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6 毫秒
1.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剑秋 《广西医学》2007,29(7):1004-1005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小儿麻醉中对血流动力学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异丙酚、维库溴铵、咪唑安定、瑞芬太尼或芬太尼,气管插管全麻.麻醉维持:A组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B组持续静脉泵注芬太尼和异丙酚.观察诱导前、诱导后1 min、气管插管后2、5 min MAP、HR的变化,同时观察麻醉效果、麻醉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麻醉诱导后1 min,A、B两组MAP、HR均有所降低(P<0.01),但在正常范围.插管后2、5 min与诱导后1 min比较,A组MAP、HR变化不大(P>0.05),B组变化明显(P<0.01).两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A组短于B组(P<0.01);拔管后呼吸道梗阻、SpO2<90%A组低于B组(P<0.05),但躁动发生率A组高于B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小儿插管全麻中有效性和安全性优于芬太尼复合异丙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术前咪唑安定对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II级,无精神病、麻醉和手术史,全麻下择期行双侧扁桃体摘除 腺样体刮除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二组,每组30例,A组:麻醉前30min口服咪唑安定糖浆(1mg·ml-1)0.5mg·kg-1(最大剂量15mg)。B组:麻醉前30min口服糖水0.5ml·kg-1(最大剂量15ml)。二组用咪唑安定、丙泊酚、雷米芬太尼、维库溴胺诱导,丙泊酚4mg·kg-1.hr-1、雷米芬太尼0.2~0.3μg·kg-1.min-1.、维库溴胺50mg·kg-1.hr-1微泵输注维持。结果二组间麻醉前、手术结束时MAP、HR、SpO2、PetCO2无差异性变化(P>0.5)。拔管时、拔管后MAP、HR、SpO2、PetCO2均有差异性变化(P<0.05)。A组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10%)明显低于B组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40%),有差异性变化(P<0.5),二组全麻苏醒期躁动评分有差异性变化(P<0.5,P<0.1)。结论术前口服咪唑安定能降低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并且使全麻苏醒期循环呼吸更稳定,减少了麻醉意外及并发症,提高了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喉罩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上腹腔开放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喉罩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上腹腔开放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上腹腔开放手术患者600例。随机均分为喉罩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Ⅰ组)和气管内插管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Ⅱ组),每组各300例。记录麻醉诱导、复苏时喉罩置入及退出,气管插管及拔管即刻及其前、后5min HR、MAP波动幅度,麻醉维持中HR、MAP,麻醉诱导、维持静脉麻醉药的用量,术毕清醒时间。结果Ⅰ组诱导、复苏HR、MAP的波动幅度远远低于Ⅱ组(P〈0.01),两组麻醉维持中的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麻醉诱导、维持静脉麻醉药的用量明显少于Ⅱ组(P〈0.05);Ⅰ组术毕清醒明显早于Ⅱ组(P〈0.01);Ⅰ组苏醒期躁动、术后咽喉不适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P〈0.01)。结论喉罩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上腹腔开放手术中的应用优于气管内插管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全麻诱导时应用利多卡因对依托咪酯引起的注射痛及术后静脉炎的影响?方法: 20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L)组和对照(C)组,每组各100例?分别观察两组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痛发生率和术后5天内静脉炎发生率及程度,记录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观察两组术毕至气管拔管时间?结果: 两组气管插管前MAP小幅下降,HR减慢(P < 0.01),气管插管即刻,L组MAP?HR变化均较C组缓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气管拔管时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 > 0.05)?L组诱导时注射痛发生率和术后静脉炎发生率及评分均显著降低C组(P < 0.01)?结论:全麻诱导时,利多卡因与依托咪酯同时注射可以降低依托咪酯注射痛发生率和术后静脉炎发生率及程度,并且可以减轻插管反应,而不影响患者术毕苏醒?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食道癌三野根治术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将3 0例ASAⅠ~Ⅲ级食道癌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A组为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 (GA +EA ,15例 ) ;B组为单纯全麻 (GA ,15例 )。B组静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维库溴铵诱导后气管插管 ,A组先行胸段硬膜外穿刺置管注药后再行气管插管 ,分别监测A、B两组插管后、术中、拔管后MAP、HR、CVP、PETCO2 各项参数变化。结果 A组MAP下降、HR减慢与麻醉前比 (P <0 .0 5 ) ;B组MAP、HR上升 (P <0 .0 5 ) ;A组MAP、HR、CVP、PETCO2 均低于B组 (P <0 .0 1)术中、术后ECG异常变化B组均大于A组 (P <0 .0 5 )。结论 食道三野手术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围术期血流动力学较单纯全麻稳定 ,但应注重血容量补充。  相似文献   

6.
咪唑安定与异丙酚联合用于全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咪唑安定与异丙酚联合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 15 0例全麻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 5 0例。A组 :麻醉诱导 :咪唑安定 0 .3mg Kg ,麻醉维持 :咪唑安定 0 .1-0 .2mg·Kg- 1 ·hr- 1 ;B组 :麻醉诱导 :异丙酚 1-3mg Kg麻醉维持 :2 -4mg·Kg- 1 ·hr- 1 ;C组 :麻醉诱导 :咪唑安定 0 .1mg Kg ,异丙酚0 .5 -1mg Kg ,麻醉维持 :0 .1mg·Kg- 1 ·hr- 1 ,异丙酚 1-2mg·Kg- 1 ·hr- 1 。所有病例均加用适量的芬太尼和万可松进行气管内插管 ,同时吸入 1%-2 %异氟醚 ,并用万可松维持肌松行机械通气。麻醉过程中持续监测SBP、DBP、HR和Petco2。结果 诱导后SBPA组降低 11.5 0mmHg ;B组降低 2 1.3 2mmHg;C组降低 16.0 1mmHg。DBP和HR三组变化无显著差异。气管插管后比麻醉诱导前A组SBP升高 2 6.2 1mmHg ,DBP升高 2 3 .12mmHg ,HR增加 17.2 3bpm ;B组SBP降低 13 .0 2mmHg,DBP升高 4.49mmHg ,HR增加 9bpm ;C组SBP ,DBP和HR与诱导前无显著变化。苏醒时间 :从术毕到病人睁眼 ,A组 :3 5 .0 3± 14 .45min ,B组 :7.3 5± 5 .96min ,C组 :15 .78± 9.67min ,苏醒期出现躁动A组为 3 4%( 17 5 0 ) ,B组为 6%( 3 5 0 )。C组为 10 %( 5 5 0 )。结论 咪唑安定和异丙酚联合用于全麻诱导  相似文献   

7.
咪唑安定与异丙酚联合用于全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咪唑安定与异丙酚联合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150例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A组:麻醉诱导:咪唑安定0.3mg/Kg,麻醉维持:咪唑安定0.1-0.2mg·Kg-1·hr-1;B组:麻醉诱导:异丙酚1-3mg/Kg麻醉维持:2-4mg·Kg-1·hr-1;C组:麻醉诱导:咪唑安定0.1mg/Kg,异丙酚0.5-1mg/Kg,麻醉维持:0.1mmg·Kg-1·hr-1,异丙酚1-2mg·Kg-1·hr-1.所有病例均加用适量的芬太尼和万可松进行气管内插管,同时吸入1%-2%异氟醚,并用万可松维持肌松行机械通气.麻醉过程中持续监测SBP、DBP、HR和Petco2.结果诱导后SBPA组降低11,50'mmHg;B组降低21.32mmHg;C组降低16.01mmHg.DBP和HR三组变化无显著差异.气管插管后比麻醉诱导前A组SBP升高26.21mmHg,DBP升高23.12mmHg,HR增加17.23bpm;B组SBP降低13.02mmHg,DBP升高4.49mmHg,HR增加9bpm;C组SBP,DBP和HR与诱导前无显著变化.苏醒时间:从术毕到病人睁眼,A组:35.03±14.45min,B组:7.35±5.96min,C组:15.78±9.67min,苏醒期出现躁动A组为34%(17/50),B组为6%(3/50).C组为10%(5/50).结论咪唑安定和异丙酚联合用于全麻诱导及维持,可以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使麻醉诱导及苏醒恢复期更加平稳,而不良反应减少.  相似文献   

8.
第三代喉罩全麻的诱导插管对应激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文 《医学文选》2002,21(4):430-432
目的 比较观察临床手术中分别采用喉罩 (第三代 ) +静吸复合全麻、气管插管 +静吸复合全麻二种麻醉方法对患者麻醉诱导期用药量、HR、MAP、Sp O2 、ETCO2 、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40例病人随机分为二组 ,每组 2 0例。 组为喉罩 +静吸复合全麻 , 组为气管插管 +静吸复合全麻 ,观察记录麻醉诱导期用药情况 ,插管前后 HR、MAP的变化 ,术前、术中 Sp O2 、ETCO2 的变化 ,术中、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的例数。结果  组麻醉诱导期用药剂量明显少于 组 ( P<0 .0 5 ) ; 组置入喉罩前后 HR、MAP无明显变化 ,而 组插管后 HR、MAP显著高于插管前 ( P<0 .0 1 ) ; 、 组术前、术中呼吸功能无显著差异 ( P>0 .0 5 ) ;发生并发症的例数 , 组显著高于 组 ( P<0 .0 5 ,P<0 .0 1 )。结论 临床手术中使用第三代喉罩 +静吸复合全麻的方法具有安全性好、用药少、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发症少的优点 ,操作简便 ,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韦珊珊  覃宝赞 《广西医学》2016,(10):1392-1394
目的 观察气管导管前端涂抹迭克罗宁胶浆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在气管插管前观察组将盐酸达克罗宁胶浆涂抹于气管导管前端,对照组不涂抹任何药物,两组均采用相同方法诱导和维持麻醉,观察两组患者在诱导前(T0)、插管即刻(T1)、拔管前3 min(T2)、拔管即刻(T3)、拔管后3 min(T4)、拔管后10 min(T5)、拔管后30 min(T6)、拔管后1 h(T7)的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记录两组患者在T2~T2各时点的苏醒期躁动评分,以及两组患者的咽喉痛、导管耐受度、发音功能和恶心呕吐情况.结果 在T2~T7各时点观察组的MAP、躁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咽喉痛、导管耐受度、发音功能、恶心呕吐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达克罗宁胶浆可有效减轻全麻患者苏醒期的心血管反应,减少咽喉部不良反应,提高苏醒期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支撑喉镜下行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全麻苏醒期反应的防治作用.方法 40例择期全麻下行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L组插管前在气管导管前1/3均匀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1~2 g,C组用生理盐水润滑气管导管前1/3.两组麻醉诱导和维持用药相同.观察麻醉诱导前(T0)、吸痰时(T1)、拔管时(T2)、拔管后2 min(T3)、拔管后5 min(T4)的HR和SBP、DBP;拔出气管导管前做套囊充气放气试验2~3次,观察患者有无呛咳反应,观察拔管后患者屏气和躁动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相比,L组的HR、SBP、DBP在T1~T3时点明显降低(P<0.05).C组患者出现呛咳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L组(P<0.01),屏气反应和术后躁动的发生率也高于L组(P<0.05).结论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以减轻支撑喉镜下行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全麻苏醒期的拔管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2%利多卡因经气管导管逆行气管及咽部表麻与静脉注射两种给药方式对全身麻醉手术(除外气道和心脏手术)的患者苏醒期气管拔管前后发生咳嗽和血流动力学反应的差异。方法:选取本院接受气管插管全麻手术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静脉注射利多卡因组(LI)组和气管及咽部利多卡因表麻组(LL组),各45例。LI组采用气管及咽部注入氯化钠注射液和静注利多卡因方法,LL组采用气管及咽部注入利多卡因和静注氯化钠注射液方法。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前(T诱导前),外科手术结束时(T_0),气管拔管前0 min(T_1),气管拔管后0 min(T_2)、5 min(T_3)、10 min(T_4)的心率(HR)、平均脉压(MAP);比较两组舒芬太尼用量、麻醉时间、气管拔管时间、睁眼时间、T_3时的呼吸频率及镇静评分、呛咳发生率及程度、不良反应。结果:T_1~T_4时,两组HR、MAP均较T0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_2时,LL组MAP、HR均低于L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气管导管前及拔除气管导管时,LI组呛咳反应发生率及程度均强于L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除外气道和心脏手术)后,2%利多卡因经气管导管行气管、喉及咽部表麻较静脉注射更能有效抑制全身麻醉苏醒期的咳嗽和血流动力学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地佐辛与布托菲诺对全麻苏醒期拔管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60例全麻开腹手术病人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20例,即地佐辛组(A组):术毕前20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5 mg;布托菲诺组(B组):术毕前20 min静脉注射酒石酸布托菲诺1 mg;对照组(C组)注射生理盐水5 ml。所有患者均给予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作为全麻诱导用药,气管插管后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吸入七氟烷及间断静注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分别于插管前、拔管前1min、拔管时和拔管后5min测量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呼吸(RR)及血氧饱和度(SpO2);并对患者清醒程度、血压、呼吸、肢体运动进行评估。记录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拔管时呛咳及躁动的发生率。结果与C组相比,A组和B组拔管时血液动力学较平稳,MAP、HR与拔管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应激反应较小;与C组比较,A组和B组拔管时患者呛咳、躁动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地佐辛与布托菲诺都能减轻全麻苏醒拔管期机体的应激反应,实现舒适拔管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对男性患者全麻苏醒期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CRBD)的作用。方法:择期全麻下手术男性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右美组(D组),每组75例。C组给予咪唑安定0.03 mg·kg-1、芬太尼3μg·kg-1、丙泊酚1.5 mg·kg-1、琥珀胆碱2 mg·kg-1诱导,气管插管后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0.1 mg·kg-1、芬太尼4μg·kg-1,泵入丙泊酚60-70μg·kg-1·min-1、顺阿曲库铵2-3μg·kg-1·min-1和瑞芬太尼0.1-0.3μg·kg-1·min-1维持麻醉。D组在气管插管后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啶1μg·kg-1,1 h泵完,余均同C组。两组均在诱导后放置导尿管,观察两组苏醒时间、苏醒期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变化,并评估入麻醉恢复室(PACU)后CRBD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与麻醉前比,苏醒期MAP和HR在D组无明显变化,而C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CRBD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低于C组(P〈0.01或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1μg·kg-1静脉泵入可降低男性患者全麻苏醒期CRBD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提高患者导尿后舒适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丙泊酚、咪唑安定镇静对术后气管拔管病人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Ⅱ级腹部手术病人。均于手术结束停麻药后即予吸除吸呼道分泌物,等待达到拔管条件后随机分为三组:丙泊酚组(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2mg/kg 1min后拔管;咪唑安定组(M组)静注咪唑安定0.02-0.04mg/kg 3min后拔管;对照组(D组)即按传统清醒拔管。比较患者MAP、HR变化、呛咳反应、拔管后清醒时间、拔管知晓率及心理反应。结果P组各时点MAP、HR均无显著变化。呛咳反应轻,M组拔管即刻与拔管后5min MAP、HR均明显增加,呛咳反应明显,但较D组轻微(P〈0.05或P〈0.01)。P组、M组清醒时间延长(P〈0.05)。D组拔管知晓率明显增高,心理反应明显(P〈0.01)。结论气管拔管中予适度镇静能抑制心血管反应及心理伤害反应,丙泊酚较咪唑安定用于气管拔管镇静更优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地佐辛对全麻插管术后苏醒期躁动的疗效,探讨其在麻醉苏醒期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行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地佐辛组于术前约20分钟静脉注射地佐辛0.1mg/kg,对照组相应给予生理盐水1ml,观察并记录患者拔管前10min、拔管时、拔管后5min、拔管后10min的MAP、HR、SpO2,以及拔管时至拔管后半小时内患者躁动的情况.结果地佐辛组患者在全麻拔管期MAP、HR较为平稳,心血管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佐辛组术后躁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佐辛可以明显减轻全麻气管拔管心血管反应及术后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喉罩和气管插管用于乳腺全麻手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和麻醉并发症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将40例ASAI或Ⅱ级乳腺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组、气管插管组,记录其潮气量(Vt)、气道压力(Pmax和Pmea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并记录置入期、手术中、拔管期、术后24h麻醉相关并发症及患者苏醒时间、麻醉费用情况。结果置入即刻、置入后1min及拔管即刻,喉罩组HR、SBP、DBP、和MAP均显著低于气管插管组(P〈0.05),其他时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Vt、Pmax,、Pmean、PETC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组术中呛咳和苏醒期躁动例数低于气管插管组,漏气、咽痛例数明显高于气管插管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清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麻醉费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喉罩通气优于气管内插管,易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后恢复平稳。  相似文献   

17.
傅丽东 《河北医学》2003,9(3):212-214
目的:比较异丙酚自身复合诱导方法(在应用异丙酚麻醉诱导前给予30mg小剂量异丙酚)与咪唑安定、异丙酚复合诱导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90例18—55岁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M—P组(咪唑安定、异丙酚复合诱导组)、P-P组(异丙酚自身复合诱导组)和P组(异丙酚诱导组)。M—P组与P—P组在给予异丙酚诱导之前,分别给予咪唑安定3mg、异丙酚30mg,P组直接应用异丙酚诱导。记录异丙酚诱导剂量、患者诱导前和气管插管前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异丙酚诱导剂量:P组为2.21mg/kg,P—P组为1.86mg/kg,M-P组为1.78mg/kg。M—P组与P组相比气管插管前平均动脉压的降低、心率的降低都明显减小。P—P组与P组相比平均动脉压的降低、心率的降低无明显差异。P—P组与M—P组相比气管插管前平均动脉压的降低、心率的降低都明显增大。结论:异丙酚自身复合诱导方法与咪唑安定、异丙酚复合诱导方法两者均能减少麻醉诱导中异丙酚用量,但与咪唑安定、异丙酚复合诱导方法相比,异丙酚自身复合诱导方法对于维持麻醉诱导过程中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并无益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综合征腭咽成形术麻醉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腭咽成形术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综合征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组(R组n=20)和芬太尼组(F组n=20),均全麻气管内插管,R组瑞芬太尼1.5~2.0μg/kg诱导,0.3~0.6μg/kg.min维持麻醉;F组芬太尼2.0~3.0μg/kg诱导,气管插管后追加8.0~10.0μg/kg维持麻醉,余麻醉用药俩组相同。监测诱导前、诱导时、插管后、术毕MAP、HR、SPO2、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苏醒质量。结果:两组患者诱导后MAP较诱导前均明显下降(P<0.05),R组同时伴有心率减慢(P<0.05),插管后及苏醒阶段R组MAP及HR均较F组低(P<0.05);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R组明显早于F组(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可控性强,能有效抑制术中心血管不良反应,苏醒质量优良,更适合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综合征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9.
付卫东 《中外医疗》2011,30(6):60-60,62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全麻在乳腺癌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用80例ASAI~Ⅱ级择期行乳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组(L组)和气管插管组(T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采用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维持麻醉。记录麻醉前、诱导后、置入时、置入后5min、拔管(罩)前、拔管(罩)时、拔管(罩)后5min的心率(HR)、有创血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L组在喉罩置入、拔罩期间与诱导前、拔罩前比较,HR、MA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组在插管、拔管期间分别较诱导前、拔管前及L组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或P〈0.01);L组苏醒期躁动及术后咽喉不适发生率明显少于T组(P〈0.05)。结论喉罩通气全麻用于乳腺癌手术,操作简便,应激反应小,通气满意,且咽喉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喉罩通气全麻在乳腺癌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40例ASAI-Ⅱ级择期行乳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组(L组)和气管插管组(T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维持麻醉。记录麻醉前、诱导后、置入时、置入后5min、拔管(罩)前、拔管(罩)时、拔管(罩)后5min的心率(HR)、有创血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置入期、拔管(罩)期、术后24h的相关并发症。结果 L组在喉罩置入、拔罩期间与诱导前、拔罩前比较,HR、MA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组在插管、拔管期间分别较诱导前、拔管前及L组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或P〈0.01);L组苏醒期躁动及术后咽喉不适发生率明显少于T组(P〈0.05)。结论喉罩通气全麻用于乳腺癌手术,操作简便,应激反应小,通气满意,且咽喉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