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节点线性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时间窗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l月—12月收治的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40例为观察组,采用卒中护士节点线性护理流程。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救治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DNT)、下达医嘱到溶栓时间(PNT)、入院24 h和2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及溶栓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DNT 40.11±2.51分钟、PNT 8.62±1.52分钟,对照组DNT 86.20±2.13分钟,PNT 15.43±2.41分钟,观察组DNT、PN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观察组入院24小时和2周NIHSS评分分别为8.20±2.13分、6.15±1.13分,低于对照组的12.43±2.41分、9.14±2.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溶栓3个月MRS评分观察组1.62±0.52分,低于对照组的2.41±0.6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护士节点线性护理流程可缩短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DNT和PNT,改善患者神经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多模式MRI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指导作用,保证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10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多模式MRI检查结果指导静脉溶栓治疗。不符合静脉溶栓患者作为对照组;入选的静脉溶栓患者作为治疗组,在对照组相同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 h、24 h、7 d的NIHSS评分,治疗7 d后评价疗效,并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结果 根据PWI/DWI的不匹配性,治疗组55例符合静脉溶栓,对照组47例不符合静脉溶栓。2组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卒中史、合并症等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6 h、24 h、7 d的NIHSS评分为8.52±4.77、6.14±4.07、3.90±2.23,均显著小于对照组(t=1.775、2.875、2.024,P均<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3.64% (46/55),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264,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64%(5/47),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3%(7/5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7,P>0.05)。 结论 多模式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可提高静脉溶栓的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我院神经内科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5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24 h及14 d,NIHSS评分分别为(10.96±4.15)分、(6.15±2.58)分,较治疗前的(15.36±4.18)分依次下降,Barthel指数分别为(61.54±20.84)、(88.52±31.67),较治疗前的(48.17±19.62)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率为90.5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3%.单因素分析显示,无效组患者发病至溶栓时间长于有效组,糖尿病比例高于有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并且疗效与溶栓时间、糖尿病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流程对4.5 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4.5 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1例设为研究组,另将2016年6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4.5 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1例设为对照组。研究组按照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溶栓等待和住院时间、存活率、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溶栓等待和住院时间、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6,P=0.033)。结论:将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流程应用于4.5 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溶栓等待和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存活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联合绿色通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急性脑卒中患者96例,其中2018年2月—7月入院的48例为对照组,2018年8月—2019年1月入院的48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我院自制标准化急性脑卒中急救流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院前急救。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静脉通道开通时间、CT检查确诊时间、入院至开始溶栓时间、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2%,高于对照组的8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开通时间(9.16±1.85 min)、CT检查时间(25.59±6.85 min)、入院至开始溶栓时间(54.13±10.27 min)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死亡3例(6.25%),观察组死亡1例(2.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17%,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联合绿色通道可进一步缩短静脉开通时间、CT检查时间和入院至开始溶栓时间,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效果,降低患者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以反复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t ischemic stroke, TIA)起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的以反复短暂性缺血发作起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1例,根据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治疗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57例)和对照组(标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未静脉溶栓,54例),采用7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90天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 评分评价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男性多见(80.7% VS 68.5%,P=0.261)且年龄偏大(59.9±11.7 VS 59.1±13.2,P=0.261)。两组病例高血压病比例(66.7% VS 63.0%,P=0.393)、糖尿病(26.3% VS 24.1%,P=0.547)、ABCD2(age, blood pressure, clinical features, duration of symptoms, diabetes)评分(Z=1.091,P=0.275)、治疗前TIA发作次数(Z=1.491,P=0.136)、最高NIHSS评分(Z=1.084,P=0.278)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治疗及预后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位TIA再发次数低(Z=2.204,P=0.028)且7天NIHSS评分下降比例高(98.3% VS 90.7%,χ2=23.673,P<0.001);两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率(82.5% VS 75.9%,χ2=0.720,P=0.396)、90dmRS0-2分比例(91.2% VS 83.3%,χ2=1.568,0.210)及无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发生率(1.8% VS 0%,χ2=0.956,P=0.328)均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结论 静脉溶栓可以促进以反复短暂性缺血发作起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远期疗效与标准药物治疗相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完善绿色通道及溶栓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于安阳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绿色通道及溶栓流程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完善绿色通道及溶栓流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就诊至溶栓时间、静脉溶栓率和治疗前后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就诊至溶栓时间[(60.3±2.3)min]短于对照组[(89.2±3.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静脉溶栓率(90.0%)高于对照组(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善绿色通道及溶栓流程对缩短患者就诊时间、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率及改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田敏  谢静  骆嵩  叶斌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9):1620-1623
  目的  探讨路径化护理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的救治效果。  方法  选取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机械取栓的患者60例,其中2020年1—12月收治的患者为对照组(30例),2021年1—12月收治的患者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护理方案,观察组给予路径化护理方案,比较2组患者的救治效率、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术后90 d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  结果  观察组静脉溶栓时间、动脉穿刺时间、血运重建时间分别为43.00(30.75, 49.00)min、88.00(82.50, 88.25)min、115.50(109.50, 118.00)min, 对照组为45.50(41.00, 51.25)min、90.50(85.00, 98.50)min、122.50(111.50, 128.25)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90.0%)高于对照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2,P=0.02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0.0%)低于对照组(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4,P=0.037);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6.7%,对照组为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6,P=0.030);术后90 d,观察组MRS评分为2.0(1.0, 2.0)分,对照组为2.0(2.0, 3.0)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12,P=0.012)。  结论  路径化护理方案可提高机械取栓患者的救治效果,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王蕾  姜帅  罗业涛  何柳  李妮  方升  徐广会  朱曦  龚椒蕉  杨珊珊  张仲   《四川医学》2017,38(9):985-989
目的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流程实施的多科协作优化改进,对缩短患者到院就诊至启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的效果。方法 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对溶栓流程的具体实施进行多学科协作优化改进的患者入试验组,按时间分为两个阶段: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为试验第一阶段,2015年2月至2015年7月为试验第二阶段;2014年1月至7月改进前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DNT时间、溶栓率和治疗效果。结果 DNT平均值由对照组的88min缩短到试验第二阶段的6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NT≤60min的比例达为20%,试验第二阶段达51.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试验第二阶段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多学科配协作,对溶栓流程的实施优化,可以减少rt-PA静脉溶栓的院内延误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卒中绿色通道流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卒中常规流程行静脉溶栓治疗的38例患者为对照组,卒中绿色通道流程行静脉溶栓的72例患者为试验组。比较两组到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各关键时间点。结果实验组到院至急诊医生接诊时间、到院至卒中小组评估时间、到院至CT检查完成时间及到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血常规采集至报告时间和凝血功能采集至报告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卒中绿色通道流程可以显著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门-针时间,减少静脉溶栓的院内延误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对照组予常规神经内科康复护理,观察组实施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康复护理模式,干预3个月。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的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NIHSS分别为(6.82±2.34)分和(8.94±2.48)分,均较治疗前的(14.71±4.68)分和(14.85±4.37)分显著下降,FMA、SS-QOL评分分别为(63.52±25.78)分、(143.82±18.01)分和(45.24±18.72)分、(135.22±15.53)分,均较治疗前的(25.48±11.38)分、(120.31±15.56)分和(24.67±12.25)分、(122.83±14.48)分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患者上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住院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在东莞市石排医院住院治疗的19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9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脱水降颅压等对症治疗,对照组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予综合护理干预,疗程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以及营养评分等指标,同时记录住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 本组住院脑卒中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为34.85%(69/198);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血清ALB、PA分别为(34.2±3.6)g/L、(248.7±41.2)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3±3.7)g/L、(220.4±36.9)mg/L,营养评分为(2.94±0.7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6±1.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5.1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住院脑卒中患者普遍存在营养风险,综合护理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卒中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及影响因素。 方法 连续选取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入院的急性腔隙性脑卒中患者75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60例患者,详细记录腔隙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Fazekas量表对脑白质病变进行分级;并利用脑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屏气试验,计算腔隙性脑卒中患者及对照组患者基础脑血流速度(MFV)及屏气指数(BHI),进一步多因素分析影响腔隙性脑卒中患者BHI的相关临床因素。 结果 腔隙性脑卒中患者基础MFV[(56.5±8.9) cm/s]及BHI (1.09±0.18)分均低于对照组[MFV:(59.9±6.6) cm/s;BHI:(1.39±0.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腔隙性脑卒中患者中,白质疏松等级与BHI评分呈负相关(r=-0.869,P<0.01),白质疏松等级越高,BHI评分越低;进一步多因素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将BHI为应变量,将吸烟、糖尿病、高血压、及白质疏松等级纳入方程,年龄(OR=-0.333,P<0.01)、白质疏松等级(OR=-0.583,P<0.01)是影响腔隙性脑卒中患者BHI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论 腔隙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反应性发生了严重的破坏,脑血流调节功能严重受损,白质病变越严重,损伤越重,年龄及白质疏松等级是影响腔隙性脑卒中脑血管反应性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社区脑卒中自我管理小组教育课程进行设计并探索其实施效果。 方法 借鉴中国香港康复会长期病自我管理教育相关理论,制定脑卒中自我管理教育课程内容。以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脑卒中患者11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57例,对照组58例。监测2组患者入组前后血压,并采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及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分别于入组前及课程结束后进行评估,评价课程实施效果。 结果 初次建立了方庄社区脑卒中自我管理小组,在社区层面设计了脑卒中自我管理教育课程,客观评价了课程的应用效果。完成了研究对象干预前后血压及慢性病自我效能及自我感受负担调查。2组研究对象血压值在干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分别在入组前对干预组及对照组进行测量,平均得分分别为(196.23±47.29)分、(203.38±54.1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结束后平均得分分别为(225.91±43.22)分、(204.83±54.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分别在入组前对研究组及对照组进行测量,平均得分分别为(25.42±9.35)分,(24.66±7.5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结束后平均得分为(22.80±10.96)分、(24.06±8.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课程设计合理,适用于社区脑卒中患者;通过该课程的实施,提高了社区脑卒中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降低了自我感受负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水胶体透明敷料护理锁骨下静脉置管(subclavian vein catheterization,SVC)的效果、费用和工作量。 方法 以160例符合条件的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分别应用3M HP TegadermTM敷料、水胶体透明敷料固定导管。观察置管并发症、换药总费用和换药工作量。连续变量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实验组感染[6.8%(5/74) vs.17.7%(14/79),χ2=4.224,P=0.040]、皮肤过敏[1.4%(1/74) vs.8.9%(7/79),χ2=4.248,P=0.037]、脱管[2.7%(2/74) vs.11.4%(9/79),χ2=4.231,P=0.040]和非计划性拔管[5.4%(4/74) vs.15.2%(12/79),χ2=3.906,P=0.048]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平均换药间隔时间较长[(5.9±1.1) d vs.(4.8±1.0) d,t=2.217,P=0.025],换药工作量较低[(41.4±7.0) min vs.(50.6±9.8) min,t=2.078,P=0.039],单次换药时间[(13.8±2.3) min vs.(13.5±2.5) min,t=0.223,P=0.894]、换药总费用[(140.4±40.2)元vs.(143.6±37.6)元,t=0.257,P=0.8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水胶体透明敷料能够更好地维护经锁骨下静脉置管,减少护理工作量,不增加费用,值得在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张璐  毛芝芳 《中华全科医学》2020,18(8):1365-1368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病因病机,总结功能针刺与手持续被动运动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手功能障碍寻找最优的方法。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在衢州市第三医院治疗的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70例,采用完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手持续被动运动训练,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联合功能针刺。统计Fugl-Meyer上肢部分、手功能、Barthel ADL等评分。 结果 联合组治疗8周、12周Fugl-Meyer评分[(55.64±3.47)分、(64.45±5.18)分]高于对照组[(40.25±2.32)分、(46.42±3.37)分,t=21.811、17.262,均P<0.001];手功能评分[(67.86±6.06)分、(85.14±7.46)分]高于对照组[(58.49±5.51)分、(70.18±6.89)分,t=6.768、8.715,均P<0.001];Barthel ADL评分[(62.03±10.86)分、(88.57±12.59)分]高于对照组[(49.08±8.54)分、(62.75±9.64)分,t=5.545、9.633,均P<0.001]。 结论 功能针刺联合手持续被动运动能改善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促进患者上肢、手等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观察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就诊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行基础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行早期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FMA评分、ADL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不同护理干预后,实验组43例患者的生活质量(思维反应、社会健康、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及FMA和ADL评分分别为(75.39±10.12)分、(79.62±12.47)分、(79.25±14.65)分、(80.62±13.12)分、(67.31±9.81)分、(75.85±11.62)分,远高于对照组的(61.15±9.61)分、(65.12±11.26)分、(66.19±12.36)、(67.29±12.32)分、(38.45±9.68)分、(51.59±11.38)分。且其护理满意度为97.68%,远高于对照组的6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对患者生活能力的改善程度也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