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B型钠尿肽(BNP)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8例AMI患者为治疗组,并选择同期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同时以彩色多普勒检测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T%),并测定BNP水平。结果治疗组中BNP和血浆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随心功能Killip分级的增加而升高,BNP与血浆hs—CRP水平和心功能Killip分级呈正相关(P〈0.05)。AMI患者BNP和hs—CRP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P〈0.05),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经(LVEDD)呈正相关(P〈0.05)。结论BNP与血浆hs—CRP水平与AMI预后显著相关,均是独立的不良预测因子,可以作为评价梗死后心功能状态和近期预后的敏感指标,亦可用于AMI的危险分层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及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146例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51例和冠心病组95例。冠心病组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44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23例,根据Gensini积分法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定量评估,分为0~20分,20~40分和>40分3组。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免疫分析(CMIA)法测定血清NT-pro BNP浓度,采用免疫透析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结果 UAP组和AMI组血清NT-pro BNP、hs 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5);AMI组LVEF值明显低于对照组、SAP组和UAP组(P<0.05);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血清NT-pro BNP、hs CRP水平显著增高(P<0.05);血清NT-pro BNP浓度与LVEF呈负相关(r=-0.413,P=0.00),与hs CRP呈正相关(r=0.194,P=0.019),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242,P=0.018),与冠脉病变支数无相关(r=0.010,P=0.922)。结论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相关,同时也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可以用于反映心肌受损程度,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分析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作期间血C-反应蛋白(CRP)浓度与心功能的相互关系。方法 61例临床确诊的AMI患者根据Killip分级分为两组,住院期间Killip分级=1级者21例为无心衰组,住院期间Killip分级≥2级者40例为心衰组,采用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血浆中的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CRP,hs—CRP)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的hs—CRP均增高,心衰组显著高于无心衰组,(分别为59.84±29.23mg/L vs 23.40±8.22mg/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高敏C-反应蛋白(log—hs—CRP)是心衰的独立预测指标(P=0.001)。结论 AMI发作期hs—CRP是心衰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C一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与心功能关系。方法:测定健康志愿者40例(对照组)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9例的血清CRP浓度,同时以彩色多普勒检测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D和左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T%)。结果:AMI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中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心功能Killip分级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血清CRP水平与心功能Killip分级呈负相关(r=0.38,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与心功能Killip分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联合检测血清B型钠尿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尿酸(UA)在心力衰竭(HF)患者中的表达及对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心内科住院HF患者70例。检测血清BNP、hs—CRP、cTnI及UA水平,并观察随访HF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内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以及死亡率。结果Ⅱ级、Ⅲ级、Ⅳ级HF患者血清BNP分别为(192.4±89.8)、(387.4±172.7)、(764.8±286.1)pg/mL,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cTnI及U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BNP、hs—CRP、cTnI及UA水平随着NYHA分级上升,水平越高。不同分组HF患者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住院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F患者血清BNP、hs—CRP、cTnI及UA水平随着NYHA分级上升,水平越高,对全面评估HF患者危险程度、疗效预后及转归,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AMI后血浆BNP水平的变化及其对AMI后近期心功能不全及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选120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h内记录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等项目,并测定血浆BNP浓度.所有患者观察随访6周,6周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记录观察期间死亡的发生与否.结果 ①血BNP按照Killip分级1、2、3、4级阶次升高,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AMI后急性期心功能Killip分级与BNP呈正相关;②心衰组BN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恢复期LVEF与急性期血BNP浓度呈负相关,AMI后急性期BNP>596pg/ml是近期心衰的独立预测因素(BNP OR=18.036);③死亡组BNP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AMI后近期死亡与急性期血BNP浓度正相关:AMI后急性期BNP>596pg/ml是近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OR分别为84.206).结论 血BNP在AMI后的高危患者中显著升高,与急性期心功能Killip分级及恢复期LVEF及死亡均显著相关,可以尝试用于AMI后心功能不全的早期判别及AMI后近期心衰、死亡危险性的早期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脏肌钙蛋白I(cTnI)、脑钠尿肽(BNP)及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ACS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8例,选取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5例及45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hs—cRP、BNP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1)AMI组与UAP组血清hs—CRP、cTnI、BNP及D-二聚体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AMI组高于UAP组,SAP组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ACS组hs—CRP和cTnI的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3)经过6个月的随访,发现有18例患者发生MACE,MACE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MACE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cTnI、BNP及D-二聚体水平均与ACS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QRS时限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的诊断及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QRS时限变化对AMI后近期心功能不全的预测价值,并与脑型利钠肽(BNP)进行比较。方法入选120例初发AMI患者,72h内记录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等项目,按照Killip分级1、2、3、4将患者分为4组,均检测血浆BNP 浓度、常规心电图测定QRS时限。所有患者观察随访6周,6周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按照LVEF分为心衰组和正常组。结果QRS时限及BNP浓度在Killip分级1、2、3、4级各组中阶次升高,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NP浓度、QRS时限与AMI后急性期心功能Killip分级呈正相关(r分别为0.556,0.385);心衰组BNP、QRS时限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期BNP浓度、QRS时限与恢复期LVEF呈负相关(r分别为-0.577,-0.502);AMI后急性期BNP>596pg/mL及QRS时限>100ms是近期心衰的独立预测因素(BNP:OR=13.512,P=0.009;QRS时限:OR=4.696,P=0.055);QRS时限与BNP显著相关(r=0.752)。结论QRS时限可用于AMI后心功能不全的早期诊断及危险性评价,临床应用价值与BNP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清脑钠肽( BNP )、C反应蛋白( CRP )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心功能不全患者52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人4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给予心功能不全常规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NP、CRP 变化,并于治疗前后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测定两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 )和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前血清BNP、CRP 以及LVED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血清BNP、CRP 水平随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升高(P<0.05)。研究组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随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增加,LVEF逐渐降低( 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BNP、CRP 以及LVED显著降低,LVEF显著升高,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BNP、CRP以及LVED仍高于对照组, LVEF仍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清BNP 和CRP 水平显著升高,其水平可以反映患者心功能情况,对心功能不全临床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测定脑钠素(BNP)在评价梗死后心功能状态和近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测定BNP浓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功能Killip分级,并将患者分为LVEF≤40%组和LVEF〉40%组、Killip(Ⅰ-Ⅱ)组和Killip(Ⅲ-Ⅳ)组、死亡组和非死亡组,并进行BNP浓度比较。结果:LVEF≤40%组、Killip(Ⅲ-Ⅳ)组、死亡组BNP浓度显著高于LVEF〉40%组(P〈0.001)、Killip(Ⅰ-Ⅱ)组(P〈0.001)、非死亡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BNP浓度可以作为评价梗死后心功能状态和近期预后的敏感指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范文 《华中医学杂志》2006,30(5):433-434
目的 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高敏G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6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5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和42例健康对照者,放射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浆BNP,乳胶增强比浊法检测血浆hs-CRP。结果 AMI血浆BNP、hs—CRP显著高于不稳定心绞痛者和健康对照,AMI伴心功能Ⅲ、Ⅳ级者血浆BNP、hs—CRP显著高AMI伴心功能I、Ⅱ级者,不稳定心绞痛者血浆BNP、hs—CRP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结论血浆BNP、hs-CRP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早期预测AMI伴心力衰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心功能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与心功能关系。方法:测定健康志愿者40例(对照组)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9例的血清CRP浓度,同时以彩色多普勒检测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T%)。结果:AMI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中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心功能Killip分级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血清CRP水平与心功能Killip分级呈负相关(r=0.38,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与心功能Killip分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和脂蛋白a[Lp(a)]水平的变化,阐明其与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316例。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135例,双支病变组99例,三支病变组82例;根据Gensini评分分为4组,<38.63分组79例,38.63~56.25分组79例,56.26~83.00分组79例,>83.00分组79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心脏彩超和冠脉造影等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记录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分析血清NT-pro BNP和Lp(a)水平与AMI患者病变支数、Gensini评分及近期发生MACE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血清NT-pro BNP和Lp(a)水平预测AMI患者近期发生MACE的价值。结果:三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患者血清NT-pro BNP水平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1),三支病变组患者血清Lp(a)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AMI患者血清NT-pro BNP和Lp(a)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285,P<0.01;r=0.144,P=0.01),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156,P=0.006;r=0.164,P=0.003)。随访期间发生MACE患者血清NT-pro BNP和Lp(a)水平明显高于无MACE患者(P<0.05)。ROC曲线显示,同时检测血清NT-pro BNP和Lp(a)水平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47(95% CI:0.679~0.814)。结论:血清NT-pro BNP和Lp(a)水平与AMI行急诊PCI治疗患者的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同时检测NT-pro BNP和Lp(a)水平对AMI行急诊PCI治疗患者近期发生MACE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B型利钠肽(BNP)水平与AMI患者早期心功能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008年1月至12月住院的AMI患者80例按心功能分为KillipⅠ级组、KillipⅡ级组及KillipⅢ、Ⅳ级组,按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分为单支组、多支组,选择同期住院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入院后48h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BNP浓度。结果 AMI各级心功能患者BNP浓度均高于对照组,且随Killip级别的升高,BNP浓度呈递增,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MI冠状动脉病变单支组及多支组BN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多支组BNP浓度明显高于单支组(P〈0.01)。结论 AMI患者血清BNP水平与患者早期心功能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水平与心功能、QTc间期的关系。方法 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Killip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I级32例,Ⅱ级26例,Ⅲ级18例,Ⅳ级12例。根据LVEF水平分为≥50%,41%~49%,≤40%三组,并进行随访,分为发生心血管事件及未发生心血管事件两组,分别检测各组BNP、QT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AMI患者血清BNP水平逐渐升高,随着LVEF的降低,AMI患者血清BNP水平逐渐升高,QTc间期逐渐延长,且BNP水平与QTc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随访6~12个月,其中发生心血管事件28例,未发生心血管事件60例,发生心血管事件的AMI患者血清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AMI患者的BNP水平,而QTc间期长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AMI患者的QTc间期(P<0.05)。结论 AMI患者血清BNP水平与QTc呈正相关。通过检测血浆BNP浓度可作为AMI疾病病情监测的一个快速、简便、有效的检验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功能不全的关系。方法:选择AMI患者48例(AMⅠ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20例(UA组)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CRP,AMI组检测入院后第1、3、7天的CRP(第1、3、7天的CRP对应CRP1、CRP3、CRP7),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各检测1次CRP。根据临床症状体征(Killip分级)和1周后心脏超声心动图评价AMI后心功能状态,以Killip分级将AMI患者分为两个亚组(KillipⅠ级组即心功能正常组和Killip〉Ⅰ级组即心功能不全组)。结果:血清CRP在冠心病各组均升高,AMI后不同时间的CRP1、CRP3、CRP7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CRP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MI组CRP1、CRP3、CRP7升高(3次总体有差异,P〈0.05),分别以CRP3最高,达峰值。AMI后心功能不全组CRP1、CRP3、CRP7高于AMI后心功能正常组(P〈0.01、P〈0.01、P〈0.05分别对应CRP1、CRP3、CRP7)。结论:冠心病发生、发展有炎症反应的参与,观察CRP水平对于AMI后病情监测和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心功能分级的全身性感染患者B型尿钠肽原(BNP)水平,并利用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心室结构、血流动力学及心脏功能,阐明全身性感染患者心力衰竭(心衰)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全身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心衰分为心衰组(n=35)和非心衰组(n=79),检测所有患者血浆BNP水平;利用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采用Killip分级法对所有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并与血浆BNP水平和LVEF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采用BNP水平检测、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和BNP水平检测联合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全身性感染并发心衰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心衰组患者血浆BNP水平和LVIDD值均明显高于非心衰组(t=8.985,P=0.039;t=11.459,P=0.028),LVEF值明显低于非心衰组(t=9.852,P=0.031);全身性感染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与血浆BNP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90,P<0.05),与LVEF值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785,P<0.05);BNP检测联合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全身性感染并发心衰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单独BNP水平检测联和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P<0.05)。结论:经胸壁超声心动图联合BNP水平检测可明显提高诊断全身性感染并发心衰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尿酸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的近期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33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心力衰竭将患者分为心力衰竭组(左心力衰竭)(n=119)与非心力衰竭组(n=211),根据Killip分级将心力衰竭组患者分为Ⅱ级(n=99)、Ⅲ级(n=10)、Ⅳ级(n=10),检测两组入院时尿酸、D-dime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利尿肽(BNP)、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左心房内径(LA)、心室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心室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E/A)水平,并比较心力衰竭组不同Killip分级尿酸、D-dimer、LVEF、BNP、LV、LA、E/A水平,分析尿酸、D-dimer水平与Killip分级及LVEF的相关性,评估联合尿酸、D-dimer检测对AMI后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随访两组室壁瘤、室速、死亡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心力衰竭组尿酸、D-dimer、BNP、LV、LA高于非心力衰竭组,LVEF、E/A低于非心力衰竭组(均P<0.05);不同Killip分级尿酸、D-dimer、BNP水平Ⅳ级患者显著高于Ⅱ级、Ⅲ级,LVEF低于Ⅱ级、Ⅲ级(均P<0.05);尿酸、D-dimer水平与Killip分级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均P<0.05);联合检测尿酸、D-dimer对AMI后心力衰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4%、89.4%;心力衰竭组室壁瘤、死亡发生率高于非心力衰竭组(均P<0.05)。结论:尿酸、D-dimer水平联合检测能够预测AMI后心力衰竭风险,预测患者预后,敏感性、特异性高,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结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力衰竭(HF)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8例初发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入院时LVEF和血清sST2水平,并随访12个月,根据是否发生HF分为HF组(23例)和非HF组(105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体质指数、心率、吸烟史、治疗方法、用药情况、血常规、病变支数、LVEF和血清sST2水平等,并分析影响AMI后HF的危险因素及LVEF、sST2联合检测对AMI后HF的预测价值。结果 HF组病变支数、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sST2水平均高于非HF组,LVEF低于非HF组(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支数、NT-proBNP、sST2、LVEF是AMI后发生HF的独立预测因素(P <0. 05); sST2联合LVEF预测AMI后HF的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sST2、LVEF单独检测; sST2以45 pg/m L为临界值,sST2≥45 pg/m L组HF发生的风险大于sST2 <45 pg/m L组(P <0. 05); LVEF以50%为临界值,LVEF≥50%组HF发生的风险大于LVEF <50%组(P <0. 05)。结论 HF患者血清sST2水平明显升高,可能是AMI后发生HF的独立预测因素,结合LVEF检查可提高对AMI后发生HF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董永政 《中国医药导刊》2016,18(10):988-989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B型脑钠肽(BNP)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的预测。方法:选取入住本院的77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并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3个月后,再次检测BNP浓度及心脏超声检查,记录患者死亡情况。结果:按照Killip分级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4组,4组患者急性期血浆BNP水平逐级升高,差异显著P<0.05),且BNP水平与Killip分级呈正相关(r=0.937,P<0.01);患者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916,P<0.01);观察期间共死亡10例,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的BNP,死亡组患者急性期的血浆BNP、Killip分级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死亡组LVEF显著低于存活组(P<0.01)。结论:血浆B型脑钠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