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浅谈临床核医学的放射防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惠君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8):1019-1019
近年来,随着核技术的应用推广,临床核医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收益。但由于临床核医学诊断、治疗时,口服、注射用的放射性药物活度大,工作人员在分装或给药注射时接触放射药物的时间较长,剂量较大,可受到较大剂量的照射,因此核医学的放射防护问题尤为重要,对此要求也非常严格。在核医学工作中,要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以减少对工作人员的照射,最大限度地降低周围人员的放射性照射,并避免造成放射性污染。  相似文献   

2.
结合放射性核素分装的屏蔽防护需求,研制了一种新型放射性核素分装防护柜。该防护柜主要由箱体、操作平台、升降台、观察窗、监控器、排风负压装置等构成,适用于放射性核素的便捷分装,同时又可为操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屏蔽防护。该防护柜的应用可有效降低相关工作人员的曝光剂量,保护其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核技术的应用推广,临床核医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给患者带来了很多的受益。但由于临床核医学诊断、治疗、口服、注射用的放射性药物活度大,剂量也较大,工作人员在分装或给药时可受到较大剂量照射,因此核医学工作中要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加强工作人员、患者管理,注意环境保护,以最大限度降低周围人员的放射性照射,并避免造成放射性污染。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一种防护性标记放射性药物的运输注射器的研制过程。该注射器主要由注射器防护套、针头防护帽、接固机构等构成,能对放射性药物进行有效屏蔽,降低放射性药物运输及使用过程中核医学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对保障其职业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后唾液和汗液中的放射性活度变化,为降低控制放射性污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5例接受131I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口服3.70~5.55 GBq(100~150 mCi)131I胶囊后,收集2~48 h的唾液、汗液标本,使用一体化多道分析器测量其放射性活度并进行评价。结果 15例患者在131I治疗后2、4、8、24、48 h测得的唾液放射性比活度的平均值分别为(553.58±478.94)×104、(484.72±431.76)×104、(389.78±254.63)×104、(141.15±104.83)×104、(53.23±49.8)×104 Bq/g;测得的手掌汗液排泌的131I放射性活度高于额头、左颈、前胸、左腋窝,并且随时间推移,患者体内131I经汗液排出的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在131I治疗后唾液和汗液中有一定放射性活度的131I,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潜在的放射性污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的临床现状。方法以某三甲医院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场所包括回旋加速器工作场所、放射性药物合成室和注射室、PET/CT 以及 SPECT 的工作场所,调查并统计上述场所的周围剂量当量率、β表面污染水平以及30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年个人有效剂量。结果当工作人员在合成柜旁对放射性药物进行操作的瞬时剂量率最高;核医学工作场所均或多或少有β表面污染,其中尤以放射性药物注射室操作台污染最高,其次是放射性药物合成室操作台;核医学科医护人员的年个人有效剂量控制较好,30名人员26名个人有效剂量在1 mSv 以下,4名在1~5 mSv 之间。结论虽然核医学科医务人员年个人有效剂量未超标,但仍应加强放射防护,尤其是离放射药物最近地方,加强医务人员对于放射性药物的安全操作和管理,最大程度降低辐射危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的几何位置对测量注射器内残留放射性药物的放射性活度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注射99TcmO-4和99Tcm-MDP、18F-FDG的120支1 ml注射器、2ml注射器,将之根据注射方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在不同几何位置测量残留活度,并展开组间比较。结果:不同几何位置对注射器残余量的测定有一定影响,1 ml注射器残余量最大,且采用改良注射法的观察组残余量明显低于采用直接注射法的对照组。结论:核医学人员应掌握活度计应用方法,并针对性的改变注射方式,减少注射器内放射性药物的残留,为操作人员与患者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8.
放射性核素自动分装仪的研制,改变了过去手工分装过程,减少了辐射、提高了分装核素的准确性.该系统的控制核心为工业用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al Controller,PLC),辅以触摸屏、精确的注射器驱动模块、剂量仪、打印机等组成.触摸屏提供输入输出界面,完成各种核素各种不同剂量的分装的设置.所用管路、注射器等全部为一次性无菌用品,该装置已投入试用,放入热室中,达到放射防护要求,满足临床需求.该仪器已经申请国家实用新型技术发明专利.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以18F-脱氧葡萄糖(18F-FDG)为代表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辐射剂量,为临床辐射防护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测量18例工作人员在制药、质控、分装、传送、注射及摆位的工作流程中手、胸部的当量剂量率(d)及操作时间(t),并结合不同年检查工作量(w)估算各工作场所工作人员的年受照剂量。结果 估算得到年检查工作量为1000、4000、7000和10000例时,不同工作环节工作人员的累计年剂量为质控0.27mSv,分装0.02~0.20mSv,传送0.06~0.58mSv,注射2.49~24.9 mSv,摆位1.19~11.91mSv。结论 在现有防护设施和操作条件下, 分装和注射是接受剂量较高的工作环节。当年检查工作量在4000例以上时,从事分装工作的人员手部受照剂量超过国家标准关于职业个人年剂量限值的规定;当年检查工作量在10000例时,从事注射的人员年有效剂量亦超过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监测^131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使用后五天内^131I衰减的简单规律及药物在病灶的浓聚情况,指导临床医生控制患者在放射防护病房住院天数。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3月入住我院治疗的24位患者,经股动脉注射^131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对用药第一、三、五天患者体内留存药物活度与相关法规规定进行比较。结果第五天患者体内^131I活度低于/等于相关法规规定占92%;第一天至第三天衰减60%以上的患者占96%;第三天至第五天衰减50%以下的患者占83%。结论患者用药后五天可离开放射防护病房;患者体内131I的衰减由快渐慢,由开始的以药物半排期为主导过度为以物理半衰期为主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适形铅挡块遮挡照射野外边缘情况下对表面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剂量探测器探头沿垂直于野边缘的直线布置在照射野外边缘,用不同宽度的低熔点适形铅块去屏蔽照射野外边缘,比较遮挡不同宽度铅块后与不遮挡时边缘区的剂量变化。结果遮挡适形铅挡块后与没有遮挡铅块比较,照射野边缘表面0~2mm内剂量跌落15%~2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遮挡适形铅块后与不遮挡铅块比较,照射野外2~10mm区域,剂量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低熔点铅挡块遮挡照射野既可形成适形放疗效果而且可降底照射野外边缘辐射剂量,有利于保护照射野外正常组织。  相似文献   

12.
当前有多种患者盆部防护装置应用于CT扫描,用于减少患者性腺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然而,介入手术中患者性腺防护装置的研究尚属空白,在前期研发并进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本研究对抽拉式介入手术性腺防护装置进行优化设计。改进后的环绕式收纳系统呈分体式设计,由可复用的背侧收纳器和一次性使用的手术大单加厚空心层组成,射线防护材料的牵拉部分为两部分,通过拉链进行连接,既保证了防护装置的无菌性能,又实现患者盆部性腺的环绕式防护。该装置设计简单、结构合理,可以方便的在不透X射线的防护状态和透X射线的可视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并符合介入手术的无菌要求。组合式介入手术性腺防护装置在保证介入手术效果的同时,解决了患者性腺防护和防护装置无菌的难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介绍基于HIS系统的门诊化疗注射流程优化及实现,以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为例,指出旧流程存在的问题,从门诊医生站形成电子化疗方案书、注射预约划价、药房自动发药、配药及注射确认几方面,阐述优化后的门诊化疗注射流程的设计与实现,通过HIS系统实现整个流程的电子化和信息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碘浓度对比剂结合Z轴自动管电流调制(Z-dom)及第四代高级迭代重建(iDose4)技术在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以降低对比剂及电离辐射伤害。方法:收集2018 年10月至2019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颈部CTA检查患者100例,随机分成2组:常规组50例,行常规扫描,即120 kV、250 mAs、碘海醇(350 mgI/mL)及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低剂量组50例,120 kV、Z-dom自动管电流、碘克沙醇(270 mgI/mL)及iDose4迭代重建。比较2组碘注射量及辐射剂量,在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起始层面进行客观评价,并对图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碘注射量低剂量组[(16.61±2.87)g]比常规组[(22.82±3.81)g]低(P <0.01);管电流低剂量组[(149.22±70.49)mAs]比常规组(250 mAs)低(P <0.01);低剂量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均较常规组低(均P <0.01)。2组图像客观评价:低剂量组两层面血管CT值和背景噪声均低于常规组,颈总动脉起始层面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均高于常规组(均P <0.001);主观评价:2名医师主观评分Kappa值为0.765,一致性良好,常规组评分为(3.44±0.48)分,低剂量组为(3.60±0.47)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6,P =0.097),2组图像均可满足诊断需要。结论:低碘浓度对比剂结合Z-dom及iDose4 技术在颈部CTA检查中,其图像质量优于常规组,能够满足诊断需要,同时可降低患者碘注射量及电离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赵峰  曾勇明  吴奇华  彭刚  周旸 《重庆医学》2011,40(20):1979-1981
目的通过仿真胸部体模CT扫描模拟实验,评价ATCM技术3种调制模式胸部扫描辐射剂量的特点。方法使用Philips公司Brilliance 16层螺旋CT,分别采用ATCM技术的角度调制、Z轴调制和联合调制模式,预置2组管电流(122 mA、296 mA),其他技术参数相同,扫描中国成人男性CDP-IC型仿真胸部体模。存储所有图像并记录CTDI和DLP值,以联合调制作为对照组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结果角度调制和Z轴调制以其技术特点按照仿真胸部体模各层组织结构的变化调制管电流。预置296 mA组,角度调制、Z轴调制与联合调制比较,CTDI和DLP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CM技术的3种模式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胸部CT扫描辐射剂量,使用联合调制模式降低辐射剂量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量和分析双平板DSA术者位平面的辐射剂量水平,改进辅助防护设施,为使用双平板DSA的介入职业人员提供合理可行的放射防护建议。方法设计由移动主屏风和悬挂侧屏风组成的辅助防护设施。双球管同时曝光,使用AT1123辐射剂量监测仪测量第一、第二和第三术者(分别位距离球管60、120、180 cm)位的辐射剂量,每个术者位平面选择距地20~180 cm范围内九个检测点,分析比较辅助防护设施改进前后的防护效果。结果辅助防护设施改进后,介入职业人员腰部以上位置(距地105 cm及以上)屏蔽效率为37.5%~96.2%;其中第一术者和第二术者腰部以上位置的屏蔽效率大于60%;第一、第二、第三术者位平面的辐射剂量水平均降低至WS 76-2020标准限值(≤400μSv/h)以下;与标配防护下的数据相比,第一、第二、第三术者位平面的辐射剂量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屏蔽效果显著。结论通过改进辅助防护设施,可明显降低介入职业人员外照射剂量水平,有效保障介入职业人员的辐射安全和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17.
张连才 《基层医学论坛》2014,(31):4256-4257
目的:探讨数字化摄影(DR)各环节中辐射剂量的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DR摄影中各环节产生辐射剂量过剩问题并加以控制。结果各成像环节过程中人为及设备因素是造成DR摄影产生辐射剂量过剩的主要原因,合理控制这些因素既可充分发挥数字化摄影图像质量优良的优势,又能降低辐射剂量。结论熟练掌握设备功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操作规范化、技能熟练化,严格遵守辐射与防护三原则,完全可以以较小的辐射剂量获得优质的影像资料,并能充分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组配低氧实验箱测氧装置的自动反馈调节系统,构建完整恒稳的氧浓度自动调节机制,并利用其进行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购买电子控氧仪,自制气体密闭箱,自主选配组合气体控制阀门和自动感应开关。连接高压氮气,使氮气经电磁控制阀门进入密闭箱;控氧仪测得的密闭箱内的氧浓度信号被输出传至电磁感应开关,后者根据设定的氧浓度阈值控制电磁阀门的通断,进而控制氮气的通入或停止,达到维持密闭箱内的氧浓度恒稳状态。利用该自动控制系统,处理7 d龄颈总动脉结扎术后新生大鼠,设定并调节密闭箱氧浓度为(8.4±0.4)%,持续2.5 h。动物处理后于不同时间点取脑组织,记录表观损伤程度后取材保存,然后利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处理后脑组织内分子表达。结果该系统可以稳定的调控密闭箱内的氧浓度于设定范围内。颈总动脉结扎术后的7 d龄大鼠,于缺氧箱中处理2.5 h后,存活率达80%~90%。动物脑组织及细胞内分子表达发生明显改变,效果明显。结论该低氧试验箱的氧浓度自动控制系统达到了较好程度的稳定性,适于进行缺氧缺血脑损伤动物模型的制作实验。结果可见,在缺氧缺血后不同的时间段,大脑皮质细胞中蛋白表达及化学修饰发生不同的改变(图2)。 结果显示,用Cofilin和p-Cofilin抗体孵育杂交,可见不同处理对大鼠脑海马细胞产生不同的影响,缺氧缺血后损伤脑组织p-Cofilin明显比对照组增强,也比相同实验组的Cofilin 表达明显增强。见图3。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分次团注对比剂双期扫描法CTU在泌尿系统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60例无上尿路疾病的患者行CT泌尿系成像资料.其中30例行分次团注对比剂双期扫描,另外30例行常规单次团注对比剂多期扫描,对分泌期图像肾盂及各段输尿管管腔扩张度评分并记录扫描时患者所受辐射有效剂量,比较两组扫描方法 间的差异.结果 肾盂及各段输尿管管腔扩张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泌尿系统管腔内CT值及患者所受辐射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分次团注对比剂双期扫描法CTU图像在泌尿系扩张程度上无显著差异,但可显著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使获得图像更加有利于疾病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