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良性阵发性变位性眩晕(BPPV)经颗粒复位治疗成功后残留头晕症状的特点,并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86例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在颗粒复位治疗成功后对患者随访3个月,观察残留头晕症状的特点和持续时间,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486例患者中,男性167例(34.4%),女性319例(65.6%),平均年龄(56.9±12.9)岁,平均病程(9.1±8.4)d。其中,281例(57.8%)患者在颗粒复位成功后残留头晕症状,平均持续时间为(27.27±23.32)d(2~90 d)。女性、病程长及复位次数≥3次者易残留头晕症状。结论 尽早及有效的颗粒复位治疗可减少残留头晕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胡进  傅伟达  尤克  陆霞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0):1694-1696
目的 本研究通过收集继发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和原发性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者之间的残余头晕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眩晕障碍量表(DHI)分数的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继发性良性发作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治疗。 方法 收集2012年5月—2015年12月在嘉兴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确诊为BPPV并行耳石复位术成功复位的196名患者,根据BPPV的病因,将患者分为继发性BPPV组(73例)和原发性BPPV组(123例),比较2组之间的性别、年龄、复位前病程、残余头晕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DHI分数。 结果 性别、复位前病程和年龄在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BPPV组相比原发性BPPV组的残余头晕症状发生率更高(65.75% vs.49.59%,P<0.05),继发性BPPV组比原发性BPPV组有更长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11.54±4.15) d vs.(9.21±4.54) d,P<0.05],且继发性BPPV组相比原发性BPPV组的DHI分数更高(18.44±6.67 vs.14.79±6.00,P<0.05)。 结论 继发性BPPV组较原发性BPPV组残余头晕的发生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且DHI分数更高,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更重视继发性BPPV患者的治疗,尽早干预残余头晕症状,改善BPPV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发生率和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109例复位成功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所有患者一直随访到头晕完全缓解。分析其残余头晕的特点和相关的临床因素。结果109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67例,平均(52.0±10.2)岁,61(54%)例有复位后残余头晕。残余头晕有2类:持续的头昏目眩和发生在头部运动、站立或行走时的短暂头晕不稳感。头晕持续(9.2±10.5)d,3个月随访期内多数患者残余头晕在20d内消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8,95%CI(1.002~1.095)]和复位前眩晕持续的时间[OR=1.200,95%CI(1.025~1.405)]是残余头晕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受累侧、病变半规管、眩晕持续时间、治疗前眩晕发作次数、复位次数、BPPV的病因以及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人口特征和临床参数与结局无明显相关。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发生率高。未经特殊治疗3个月内都能自行缓解。早期成功复位能降低残余头晕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周旭游  罗满  曲娟  胡进 《浙江医学》2022,44(5):488-492
目的分析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嘉兴市第一医院的BPPV患者275例,其中原发性BPPV组209例,继发性BPPV组66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分析继发性BPPV的影响因素。将继发性BPPV分为有残余头晕亚组和无残余头晕亚组,比较两亚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继发性BPPV组复位前时间长于原发性BPPV组[(8.68±5.45)d比(6.86±3.56)d],残余头晕发生率高于原发性BPPV组(77.3%比23.9%),首次复位成功率低于原发性BPPV组(51.5%比9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残余头晕和首次复位成功率是继发性BPPV的影响因素(P<0.05)。无残余头晕亚组的首次复位成功率高于有残余头晕亚组(86.7%比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继发性BPPV残余头晕症状的发生率高且首次复位成功率低,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4):69-73
目的 研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后不同残余症状的发生率,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确诊为BPPV的患者172例,收集临床资料,统计残余头晕、走路不稳、颈部不适发生率,并针对不同残余症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172例患者复位成功后出现残余症状者84例,残余症状发生率48.84%(84/172),其中残余头晕发生率57.14%(48/84)、走路不稳发生率60.71%(51/84)、颈部不适发生率29.76%(25/8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复位次数、焦虑状态是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病程、复位次数、焦虑状态是BPPV复位后残余走路不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病程、复位次数是BPPV复位后残余颈部不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BPPV复位后存在头晕、走路不稳和颈部不适三个主要残余症状,残余头晕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复位次数和焦虑状态,走路不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程、复位次数和焦虑状态,残余颈部不适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程、复位次数,这为早期针对性识别各残余症状提供帮助,有助于临床针对性治疗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耳石症手法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的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2月—2015年2月石景山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198例耳石症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经手法复位治疗后,部分患者痊愈,部分患者残留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症状,随访3个月,观察残余症状特点、持续时间,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198例患者中,男78例(39.4%),女120例(60.6%),平均年龄(59.2±11.5)岁,病程3小时~10年,中位数4.8天。其中121例(61.2%)患者有后遗症状,如头部昏沉感、紧箍感、走路不稳,持续数天至数月。其中,155例患者完成随访3个月,残余头晕组平均年龄大于无头晕组,在残余头晕组中,女性多于男性。对残余头晕患者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前病程长短是残余头晕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76,95%,CI 1.532~5.331,P=0.000);结论耳石症手法复位后一半以上患者均可遗留头晕、头部昏沉感、紧箍感、走路不稳感,多在1~2个月左右逐渐改善,治疗前病程长短是治疗后残余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眩晕专病门诊或神经内科住院BPPV患者共290例,采用随机模块生成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联合手法复位组,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法复位,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残余头晕症状发生率,随访其1年内BPPV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眩晕的总有效率为96.6%,高于对照组的9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眩晕残障程度评分为(4.80±1.83)分、残余头晕发生率为20.0%、BPPV复发率为6.9%,对照组分别为(8.45±2.30)分、49.7%、20.7%,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联合常规手法复位治疗BPPV,其有效率虽与常规手法复位比较无差异,但其眩晕残障程度、BPPV残留头晕、复发率较单纯手法复位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耳石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并探讨患者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对残余症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至12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收治的BPPV患者274例,均采用耳石复位方法治疗。根据复位治疗成功后第3天有无残余头晕症状,患者分为残余症状组107例和无残余症状组167例。分析患者残余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耳石复位治疗前后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和oVEMP各项参数。结果BPPV病程及发病月份为患者残余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耳石复位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半个月时,两组患者DH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位治疗1个月后,残余症状组DHI评分低于无残余症状组(P<0.05),oVEMP患侧的振幅比健侧增高(P<0.05)。结论耳石复位治疗后部分BPPV患者会有残余症状,残余症状可能与病程、发病月份、复位次数、是否合并内科疾病等因素有关,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干预。患者oVEMP的耳间振幅增高与残余症状有关,临床或可把oVEMP检测作为残余症状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突发性聋(SSNHL)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SSNHL伴有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SSNHL伴BPPV组(9例)与SSNHL伴非BPPV组(26例)患者眩晕发病特点及听力治疗情况等临床特点。结果:SSNHL伴眩晕患者的听力损失较重,预后较差,听力损失治疗有效率为17.1%,显效率为11.4%,治愈率为5.7%。病史及体位试验检查,确诊BPPV的患者占SSNHL伴眩晕患者的25.7%,这些患者的听力损失较SSNHL伴非BPPV组听力损失更重。SSNHL伴发的BPPV多于SSNHL发病1周内出现(平均4.1 d),常发生于全聋型患者(6例,占66.7%),其次为平坦下降型SSNHL患者(3例,占33.3%);所有患者的BPPV均发生于SSNHL受累的同侧耳,最常累及水平半规管(6例,占66.7%),其次为后半规管(3例,占33.3%),本组病例中未出现上半规管BPPV。SSNHL伴BPPV患者常需要多次复位治疗(平均2.3次),但复位后患者头晕症状缓解较快,后遗症状轻。结论:SSNHL伴BPPV发病率较高,常发生于重度听力损失患者中,且最常累及水平半规管,多次手法复位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眩晕方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53例口服倍他司汀,观察组52例口服倍他司汀合眩晕方,疗程1周,比较2组疗效、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积分及半年内头晕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4.23%,优于对照组的83.02%(P<0.01);治疗后观察组DHI积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2组半年内同部位BPPV复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眩晕方能加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管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效果.方法确诊为BPPV的43例患者,判定半规管病变侧别和类型后,应用管石复位法治疗.结果最后一次治疗后1周进行疗效评估,43例BPPV的患者,治愈32例(74.4%),有效9例(20.9%),总有效率95.3%.结论管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具有操作安全、简单、疗效确切、费用低廉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征及各种类型对管石复位术的反应。方法对563例BPPV患者的临床表现、类型、合并症及管石复位术治疗后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3例患者,男196例(34.8%),女367例(65.2%),男女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27~86岁。后半规管BPPV519例(92.2%),其中右耳受累311例(59.9%),左耳受累189例(36.4%),双耳受累19例(3.7%)。水平半规管BPPV 28例,前半规管BPPV 4例,后半规管合并水平半规管BPPV 12例。384例(68.2%)BPPV为特发性,179例(31.8%)为继发性,特发性与继发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继发性患者中78例有偏头痛,47例有头部创伤史,31例有梅尼埃病,18例有前庭神经炎,5例曾患突发性耳聋。管石复位术后1周429例患者症状缓解,缓解率为76.2%,半年内复发者67例,复发率为11.9%。结论后半规管BPPV是最常见的类型,且右侧优势,女性好发。特发性BPPV为多,继发性BPPV中偏头痛、头部创伤和梅尼埃病是主要病因。管石复位术后症状缓解率较高,半年复发率达11.9%。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新改良手法复位治疗小儿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效果。方法对2009年12月~2010年9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1例小儿BPPV患者应用新改良手法复位治疗,并于1周后复查,跟踪随访1年。结果11例患者中利用新改良手法复位治疗后首次治愈率为63.6%(7/11),第2次治愈率为18.2%(2/11),第3次治愈率为9.1%(1/11),第4次治愈率为9.1%(1/11),总治愈率为100.0%,随访1年,有1例复发,再次手法复位后治愈。结论新改良手法复位对于小儿BPPV患者疗效肯定、无不良反应,可作为小儿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影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行手法成功复位的BPPV病人120例,根据有无残余症状分为未残余组和残余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各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2组病人的性别、病因、受累侧及受累半规管等影响因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有无基础疾病、症状持续时间、SAS评分、复位次数及是否应用视频眼震电图(VNG)等影响因素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基础疾病、复位次数以及是否应用VNG是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各指标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8、0.634、0.365、0.357。结论有基础疾病且复位超过3次的病人易发生残余症状,应用VGN的病人需密切关注残余症状,年龄偏大的病人应更加重视。  相似文献   

15.
钟明  何兰英 《四川医学》2012,33(7):1196-1198
目的观察舒肝解郁胶囊联合手法复位与单纯手法复位在治疗复发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差异。方法将复发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均予手法治疗,治疗组予口服舒肝解郁胶囊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在眩晕症状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复发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可取得更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BPPV)的诊治思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12月我院神经内科眩晕专病门诊诊治的、双侧Dix-Hallpike诱发试验均出现扭转、向上、向地性眼震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治思路。结果 20例BPPV患者在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双侧均出现扭转、向上、向地性眼震发作,进一步行平躺试验和低头试验,其中6例患者平躺试验时出现垂直向上眼震发作而低头试验无眼震发作,判断为双侧后半规管BPPV,给予两侧颗粒手法复位后患者眩晕症状缓解;其余14例患者在平躺试验和低头试验时仍表现为扭转、向上性眼震发作,但此时二者眼震的扭转方向相反,判断为眼震带扭转、向上成分的单侧水平半规管BPPV,给予一侧Barbecue手法复位后患者眩晕症状消失。结论 对Dix-Hallpike诱发试验双侧出现扭转、向上、向地性眼震发作的患者,不应贸然诊断为双侧后半规管BPPV,应排除眼震出现扭转、向上成分的单侧水平半规管BPPV。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成功复位后出现残余头晕的患者感觉门控P50特点。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符合入组条件的确诊为BPPV并成功行手法复位后的患者60例,根据治疗7天后有无残余头晕(residual dizziness,RD)分为RD组和无RD组,行感觉门控电位P50检测,记录S1-P50及S2-P50的潜伏期、波幅及S2-P50/S1-P50波幅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无RD组相比,RD组S1-P50波幅减低,潜伏期延长,S2-P50波幅增高,潜伏期延长(P<0.05);RD组S2/S1比值高于无R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觉门控P50可以客观评价BPPV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感觉门控功能缺损情况,提示患者可能存在情绪障碍,为临床治疗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