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地震等级高、破坏力强、伤亡人数多,不仅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还直接威胁着幸存者的心身健康.地震后国家卫生部及时调派各省医疗队进行医疗援助外,还调动心理干预医疗队对灾民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充分体现了对灾区心理卫生的重视.浙江省心理干预医疗队在灾后的第2天即出发赶赴重灾区平武县,在灾后的第1周对重灾区南坝镇安置点的遇难者家属进行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为确定目标人群中的重点人群制定科学合理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杜霞  王路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4):62-63,69
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包括:分析地震受害者人群,精心准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介入,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措施、步骤、注意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旨在为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支持,为灾后心理重建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根据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主要特点,结合以往我国地震灾后群体心理及心理干预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对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思考:(1)灾区现场的心理干预活动不同于在心理咨询室进行的咨询;(2)灾区现场的心理干预有特定要求,并非所有的心理干预者都适合在灾区现场进行心理干预工作;(3)灾区心理干预工作者应以团队形式开展工作;(4)应做好对灾区心理干预工作者的援助;(5)心理援助工作者应避免预设立场后开展工作;(6)心理学专业工作者要引导整个社会科学地对待受灾群众,防止其被"爱心"所伤;(7)应加强对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工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灾民心理应激性病理反应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为有效采取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心理应激反应筛查量表SRQ-20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等问卷凋查288名汶川地震灾民在地震发生30天左右心理应激性病理反应的发生率及其造成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危险因素。结果 汶川地震发生30天左右,50.2%灾民有明显的心理问题;与年龄、接触程度、受伤程度、人格和消极沉思等因素有关。结论 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初期,创伤后心理应激性病理反应的危机干预中应把重点放在焦虑障碍的干预,个别进行重点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提高灾民心理应激能力,达到预防和减轻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沈振明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1):2569-2570
目的:探讨灾后心理救助的伦理问题,以便更好的开展灾后心理干预和心理救助工作。方法:对汶川地震心理救助过程所遇到的伦理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现无论从组织管理,还是从人员资质、干预策略等确实存在一定的伦理问题。结论:所以应该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如成立临时伦理委员会等,对心理救助工作有整体的部署和督导。  相似文献   

6.
常云丽 《中外医疗》2009,28(31):141-141
通过采取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解除震后心理危机,使灾民身心健康,早日投身于家园重建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四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对亲历地震的220例住院及门诊患者进行访谈式干预,并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忧郁自评量表SDS测试比较。结果:经过干预的群体在地震发生后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改善,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得分均有所下降,SAS(焦虑无助情绪)、SDS(悲观哀伤情绪)等指标明显好转。结论:四川地震灾后进行心理干预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突发灾害事件对孤寡老人心理状况的影响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突发灾害事件对特殊群体心理状况的影响及护理对策。方法:对安置在我院的60例地震灾区孤寡老人进行调查,用SCL-90(90项症状清单)、SAS(焦虑自评量表)、SOS(抑郁自评量表)在心理干预前、干预后4、8周进行评定。结果:地震对每位安置对象都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经过8周的心理干预后,老人的心理和行为方面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积极开展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是有效的,而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灾后2个月至2年间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以便有针对性的制定干预措施。方法使用SCL-90量表和防御方式问卷量表,在汶川地震后2、8、24个月分别对震中汶川县城威州小学53名教师进行调查,同时对调查结果中老师分别采用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等进行心理干预。结果 2个月时39.6%的教师表现为明显心理障碍,18.9%的教师有严重心理障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排序分别为强迫、抑郁、躯体化、人际关系、睡眠等。通过心理干预,灾后8个月,有心理问题的教师比例为20.8%,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教师的比例为11.3%,2年后调查显示教师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8.9%,严重心理问题比例为16.9%。结论地震后2个月,灾区教师有明显的心理问题,灾后8个月,经过心理危机干预后,心理问题发生率显著降低,显示心理干预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在灾后2年的调查显示有心理问题的教师改善不明显,提示远期干预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0.
高福美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6):3609-3610
目的:探讨地震灾后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干预作用。方法:调查54例住院病人的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干预。结果: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可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结论:心理护理在突发灾害事件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灾后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制定恰当的干预措施。方法使用SCL-90量表和防御方式问卷量表,在汶川地震后60d震中汶川县城威州小学53例教师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中教师分别采用团体辅导、个别辅导方式进行心理干预。结果 39.6%的教师表现为明显心理障碍,18.9%的教师有严重心理障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排序分别为强迫、抑郁、躯体化、人际关系、睡眠等。通过心理干预半年后,有心理问题的教师比例为20.8%,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教师比例为11.3%,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排序分别为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躯体化等,缓解程度最高的是躯体化、睡眠、强迫因子。结论地震后2个月灾区教师有明显的心理问题,灾后8个月,经过心理危机干预后,心理问题发生率显著降低,显示心理干预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广东省灾后心理干预学科发展水平。方法通过文献计量法,采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检索出近10年(2004—2013年)全国和广东省有关灾后心理干预文献量分别为15112篇和652篇。结果近10年(2004—2013年)广东省有关灾后心理干预的文献占全国的4.31%。文献量排居全国文献量第8位,与其他省市(四川、北京、重庆)差距较大。结论我省医务人员对灾后心理干预重视,在对灾后进行心理援助工作时发现心理援助需求量非常巨大,但面临能够提供的灾后心理干预专业人员相对匮乏、灾后心理援助者缺少专业培训、心理援助队伍缺少统一管理、心理援助行动缺乏长期系统的干预规划、灾后心理干预技术大多直接引自国外、缺乏自主形成的心理危机评估和干预技术和工具等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影响灾后心理重建的重要因素,更凸显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服务进行长期规划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建议尽快开展系统的危机干预研究,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服务进行长期规划,并逐步建立我国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的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人性化护理在地震伤员心理救治中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阳  朱世琼 《当代医学》2010,16(1):97-98
目的通过对临床上本院收治的六百多名地震伤员实施人性化护理,使地震伤员的心理及生理创伤减少到最低限度,心理问题有所缓解,情绪得到有效释放,逐步恢复自理能力和正常生活。方法对本院从五月到一月收治的六百多名地震伤员进行人性化护理,并进行一系列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和心理护理,通过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评估实施后病人的心理变化。结果笔者认为灾后及时、有效地进行人性化护理及心理干预有助于促进伤员灾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康复,增强了他们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14.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作者随抗震心理救助队到达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和南河体育中心两个临时灾民安置点,采用指导式干预,点面结合,对处于创伤后急性应激期的灾民实施心理危机干预。认为:灾难性心理危机干预,应在灾民创伤后急性应激期及时介入;坚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危机干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重视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1):97-97
新华网:“灾后青少年心理援助计划”5月15日启动,开通网络专题介绍灾后心理自助常识,邀请著名心理危机干预专家进行了网络访谈并提供网络咨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覆盖海南省各市、县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服务机构,制定灾后相关心理救援预案,协助政府完善灾后应急系统,并在实际工作中检验危机干预的效果。方法: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培训心理咨询师,并以心理咨询师为核心,成立危机快速反应专家服务组,使用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方法,为受灾者提供一般社会救援不能解决的紧急心理救护和进一步的心理援助。结合心理评估的工具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较成功地建立了一个覆盖海南省各市、县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服务机构,并在2010海南特大水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灾区1296名受灾群众焦虑与抑郁的发生率分别由干预前的60.9%和29.6%下降到干预后的45.9%和22.8%。结论: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在灾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机构的软硬件建设比较薄弱、危机干预的经验还非常欠缺、危机干预的组织工作尚需完善等。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灾后26例急性应激反应心理危机干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大地震后,作者对绵阳安置点内来自北川县的26例灾民采用聆听观察、访谈、当事人自诉等方法收集资料,发现17例都有痛失亲人的遭遇;正常心理反应4例,神经衰弱反应2例,恐惧反应8例,抑郁反应9例,精神病反应3例.对评断为精神病反应的3例进行了及时的转介.同时发现:社会支持系统与个体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影响问题的形成和发展.采用支持性陪伴、积极宣泄、(交互式)放松、理性情绪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等短期治疗策略有效.作者认为灾后急性心理危机干预后续干预的长期性必须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建立统筹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灾后心理干预工作系统和运行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灾难后的心理应激与健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孙萍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8):141-142
通过对重庆万州区铁峰镇山体滑坡事件1200名幸存者心理应激状况的调查,阐明心理应激水平与健康的关系,进而说明建立灾难与危机心理卫生服务系统及心理干预对减轻灾后心理应激反应、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地震灾后心理重建对什邡青少年心理恢复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什邡某中学初中二年级23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该市2008年运用相同问卷调查的98名学生所采集的结果进行前后对比分析.结果震后4年什邡青少年PTSD症状轻度和中重度异常的人数低于地震近期(P<0.05),20个比较条目中除了条目6(烦躁不安)和14(易激惹,好发脾气)的平均分值高于地震近期,其余18个条目震后4年的平均分值均低于地震近期,9个条目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地震灾后青少年心理问题恢复良好,针对地震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焦虑情绪普遍存在,所以仍需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20.
据了解,近日,青海玉树地震灾区“震后心理援助工作站”挂牌。这个工作站将建在玉树灾区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扎西科赛马场,将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和抚慰,治愈灾后心理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