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行外科治疗且病理确诊为PTC的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及CT检查,回顾性分析两者对CLNM的诊断价值。结果 32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242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80例无转移。患者年龄(χ2=20.34,P<0.001)、原发灶大小(χ2=27.34,P<0.001)和颈侧区转移淋巴结最大径(χ2=4.30,P<0.001)在CLNM组与非CLNM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中央区、颈侧区和中央区+颈侧区,超声诊断CLNM的灵敏度(χ2=82.26,P<0.001;χ2=114.01,P<0.001;χ2=82.26,P<0.001)、准确度(χ2=20.27,P<0.001;χ2=15.56,P<0.001;χ2=44.00,P<0.001)均高于CT,与超声联合C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超声诊断中央区和颈侧区CLNM的特异度低于CT(χ2=17.01,P<0.001;χ2=21.29,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在中央区、颈侧区和中央区+颈侧区,超声诊断CLNM的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CT(Z=2.99,P=0.003;Z=3.86,P<0.001;Z=4.47,P<0.001),与超声联合C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7,P=0.062;Z=1.68,P=0.093;Z=1.61,P=0.107)。结论 超声与CT在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的诊断中各具优势,总体上,超声对于CLNM的诊断效能优于C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角膜溃疡(ulcerative keratitis,UK)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及临床转归。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RA患者4 773例,筛选出合并UK的患者16例(UK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 选取无UK的对照组患者72例。对PSM后的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RA合并UK表现为单纯边缘性UK 8例、边缘性UK伴穿孔5例、边缘性UK伴葡萄膜炎2例、中央性UK伴穿孔1例。UK组肿胀关节数显著高于对照组[6.0(2.5,23.0) vs. 3.0(1.0, 9.8),Z=-2.047,P=0.041],UK组继发干燥综合征(Sjögren syndrome,SS)的比例(37.5% vs. 6.9%, χ2=11.175,P=0.004)及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37.5% vs. 8.3%, χ2=9.456,P=0.008)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柳氮磺吡啶(12.5% vs. 48.6%, χ2=7.006,P=0.008)、来氟米特(31.3% vs. 63.9%, χ2=5.723,P=0.017)及金制剂(6.3% vs. 33.8%, χ2=4.841,P=0.032)的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回归分析显示肿胀关节数(OR=1.148)、继发SS(OR=79.118)、合并ILD(OR=6.596)及柳氮磺吡啶的使用(OR=0.037)与RA合并UK的发生存在独立相关性(P<0.05)。结论:UK为RA的少见并发症,多为边缘性UK。肿胀关节数、继发SS、合并ILD及柳氮磺吡啶的使用与RA合并UK发生存在独立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鼓膜穿孔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2017年2月至2020年5月1274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临床资料,对其鼓膜穿孔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74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鼓膜穿孔67例,鼓膜穿孔发生率为5.27%;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持续时间(t=2.381,P=0.017)、患儿合并上呼吸道感染(χ2=12.228,P=0.000)、肺部感染(χ2=5.242,P=0.022)、慢性鼻窦炎(χ2=12.715,P=0.000)、腺样体肥大(χ2=4.783,P=0.029)、鼓室积脓(χ2=16.020,P=0.000)、使用抗菌药物时间(t=-2.277,P=0.025)、联合使用抗菌药物(χ2=5.587,P=0.018)、发病至根据药敏选用抗菌药物时间(t=3.716,P=0.000)、血清降钙素原(t=2.599,P=0.009)、外周血白细胞计数(t=2.196,P=0.031)等11个因素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鼓膜穿孔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发病持续时间(OR=4.854,95%CI=2.675~8.806,P=0.000)、患儿合并上呼吸道感染(OR=6.506,95%CI=3.213~13.171,P=0.000)、慢性鼻窦炎(OR=7.866,95%CI=3.780~16.370,P=0.000)、鼓室积脓(OR=2.625,95%CI=1.442~4.777,P=0.002)、发病至根据药敏选用抗菌药物时间(OR=5.107,95%CI=2.129~12.248,P=0.000)等5个因素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鼓膜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早期治疗、保持咽鼓管通畅、引流鼓室积脓、预防慢性鼻窦炎与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早期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等为主的综合措施,可减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鼓膜穿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超声造影(CEUS)与常规超声在胆固醇性息肉和胆囊腺瘤鉴别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胆囊切除术的13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GPLs)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胆固醇性息肉与胆囊腺瘤的超声及CEUS图像特征,评估CEUS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136例GPLs患者中,胆固醇性息肉患者95例,胆囊腺瘤患者41例。息肉最大径(Z=-5.189,P<0.001)、血流信号(χ 2=33.630,P<0.001)、血管性基底部宽度(Z=-7.366,P<0.001)、息肉开始增强时间(χ 2=22.487,P<0.001)、动脉期增强强度(χ 2=44.371,P<0.001)、息肉血管形态(χ 2=53.814,P<0.001)、胆囊壁完整性(χ 2=13.277,P=0.001)在胆固醇性息肉和胆囊腺瘤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EUS诊断胆囊腺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85.37%、89.47%和88.24%,曲线下面积为0.874。结论 CEUS能有效鉴别胆固醇性息肉和胆囊腺瘤,有助于GPLs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成人暴发性心肌炎(FM)循环微小RNA(miRNA)的表达谱特征及其诊断的潜在标志物。方法 通过微阵列分析检测循环miRNA表达谱,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验证miRNA表达水平,通过KEGG通路分析循环miRNA在FM中的关键作用,对FM患者的miRNA与心功能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循环miRNA表达在FM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FM患者组血浆中miR-29b(t=18.925,P<0.001)和miR-125b(t=5.981,P=0.029)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FM患者miR-29b(t=12.943,P<0.001)和miR-125b(t=14.016,P<0.001)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miR-29b靶点参与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途径。细胞增殖与凋亡检测显示,与miR-125b模拟物相比,转染miR-29b模拟物对心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更加明显(χ2=6.168,P=0.047),而两组细胞增殖抑制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2,P=0.417)。线性相关分析显示,miR-29b和miR-125b表达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67,P=0.071;r=-0.49,P=0.003),与心肌肌钙蛋白Ⅰ浓度(r=0.61,P=0.019;r=0.52,P=0.016)、干扰素β(IFN-β)浓度(r=0.42,P=0.014;r=0.36,P=0.021)以及心肌水肿面积(r=0.86,P=0.005;r=0.73,P=0.013)呈显著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与miR-125b相比,miR-29b诊断FM具有较高的灵敏度(93.6%比89.2%;t=0.896,P=0.795)和特异度(72.4%比59.6%;t=9.478,P=0.002)。结论 循环miR-29b可作为FM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孕妇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的临床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剖宫产分娩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的孕妇246例,根据子宫肌瘤类型不同分为浆膜下子宫肌瘤组(135例)和肌壁间子宫肌瘤组(111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和结局。结果 ①肌壁间子宫肌瘤组中,孕妇年龄、子宫肌瘤≥ 5 cm的比例和多发子宫肌瘤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浆膜下子宫肌瘤组(37岁 vs 34岁, χ2 =-3.640, P=0.000;50.5% vs 25.9%, χ2 =15.719, P=0.000; 55.0% vs 23.0%, χ2 =26.630, P=0.000)。②肌壁间子宫肌瘤组的手术时间以及常规应用缩宫素20 U的基础上额外应用缩宫素的比例明显高于浆膜下子宫肌瘤组(50 min vs 45 min, Z=-3.349, P=0.001; 49.5% vs 29.6%, χ2 =10.197, P=0.001),产后出血≥ 500 mL的比例和出血量也明显增加(47.7% vs 33.3%, χ2 =5.281, P=0.022; 530 mL vs 400 mL, Z=-3.247, P=0.001)。结论 剖宫产术中行肌壁间子宫肌瘤剔除额外应用缩宫素的比例和出血量均明显增加,但不增加严重产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普通型与重/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恢复期的CT影像,探讨COVID-19影像学转归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至29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确诊并治愈出院的63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普通型组和重/危重型组,比较恢复期首次CT影像特点,统计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住院时间、性别、就诊症状、合并症、氧疗方式、CT至发病时间、CT特征、病灶分布、肺叶评分和累计CT评分。结果 普通型组纳入37例,重/危重型组纳入26例。与普通型组相比,重/危重型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更大[(43±16)岁比(52±16)岁;t=2.10, P=0.040],平均住院时间更长[(15±6)d比(19±7)d;t=2.70, P=0.009],呼吸困难(5.41%比53.85%;χ2=18.90, P<0.001)和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比例(0比57.69%;χ2=25.62, P<0.001)更高,经鼻导管吸氧比例更低(81.08%比19.23%;χ2=23.66, P<0.001)。重/危重型组患者纳入CT影像距发病时间平均为(23±6)d,明显长于普通型组的(18±7)d(t=3.40, P<0.001)。普通型组磨玻璃样病变比例明显高于重/危重型组(67.57%比15.38%;χ2=16.74, P<0.001),而重/危重型组铺路石样表现明显高于普通型组(46.15%比21.62%;χ2=4.24, P=0.039);普通型组肺野外周带病灶比例明显高于重/危重型组(78.38%比34.61%;χ2=13.43, P<0.001),重/危重型组弥散性分布病灶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型组(65.38%比10.81%;χ2=20.47, P<0.001);重/危重型组中位CT评分为11(8,17)分,明显高于普通型组的7(4,9)分(Z=3.81, P<0.001)。结论 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 出院患者恢复期CT影像存在差异,重/危重型组双肺病灶浸润程度明显重于普通型组,需要更长时间随访以观察重/危重型患者胸部CT最终吸收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应用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simultaneous amplification and testing,SAT)-RNA(SAT-RNA 法)与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DNA(PCR-DNA法)检测男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的效果,以探讨SAT-RNA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因女方因素拟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的163例男性,采用SAT-RNA法检测尿液标本中的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并对其中109例符合当天采集精液标本条件者进行相应病原体的检测。同时采用PCR-DNA法检测163例男性尿道拭子标本中的相应病原体。结果: 163例男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检测结果表明,PCR-DNA法尿道拭子检测阳性77例(阳性率47.24%),SAT-RNA法尿液标本检测阳性78例(阳性率47.8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P>0.05),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3.25%,阳性符合率93.51%,阴性符合率93.02%,检验结果一致性极好(Kappa值0.865)。163例男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检测结果表明,PCR-DNA法尿道拭子检测阳性5例(阳性率3.07%),SAT-RNA法尿液标本检测阳性7例(阳性率4.2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05),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7.55%,阳性符合率80.00%,阴性符合率98.10%,检验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0.654)。对其中109例男性采用SAT-RNA法同时检测尿液和精液标本中的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1)解脲支原体:尿液标本阳性55例(阳性率50.46%),精液标本阳性49例(阳性率44.95%),两标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8,P>0.05),检测结果符合率为88.99%,阳性符合率93.88%,阴性符合率85.00%,检验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80);(2)沙眼衣原体:尿液标本阳性6例(阳性率5.50%),精液标本阳性4例(阳性率3.67%),两标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P>0.05),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8.17%,阳性符合率100.00%,阴性符合率98.10%,检验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91)。结论: SAT-RNA法与PCR-DNA法检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有良好的一致性;相比PCR-DNA法,SAT-RNA法可用于尿液或精液标本的检测,具有无创、方便等优势,更适宜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并通过与手术治疗对比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32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外科手术治疗198例,ESD治疗122例。分析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总结符合ESD绝对及扩大适应证的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一步比较ESD和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远期疗效,从而评价目前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绝对适应证和扩大适应证的合理性。结果:198例早期胃癌患者共有22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χ2=5.525,P=0.019)、浸润深度(χ2=8.235,P=0.004)、分化程度(χ2=6.323,P=0.012)、脉管浸润(χ2=12.273,P<0.001)与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Wald=7.575,P=0.006)和分化程度(Wald=6.317,P=0.012)是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符合ESD绝对适应证和扩大适应证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均为0%;符合ESD绝对适应证而行手术和ESD治疗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7.6%和9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4,P=0.907);符合ESD扩大适应证而行手术和ESD治疗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6.5%和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1,P=0.303)。结论: 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本组数据显示ESD治疗早期胃癌无论是绝对适应证还是扩大适应证都跟手术疗效相当,但仍需大样本量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便携式导航(portable accelerometer-based navigation device,PAD)与计算机导航辅助(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CAS)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中力线对准和手术时间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使用iASSIST便携式导航设备以及OrthoPilot计算机导航辅助系统进行TKA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前下肢力线对准参数、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下肢力线对准参数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82例患者,其中PAD组40例,CAS组4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手术侧别、术前髋膝踝(hip-knee-ankle,HKA)角、术前HKA角偏差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AD组术后HKA角(180.8°±2.2° vs. 181.8°±1.6°, t=-2.458, P=0.016)和术后冠状面股骨组件角(coronal femoral-component angle,CFA)(90.6°±1.8° vs. 91.6°±1.6°, t=-2.749,P=0.007)小于CAS组,但两组冠状面胫骨组件角(coronal tibia-component angle,CT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0°±1.3° vs. 89.6°±1.4°,t=1.335,P=0.186);术后HKA角(10.0% vs. 11.9%,χ2=0.076,P=0.783)、CFA(12.5% vs.14.3%, χ2 =0.056, P=0.813)和CTA(2.5% vs. 0%, χ2=1.063, P=0.303)偏移超过3°的偏移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HKA角(2.1° vs. 2.0°,t=0.055,P=0.956)、CFA(1.4° vs.1.8°,t=-1.365,P=0.176)和CTA(1.0° vs.1.1°,t=-0.828,P=0.410)的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HKA角(1.1° vs.1.3°, F=1.251, P=0.267)、CFA(1.3° vs.1.4°, F=0.817, P=0.369)和CTA(0.8° vs. 0.9°, F=0.937, P=0.336)的精确度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时间方面, PAD组与CAS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4±25.6) min vs. (86.5±17.7) min,t=-0.641,P=0.524)]。结论: PAD与CAS在TKA中下肢力线对准的准确度和精确度相当,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PAD在TKA中可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Kindler综合征(KS)的临床表现及基因突变特点,为该类疾病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汇总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例FERMT1基因新突变导致的KS病例和国内外报道的1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因类型、临床特点及其并发肿瘤发生的年龄、部位和类型等。结果 共收集186例KS患者,男110例、女76例,平均年龄(28±16)岁,其中151例报道了基因突变位点,94例报道了详细的临床表现。KS的主要临床表现有皮肤异色症、童年水疱史、光敏感,次要临床表现有口腔内炎症、掌跖角化、假性并指、吞咽困难、尿道狭窄等。其中口腔内炎症(r=0.234,P=0.023)、掌跖角化(r=0.325,P=0.001)、假性并指(r=0.247,P=0.016)、吞咽困难(r=0.333,P=0.001)、尿道狭窄(r=0.280,P=0.006)与年龄具有显著相关性,32岁以上患者发生概率明显增高。尿道狭窄(χ2=11.292,P=0.001)、肛门狭窄(χ2=4.014,P=0.045)与性别具有显著相关性,男性多于女性。151例患者中发现80种不同的基因突变位点,其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位点为c.676C>T。27例KS患者发生41例次肿瘤,鳞状细胞癌占92.7%。鳞状细胞癌发病率与患者所处国别与基因突变位点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KS是罕见的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以FERMT1基因c.676C>T突变最常见,易发生鳞状细胞癌,曝光部位(手、口唇)为主要的发病部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环孢素(CsA)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和单用CsA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9例初治CA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采用CsA+ rhEPO治疗,34例仅采用CsA治疗。入选患者使用CsA至少1.5~2.0年,并随访至少1.0年。比较CsA+ rhEPO组和CsA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和长期转归,分析可能的疗效影响因素。 结果 CsA+rhEPO组45例患者中,男14例,女31例,中位年龄43(19,73)岁;CsA使用的中位时间为26(12,38)个月,rhEPO使用的中位时间为4(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4(12,42)个月。CsA组34例患者中,男16例,女18例,中位年龄36(16,85)岁;CsA使用的中位时间为24(12,4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12,40)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前各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6个月,CsA+rhEPO组患者的部分缓解(PR)(53.3%比25.0%;χ2=6.181,P=0.019)和总反应(OR)(55.6%比31.3%;χ2=4.456,P=0.040)均明显高于CsA组,两组的完全缓解(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比6.3%;χ2=0.810,P=0.567);CsA+rhEPO组和CsA组患者在治疗后3、12个月和随访期末的CR、PR及O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CsA+rhEPO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时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 CsA组[(102.6±24.0)g/L比(90.3±29.1)g/L;t=2.017,P=0.047],在治疗3、12个月及随访期末与 Cs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rhEPO组11.1%(5/45)的患者出现注射部位疼痛,两组患者在肌酐升高、胆红素轻度升高、转氨酶升高、牙龈轻中度增生、胃肠道反应和肌颤等不良反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随访期内,两组患者的克隆演变率相仿,均无死亡病例。未发现影响rhEPO疗效的临床预测因素。结论 与CsA单药治疗相比,CsA联合rhEPO治疗CAA在6个月时有更高的有效率及血红蛋白水平,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2014年2月至2019年7月346例CR-BSI患者临床资料,对其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46例CR-BSI患者死亡62例,病死率为17.9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2.838,P=0.006)、糖尿病史(χ2=5.966,P=0.015)、感染后拨管时间(t=5.026,P=0.000)、是否入住ICU(χ2=6.885,P=0.009)、置管部位(χ2=5.468,P=0.019)、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χ2=4.731,P=0.030)、发生CR-BSI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t=3.556,P=0.0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χ2=10.209,P=0.001)、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感染(χ2=22.668,P=0.000)、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χ2=16.758,P=0.00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χ2=7.784,P=0.005)、真菌感染(χ2=6.576,P=0.010)、感染发生前使用抗菌药物(χ2=5.315,P=0.021)、感染发生前联用抗菌药物(χ2=4.260,P=0.039)、感染后开始使用抗菌药物时间(t=2.805,P=0.006)、感染后根据药敏试验使用抗菌药物时间(t=2.877,P=0.005)、血清白蛋白浓度(t=-2.976,P=0.003)、血糖(t=2.632,P=0.010)等18个因素是CR-BSI死亡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糖(OR=5.047,95%CI=1.805~14.114,P=0.002)、MRSA感染(OR=18.278,95%CI=3.732~89.527,P=0.000)、MDR-PA感染(OR=42.380,95%CI=9.477~189.528,P=0.000)、CRKP感染(OR=72.834,95%CI=16.061~330.286,P=0.000)、发生CR-BSI后APACHEⅡ评分高(OR=6.615,95%CI=2.625~16.667,P=0.000)、感染后至拨管时间(OR=4.071,95%CI=1.743~9.508,P=0.001)与感染后至根据药敏试验使用抗菌药物时间(OR=5.047,95%CI=1.805~14.114,P=0.001)等6个因素是CR-BS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浓度(OR=0.365,95%CI=0.136~0.978,P=0.045)是CR-BSI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高血糖、低蛋白血症、危重症、多重耐药菌感染是增加CR-BSI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早期拨管、早期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指导使用抗菌药物可减少CR-BSI病死率,临床应采取针对性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经会阴超声检查技术对经阴道植入网片(TVM)盆底重建手术后患者进行观察,比较超声与临床查体诊断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一致性,分析差异原因,探讨超声在术后评估中的作用,探索脱垂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2013年9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行经会阴超声检查的TVM术后6个月内患者临床查体(国际尿控协会POP-Q评分)和超声检查资料,比较二者诊断结果;比较超声脱垂组与对照组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和肛提肌撕裂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147例患者。超声与POP-Q评分法在前盆腔和后盆腔脱垂的诊断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268(P=0.000)和0.235(P=0.001);超声与临床不一致病例共计37例,其中前盆腔14例(9.52%)、后盆腔23例(15.65%);超声诊断脱垂较临床多32例,其中前盆腔13例(8.84%)、后盆腔19例(12.93%)。超声脱垂组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1.35%比33.94%,χ2=3.950,P=0.047);组间肛提肌撕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经会阴超声检查与临床查体存在一致性,超声能够检出更多的POP,可作为临床诊断的补充。TVM术后脱垂复发与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