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56例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晓建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0):3580-3581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四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德国美创MC-1000血凝仪,测定56例肝硬化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IB)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肝硬化失代偿组与代偿组比较也存在差异(P<0.01)。结论:四项凝血指标可客观准确的的评价肝硬化的凝血功能状况,对临床的治疗及疗效观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辅助应用双歧三联活菌制剂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浆中内毒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典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应用鲎试剂动态比浊法准确定量测定血浆中内毒素的含量,并对治疗前后组间和组内血浆中内毒素水平及两项肝脏功能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各观察指标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中内毒素的含量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实验组血浆中各观察指标的含量均比对照组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双歧三联活菌制剂贝飞达可以明显降低血浆中内毒素的水平,促使肝功能好转,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探索,为肝硬化进展情况的判断、抗凝药物的使用提供临床指导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住院的肝硬化患者75例,根据患者其病情分为肝硬化代偿组37例,肝硬化失代偿组38例,同时收集在我院行健康检查的正常志愿者38例,均采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凝仪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同时检查纤维蛋白(FIB)指标。结果:肝硬化组的PT、APTT、TT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相应指标,FIB显著低于正常肝功组(P0.05);同时肝硬化失代偿组的PT、APTT、TT均显著高于肝硬化代偿组,FIB显著低于正常肝硬化代偿组(P0.05)。结论:凝血四项的检查结果对于判断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及肝硬化的临床分期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治疗中肠内营养支持+谷氨酰胺联合治疗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肝功能以及肠屏障功能效果。方法:选择6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奇偶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对失代偿期肝硬化行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对失代偿期肝硬化通过肠内营养支持+谷氨酰胺联合疗法治疗。最终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人体参数相比,观察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改善程度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PT)水平、总胆红素(TBIL)水平以及Child Paugh评分结果比较,观察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改善程度显著(P<0.05)。结论:临床在开展失代偿期肝硬化治疗工作期间,合理选择肠内营养支持+谷氨酰胺加以联合施治,对于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肝功能改善以及肠道屏障功能改善均可以做出保证,从而优化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指导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输血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106例有输血指征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凝血功能及血常规监测下指导输血,观察组给予血栓弹力图(TE G)监测下指导输血,比较两组输血前后凝血指标、输注血液制品用量、TEG各参数变化.结果:输血前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输血后观察组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指标改善较为明显(P<0.05);观察组新鲜冷冻血浆(FFP)、冷沉淀(CRYO)输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血小板输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输血后K值较输血前有所降低(P<0.05),α角较输血前有所提高(P<0.05),观察组输血前后R、MA、CI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监测下指导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输血能够更加精准指导输血以改善凝血功能,能实时反映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时调整输注血制品数量及种类,减少血制品的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凝血四项联合D-二聚体(D-D)水平检测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出血风险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1年6月三明市第二医院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3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乙型肝炎未肝硬化的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四项及D-D水平,比较观察组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与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D水平,比较观察组凝血四项及D-D水平正常和异常患者的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FIB低于对照组,D-D、PT、APTT、FLB及TT均高于对照组(P<0.05);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D-D、PT、APTT、FLB及TT均高于代偿性肝硬化患者,FIB低于代偿性肝硬化患者(P<0.05);D-D、PT、APTT、FLB及TT指标正常的患者出血率显著低于异常的患者(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与乙型肝炎未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代偿性肝硬化与失代偿性肝硬化,其凝血四项与D-D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凝血四项与D-D水平异常的患者出血率显著高于凝血四项与D-D水平正常的患者。通过凝血四项与D-D水平检测可以预测患者出血风险,为后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肝病患者的凝血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77例肝病患者进行多项凝血和抗凝血指标、血浆内毒素及纤维蛋白连接素测定,发现肝病的凝血异常为多因子性,不仅有多项凝血因子的改变,也有抗凝血酶Ⅲ的降低;提示内毒素血症(ETM)可经内、外源途径激活凝血链反应,ETM可能是加重肝病凝血功能异常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同步检测了44例肝硬化和22例对照组血浆心钠素(ANP)和醛固酮(ALD)含量。失代偿肝硬化组ANP 及ALD 含量均高于代偿组及对照组,失代偿肝硬化组血浆ANP 与ALD 水平呈正相关,表明肝硬化随着腹水的产生,代偿功能减低,则血浆ANP 和ALD 水平增加,故检测ANP 含量有可能反映肝硬化腹水的病变程度。同时失代偿肝硬化尿钠、尿钾、尿量及血白蛋白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提示限制钠盐摄入,适度输注白蛋白,应用腹水回输及首选抑制醛固酮利尿剂是治疗失代偿肝硬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并探讨凝血四项、D-二聚体水平及AT-Ⅲ在肝硬化患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两年内收治的肝硬化患者50例组成本次研究的研究组,按病情程度分为失代偿组与代偿组,各25例。再选取同期入院检查的50例肝功能正常者组成对照组,检查两组对象的凝血四项、D-二聚体水平及AT-Ⅲ含量,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不同。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的凝血四项、D-二聚体水平及AT-Ⅲ显著不同;代偿组、失代偿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相较明显较高;代偿组与失代偿组各项指标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四项、D-二聚体水平及AT-Ⅲ水平,检测肝硬化患者的凝血状况对患者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储洁  金先彬 《安徽医学》2004,25(2):141-142
目的 检测肝硬化患者的止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 ,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测肝硬化患者止凝血指标 ,用XE -2 10 0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参数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肝硬化患者的PT、PT(INR)、APTT、TT、Fbg、PLT、MPV和PCT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肝硬化患者常常有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进行PLT和MPV检测 ,结合止凝血指标的测定 ,对评估肝硬化患者的肝脏损害程度和出血倾向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60例慢性肝病患者AP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AR)功能、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交叉研究及有关凝血象测定。发现慢性肝病时PAR下降与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异常者延长的秒数呈负相关,与病情严重性相一致,可作为肝硬化代偿与失代偿的参考指标。用血小板聚集交叉试验检测20例慢性肝病患者,发现ADP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低下的原因是血浆因素及血小板因素两者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2.
Li L  Liu HR  Shu JL  Xi XP  W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8):2717-271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心电图Q-T间期(Q-Tc)延长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互关系。方法对126例肝硬化患者及126例健康对照的心电图Q-Tc进行比较;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后,观察各级间心电图Q—Tc、凝血酶原时间(胛)、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钾、血清钙等指标;观察20例肝硬化晚期行肝移植手术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电图Q.Tc及上述生化指标。结果肝硬化患者的Q—Tc较健康对照明显延长(P〈0.01);肝硬化患者各级间Q—Tc随Child分级呈现逐渐增高趋势,A级与B、C级Q-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C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线相关分析Q-Tc与Child积分呈正相关(r=0.56,P〈0.05);20例术前Q-T延长的肝移植患者术后17例患者Q—Tc恢复正常,3例患者明显较术前缩短。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Q-Tc延长,且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增加,Q-Tc异常率增高。肝移植后往往恢复正常。Q—Tc延长在判定肝硬化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上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检测在肝硬化诊疗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洁茹  常敏凤 《医学综述》2011,17(21):3358-3359
目的分析研究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全自动血凝仪测定72例肝硬化患者和72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及其参数: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容(PCT)和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LT、PCT显著下降,MPV、PDW显著增高(P<0.05);肝硬化组患者PT、TT、APTT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延长,FIB较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可作为衡量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对临床病情判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加减清营汤对乙肝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患者体内的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58例确诊的乙肝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热毒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苦黄注射液、甘草酸二胺氯化钠保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减清营汤治疗。用动态浊度法检测58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并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及凝血酶原时间(PT)等。结果 在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对内毒素水平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减清营汤对乙肝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内毒素血症对肝硬化及重型肝炎各种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静媛  兰孟冬 《河北医学》2001,7(10):878-880
目的:探讨内毒素血症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的各种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以便协助判断病情及估计预后。方法:收集86例住院病人血浆内毒素及腹水内毒素检测结果。内毒素检测方法采用鲎试剂与合成基质(鲎三肽)的偶氮显色法,定量检测样品中微量革兰氏阴性细菌内毒素。分别统计内毒素血症(ETM)阳性和ETM阴性两组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肝功损害程度以及预后情况。应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86例被检病人中,ETM(+)者50例,ETM(-)者36例,ETM发病率51.8%。血浆与腹水中内毒素同时阳性者40例。ETM(+)组,病人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ETM(-)组(P<0.05)。肝性脑病、DIC的发生率也高于ETM(-)组。同时,ETM(+)者,肝损害程度重,黄疸程度深,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明显下降,预后不佳,死亡率明显增高。结论:肝硬化及重型肝炎易发生ETM。内毒素的来源除肠原性因素外,腹水腹腔感染时产生的内毒素进入血循环也是重要原因。ETM(+)时,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同时又进一步使肝功能损害加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通过血浆内毒素的测定对判断病情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积极控制腹腔感染可以减少ETM的发生,控制ETM有助于控制肝损害的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静脉血流多普勒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的相关性。方法本文对12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及50例正常人的门静脉系统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门静脉主干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凝血指数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与肝组织炎症分级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其相关性。结果门静脉主干直径(PD)及淤血指数(CI)与炎症坏死程度(G)呈显著正相关关系(0.55·0.56)。门静脉最大流速(PVx)及平均流速(PVm)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0.56·-0.43),而门静脉血流量(PBF)无明显相关关系(-0.19)。结论门静脉主干,门静脉最大流速,门静脉平均流速及淤血指数可用于评价慢性病毒性肝炎炎症坏死活动度,特别是在鉴别中重度(G3—4)与轻度(G1—2)炎症;正常与G2级病变等方面较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中国蝰蛇毒试剂(Chinese Russell Viper Venom Reagont;CRVVR)及中国蕲蛇毒试剂(Chinese Agkistrodon Acutus enzyme Reagent;CAAE)对5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25例肝肿瘤病人的凝血象进行了检测,并将RVVCT、RVVRT、AT与传统肝功能指标及凝血试验进行对比。证实蛇毒凝血试验时间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及肝肿瘤时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P<0.01),异常检出率高于传统凝血试验,与肝功受损程度呈正相关。肝癌病人中,AT延长的阳性率高于AFP。说明蛇毒凝血试验上脏损害程度及诊断肝癌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超声监测SD大鼠诱导肝癌过程中肝脏门静脉血流量(Qpv)、肝静脉血流量(Qhv)及两者比值(Qpv/Qhv)变化
的可行性及可靠性,并初步研究Qpv/Qhv值的变化与肝硬化及肝癌病变进程的相关性。方法在SD大鼠被诱导至肝癌的过程
中,定期对大鼠进行肝脏的超声检查包括彩色血流成像,脉冲多普勒成像,测量门静脉主干(PV)、肝静脉(HV) 血流参数,并计算
门静脉血流量与肝静脉血流量比值(Qpv/Qhv),直至大鼠被诱导至肝癌。结果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深,门静脉主干内径测值
逐渐增大(P<0.05)。肝癌期及肝硬化期的门静脉主干平均流速均低于正常期(P<0.05),而门静脉血流量均大于正常期。正常
期肝静脉血流量明显大于肝硬化期及肝癌期。正常期门静脉血流量与肝静脉血流量比值(Qpv/Qhv)明显小于肝硬化期及肝癌
期,但肝硬化期与肝癌期的Qpv/Qhv值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无创性超声检测血流可作为监测肝硬化及肝癌SD大鼠模型肝
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可靠方法,Qpv/Qhv值的变化与肝硬化及肝癌的病变进程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KX-21N)和全自动血凝仪(CA-6000)测定430例肝硬化患者和65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及其参数(PLT、MPV、PDW、PCT)和凝血指标(PT、AVTT、TT、FIB)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PLT、PCT显著下降,MPV、PDW显著升高,PT、AFTT、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肝功能分级检测结果显示,A、B、C级之间,其PLT、MPV、PDW、PCT、PT、APTT、TT、FIB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血小板及凝血异常,血小板及其参数和凝血指标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采用ELISA方法检测22例肝硬化及110便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结果显示:肝硬化病人血清TNF水平最高;乙肝慢性迁延型,急性乙肝,乙肝慢性活动性,急性重症乙肝和慢性重症乙肝血清TNF水平则依次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发现肝硬化和慢性重症乙肝合并腹腔感染者血清TNF水平也显著高于未合并感染者(P<0.01)。结果揭示血清TNF水平与肝硬化和乙肝类型密切相关,血清TNF水平对肝硬化和乙肝类型的诊断,疗效判断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