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患者应付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付方式方法对57例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判断标准的患者,进行应付方式评定并与52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问题定向性应付方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情绪缓冲性应付方式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前者包括的自信、控制力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后者包括的支持倾向、顺从回避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这一结果支持应付方式作为一种心理过程在精神分裂症中存在着异常,这种异常可能是某些精神病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与应付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 付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对79例抑郁症和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病例组的积极应付评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消极应付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精神分裂症伴自杀行为的患者积极应付评分明显低于无自杀组。结论:伴有自杀行为的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付方式不良。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应付方式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抑郁痖患者治疗前、后应付方式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应付方式问卷,评定78例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应付方式的改变,并与86例正常对照比较,用HAMD评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疗效。结果 抑郁症患者退避、自责的因子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求助、解决问题的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退避、自责的因子分降低,与正常对照差异无显著性;求助、解决问题的因子分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幻想、合理化的因子分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均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者的退避、自责的因子分低于治疗无效者,而求助、解决问题的因子分高于后者。HAMD的减分率与治疗后退避、自责的因子分呈负相关,与求助、解决问题的因子分呈正相关。结论 抑郁症治疗前后应付方式发生改变,退避、自责、求助、解决问题的应付方式与疾病的变化有关,幻想、合理化的应付方式在抑郁症患者中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同疗效的忠者采用的应付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甲亢患者给予心理干预护理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1月至2018年02月收治的106例甲亢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后进行甲亢护理方式的研究;对照组(53例):应用传统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53例):应用心理干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最终就两组甲亢患者KPS评分、SAS评分以及护理满意率展开对比。结果同对照组甲亢患者KPS评分、SAS评分对比,观察组前者获得显著升高,后者获得显著降低(P0.05);同对照组甲亢患者护理满意率(71.70%)对比,观察组满意率(98.11%)获得显著提升(P0.05)。结论护理人员选择心理干预护理方式对甲亢患者进行护理,对于患者KPS评分的升高、SAS评分的降低以及护理满意率的提升均可以进行显著作用,从而促进甲亢患者的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焦虑症患者防御机制、个性及应付方式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防御方式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及应付方式问卷对52例焦虑症患者和48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焦虑症组不成熟防御机制及其幻想和退缩得分(4.16±0.79,6.06±2.07,5.37±1.68)显著增高,成熟防御及其压抑及幽默得分(5.04±1.07,5.13±1.75,3.96±1.12)显著降低;EPQ神经质个性维度与消极应付方式得分(60.08±10.85,4.85±1.54)显著增高,EPQ内外向维度及积极应付方式分(46.35±12.23,2.71±1.23)显著降低.焦虑症患者的不成熟防御机制与神经质个性维度及消极应付方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焦虑症患者多使用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及消极应付方式,存在个性缺陷.  相似文献   

6.
品行障碍患儿应付方式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应付方式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特点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应付方式问卷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评估青少年品行障碍42例,并与50例正常学生对照,检测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在应付方式方面,品行障碍组解决问题评分为0.53±0.16,显著低于对照组,自责、求助、幻想、退避的因子分分别为0.54±0.19、0.46±0.17、0.56±0.21、0.60±0.22,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家庭养育方式方面,FF1、MF1因子分分别为41.98±6.32、45.93±10.18,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他各项因子分除FF4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关性结果显示,解决问题-求助与FF1、MF1正相关,与其他各项因子负相关;自责-退避与FF1、MF1负相关,与其他各因子负相关。结论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的应付方式不良,与父母养育方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患者述情障碍和应付方式的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调查26例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患者(研究组)述情障碍和应付方式,并与26例正常人为对照分析。结果研究组述情障碍总分(73.27±8.21)高于对照组(67.59±7.89);应付方式的解决问题得分(0.65±0.16)低于对照组(0.89±0.57),自责、幻想、逃避、合理化得分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述情障碍量表Ⅰ、Ⅱ因子与应付方式问卷合理化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Ⅱ因子与应付方式问卷逃避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P <0.05)。结论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患者述情障碍明显,且与应付方式的选择相关。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患者心理控制源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荣康  袁茵  卢莲  周游 《四川医学》2011,32(11):1817-1819
目的研究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控制源和应付方式特点,并探讨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Scale)对32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抑郁症患者的内控性显著低于常模,有势力他人和机遇显著高于常模;抑郁症患者以不成熟和混合应付方式为主,较少采用成熟应付方式;抑郁症患者心理控制源与应付方式、抑郁呈显著相关;内控性和成熟应付对抑郁水平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结论抑郁症患者属于外控性,倾向于采用不成熟应付方式解决问题,这与其抑郁水平有密切联系,心理治疗应在充分考虑人格特征的基础上帮助抑郁症患者调整不恰当的应付方式,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应付方式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特点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应付方式问卷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评估青少年品行障碍42例,并与50例正常学生对照,检测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在应付方式方面,品行障碍组解决问题评分为0.53±0.16,显著低于对照组,自责、求助、幻想、退避的因子分分别为0.54±0.19、0.46±0.17、0.56±0.21、0.60±0.22,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家庭养育方式方面,FF1、MF1因子分分别为41.98±6.32、45.93±10.18,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他各项因子分除FF4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关性结果显示,解决问题-求助与FF1、MF1正相关,与其他各项因子负相关;自责-退避与FF1、MF1负相关,与其他各因子负相关.结论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的应付方式不良,与父母养育方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
焦虑症患者防御机制与个性及应付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 探讨焦虑症患者防御机制、个性及应付方式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防御方式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及应付方式问卷对 52例焦虑症患者和 48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焦虑症组不成熟防御机制及其幻想和退缩得分 (4. 16±0. 79, 6. 06±2. 07, 5. 37±1. 68)显著增高,成熟防御及其压抑及幽默得分 (5. 04±1. 07, 5. 13±1. 75, 3. 96±1. 12)显著降低;EPQ神经质个性维度与消极应付方式得分(60. 08±10. 85, 4. 85±1. 54 )显著增高,EPQ内外向维度及积极应付方式分 ( 46. 35±12. 23, 2. 71±1. 23)显著降低。焦虑症患者的不成熟防御机制与神经质个性维度及消极应付方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焦虑症患者多使用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及消极应付方式,存在个性缺陷。  相似文献   

11.
抑郁症共病因素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有无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应付方式与人格的关系.方法:对88例抑郁症患者及与之匹配的9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 焦虑自评量表(SAS),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应付方式问卷评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SDS, SAS, EPQ的N, P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而EPQ的E维度、积极应付方式得分低于对照组. 有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组相对于无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组,SDS, SAS, EPQ的N, P两个维度的得分明显较高,积极应付方式得分明显较低. 相关、回归分析表明SAS, EPQ的E维度及积极应付方式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三者可解释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变异的52.0%.结论:抑郁症患者发病期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神经质、精神质比对照组明显,这些特征在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中表现更为明显. 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比无焦虑症状的患者人格特征更偏内向,更少采用积极的应付方式. 较少采用积极应付方式可能是抑郁症状患者人格特征之一,纳入人格特质的E维度之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和分析视力损害患者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 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02名视力损害患者及98名正常对照组进行调查.结果 (1)视力损害组患者主观支持分[(22.30±4.6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3.76±5.51)分,t=2.69,P=0.009],社会支持总分[(38.24±7.3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1.36±6.65)分,t=3.11,P=0.002];(2)视力损害组患者解决问题因子分[(0.60±0.2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0.79±0.18)分,t=6.45,P=0.00],自责因子分[(0.38±0.3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0.21±0.25)分,t=4.65.P=0.00];(3)视力损害患者社会支持总分及其三个维度与成熟型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4)影响视力损害患者应对方式的因素主要是文化程度、家庭关系和居住地;影响视力损害患者社会支持的因素主要有是否在婚、家庭关系以及家庭月收入.结论 视力损害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较低,比正常人更多的应用不成熟应对方式.护士要帮助他们提高社会支持水平,采取积极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Graves病患者IL—2的变化及可能影响因素。我们测定了40例初发Graves病患者的IL—2,并与正常对照相比较。结果Graves病患者IL—2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不同性别及家族史患者IL—2水平间无显著差异。结果提示Graes病患者IL—2异常可能与疾病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分析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的特点。方法:应用临床心理测定工具分别评价6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及62例正常对照人群的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应付方式、社会支持、患病后的心身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病例组患病前所经历的生活事件频数及紧张值,消极应付方式评分,抑郁及焦虑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积极应付评分、社会支持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事件负性紧张、焦虑和抑郁为主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而积极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为疾病的保护因子。结论:本研究发现主动脉夹层患者具有特殊的心理社会特征和心身健康状况,除了常规治疗同时,应采取积极的社会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癌症患者应对方式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应对方式与心理状况及其相关性,为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症状自评量表(SCL 9O)、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60例癌症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进行测试,并分析癌症患者应对方式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结果:癌症患者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应对方式中,消极应对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积极应对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症患者的SCL 90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突出表现在躯体化、焦虑、抑郁及精神病性四个方面。癌症组不仅S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且SDS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显示癌症患者有较多的抑郁、焦虑情绪反应。积极应对得分与SCL 90总分、总均分、阳性症状均分、强迫症状等因子及SAS、SD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P<0.05~0.005),消极应对得分与SCL 90(除阳性症状均分、躯体化、偏执因子外)及SAS、SD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0.005)。结论:癌症患者存在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应对方式是影响患者心理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癫痫患者的婚姻质量与心理应激的关系。方法 采用匹配对照方法,选取成人已婚癫痫患者组40例和正常对照组40例。以OLSON婚姻质量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心理压力综合调查表(PSS)对两组被试者的婚姻质量和心理应激进行研究。结果 癫痫患者组的婚姻满意度、性格相融性、解决冲突的方式、经济安排、业余活动因子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SAS及SDS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应激性情绪反应、躯体反应及消极应对因子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积极应对因子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婚姻质量与发作类型、焦虑及抑郁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应对、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显示,抑郁(β=-1.324)、发作类型(β=-31.771)及家庭内支持(β=5.192)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癫痫患者的婚姻质量低于正常对照组,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和较高的应激反应水平。其婚姻质量与发作类型、焦虑、抑郁情绪、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与童年受虐经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80例成年抑郁症患者及80例配比健康对照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包括自设一般情况问卷了解其人口学资料、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SF)评估童年受虐情况和特质应对方式量表(TCSQ)评估应对方式,运用 t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童年受虐经历的相关性。结果(1)抑郁症病例组的消极应对方式分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9.13,P<0.01),而其积极应对方式分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12.01,P<0.01);有受虐经历的抑郁症病例组消极应对分显著高于有受虐经历的健康对照组( Z=-6.134,P<0.01 ),而其积极应对方式分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Z=-5.452,P<0.01);抑郁症组中有受虐经历的患者消极应对分显著高于无受虐经历患者(Z=-2.159,P<0.05),积极应对分值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2)抑郁症患者童年受虐经历与其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其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r=0.562,P<0.01;r=-0.333,P<0.05)。(3)抑郁症患者消极应对水平能够被童年受虐待总分和躯体因子共同解释占34.4%(P<0.01)。结论童年受虐经历明显影响抑郁症患者的应对方式,且虐待程度越重,尤其有躯体虐待,其消极应对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