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的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中凝血因子的生物活性及血浆蛋白含量变化。方法随机抽取30份新鲜冰冻血浆,置于37℃水浴融化,在超净工作台内留取过滤前后血浆样本各2ml,使用Sysmex15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因子Ⅶ(FⅦ:C)、凝血因子Ⅷ(FⅧ:C)、凝血因子Ⅸ(FⅨ:C)水平;用BECKMAN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TP、ALB进行检测。结果过滤前后的新鲜冰冻血浆TT、Fbg、FⅦ、FⅨ、TP、ALB水平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PTT、PT、FⅧ过滤后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仍在参考值范围内。结论过滤前后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差异变化及血浆蛋白的含量在参考值范围内,适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深静脉血栓患者溶栓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深静脉血栓(DVT)患者溶栓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凝血、纤溶活性改变与DVT患者溶栓后高血栓复发率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55例DVT患者溶栓前后血浆标本的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活性抑制剂-1抗原性(PAI:Ag)、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Ag)、VIII促凝活性(Ⅷ:c);35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AT:A、PLG:A、t-PA:Ag在溶栓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升高(P〈0.05或P〈0.01),其中AT:A、PLG:A仍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t-PA:Ag无显著性差异(P〉0.05);PAI:A、D-D、VIII:C、vWF、TM:Ag在溶栓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下降(P〈0.05或P〈0.01),其中PAl:A、D-D、VIII:C、vWF、TM:Ag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痊愈组AT:A、PLG:A、TM:Ag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D-D下降幅度最大。结论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可反映患者疗效,凝血系统机能紊乱、纤溶-抗纤溶系统失衡与DVT患者溶栓后血栓的复发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凝血因子Ⅷ(FⅧ)由vWF和FⅧ:C组成。FⅧ:C的合成部位至今尚未确认。本文检测了16~22周胎龄胎儿肝、脾、肾及肾小球组织中Ⅷ:C活性及vWF:Ag含量后,发现肾中Ⅷ:C活性较高(1.679±1.588 U/ml),尤其是肾小球中高达46.313±40.651U/ml,脾中次之(0.372±0.462 U/ml),肝中最低(0.021±0.029U/ml)。将3种组织细胞培养后,发现仍以肾中Ⅷ:C活性最高。由此提示,肾可能是Ⅷ:C的合成部位。同时检测三器官中vWF:Ag,发现含量极微。这些组织中Ⅷ:C与vWF的关系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验证离心力对凝血因子FⅧ(FⅧ)活性和凝血因子FⅨ(FⅨ)活性检测的影响。方法 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室温700 g、1500 g、396 g和4℃1000 g、1500 g离心15 min以及4℃2700 g离心10 min,不同离心力条件下即刻和冷冻后48 h FⅧ和FⅨ的活性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6种不同离心方法得到的血浆,不管是立即检测还是冻存后检测,FⅧ和FⅨ的活性水平在不同离心力条件下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离心力条件下冷冻后FⅧ活性水平跟即刻检测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离心条件下FⅨ活性在即刻和冷冻后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从离心机类型、离心力转速到离心时间和离心温度多方面分析,在一定离心力范围内不同离心力对FⅧ活性和FⅨ活性检测的影响不大,冻融会影响凝血因子Ⅷ活性水平检测,凝血因子Ⅸ活性检测不受冻融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者新鲜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保证临床用血浆和原料血浆的质量。方法:应用国际通用的一期法检测ABO不同血型的无偿献血者新鲜血浆中的FⅧ:C、FⅨ:C、FⅪ:C浓度;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新鲜血浆中的vWF、FⅧ:CAg的浓度。结果:无偿献血者新鲜血浆中的FⅧ:C、FⅧ:C、FⅪ:C浓度分别为119.6%±31.6%、98.6%±29.2%、102.6%±26.6%,vWF和FⅧ:CAg的浓度分别为85.8%±6.5%和86.3%±9.8%。结论:AB型无偿献血者血浆中FⅧ:C、FⅨ:C和FⅪ:C浓度显著高于其他血型的无偿献血者,是制备凝血因子制剂的首选原料血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微血管视网膜病变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A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糖尿病无微血管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组53例,糖尿病微血管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组47例,设健康人群对照组50例。所有人群入院或体检时即采集静脉血,进行vWF:Ag、AT:A检测。结果 2型糖尿病无微血管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组患者血浆vWF:Ag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2型糖尿病微血管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组患者血浆vWF:Ag含量与2型糖尿病无微血管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2型糖尿病微血管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组中背景性病变和增殖性病变患者血浆vWF:Ag含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型糖尿病无微血管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组患者血浆AT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型糖尿病微血管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组患者血浆AT活性与2型糖尿病无微血管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2型糖尿病微血管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组中背景性病变和增殖性病变患者血浆AT活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vWF:Ag、AT:A的变化与糖尿病微血管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监测其水平与活性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治疗和预防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多种凝血因子(F)活性变化;与D二聚体(DD)比较,探讨各指标对VTE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VTE患者110例,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75例和肺血栓栓塞症(PTE)35例;对照组116例。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因子FⅠ、FⅡ、FⅢ、FⅤ、FⅦ、FⅧ、FⅨ、FⅪ、FⅫ活性和DD。结果(1)VTE组FⅤ:Ac、FⅧ:Ac、FⅨ:Ac、Fbg和DD含量均较对照组增高,FⅫ:Ac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TE组FⅡ:Ac、FⅦ:Ac、FⅪ:Ac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TE主要危险因素为FⅨ:Ac、Fbg和DD,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用ROC曲线分析FⅨ:Ac、Fbg和DD对VTE早期诊断的价值,其AUC分别为FⅨ:Ac(0.75)、Fbg(0.797)和D-dimer(0.788)。结论多种凝血因子活性异常增高在VT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与VTE发生有显著关联性。FⅨ:Ac、Fbg和D-Dimer水平增高是VTE血栓形成的可能危险因素。根据ROC曲线分析,Fbg对VTE早期诊断价值最大,DD次之,其次为为FⅨ:Ac。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反复输注血液制品对血友病抗体及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在某院反复接受血液制品(FⅧ制品或FⅨ制品)替代治疗的血友病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记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初始输注FⅧ制品或FⅨ制品治疗的血友病患者40例为对照组,FⅧ活性(FⅧ:C)、Ⅸ活性(FⅨ:C)采取一期法检测,FⅧ抗体(FⅧ:Ab)、FⅪ抗体(FⅨ:Ab)采取Bethesda法检测.结果 研究组HA 36例,FⅧ抗体滴度(3.41±1.72) Bu/ml,阳性率16.67%,Hb 9例,FⅨ滴度(2.67±1.53) Bu/ml,阳性率11.11%,抗体高、中、低分型依次为l例、4例和40例;对照组HA 32例,FⅧ抗体滴度(1.02±0.84) Bu/ml,阳性率6.25%,Hb 8例,FⅨ滴度(0.79 ±0.69) Bu/ml,阳性率0%;两组在FⅧ抗体滴度及总抗体阳性率、FⅧ抗体滴度对比差异上均显著(P<0.05).结论 反复输注FⅧ制品或FⅨ制品行血液替代,与血友病患者凝血因子抗体产生有直接的关系,这会降低凝血因子活性,不利于血友病的出血治疗.  相似文献   

9.
部分凝血分子标志物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微血管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99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47例.搪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组52例,入院时即采集静脉血,进行vWF:Ag、P—selectin、AT-Ⅲ:A检测,并设32例正常对照、:结果:(1)2型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患者血浆vWF:Ag含量、P—selectin活性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1),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组患者血浆vWF:Ag含量、P—selectin活性较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及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O.01)。(212型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患者血浆AT—Ⅲ活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组患者血浆AT—Ⅲ活性较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及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vWF:Ag、P—selectin、AT—Ⅲ:A的异常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观察其变化对糟尿病做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丽  李岚 《中外医疗》2012,31(32):17+19-17,19
目的分析比较血小板冰冻前后凝血因子变化。方法测定并分别比较30份新鲜血浆的凝血因子FⅦ、FⅧ、FⅨ及凝血4项指标PT、AFIT、TF、FIB冰冻前与冰冻1d、7d后的变化。结果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凝血4项指标APTT、PT、TF、FIB冰冻前与冰冻后1d、7d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因子FⅦ、FⅧ的活性水平冰冻后1d、7d均较冰冻前低(P〈0.05),且随时间的延长活性水平降低;FIX的活性水平冰冻后1d与冰冻前比较,差异地统计学意义(P〉0.05),冰冻后7d较均较冰冻前低(P〈0.05);FⅡ、FⅤ、FⅩ冰冻后1d与7d较冰冻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冰冻后会导致凝血因子FⅦ、FⅧ、FⅨ活性降低,且随着冰冻时间的延长活性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血浆中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住院确诊的肺癌患者90例(肺癌组),健康志愿者90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肺癌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血浆中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人P-选择素和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含量;采用ACLTOP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全套指标,其中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lrr)、纤维蛋白原(FIB)的血浆含量采用凝固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抗凝血酶Ⅲ(AT-Ⅲ)的测定采用底物发光法。结果肺癌组血浆vWF、P-选择素、TAT、D-二聚体、FIB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AT-Ⅲ、AFFr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或缩短(P〈0.05),而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肺癌患者的血浆vwF、P-选择素、TAT、FIB、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Ⅲ期及I+Ⅱ期肺癌患者(P〈0.05)。Ⅳ期肺癌患者的血浆胛及APTr均较Ⅲ期及I+Ⅱ期肺癌患者明显缩短(P〈0.05),且Ⅳ期肺癌患者的AT-Ⅲ活性也较Ⅲ期及I+Ⅱ期明显降低(P〈0.05)。结论肺癌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且AT—Ⅲ、vWF、D-二聚体、FIB、TAT、P-选择素以及APTT是早期诊断血栓前状态的可靠标志物,其中以vWF、TAT、P-选择素以及D-二聚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凝物质及纤溶抑制物质在血友病中的改变及其在血友病出血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对近期未治疗的血友病患者65例(A型54例,B型11例),58例(A型48例,B型10例)及20例(A型15例,B型5例)以ELISA法检测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蛋白C(PC)、游离蛋白S(FPS),以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抗凝血酶(AT)以及以生色法检测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TAFIa)。其中TFPI、PC、FPS、AT正常健康对照20例,TAFIa正常健康对照组15例。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用t检验。以实验结果为依据对血友病出血机制中抗凝物质及纤溶抑制物质的作用进行探讨。结果血友病患者与正常健康对照血浆抗凝物质及纤溶抑制物质TFPI、PC、FPS、AT及TAFIa值分别为:TFPI96.90±24.06ng/mlvs85.17±12.62ng/ml,P0.05;PC5.02±1.37μg/mlvs5.34±0.86μg/ml,P0.05;FPS8.99±3.44μg/mlvs9.17±2.32μg/ml,P0.05;AT308.27±64.68μg/mlvs236.85±21.73μg/ml,P0.05;TAFIa86.00±15.67%vs107.00±9.63%,P0.001。结果显示血友病患者血浆TFPI、A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血浆TAFI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01。结论导致血友病出血的凝血酶生成障碍不仅由于FⅧ或FⅨ缺乏,而且与血浆TFPI及AT水平升高,凝血酶生成负调节增强密切相关。提示以抑制TFPI或AT为靶点,有可能为制止血友病出血开辟新途径。血友病患者血浆TAFIa水平降低,下调纤溶机制减弱导致血友病纤溶活性增强,表明抗纤溶措施是血友病治疗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凝血-纤溶功能变化探讨老年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2例老年肿瘤患者和20例良性疾病患者分为肿瘤组和非肿瘤,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中vWF:Ag,FⅧ:C、AT-Ⅲ、D-Dimer的水平。结果老年肿瘤患者的vWF:Ag、FⅧ:C、D-Dimer水平比非肿瘤患者和正常人明显增高(P&lt;0.01),AT-Ⅲ水平比非肿瘤患者和正常人降低(P&lt;0.05);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1.87%。结论老年肿瘤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非肿瘤者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以病毒灭活血浆为原料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含量和活性进行检测,分析其可行性,并为进一步提高输血安全提供依据。方法:联袋常规采集血液100袋(400mL/袋),分离出血浆(200mL/袋)后每袋平均分为两袋,分别作为对照组新鲜冰冻血浆和实验组病毒灭活血浆。两组血浆制备后分别提取冷沉淀凝血因子速冻保存备用,测定其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病毒灭活血浆)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ⅤⅡ、ⅤⅢ、ⅠX、X低于对照组(新鲜冰冻血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纤维蛋白原(Fg)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血浆球蛋白(G)低于对照组、A/G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蛋白(TP)、白蛋白(ALB)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病毒灭活技术对血液中的有效成分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除凝血因子FⅧ和FⅨ以外(小于70%),其余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血栓前状态实验室诊断指标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心、脑血管损伤前血栓前状态实验室检测指标 ,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此类危害生命的疾病寻找实验依据。方法 选择 60例心绞痛、冠心病、脑血管病变患者 ,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vWF、P 选择素 (GMP 1 40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纤溶酶 -抗纤溶酶复合物 (PAP)、D D二聚体 (D Dimer)、血栓前体蛋白 (TpP)、同型半胱氨酸 (tHcy) ,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 (Fg)。 结果 vWF、GMP 1 40、t PA、PAI、TAT、TpP、tHcy均显著高于对组照 (P <0 0 0 1 )。TpP、tHcy异常升高的患者更易发展成为心肌梗死和脑梗死。各检测指标之间也有差异 ,TpP和tHcy两指标与其他指标相比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PT、APTT在心、脑血栓形成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结论 vWF、t PA、PAI、GMP 1 40、TAT、PAP、D Dimer、Fg、TpP、tHcy均可以作为心、脑血管疾病血栓前状态的诊断指标。TpP、tHcy在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高于其他项 ,在判断血栓前状态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肿瘤负荷量的恶性实体瘤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91例恶性实体肿瘤患者按肿瘤的大小分为无负荷组(110例)、轻负荷组(59例)、中负荷组(111例)、重负荷组(111例),以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中Fbg,FⅧ:C、AT、D—Dimer及PLG的水平。结果肿瘤患者的Fbg、FⅧ:C、D—Dimer水平比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且随肿瘤负荷的增大而升高(P〈0.01);重负荷组AT水平比无、轻、中负荷组和正常组降低(P〈0.05),无、轻、中负荷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LG水平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Fbg、FⅧ:C、D—Dimer、AT水平的异常程度与肿瘤的病情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指标;根治术后患者机体的高凝状态可能是日后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杨学敏  张润玲 《医学争鸣》2005,26(18):1691-1694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TpP)、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在早期诊断血栓前状态中的价值. 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0例患者及20 例正常人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D-D二聚体(D-Dimer)、血栓前体蛋白(TpP)、t-Hcy含量. 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分析各项指标在诊断血栓前状态时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并进行比较. 结果:① 60例患者血浆中vWF,GMP-140, t-PA, PAI, TAT, TpP, t-Hcy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01);TpP, Hcy异常升高患者通过跟踪随访更易发展成为心肌梗死(AMI)、脑梗死. ② TpP, t-Hcy与其他指标相比,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③ PT, APTT在心、脑血栓形成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 结论:vWF, t-PA, PAI, GMP-140, TAT, PAP, D-Dimer, Fg, TpP, t-Hcy均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心、脑血管血栓形成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而TpP, t-Hcy灵敏度、特异性高于其他各项,在早期判断血栓前状态时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首次化疗前的凝血指标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检测89例首次化疗前的老年肺癌患者(肺癌组)和3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等,并结合患者的病理类型(鳞状细胞癌、腺癌、腺鳞癌、大细胞癌、小细胞癌及其他)、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TNM分期(0期、Ⅰ期、Ⅱ期、Ⅲ期及Ⅳ期)及淋巴结转移(N0、N1及N2)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老年肺癌患者血浆FIB、D—D及PLT水平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APTT与PT水平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鳞状细胞癌及大细胞癌患者的FIB、APTT、PT、D-D优于腺鳞癌、腺癌与小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肿瘤分化程度患者的FIB、APTT、PT、D—D均优于低分化程度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与Ⅲ、Ⅳ期之间FIB、APTT、PT、D—D及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优于Ⅲ、Ⅳ期;N0、N1、N2期两两之间FIB、PT、APTT、D—D及PL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与淋巴结转移具有负相关性(P〈0.05),FIB、D-D及PLT与淋巴结转移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肺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与肺癌的病理类型、恶性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系,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也可能是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及转移的信号;肺癌患者极易发生血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