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改良三明治”法联合交界悬吊技术在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主动脉瓣返流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3例A型主动脉夹层并主动脉瓣反流患者采用“改良三明治”法联合交界悬吊技术治疗,保留自体主动脉瓣,采用心脏彩超检查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期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主动脉窦部内径和主动脉瓣反流程度。结果:围术期死亡1例。术后随访时间11~18月,平均13.26±1.76月。术后1周主动脉瓣少量反流2例,无反流或微量反流20例,成形效果良好,随访期主动脉瓣少量反流3例,无反流或微量反流19例,成形效果良好。结论:“改良三明治”法联合交界悬吊保留主动脉瓣膜的根部重建术在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主动脉瓣返流中的应用效果良好,且安全性较高,可以取得满意的近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根部处理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113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7例主动脉根部受累,16例主动脉根部未受累。分别采用Bentall手术(46例)、主动脉窦部重建(48例)和Divid手术(3例)处理受累主动脉根部。对手术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院内死亡14例,99例治愈出院。随访结果显示:8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08个月;接受Bentall手术的患者(26例)中1例死亡,接受主动脉窦部重建的患者(45例)中1例主动脉窦部有逐步扩大趋势并出现轻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接受David手术的患者(3例)中1例有轻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论 A型主动脉夹层应根据具体病变处理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窦部重建保留了主动脉瓣而不需要长期抗凝,近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内膜”技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修复重建中的应用及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20年6月— 2022年12月,采用“新内膜”技术结合人工血管翻转缝合技术处理主动脉根部患者共18例。根据患者主动脉窦部形状及尺寸,利用牛心包补片裁剪成适配形状,嵌插并固定在主动脉窦部内膜血管腔内侧,以重建一个新的内膜,将受夹层累及的窦部隔绝在新的内膜外侧并予以固定。重建好的窦部与人工血管套筒样翻转缝合,重建主动脉窦管交界,完成根部修复重建与升主动脉替换。观察术中、术后后早中期临床转归。结果:全组无术中死亡,术中无严重出血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脑梗死,无院内死亡。17例痊愈出院。随访时间6~25个月,超声心动图及主动脉CT造影提示:窦部未见残余夹层表现,术后6个月窦部直径与术前相比,未见明显扩张。所有患者未发现中度以上主动脉瓣反流。结论:“新内膜”技术与人工血管翻转缝合技术相结合,处理主动脉夹层根部,实施方便、窦壁牢固、断端缝合结实可靠,近中期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保留瓣膜的主动脉根部成形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和急性主动脉夹层Ⅰ型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1月~2011年5月行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成形术的20例患者的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术后无一例死亡,全部患者随访4~18个月,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LVEF、LVEDD、主动脉瓣反流程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瓣膜的主动脉根部成形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和急性主动脉夹层Ⅰ型疗效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带瓣人工血管主动脉根部置换术对主动脉根部瘤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接受保留主动脉瓣的带瓣人工血管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的8例主动脉根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手术相关情况及出院后随访情况。结果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体外循环时间158~357 min,平均(266.4±60.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36~286 min,平均(200.6±47.9)min。1例患者行深低温停循环。术后并发症包括渗血4例,并发纵隔炎1例。术后随访2~38个月,平均(22.3±12.6)个月;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1例患者因发生中度主动脉瓣反流而再次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结论以保留主动脉瓣的带瓣人工血管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的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带瓣人工血管主动脉根部置换术对主动脉根部瘤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接受保留主动脉瓣的带瓣人工血管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的8例主动脉根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手术相关情况及出院后随访情况。结果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体外循环时间158~357 min,平均(266.4±60.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36~286 min,平均(200.6±47.9)min。1例患者行深低温停循环。术后并发症包括渗血4例,并发纵隔炎1例。术后随访2~38个月,平均(22.3±12.6)个月;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1例患者因发生中度主动脉瓣反流而再次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结论以保留主动脉瓣的带瓣人工血管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的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对主动脉根部处理方法的改进措施,探讨其有效性。方法:2016年1月—2017年9月,32例A 型夹层患者接受急诊手术,其中24例主动脉根部处理在原来“三明治”技术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内膜内侧和外膜外侧放置条形人工血管片,并在分离的内外膜之间、涤纶片衬与夹层内一起加固缝合,使主动脉根部形成5层结构:血管片?外膜?涤纶片?内膜?血管片;间断加强缝合加固近端吻合口;在吻合口周围涂抹外科用固封剂。观察吻合口出血情况和术后早期转归。结果:全组患者无严重出血并发症,术后24 h出血超过1 500 mL 2例。住院死亡2例,均与出血无关。22例痊愈出院。 随访17例,窦部直径与术前相比,未见明显增宽,无中度及以上主动脉瓣反流。结论:改良主动脉根部处理方法,除能加固夹层断端、消除假腔外,还可更好地防止吻合口出血,加强主动脉窦壁,防止窦部进一步扩张。  相似文献   

8.
David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疾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Li DY  Sun LZ  Tian LX  Chang Q  Zhu JM  Jiang R  Meng Q  Tao TF  Liu NN  Chen XP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2):2985-2987
目的总结David手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1998-2004年对29例患者行David手术,其中男20例,女9例;年龄10~64岁,平均39岁±17岁;术前心功能Ⅰ级10例,Ⅱ级15例,Ⅲ级4例;术前主动脉瓣反流轻度15例,中度9例,重度5例;手术行DavidⅠ型1例,DavidⅡ型25例,我们设计改良David手术3例。结果患者无手术死亡及近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126min±25min,心肌阻断时间87min±22min。术后随访时间29个月±15个月(5~74个月),术后所有患者心功能Ⅰ级。术后主动脉瓣无反流11例,轻度反流8例,中度反流2例。无患者需二次手术治疗。结论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David手术)对主动脉瓣叶及瓣环大致正常的主动脉根部瘤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案,近期效果满意,长期效果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二叶式主动脉瓣(bicuspid aortic valve,BAV)狭窄伴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发病特点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自2004年6月至2012年8月治疗的60例BAV狭窄合并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患者行升主动脉瓣替换加主动脉替换(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术的资料。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脉根部内径、升主动脉内径及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值,部分患者行CT检查,对术前、术后及随访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死亡3例(5%),出院的57名患者随访到53例,随访率92.9%。随访时间平均(20.3±18.6)个月,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脉根部内径为28~47 mm,平均(38.2±4.1) mm,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升主动脉内径为26~35 mm,平均(31±2) mm;EF为0.49~0.71,平均0.6±0.2,无出院后死亡病例。结论  BAV狭窄伴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患者,如其主动脉窦管部内径仍在正常范围内,可考虑行AVR加升主动脉替换术,该手术操作简单,手术风险降低,术后近期效果较好,远期疗效与Bentall术相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entall术在主动脉根部瘤的应用。方法对18例Bentall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马凡综合征8例,升主动脉瘤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6例,升主动脉瘤并主动脉瓣狭窄2例,马凡综合征并主动脉夹层(A3型)、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1例,主动脉夹层(A3型)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结果 18例患者无神经系统、肝、肾等重要器官并发症,无死亡,均治愈出院,随诊3~36个月,无一因心源性因素死亡,心功能恢复Ⅰ~Ⅱ级。结论 Bentall术对于主动脉根部瘤的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主动脉夹层与主动脉瘤外科手术的麻醉实施方案及重要脏器的保护方法。方法:分析33例行升主动脉替换、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患者的麻醉方法以及术中监测、循环管理、内环境调控和脑、肾、血液保护的情况。结果:本组病例中,平均体外循环时间(245±49)min,术中平均失血量(2150±820)ml,平均输库血量(1870±490)ml。2例病人术后1周内有轻微神经系统症状,2例病人合并有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心包填塞行二次开胸止血,1例术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率18.1%。本组共有3例病人在术后早期死亡,死亡率9.9%。本组病例无麻醉死亡.结论:动脉夹层与主动脉瘤手术的麻醉应着重强调麻醉诱导及维持的平稳,循环功能的稳定,脑、肾、血液保护和机体内环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病人在瓣膜置换术后其升主动脉大小的变化。【方法】 对51例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直径在35 ~ 55 mm 之间)的病人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进行随访,马凡氏综合症、升主动脉夹层、人工瓣膜失功能的病人以及行升主动脉置换和冠脉搭桥的病人除外。升主动脉直径的测量采用心脏超声检查法,测定平面为主动脉根部窦管交界处上方 2 cm 处。以术前升主动脉直径为基础值,按基础值的大小分为直径< 40 mm 组和直径≥ 40 mm 组,并按主动脉瓣形态分为二叶主动脉瓣组和三叶主动脉瓣组。按不同的分组对升主动脉直径的大小进行比较,研究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直径的变化趋势。【结果】 全组病人随访1 ~ 9.8年,未发现主动脉并发症,未见有夹层形成。远期死亡的病人有3例均与主动脉扩张无关,2例死于与抗凝治疗有关的脑出血,另一例死于心功能衰竭。在升主动脉直径< 40 mm 组和≥ 40 mm 组中,升主动脉直径的变化率分别为(-0.2 ± 1.4)mm/年和(-0.18 ± 0.98)mm/年,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二叶主动脉瓣组和三叶主动脉瓣组升主动脉直径的变化率分别为(0.8 ± 1.6)mm/年和(-0.3 ± 1.5)mm/年,二叶主动脉瓣组病人的升主动脉直径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仍继续扩大。【结论】 在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直径在35 ~ 55 mm 之间的病人,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可取得良好效果,其升主动脉直径总体上出现缩小的趋势;而二叶主动脉瓣病人的升主动脉扩张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仍将继续加重。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目的:探讨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确诊并接受治疗的18例表现为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主动脉内膜撕裂程度,窦部破坏情况及既往病史等情况选择不同术式,5例行单纯主动脉瓣成形术,4例行Wheat术,9例行Bentall术;观察3种手术的治疗效果,记录3组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d)、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患者出院后随访半年,记录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后仅1例死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死亡率为5.56%;11例治愈,治愈率为61.1%;术前3组患者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69,F=1.421),LV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8.464);术后及随访半年后LVDd、LVEF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内术后及随访半年与术前比较,LV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7例存活患者中有4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3.53%,经及时对症处理后,症状均得到缓解或好转。结论:根据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个体具体情况及辅助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术式可有效提高该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环扩大术在主动脉瓣环过小的主动脉瓣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于2003年6月-2008年6月治疗主动脉瓣环过小的主动脉瓣膜病32例;平均年龄(24.2±13.3)岁,平均体重(42.2±16.7)kg。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环直径平均(16.3±2.1)mm;13例采用Nicks方法,19例采用Manouguian方法进行主动脉根部成形及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施行合并病变手术矫治。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主动脉跨瓣压差为(24.2±8.4)mmHg(1mmHg=0.133kPa)。术后早期心律失常6例,肺感染并呼吸功能不全1例,均治愈。术后随访3~68个月,无远期死亡,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主动脉瓣环扩大术在主动脉瓣环过小的主动脉瓣置换术中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