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对螺旋腺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另对石蜡切片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染色.结果:患者男性及女性各4例,发病年龄28~66岁,平均年龄40.1岁.8例肿瘤均表现为皮下小结节伴疼痛,结节大小0.3~1.5 cm.镜下见瘤细胞巢主要由两种类型的细胞构成:一型为基底样细胞,位于瘤细胞巢的周边;另一型为腺上皮样细胞,位于瘤细胞巢的中央.8例中有2例术后随访2~3年,均无复发.结论:螺旋腺瘤可见于全身各处皮下,常为单发性伴疼痛.肿瘤大多数为良性,免疫组化见瘤细胞巢周边的基底样细胞表达肌上皮标记阳性,中央的腺上皮样细胞表达腺上皮标记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涎腺导管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组织学起源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等进行探讨。方法对手术切除的标本做常规石蜡切片及HE染色,光镜观察,并对石蜡切片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患者为女性,72岁,发现右颈部无痛性包块1月,肿块质地较硬,活动性差。镜下见瘤细胞较大,胞质丰富,嗜伊红色,细胞核较大,呈圆形及卵圆形,染色深,核分裂像较多见。瘤细胞呈实性巢状,条索状及筛孔状等排列。免疫组化染色见瘤细胞表达CK及EMA阳性。结论涎腺导管癌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患者,肿瘤最常发生于腮腺,本文复习文献,对涎腺导管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鉴别诊断及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等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微囊性附属器癌的病理学形态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例微囊性附属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复习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特征综合分析.结果 2例患者皮损位于上唇及面部,病史为50余年及10余年,临床行肿瘤切除术.光镜下肿瘤位于真皮,向皮下浸润性生长.瘤细胞由基底样细胞及鳞状细胞呈条索状、小巢状或腺管样排列;肿瘤浅层见大量角质囊肿形成.肿瘤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浆略嗜酸,细胞核异型性小,核分裂罕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所有肿瘤细胞表达CK5/6,CK7、EMA及CEA在有腺体特征的区域阳性表达,腺管周围细胞P63阳性,而其中央的细胞阴性,CK20阴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 微囊肿性附属器癌是一种罕见的具有向毛囊和汗腺双向分化的低度恶性附属器肿瘤,预后良好,该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征,主要与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基底细胞癌、汗管瘤、鳞状细胞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穆红  吕翔 《现代医学》2013,(2):144-147
涎腺的基底细胞腺瘤(BCA)与腺样囊性癌(ACC)分别为一种发生于涎腺的良性上皮性肿瘤及一种明显恶性的高度侵袭性癌,二者虽然在生物学行为及患者的预后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但其瘤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却十分相似,在两种肿瘤中均含有导管上皮细胞及肌上皮细胞。因此,二者的鉴别诊断常十分困难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本文中作者着重对BCA及A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等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昆明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2004年7月至2011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皮肤基底细胞癌1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病理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部分病例常规诊断困难的加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8例患者男性85例,女93例,女稍多于男性,年龄24~88岁,中位年龄63岁.结论 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首诊多数得不到正确诊断与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病情进展,主要与恶性黑色素瘤、皮脂腺癌、鳞状细胞癌、毛发上皮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胸腺样分化癌(CASTLE)的细胞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将1例CASTLE患者术中新鲜标本制作细胞印片、冰冻切片,术后固定标本制作石蜡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所有切片均进行光镜下分析,对照诊断。结果 CASTLE细胞印片检查显示:肿瘤细胞呈小片状及簇状分布,背景中见良性的小淋巴细胞散在分布。肿瘤细胞核质比大,胞质少,嗜双色性,细胞界限不清,部分细胞大小不一,异型明显;核呈圆形及卵圆形,空泡状,可见明显的小核仁,偶见大核仁及核分裂。结论细胞学检查对诊断甲状腺CASTLE有帮助,但其细胞学特征与恶性淋巴瘤、颈部淋巴结转移性淋巴上皮瘤样癌相似,在诊断时需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胰头部胆总管周围微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患者的预后等进行探讨。方法对标本进行常规石蜡切片及HE染色,光镜观察,并对石蜡切片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患者为男性,56岁,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及皮肤瘙痒10余天。巨检见胰头部质地坚硬,呈灰白色,胆总管下段明显狭窄。显微镜下见在胰头内及胆总管周围大片增生的纤维组织中有多量成巢及成簇分布的内分泌性小细胞增生,并可见内分泌细胞围绕着小神经呈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染色见瘤细胞表达CgA、Syn、胰岛素及生长抑素等阳性。结论本例病变的性质可能属于最早期的潜在恶性的内分泌肿瘤,本文尚对肿瘤的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角化棘皮瘤临床病理学特点,从而与鳞状细胞癌相鉴别。方法收集27例角化棘皮瘤,标本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结合临床情况及病理组织形态对角化棘皮瘤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角化棘皮瘤生长速度快,角质形成火山口样,周围上皮呈衣领样,部分上皮可有不典型增生,真皮内炎症细胞浸润。结论角化棘皮瘤形态学上有其特点,紧密结合临床可以与鳞状细胞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A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6例ABC进行观察、分析。结果:ABC临床症状不明显,妇科检查宫颈无明显异常或轻度糜烂;活检组织学检查常合并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CIN3)或宫颈管黏膜原位腺癌(AIS)。行宫颈锥切或单纯子宫切除术。镜下:瘤细胞体积较小,形态一致,排列紧密,细胞质少,胞核深染,核分裂不活跃;呈小巢状、条索状在宫颈间质内浸润性生长,巢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部分细胞巢中央见腺腔样结构及鳞状分化,无明显间质反应。浸润深度2~7mm,宽度3~7mm。随访1~8年无异常发现。病理诊断: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结论:ABC常伴有CIN3和AIS,诊断应与腺样囊性癌(ACC)等宫颈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瘤(Basal Cell Adenoma,BCA)的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BCA病理学特征,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BCA主要是由腺样细胞构成的上皮源性肿瘤;免疫组化AE1/3、CK5/6、SMA均表达阳性。结论 BCA是一种少见腮腺的上皮源性肿瘤;瘤体主要由腺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上皮细胞分化标志物多呈阳性,具有比较特征性的病理及免疫组化表现。  相似文献   

11.
毛母质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毛母质癌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毛母质癌进行临床、病理形态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7、CD10、Bcl-2、P63、Ki-67)。结果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由形态和大小不一的基底样细胞聚集形成大而不规则、境界不清的团块状结构,基底样细胞团内有灶状含有角化物的影细胞,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K7(-),CD10(+),Bcl-2(+),P63(+),Ki-67(+)。结论毛母质癌根据临床及组织学形态即可诊断,当诊断困难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7、CD10、Bcl-2、P63、Ki-67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李涌  吕学珺  全刚  田鲁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156-157
目的探讨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癌(BS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预后。方法对7例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癌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肿瘤主要由核大浆少的基底细胞样癌组织构成,免疫组化标记无特异性表达。结论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癌具有高度侵袭性又易在病理上误诊,因而需要进一步认识其临床与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免疫组化表达特点,探讨CD117表达对腺样囊性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41例涎腺腺样囊性癌、19例涎腺基底细胞腺瘤及31例涎腺多形性腺瘤平滑肌特异性肌动蛋白(SMA)、p63基因蛋白(p63)、S-100蛋白(S-100 Protein)、细胞角蛋白(CKpan)、上皮膜抗原(EMA)、Ki-67核抗原(Ki-67)及C-kit原癌基因(CD117)的表达,总结各抗体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腺瘤及多形性腺瘤中表达的强度和阳性分布模式,分析其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意义。结果免疫组化标记SMA、p63、S-100蛋白、CKpan、EMA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腺瘤、多形性腺瘤中显示不同的分布特点。SMA、p63、S-100蛋白标记,腺样囊性癌肿瘤细胞巢周边及筛孔衬覆细胞呈阳性,腺管状结构外层细胞显示阳性;基底细胞腺瘤瘤细胞巢外围及腺管结构外层细胞呈阳性;多形性腺瘤阳性细胞弥漫分布或巣状分布。CKpan、EMA标记,腺样囊性癌肿瘤细胞胞质、胞膜强阳性;基底细胞腺瘤腺样结构内层细胞胞质阳性;多形性腺瘤上皮分化的肿瘤细胞标记阳性,肌上皮细胞分化的肿瘤细胞部分阳性。腺样囊性癌不同预后组Ki-67表达有差别,复发生存病例及死亡病例与无复发生存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q值分别为7.472 9和5.218 6,P<0.01)。死亡病例CD117强阳性表达与无复发生存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 4)。Ki-67指数高、CD117表达强阳性者预后较差。结论 SMA、p63、S-100蛋白、CKpan、EMA的不同表达对涎腺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腺瘤、多形性腺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参考价值,Ki-67、CD117的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涎腺肌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9例小涎腺肌上皮癌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理检查光镜下肿瘤呈多结节状、片状、小梁状或小巢状生长;肿瘤细胞以上皮细胞样和透明细胞多见;可见肿瘤性基质沉积,其中玻璃样基质较黏液基质更多见。免疫组织化学示CKAE1/AE3,S-100、波形蛋白,P63和maspin在所有肿瘤中弥漫阳性表达,4例SMA呈阳性表达。5例患者获随访资料,术后均无局部复发或转移。结论:小涎腺肌上皮癌为低度恶性涎腺肿瘤,不易发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确诊需结合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低级别腺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乳腺低级别腺鳞癌进行光镜形态学观察及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随访并文献复习。结果3例乳腺低级别腺鳞癌位于乳腺实质部.由小腺样结构、实性上皮细胞巢和含有梭形细胞的问质构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癌巢组织上皮性标记物(CK、CK5/6、P63)及EGFR表达阳性,ER、PR、HER2呈阴性表达;癌巢外层细胞肌上皮标记物(Calponin、SMA)呈灶性表达。分别随访4年、3年、1年均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乳腺低级别腺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化生性癌,预后良好。对该肿瘤的确诊主要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形态,并结合免疫组化结果,同时需和其他肿瘤如乳头汗管瘤样腺瘤、乳腺腺病、乳腺原发性鳞癌或腺鳞癌、高分化浸润性导管癌或小管癌、乳腺髓样癌、放射状瘢痕/复杂性硬化性病变、乳腺纤维肉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Basaloidsquamouscarcinomaoftheesophagus:clinicopathological,immunohistochemicalandelectronmicroscopicstudiesof16casesZhangXin...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79例宫颈癌的分析,认为在宫颈癌各种类型中,鳞状细胞癌所占比例最高,其细胞学形态特点最突出。在使用Papanicolaou染色时,只要涂片标本涂捕均匀,固定及时,染色清晰,各型宫颈癌的瘤细胞2形态特点都比较鲜明,仅通过细胞病理学对宫颈癌能进行正确的诊断和分类。  相似文献   

18.
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颌面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点、治疗结果及预后。全部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结果 :12例中男性患病稍多于女性。肿瘤分别位于舌部、唇部、牙龈、颊部及额部皮肤。通常表现为质韧肿物 ,可伴疼痛、出血。镜下表现 :瘤细胞具有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形态 ,成巢状、条索状不规则排列 ,分布于粘液样基质中。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12例标本波形蛋白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阳性。手术治疗后 3例复发 ,未见转移。结论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中间型血管肿瘤 ,容易复发 ,术后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biological features of basal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SC) of the esophagus.Methods Cytokeratins (CK4, CK18 and CK19), 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EMA), carcino e mbryo antigen (CEA), α-smooth muscle antigen (α-SMA), S-100, laminin (LN), collagen Ⅳ (Col-Ⅳ), neural-specific enolase (NSE),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 r antigen (PCNA) and p53 antibodies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corresponding antigen expression in 8 cases of BSC with ABC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s.Results Two kinds of BSC cell components have different responses to the above antibodies. For basaloid cells (BCs), 7 cases were positive for CK19, and were negative for the other 4 epithelial antibodies CK4, CK18, CEA and EMA. BCs of 4 cases were positive to the muscular antibodies α-SMA and S-100, and the hyaline degeneration in the tumor nests was positive for LN and Col-Ⅳ. BCs h ad a high index of PCNA, with an average level of 54%. For squamous cells (SC s), 7 cases were positive for the epithelial antigen CK4, CEA and EMA, but were negative for CK19, α-SMA and S-100. The index of PCNA of SC was low, with a n average level of 25%.Conclusion BSC of the esophagus is a high-malignancy tumor which is of multi-oriented di fferentiation. BCs represent basal cells which have the tendency of myoepitheli al differentiation and have strong proliferation ability, whereas SCs represent typical squamous cell different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