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目的:观察植一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反复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阿斯综合症)的治疗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安置植入型ICD患者监测ICD感知起搏、转复、除颤功能及心功能。结果:经8个月疗效观察,ICD感知、起搏、转复除颤功能正常。院内外共转律、除颤5次,其中1次为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1次为心室颤动,2次为室性心动过速,另1次为心房颤动心室快速反应伴  相似文献   

2.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控制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效果。方法:用一条非开胸电极导线系统经锁骨下静脉,将电极顶端置于右室心尖部。结果:测室速复律能量为3J,心室颤动(室颤)除颤阈值为10J,并将转复功率设置在3J、5J、34J,除颤功率设置在20J、34J,并有两套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功能。术后一直服用胺碘酮治疗,随访20个月,共发生室速13次,6次经ATP终止,44次以低能量转复,3次以高能量除颤成功。结论:植入ICD后,辅以药物治疗顽固性室速及室颤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3.
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因反复发作性室性心动过速(VT)伴晕厥而植入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术后随访6个月,患自发VT/VF7次,均被ICD放电而有效地终止,提示ICD有效心脏性猝  相似文献   

4.
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因反复发作性室性心动过速(VT)伴晕厥而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自发VT/VF7次,均被ICD放电而有效地终止,提示ICD能有效防治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5.
对4例窦房结正常的患者(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例,肥厚梗阻性心肌病1例)植入单根电极导管VDD起搏系统,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术中所测平均A波振幅为2.3±1.3mV,随访期间(8~12个月,平均10.5±1.7个月),房室同步起搏率保持在100%,无心房感知不良、肌电干扰和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等并发症。表明单电极导管VDD起搏系统具有植入简单和房室同步功能稳定的特点,是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窦房结功能正常者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室性心动过速(VT)合并不同血液动力学状态心脏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介入方式选择。方法:血液动力学稳定的VT2例,行射频消融治疗;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VT1例安装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结果:2例血液动力学稳定的VT在中后间隔消险成功、消融能量20~30W,放电90s,术后随访3个月~2年,均无VT发作。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患者两年内有数次VT发作,均采用低能量(2J)转复成功,无晕厥发生。结论:射频消融和ICD都是治疗VT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应根据血液动力学状态来选择正确的心脏介入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张松  刘伟 《医学研究杂志》2015,44(7):1-3,22
20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开始使用电风暴( electri-cal storm,ES)这一概念来描述在短期内发生以反复发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为特点的心电不稳定状态。最早的电风暴定义是:反复发生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以下简称室速)和(或)心室颤动(以下简称室颤)而需要电复律或电除颤治疗,24 h内≥2次的。随着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 )的应用,电风暴的定义被拓宽为在24h内发生≥3次室速、室颤或ICD正常的放电或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D)植入术中未进行除颤阈值测试的患者,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1999年10月至2008年8月间ICD植入术中未进行除颤阈值测试的21例ICD/CRT-D患者临床资料,应用体外程控仪获取存取信息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7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患者植入ICD,4例心肌病合并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植入CRT-D,术中均未进行除颤阈值测试。8例术后1周进行除颤阈值测试,其中3例(37.5%)未诱发出室速/室颤。程控随访1~7(4.2±1.9)年,21例未进行除颤阈值测试的患者中16例记录到室速或室颤事件,ICD成功除颤89阵(成功率100%),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室速120阵次(成功率51.1%),低能量同步转复22阵次(成功率59.2%)。术后大多数患者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死亡病例。结论:ICD/CRT-D植入术中不常规进行除颤阈值测试可避免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可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9.
交感风暴是指24h内反复发作2次或2次以上,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室颤动和(或)心动过速,通常需要电转复和电除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心电生理不稳定,易发生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颤动和(或)心动过速,是一种急危重症,如抢救治疗不及时,易导致死亡。所以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颤动和(或)心动过速,抢救过程中的监护、转复、除颤尤为重要,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同时积极配合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交感神经兴奋  相似文献   

10.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 ,约占心脏性猝死的 87%。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mplantablecar dioverterdefribrillator,ICD)是目前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ventriculartachycardia ,VT)、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ventricularfibrillation ,VF) ]的最有效方法 ;临床资料表明 ,ICD降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总死亡率的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1 ] 。但是ICD在对致命性心律失常识别时 ,可能会对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反应或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以及外界噪音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超声技术,通过计算起搏后左室各节段收缩时间的差异,比较右室心尖(RVA)起搏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起搏时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入选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RVA组30例,RVOT组30例.RVA组患者右室电极植于右室心尖部,RVOT组患者右室电极植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所有患者术后程控心室电极100%起搏,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左室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差异.结果 RVA组起搏后,左室6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标准差分别为105.27士19.74 ms、42.71±17.63 ms;RVOT组起搏后6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标准差分别为41.65±-12.17 ms、17.63±5.62 ms,两组比较各指标均有差异(P<0.01).结论 RVOT间隔部起搏后的左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12.
To the editor:A-51-year old male with no relevant medical history was admitted to our department due to palpitation lasting for a few months.Duration of tachycardia was 1-2 minutes and resulting with presyncope.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laboratory tests were normal,blood pressure measured as 115/60 mmHg (1mmHg=0.133 kPa) and the heart rate was 85 beats per minute.  相似文献   

13.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3):313-315
目的:探讨左室功能衰竭(DHF)患者NF-Κb和TGF-β1的表达变化,及其与患者心室重构相关性与临床病理意义。方法:150例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患者(DHF组)和30例正常人(对照组)分别采集外周血样,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TGF-β1和NF-κB表达水平。结果:DHF患者外周血TGF-β1、NF-κ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TGF-β1及NF-κB水平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而显著上升(P<0.05),提示心衰程度越重。TGF-β1、NF-κB水平与左室心肌质量指数、平均室壁应力呈正相关(P<0.01)。结论:TGF-β1、NF-κB作为DHF血清标记物在外周血中表达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心室重构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采用主动固定导线行右心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用主动固定导线行RVOT间隔部起搏(主动导线组)45例,用被动固定导线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被动导线组)43例,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各项检测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主动导线组固定次数(1.5±0.8)次与被动导线组(1.3±0.5)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P>0.05),主动导线组手术时间(73.45±11.21)min较被动导线组(68.34±11.43)min长(t=2.12,P<0.05),曝光时间(9.13±3.04)min较被动导线组(7.11±2.21)min长(t=3.58,P<0.01).主动导线置入15min后可达到理想参数,但起搏阈值(0.69±0.18)V较被动导线组(0.56±0.12)V高(t=4.00,P<0.01).术后1个月时随访,两组的起搏参数主动导线组起搏阈值(0.70±0.19)V、阻抗(699.31±147.25)Ω、感知灵敏度(13.57±4.56)mV;被动导线组起搏阈值(0.58±0.14)V、阻抗(662.79±126.14)Ω、感知灵敏度(14.51±4.31)mV.手术时主动导线组旋出15min后的起搏阈值(0.69±0.18)V、阻抗(708.22±142.03)Ω、感知灵敏度(13.33±4.71)mV;被动导线组起搏阈值(0.56±0.12)V、阻抗(653.62±117.58)Ω、感知灵敏度(14.76±3.98)mV,两组比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使用主动导线行RVOT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颜钧  苏丕雄  刘岩  刘永春  张希涛  顾松 《北京医学》2005,27(11):644-645
目的探讨左室重建术治疗左室室壁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心肌梗死后形成左室室壁瘤的患者进行室壁瘤切除及左室重建术,并同期进行冠脉搭桥术,其中2例行瓣膜置换术.结果左室重建术后,射血分数(EF)由术前的29.3%±6.2%增加到40.4%±5.6%(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由(59.6±1.8)cm减小至(50.4±1.6)cm(P<0.05),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由(168±12)ml减少至(102±11)ml(P<0.01),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1例术后住院30d内死亡.随访1~30个月,1例死亡.结论左室重建术治疗左室室壁瘤对于恢复左室几何形状,改善心功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Surgical repair of 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 and ventricular aneurysm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 R Daicoff  M L Rhodes 《JAMA》1968,203(7):457-460
  相似文献   

17.
李树岩  李淑梅  艾永顺  王杰 《吉林医学》2005,26(12):1306-1307
目的:报道起源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方法: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顺序标测结合的方法对23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频发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19例室早起源右室流出道,其中间隔部为13例,游离壁6例;4例室早起源于左室流出道,2例为左冠状动脉窦口内,2例为流出道主动脉瓣下。21例患者消融一次成功,平均放电(4.6±3.3)次。2例患者为二次消融成功。24h动态心电记录术前、术后室早总数为(20846±3288)次/24h和(102±62)次/24h(n=16,P<0.001),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并发症,平均随访(12±4.5)个月。结论:起源心室流出道频发药物治疗无效的室性早搏可选择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综述了右室性心动过速的分类、发生机制、诊断、治疗与预后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