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坤鹏  崔翔  任凯  范俊柏   《四川医学》2023,44(8):841-846
目的 术前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双孔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双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和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组(T+E组),三组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案相同,记录术后6 h、12 h、24 h、48 h静息和咳嗽时的疼痛评分;记录麻醉诱导后(T0)、手术切皮时(T1)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测量入室后(T2)、肺叶切除即刻(T3)、手术结束后(T4)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Apelin-13水平;记录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及镇痛补救例数;记录恶心呕吐、气胸和尿潴留等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T组相比,T+E组术后6、12、24和48 h静息和咳嗽时的疼痛评分更低(P<0.05),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更少(P<0.05),术后补救镇痛、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低(P<0.05);与C组相比,T+E组T0、T1之间的血流动力学波动更小,T3、T4时间点的血清IL-6水平上升幅度明显降低,Apelin-13水平的下降幅度也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 超声引导TPVB与ESPB联合可以为双孔胸腔镜患者提供较好的镇痛效果,更长的镇痛时间,降低了围术期的炎性反应,并减少了舒芬太尼的用量和阿片类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用于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择期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和TPVB复合全身麻醉组(GP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选择静脉麻醉诱导气管插管,采用静吸复合麻醉维持。GP组于麻醉诱导前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T4—5椎旁神经阻滞;G组麻醉诱导前不给予任何处理。2组患者均于术毕使用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分别于术后2、24、48h时记录镇痛情况(VAS评分)、术后24及48h患者静脉自控(PCI)泵按压次数以及背景输注总量;观察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嗜睡及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并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h时采集患者静脉血2mL,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结果 GP组术后2、24h的VAS评分,术后24、48hPCI泵按压次数及背景输注总量均明显低于G组(均P<0.05);2组48h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0%,GP组为3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呼吸抑制。2组术前血清VEGF及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均较术前明显升高,G组较GP组升高的更明显(均P<0.05)。结论与单纯全身麻醉比较,PTVB复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佳,并可抑制患者术后血清VEGF和MMP-9水平的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深层与浅层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plane block,SPB)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8月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收治的60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深层SPB组(DS组)和前锯肌浅层平面阻滞组(SS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SPB,两组患者均使用0.3%罗哌卡因30~40 mL (罗哌卡因总剂量2 mg/kg),阻滞完成后30 min使用针刺法测定并记录感觉阻滞平面;记录两组患者SPB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记录术后2 h、4 h、6 h、12 h、24 h、48 h的静息和咳嗽NRS疼痛评分;记录第一次按压镇痛泵的时间、术后48 h有效按压镇痛泵次数、舒芬太尼用量、曲马多补救性镇痛例数,记录阻滞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与SS组比较,DS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阻滞持续时间明显延长;DS组术后12 h静息时和咳嗽时NR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DS组术后24 h静息时NR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DS组术后镇痛(PCIA)第一次按压时间明...  相似文献   

4.
朱肖萌  范飒 《重庆医学》2021,50(21):3691-3698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分别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在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拟行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肺癌患者106例,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TPVB组和ESPB组,每组53例.ESPB组给予超声定位下ESPB联合静脉自控镇痛,TPVB组采取超声定位下TPVB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患者阻滞前(T0)、手术切皮时(T1)、手术开始后30 min(T2)、术毕拔管时(T3)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T0、T3、术后24 h(T4)、术后48 h(T5)血清炎性反应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体液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以及术后1、6 h,T4、T5静息与咳嗽状态下疼痛数值评定量表(NRS)评分,并统计神经阻滞平面、麻醉恢复室(PACU)补救镇痛比例、镇痛泵应用情况、镇痛药物配方舒芬太尼剂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1)两组患者阻滞15 min后阻滞平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T1~T3时心率、MAP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T3~T5时血清TNF-α、IL-8、IL-6水平均较T0时提高,TPVB组患者均低于ESPB组;血清IgA、IgM、IgG水平均较T0时降低,TPVB组患者均高于ES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镇痛药物配方舒芬太尼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VB组患者术后1、6 h,T4、T5时静息、咳嗽状态下NRS评分均低于ESPB组,且PACU补救镇痛比例、静脉自控镇痛输注总量、按压次数均较ESPB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定位下ESPB与TPVB分别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均可有效维持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且麻醉安全性良好,但相较而言,超声定位下TPVB可减轻机体应激性炎性反应,对机体体液免疫影响较小,且术后镇痛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的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腰方肌阻滞在经皮肾镜碎石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行经皮肾镜碎石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组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腰方肌阻滞组各30例。TPVB组(简称T组)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PVB+QLB组(简称TQ组)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腰方肌阻滞组。记录患者麻醉前(T0)、麻醉后10 min(T1)、置入输尿管导管时(T2)、建立经皮肾镜碎石通道时(T3)、手术结束(T4)及出室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记录2组患者的阻滞平面范围,记录额外使用阿片类药物情况,记录麻醉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局麻药中毒、异常广泛阻滞)。结果 2组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点的MAP、HR、SpO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手术患者疼痛及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单纯静吸复合全麻组(C组)、罗哌卡因单次预先胸椎旁神经阻滞+静吸复合全麻组(T1组)、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单次预先胸椎旁神经阻滞+静吸复合全麻组(T2组).3组术后均不采用术后镇痛装置,若术后NRS评分>4分,则给予盐酸曲马多注射液100 mg肌肉注射补救镇痛,并记录3组术前(神经阻滞用药)、术中静脉用舒芬太尼、舒芬太尼总量(静脉+神经阻滞)、静脉用瑞芬太尼的总量,术后4、6、24、48 h NRS评分,术后24 h内是否补救镇痛、手术后入ICU停留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与C组相比,T1、T2组的术中静脉用舒芬太尼量、舒芬太尼总量(静脉+神经阻滞)、静脉用瑞芬太尼的总量明显减少(aP<0.05),术后4、6、24 h的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手术后入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T1与T2组相比,后者术中静脉用阿片类药物总量较少(P<0.05),而舒芬太尼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6 h的NRS评分更低(P<0.05),而手术后入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单次预先胸椎旁神经阻滞可以减少术中静脉用阿片类药物的总量,发挥最佳的镇痛效应,提供满意的早期术后镇痛;与单纯静吸复合麻醉相比,可以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但与单纯罗哌卡因用于TPVB相比,未见更多的优势,也许与该研究病例数有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0):124-127+封三
目的 对比研究超声引导下前锯肌浅面阻滞(Shallow serratus plane block,SSPB)和前锯肌深面阻滞(Deep serratus plane block,DSPB)在胸腔镜手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1日~6月20日于余姚市人民医院行择期胸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为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Ⅰ~Ⅱ级,按照随机法平均分为超声引导下SSPB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泵组(P组)和超声引导下DSPB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泵组(C组)。P组患者于术前行超声引导下SSPB阻滞,C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DSPB阻滞,15 min后测定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范围,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镇痛。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1 h、6 h、12 h、18 h和24 h的伤口疼痛情况进行视觉模拟(VAS)评分,记录镇痛泵输注总量、患者自控追加按压次数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5 min后DSPB组阻滞平面可达T3~T8脊神经支配节段,SSPB组阻滞平面可达T2~T9脊神经支配节段;两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在术后1 h、6 h、12 h及18 h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24 h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镇痛泵输注镇痛药物总量、追加按压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PB联合PCIA泵在胸腔镜术后可发挥良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急慢性疼痛和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99例,年龄35~7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BMI 18~25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静脉自控镇痛组(C组)、静脉自控镇痛联合TPVB组(TC组)、静脉自控镇痛联合SAPB组(SC组);TC组、SC组诱导前分别行TPVB和SAPB;记录区域阻滞操作的相关情况;记录术后2、4、8、12、24、48 h静息、活动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术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采用ELISA检测患者麻醉前、术后12 h、术后48 h、术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血浆TNF-α水平。结果 与TC组相比,SC组阻滞操作时间短(P<0.05);与C组相比,TC组和SC组在术后2、4、8、12、24 h静息和活动状态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均降低(P<0.0...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全麻与全麻复合单次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这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应用于开胸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40例开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麻组(GA,n=20),全麻+单次胸椎旁阻滞组(GA+TPVB,n=20).GA组:患者经常规全麻静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GA+TPVB组:全麻诱导前于T4~T5行胸椎旁阻滞,阻滞成功后记录阻滞平面,30 min后开始全麻诱导.术中采用静吸复合麻醉,七氟醚MAC值控制于1.0,心率、血压维持于术前基础值的25%左右.比较两组术中芬太尼用量、心血管药(麻黄碱)需求量,术后6、12、24、36、48 h安静和运动时的疼痛评分,术后6 h(T0-6)、6~12 h(T6-12)、12~24 h(T12-24)、24~36 h(T24-36)、36~48 h(T36-48)阿片类镇痛药(吗啡)消耗量,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发生率.结果 GA+TPVB组术中芬太尼用量少于GA组(P<0.05);GA+TPVB组术中麻黄碱需求量多于GA组(P<0.05);GA+TPVB组术后6、12 h安静时和运动时的疼痛评分低于GA组(P<0.05),GA+TPVB组与GA组术后24、36、48 h安静时和运动时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TPVB组在T0-6、T6-12的吗啡消耗量少于GA组(P<0.05),GA+TPVB组与GA组在T12-24、T24-36、T36-48的吗啡消耗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 h内GA+TPVB组PONV发生率低于GA组(P<0.05).结论 胸椎旁阻滞可产生完善的镇痛效果,降低术后早期(12 h内)疼痛评分,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用量及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结核性脓胸患者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80例结核性脓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两组患者术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时(T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在开胸手术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ASAⅠⅡ级, 全身麻醉下行择期开胸手术患者70例, 随机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 (T组, n=35) 和单纯全身麻醉组 (G组, n=35) .T组患者于全麻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开胸侧切口所在胸椎旁间隙注射0.5%罗哌卡因0.25 m L/kg.所有患者术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术后6 h、12 h、24 h、48 h的心率 (HR) 、平均动脉压 (MBP) 、吸空气状态下氧饱和度 (SpO2) 值及安静及咳嗽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 和镇痛泵按压总次数、相关并发症, 以及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和首次下床时间.结果 与T组比较, G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时的HR、MBP增高, 安静及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 (P<0.05) , 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减少 (P<0.05) ;T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减少, 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及下床时间缩短 (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定位准确, 效果确切, 用于开胸手术患者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 不良反应少, 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是目前开胸手术术后镇痛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单点和双点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术患者的镇痛比较。方法选择ASA I~II级,年龄50~70岁,无心肺疾病,全麻下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的单点TPVB复合全麻手术组(A组)、超声引导下的双点TPVB复合全麻手术组(B组)和单纯全麻手术组(C组)三组。观察指标:(1)观察记录阻滞麻醉操作时间、麻醉阻滞平面、麻醉阻滞起效时间等;(2)观察记录患者进入手术室后(T0)、术后1 h (T1)、2 h (T2)、6 h (T3)、8 h (T4)、12 h (T5)、24 h (T6)、48 h (T7)的MAP和HR;(3)记录患者满意度;(4)记录T1、 T2、T3、T4、 T5、 T6、 T7安静及咳嗽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按压的总次数;(5)记录患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 (1)在T1、T2、T3、T4、T5、T6 A组、B组与C组相比较,HR和MA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B组相比,A组阻滞操作时间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平面比B组低,差异具有统... 更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 block,SA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在非插管胸腔镜手术(non-intubated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NIVAT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10月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行NIVATS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观察组给予SAPB,对照组给予TPVB。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麻醉前(T0)、开胸后15min(T1)、开胸后30min(T2)、术毕(T3)、拔除喉罩后15min(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rate,HR)],T0、T2、T4时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疼痛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9月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60例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术中均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前,A组选择前锯肌平面阻滞,B组选择胸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生命体征、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舒芬太尼使用量、疼痛因子、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6.67%,B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麻醉平面、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阻滞操作时间缩短,阻滞持续时间延长。两组患者切皮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舒芬太尼使用量较B组减少(P <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PGE2、IL-6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胸腔镜直视下肋间神经阻滞(IC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在单孔胸腔镜手术后早期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至6月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择期行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ICB组(I组)、TPVB组(P组),每组各30例。关胸腔前,I组行胸腔镜直视下ICB,P组行胸腔镜直视下TPVB,每组注射0.375%罗哌卡因20ml,C组不做任何阻滞。术毕3组患者均采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I组与P组神经阻滞操作时所需肺萎陷评分,阻滞部位渗血发生情况,拔管后30min阻滞平面个数。记录3组患者术后6、8、12、24h静息和咳嗽时数字疼痛评分(NRS),记录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舒芬太尼消耗量、补救镇痛例数;记录恶心、呕吐、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后24h安静和咳嗽时NR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组比较,I组和P组术后6、8、12h安静和咳嗽时NRS评分降低,PCIA首次按压时间晚、补救镇痛例数减少(均P<0.05),P组舒芬太尼消耗量降低(P<0.05);与I组比较,P组所需肺萎陷评分高,阻滞部位渗血发生率高,拔管后30min阻滞平面范围广,术后6、8h咳嗽时NRS评分降低,PCIA首次按压时间晚,补救镇痛例数少(均P<0.05)。术后6、8h安静时、12h安静和咳嗽时N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毕前行胸腔镜直视下ICB和TPVB,均可用于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的术后早期镇痛,TPVB在咳嗽状态下镇痛效果优于ICB,但操作难度稍大,易发生渗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镇痛及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87 例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n =43)和复合组(n =44),全身麻醉组患者采用单纯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复合组患者则在全身麻醉组基础上,于麻醉诱导前行胸椎旁神经阻滞,两组患者均于术毕行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两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24 和48 h时VAS 评分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和48 h时PCIA 自控按钮启动次数及输注量,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或复合组神经阻滞前(T0)、气管拔管即刻(T1)、术后24 h(T2)、48 h(T3)和72 h(T4)时,监测静脉血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NK 细胞,并计算CD4+/CD8+值。结果复合组患者术后2 和24 h时视觉模拟评分(VAS)与全身麻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复合组均低于全身麻醉组;复合组患者术后24 和48 h时PCIA自控按钮启动次数和地佐辛输注量与全身麻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复合组均低于全身麻醉组;与T0 时比较,两组患者T1~4时CD3+、CD4+、CD4+/CD8+比值和NK 细胞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全身麻醉组比较,复合组患者T2~4时CD3+、CD4+、CD4+/CD8+比值和NK 细胞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有效减轻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身麻醉比较在开胸手术麻醉中的优越性。方法:择期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100例,ASA1~3级,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n=50)和对照组(B组n=50),为减少疼痛对呼吸的影响两组均使用术后镇痛,A组均采用全身麻醉联硬膜外阻滞的方法。因为阿片类药物对呼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故A组分A1,A2,两分组A1组25例术后用硬膜外镇痛,A2组25例组使用静脉PCA(采用曲马多),B组仅用全身麻醉术后使用静脉PCA。分别记录两组患者诱导前1min(T1)、插管时(T2)、拔管前1min(T3)、拔管时(T4)、拔管后5min(T5)等各时点的HR、SBP、DBP、SpO2;术前(t1),术后1h(t2),3h(t3),6h(t4)等各时点的PaO2,PaCO2,HCO3-,pH值;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插管及拔管前后血流动力学A组较B组平稳,术毕至拔管时间以及全身麻醉药用量A组明显少于B组,拔管后躁动率A组比B组明显减少。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能很好的完成开胸手术,可明显减轻围术期应激反应,对呼吸循环影响小,术毕清醒快、并发症少。术后硬膜外镇痛更有利于胸科术后患者肺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肺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手术引起的疼痛可诱发应激反应,过度应激反应将进一步削弱免疫功能,导致术后感染、肿瘤复发及转移[1]。因此加强肺癌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极其重要。椎旁神经阻滞(TPVB)指的是在脊柱周围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到脊神经周围,阻滞其冲动传导,使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本研究拟探讨TPVB辅助镇痛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直视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全麻下胸腔镜下肺叶切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叶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组(G组),术毕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PCIA组(U组),手术结束后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术毕启动静脉镇痛泵行PCIA;直视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PCIA组(E组),手术结束关胸前外科医师直视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效果通过测定阻滞范围判断,术毕启动静脉镇痛泵行PCIA。记录完成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和直视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所需时间;记录胸椎旁神经阻滞后各时间点心率(HR)、血压(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后各时间点静息时VAS评分、咳嗽时VAS评分、感觉神经阻滞节段;记录术后48 h静脉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观察术后Ricker躁动评分、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U组比较,E组完成胸椎旁神经阻滞所需时间明显缩短(P <0.05),而两组感觉神经阻滞节段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更多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109-111+118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在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对胸腔镜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在2016年6月~2017年12月对80例胸腔镜肺大泡手术的患者行肋间神经阻滞超前镇痛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手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于麻醉成功后手术前行肋间神经阻滞,部位为操作切口和闭式引流切口所在肋间及其上下各1个肋间的椎旁行肋间神经阻滞术,两组均实行术后镇痛。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全麻苏醒期间谵妄发生率、术后镇痛效果及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睁眼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拨管时间及谵妄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各时段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病人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超前疼痛在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手术中可以缩短患者的麻醉苏醒时间,降低全麻苏醒期谵妄的发生率,术后镇痛效果优良,病人满意度高,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