterior vertebral body margin osteophytectomy, anterior bone grafting was performed at each level using a tricortical autogenous iliac crest bone block inserted under compression. All surgery was completed without internal fixation. A postoperative semirigid cervical collar was prescribed for 2 months. In 50 patients, there were 4 pseudarthroses (8%). Only 4% of the 50 patients had pain related to the donor site.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excellent to good (87.5%) when duration of symptoms less than 1 year and outcome was excellent to good (85.29%) when the age less than 50 years. These results tend to confirm published reports of most expected outcome related to young age and short duration of symptoms. Patients with technically successful fusions were less likely to have postoperative neck pain. Donor site pain was not a significant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ACDF is a safe, cheap and effective procedur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In this series no major operative complications have occurred. No extra expenditure for plate and screw in this procedur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