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难治性与非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感觉门控P50的电生理机制差异. 方法 采用配对听觉条件/测试刺激范式,对22例难治抑郁症患者(难治组)、26例非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非难治组)、25名健康被试(对照组)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50测定,测量其P50的潜伏期、波幅. 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非难治组的条件刺激波(S1-P50)、测试刺激波(S2-P50)潜伏期均差异不显著(P>0.05);难治组S1-P50、S2-P50潜伏期显著延迟(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非难治组S1-P50、S2-P50波幅显著降低(P<0.05),难治组S1-P50、S2-P50波幅均显著降低(P<0.05).与非难治组相比,难治组S1-P50、S2-P50波幅均显著降低(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非难治组S2/S1波幅比值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难治组显著升高(0.58±0.18vs1.24±0.31,P<0.05). 结论 难治抑郁症患者感觉门控抑制机制受损,而非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其机制自身未见异常.提示P50受损指标可能是难治性抑郁患者的早期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感觉门控P50的变化。方法选取45例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50例健康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应用脑电生理仪记录两组的感觉门控P50,比较两组间P50差异。结果病例组S2-P50波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S2-P50波幅/S1-P50波幅的比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存在感觉门控P50的异常,感觉门控P50可以成为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病情评价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水平与复发的关系,及其对复发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BPPV患者318例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经手法复位治疗,1周后复查确认治疗成功,并随访1年。根据是否复发将观察组患者分为复发组(62例)和未复发组(256例)。另取同期该院3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汉化版眩晕障碍量表(DHI)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受试者眩晕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DBP水平,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Pearson法分析血清DBP与25(OH)D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DBP对BPPV患者复发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DHI评分(功能评分、躯体评分、情感评分、总分)、BBS评分>45分的比例、DBP及25(OH)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复发组患者血清DBP及25(OH)D水平低于未复发组(P <0.05)。Pearson法结果显示,BPPV患者血清DBP水平与25(OH)D水平呈正相关(r =0.549,P <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HI评分(功能评分、躯体评分、情感评分、总分)、BBS评分<45分、DBP、25(OH)D是BPPV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BP [R=2.035(95% CI:1.608,2.575)]、25(OH)D [R=1.679(95% CI:1.271,2.218)]是BPPV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截断值为665.320 μg/ml时,血清DBP预测BPPV患者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905;敏感性为95.2%,特异性为74.1%。结论 BPPV患者血清DBP、25(OH)D水平降低,两者呈正相关,均是BPPV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DBP对BPPV患者复发具有一定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4.
周旭游  罗满  曲娟  胡进 《浙江医学》2022,44(5):488-492
目的分析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嘉兴市第一医院的BPPV患者275例,其中原发性BPPV组209例,继发性BPPV组66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分析继发性BPPV的影响因素。将继发性BPPV分为有残余头晕亚组和无残余头晕亚组,比较两亚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继发性BPPV组复位前时间长于原发性BPPV组[(8.68±5.45)d比(6.86±3.56)d],残余头晕发生率高于原发性BPPV组(77.3%比23.9%),首次复位成功率低于原发性BPPV组(51.5%比9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残余头晕和首次复位成功率是继发性BPPV的影响因素(P<0.05)。无残余头晕亚组的首次复位成功率高于有残余头晕亚组(86.7%比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继发性BPPV残余头晕症状的发生率高且首次复位成功率低,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吸烟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感觉门控的慢性作用.方法 收集未服药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56例(精神分裂症组,其中吸烟患者18例,非吸烟患者38例)和正常男性受试者41例(对照组,其中吸烟者16例,非吸烟者25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应用听觉P50抑制评估感觉门控,听觉P50抑制采用条件刺激(S1)-测试刺激(S2)模式诱发.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组S2波幅升高,S2波幅与S1波幅的比值(S2/S1波幅比值)升高(P<0.001).对照组内,吸烟者Cz部位的S1波幅较非吸烟者有升高倾向(P>0.05),S2潜伏期缩短(P<0.05);但Fz部位的听觉P50抑制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组内,吸烟患者的S1波幅较非吸烟患者升高,S2潜伏期缩短,S2/ S1波幅比值降低(均P<0.05).结论 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觉门控功能缺陷明显;但与非吸烟患者相比,吸烟患者的感觉门控功能相对保持,提示长期吸烟可能部分改善患者的感觉门控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吸烟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感觉门控的慢性作用.方法 收集未服药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56例(精神分裂症组,其中吸烟患者18例,非吸烟患者38例)和正常男性受试者41例(对照组,其中吸烟者16例,非吸烟者25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应用听觉P50抑制评估感觉门控,听觉P50抑制采用条件刺激(S1)-测试刺激(S2)模式诱发.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组S2波幅升高,S2波幅与S1波幅的比值(S2/S1波幅比值)升高(P<0.001).对照组内,吸烟者Cz部位的S1波幅较非吸烟者有升高倾向(P>0.05),S2潜伏期缩短(P<0.05);但Fz部位的听觉P50抑制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组内,吸烟患者的S1波幅较非吸烟患者升高,S2潜伏期缩短,S2/ S1波幅比值降低(均P<0.05).结论 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觉门控功能缺陷明显;但与非吸烟患者相比,吸烟患者的感觉门控功能相对保持,提示长期吸烟可能部分改善患者的感觉门控功能.  相似文献   

7.
李健  郭满涛  张艳  杨晓  高芳  李娜 《安徽医学》2016,37(10):1241-1244
目的 对胸痛三联症患者应用128排双源CT扫描,比较前瞻性和回顾性门控扫描模式对患者的辐射剂量及采集的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 选择陕西省人民医院2015年1~6月可疑胸痛三联症患者41例(女性23,男性18),根据患者心率不同分别采用回顾性门控扫描模式(心率>80次/min)和FLASH Spiral前瞻性门控扫描模式(≤80次/min),其中低心率组19例,高心率组22例,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辐射剂量,以及主动脉、肺动脉、冠状动脉显影质量。结果 2种扫描模式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无明显差异。有效剂量(ED)和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由回顾性门控扫描模式的(22.54±9.49)mSv和(25.32±12.34)mSv下降到前瞻性扫描模式的(2.36±0.70)mSv和(3.14±1.25)mSv,平均下降20.18 mSV(89.53%)、22.18 mSV(87.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982,P<0.001,t=-14.582,P<0.001)。结论 无论是FLASH前瞻性门控扫描模式还是回顾性门控扫描模式均可得到较好的图像质量,而FLASH前瞻性门控扫描模式能明显降低患者辐射剂量。为了保证扫描的一次成功,高心率组患者应用回顾性门控扫描模式仍是胸痛三联症扫描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失匹配负波(MMN)、感觉门控电位P50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抗抑郁剂治疗对重性抑郁障碍(MDD)神经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159例MDD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75例给予2周(15 d)rTMS治疗,并常规持续给予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抑制剂(SSRI)抗抑郁药物治疗,B组84例仅给予足量同类抗抑郁剂治疗.两治疗组于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和第10周进行24项Hamilton抑郁量表(H AMD)、MMN潜伏期、S1-P50波幅、S2-P50波幅、S2-P50/S1-P50波幅比值和异常P50(S2-P50/S1-P50≥0.5)百分率评估和测试.同时设90例正常对照组(C组).结果 A和B组治疗2周后和10周后,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01),且治疗后A组评分低于B组(P<0.001).A组MMN潜伏期和S2-P50波幅均较治疗前和B组治疗后缩短和降低(P<0.05)(除外治疗后10周S2-P50波幅的组间比较).A组治疗后S2-P50/51-Ps0比值(除外治疗后2周)和异常P50百分率与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2周和10周间各ERPs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各ERPs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MS联合抗抑郁剂治疗优于单纯抗抑郁剂治疗,并显著改善与自动加工、感觉门控有关的大脑高级功能电生理指标.rTMS可能对大脑诱导长时程增强/长时程抑制样可塑效应,使脑功能处于动态的稳定和平衡.MMN和P50可能成为反映与大脑高级功能有关的神经可塑性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感觉门控(SG)理论的电针疗法在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PSPD)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将60例PS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度洛西汀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度洛西汀联合电针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2、4、6周后疼痛、抑郁及焦虑状况变化情况,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感觉门控电位(SGP/P50)水平。疼痛程度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估,抑郁状况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估,焦虑状况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评估。SGP/P50水平检测使用MEB-920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受试者进行条件(S1)-测试(S2)短声听觉成对刺激模式测试,记录S1-P50波幅、S2-P50波幅、S1-P50波幅与S2-P50波幅差值(S1-S2)、P50抑制率(S2/S1)及P50抑制异常率。结果 2组治疗后NRS、HAMD-24、HAMA-14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2、4、6周后NRS评分显著下降(P<0.05),治疗4、6周后HAMD-24、HAMA-14评分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SGP/P50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1-P50波幅、S1-S2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2-P50波幅、S2/S1、P50抑制异常率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S2-P50波幅、S2/S1及P50抑制异常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可能通过调控PSPD患者的感觉门控功能,缓解PSPD患者的疼痛,改善抑郁及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10.
陈小玲  李贤斌  杜静  费兵 《安徽医学》2020,41(10):1229-1232
目的 探讨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胰岛素生长因子Ⅰ水平与睡眠结构紊乱、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确诊的成人OSAHS患者118例,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轻度组(n=42、AHI每小时5~20次)、中度组(n=56、AHI每小时21~40次)、重度组(n=20、AHI每小时>40次),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成年人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OSAHS患者入院后,在接受治疗前进行检测。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IGF-Ⅰ的水平、睡眠结构参数水平、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值及血清神经功能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的水平。采用Pearson检验评估OSAHS患者血清IGF-Ⅰ水平与睡眠结构紊乱、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结果 OSAHS不同病情组患者慢波睡眠次数、慢波睡眠百分比的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快波睡眠次数、入睡后觉醒次数、快波睡眠百分比的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患者慢波睡眠次数、慢波睡眠百分比依次递减,快波睡眠次数、入睡后觉醒次数、快波睡眠百分比依次递增,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AHS轻、中、重度三组患者MMSE评分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同时3组患者血清中NSE、S100B的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3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提示,轻度组较中、重度两组均低,并且中度组较重度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NSE、S100B水平比较显示,轻度组较中、重度组低,且中度组较重度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IGF-1与整体多导睡眠图各指标均呈显著相关。其中,IGF-1与AHI之间呈负相关(r=-0.633,P<0.05)。IGF-1与慢波睡眠次数、慢波睡眠百分比的水平呈正相关(r=0.412、0.388,P均<0.05)。IGF-1与快波睡眠次数、入睡后觉醒次数、快波睡眠百分比的水平呈负相关(r=-0.397、-0.461、-0.342,P均<0.05)。IGF-1与整体MMSE总分呈正相关(r=0.779,P<0.05)。血清IGF-1水平与整体NSE、S100B水平呈负相关(r=0.511、-0.403、-0.379,P均<0.05)。结论 成人OSAHS患者血清IGF-Ⅰ水平异常降低,与总体睡眠结构紊乱和总体认知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前庭康复训练对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6年3月至12月就诊于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的原发性BPPV且复位成功的100例患者,将其中复位24 h后仍存在残余症状的38例随机分为前庭康复训练组及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患者未接受特殊处理,前庭康复训练组接受Cawthorne-Cooksey前庭康复训练,两组均随访4周,每周由神经科医师进行1次随访,行眩晕残障问卷(DHI)量表评估患者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1~4周的DHI评分较复位后24 h评分均有好转(P均<0.05).复位后24 h及第1周随访时两组间DH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09、P=0.627),第2~4周随访时前庭康复训练组DH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复位后早期给予前庭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BPPV复位后的残余症状,降低功能残障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发生率和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109例复位成功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所有患者一直随访到头晕完全缓解。分析其残余头晕的特点和相关的临床因素。结果109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67例,平均(52.0±10.2)岁,61(54%)例有复位后残余头晕。残余头晕有2类:持续的头昏目眩和发生在头部运动、站立或行走时的短暂头晕不稳感。头晕持续(9.2±10.5)d,3个月随访期内多数患者残余头晕在20d内消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8,95%CI(1.002~1.095)]和复位前眩晕持续的时间[OR=1.200,95%CI(1.025~1.405)]是残余头晕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受累侧、病变半规管、眩晕持续时间、治疗前眩晕发作次数、复位次数、BPPV的病因以及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人口特征和临床参数与结局无明显相关。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发生率高。未经特殊治疗3个月内都能自行缓解。早期成功复位能降低残余头晕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钟明  何兰英 《四川医学》2012,33(7):1196-1198
目的观察舒肝解郁胶囊联合手法复位与单纯手法复位在治疗复发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差异。方法将复发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均予手法治疗,治疗组予口服舒肝解郁胶囊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在眩晕症状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复发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可取得更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胡进  傅伟达  尤克  陆霞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0):1694-1696
目的 本研究通过收集继发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和原发性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者之间的残余头晕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眩晕障碍量表(DHI)分数的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继发性良性发作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治疗。 方法 收集2012年5月—2015年12月在嘉兴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确诊为BPPV并行耳石复位术成功复位的196名患者,根据BPPV的病因,将患者分为继发性BPPV组(73例)和原发性BPPV组(123例),比较2组之间的性别、年龄、复位前病程、残余头晕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DHI分数。 结果 性别、复位前病程和年龄在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BPPV组相比原发性BPPV组的残余头晕症状发生率更高(65.75% vs.49.59%,P<0.05),继发性BPPV组比原发性BPPV组有更长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11.54±4.15) d vs.(9.21±4.54) d,P<0.05],且继发性BPPV组相比原发性BPPV组的DHI分数更高(18.44±6.67 vs.14.79±6.00,P<0.05)。 结论 继发性BPPV组较原发性BPPV组残余头晕的发生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且DHI分数更高,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更重视继发性BPPV患者的治疗,尽早干预残余头晕症状,改善BPPV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RP(耳石复位法)在分型诊治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BPPV)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接受耳石复位法诊治的BPPV患者150例,主要对其中的97例PC-BPPV和29例HC-BPPV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将这126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PC-BPPV患者采取改良的Epley耳石复位法,HC-BPPV患者采取Banbecue翻滚法;对照组患者统一采取Epley耳石复位法。对余下的24例SC-BPPV患者也采取改良的Epley耳石复位法。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的改善时间比对照组低,治疗1个月的前庭功能较治疗前与对照组比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石复位法在BPPV的治疗中效果良好,对于不同的半规管BPPV采取不同的治疗办法,对HC-BPPV采取Barbecue方案,对PC-BPPV及SC-BPPV采取改良后的Epley耳石复位法方案,均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伴和不伴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听觉感觉门控P50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256导联高密度脑电仪采用听觉条件(S1)-测试刺激(S2)模式对26例具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组)、27例非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非凶杀组)和32名正常对照者(正常组)进行听觉诱发电位P50检测.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对患者进行临床精神症状评定.结果 (1)与正常组相比,凶杀组、非凶杀组S1-P50的波幅[Fz脑区分别为(2.4±1.6)μV、(2.5±1.5)μV和(3.4±2.7)μV和潜伏期[Fz脑区分别为(68±19)ms、(67±20)ms和(61±19)m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2.P50波幅高[Fz脑区分别为(0.8±0.7)μV、(2.5 ±1.6)μV和(3.3±2.2)μV]和潜伏期延迟[Fz脑区分别为(50 4±26)ms、(75±19)ms和(70±24)ms](均P<0.01);凶杀组和非凶杀组的s2-P50波幅和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正常组相比,凶杀组、非凶杀组的S2/S1比值高[Fz脑区分别为35±26、153±137和125±85],S1-S2差值小[Fz脑区分别为1.69 ±1.55、0.08 ±2.41和0.17±2.30]和100(1-S2/S1)值小[Fz脑区分别为65 ±26、-53 ±137和-25 ±85](P<0.01).而凶杀组和非凶杀组的S2/S1比值、S1-S2差值和100(1-S2/S1)差异均尤统计学意义(均P>0.05).(3)凶杀组和非凶杀组的PANSS总分、阳性量表总分、阴性量表总分及一般精神病理量表总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凶杀组分别为:(110 ±27)分、(26±10)分、(29±7)分、(55±12)分;非凶杀组分别为:(105 ±27)分、(24 ±8)分、(28±10)分、(53 ±12)分](均P>0.05),且与反映P50的S/S1、S1-S2差值和100(1-S2/S1)指标的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伴和不伴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感觉门控存在异常,能通过听觉P50检测,但P50指标无差异.  相似文献   

17.
【】 目的 观察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应用耳石复位、药物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128例继发性BPPV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2组,各64例,对照组行耳石复位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联合药物治疗,比较组间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4w总有效率93.75%比对照组82.81%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情感(15.21±2.41)分、功能(11.20±2.03)分、躯体(10.25±1.24)分及总分(32.14±5.03)分均比对照组优(P<0.05);观察组随访3个月后复发率4.69%比对照组20.31%低(P<0.05)。结论 继发性BPPV经耳石复位、药物联合治疗后,眩晕症显著减轻,改善生活质量,且复发率减少,无明显不良反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手法复位治疗高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疗效和风险.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门诊78例诊断为BPPV的高龄患者(年龄≥80岁),其中58例患者采取了个体化手法复位,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BPPV采用改良Epley法,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法或联合乳突震荡法.20例拒绝手法复位的患者采取药物治疗联合前庭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作为复位组和对照组,治疗1周后比较治疗效果,9个月后比较两组BPPV复发率.结果 治疗1周后,复位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10%(P< 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后9个月后内,复位组出现BPPV复发10例(17.2%),对照组有19例(95.0%)其BPPV持续存在或复发.在复位组,经1次复位治愈者其BPPV复发率(9/29,15.5%)明显高于经2次复位治愈者(1/23,4.3%)或≥3次复位治愈者(0/6,0%)(x2=7.796,P< 0.05).结论 有些高龄BPPV患者虽不适宜常规复位手法,但可采用个体化手法复位治疗,其效果优于药物联合前庭康复治疗,多次手法复位可明显降低BPPV复发率.手法复位方法简单,花费少,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中医理论认为痰湿中阻与肝阳上亢是形成眩晕的主要原因,本课题通过使用能够祛风息痰、平肝潜阳的虎杖叶胶囊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 以BPPV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设立单纯手法复位治疗组及虎杖叶胶囊联合手法复位治疗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时采用头晕残障问卷(DHI)评估患者残余症状中躯体(P)、情绪(E)、功能(F)状态,评价虎杖叶胶囊联合手法复位对BPPV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2组的DHI评分中的P、E、F评分、总分(T)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2周后,单纯手法复位治疗组与虎杖叶胶囊联合手法复位治疗组的DHI评分中的P、E、F、T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01);这种显著性差异在治疗4周时仍然存在(P均<0.01)。结论 本研究表明具有祛风息痰、平肝潜阳作用的虎杖叶胶囊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对改善BPPV症状较单纯手法复位疗效更佳,为改善BPPV患者临床症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手法耳石复位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1月—2009年12月行耳石复位治疗的75例BPPV病人的临床资料。治疗首先确定责任半规管,然后行耳石复位。后及前半规管BPPV采用改良的Epley复位法,外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翻滚法。结果经首次耳石复位治疗后体位性眩晕消失病人53例(70.6%),10例经过2次治疗、7例经过3次治疗后体位性眩晕消失,总有效率为93.3%。结论 BPPV治疗的关键是确定责任半规管,据此选择不同的耳石复位方法进行治疗。耳石复位治疗安全可靠,应为BPPV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