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107例小儿暴发型流脑的观察,总结高海拔地区小儿暴脑特点是:①微血管痉挛持续时间长,微循环障碍严重。②血气资料证实高海拔地区暴脑患儿不论轻重均有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占80.8%。③高海拔地区小儿暴脑混合型44.9%,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高,临床具有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的特点,DIC是导致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早期诊断DIC,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西宁地区小儿中毒型痢疾的特点是:①微循环障碍严重,表现微血管痉挛持续时间长;②160例血气资料证实,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酸碱失衡明显、高乳酸血症占91.8%;③临床并发症多,表现多脏器功能损害,致使临床病情严重复杂,容易导致呼吸循环衰竭。高海拔地区小儿中毒型痢疾的抢救,本文经验是:早期给氧、改善微循环灌注、合理护容纠酸,防治DIC、脑水肿,维护心肺功能是抢救重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西宁地区小儿感染性休克208例甲皱微循环的变化,同时以西宁地区394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以作比较。西宁地区小儿感染性休克时①毛细血管形态学改变:管袢清晰度下降,管袢数目减少,管袢长度缩短,畸形管袢增多。②血液动力学改变:红细胞聚集严重,早期见到白色微小血栓,血流缓慢。③毛细血管袢周围改变:管袢周围渗出明显、偶有出血。提示高海拔地区小儿感染性休克时甲皱微循环障碍严重。  相似文献   

4.
感染性休克是小儿常见的临床急症,目前认为系感染所致的全身微血管痉挛引起的急性微循环障碍性疾病。青海地区发病率较高,严重威胁小儿生命健康。西宁地区海拔2260公尺,大气压581毫米汞柱,氧分压129毫米汞柱(比平原地区低30毫米汞柱)。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及抢救有其特点,现将我院传染科80年以来抢救各种感染性休克152例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性休克与多脏器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44例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死亡患者,探讨其脏器功能衰竭情况。结果:44例患者中有42例出现1~4个脏器同时发生功能衰竭症状,多是1~2个脏器出现功能衰竭现象,占86%(38/44)。通常出现最多的脏器功能衰竭是呼吸系统(86%)。结论:新生儿感染性休克原发病主要是感染性肺炎,脏器功能衰竭通常出现在呼吸系统中,有时只有1个脏器合并出现功能衰竭,往往亦提示预后严重。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20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中45例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病例进行了分析。45例中以肺为最先受累脏器者16例,占35.6%,居各器官首位;脑功能衰竭发生率较其它脏器高,占器官衰竭总数的27.5%,占患者总数73.3%。本文还就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诊断及感染性休克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我院1977年至1982年收治的中毒性痢疾532例,全部病例以莨菪类药物为主分型综合抢救取得良好效果。高海拔地区,小儿中毒性痢疾的特点是病势凶、进展快、并发症多。作者分析了高海拔地区小儿中毒性痢疾治疗难度大的原因。根据血气和眼底、甲皱微循环资料证实是由于低氧血症突出,微循环痉挛持续时间长,因此莨菪药用量大、用药时间长,与平原不同。在高原缺氧条件下,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同时配合氧疗是抢救危重病例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感染性休克防治的研究,近年虽有进展,但重型感染性休克的疗效仍不理想。我院儿科1961~1980年收治重型感染性休克144例(休克和休克并发症的诊断均按第一次小儿感染性休克座谈会标准确定),病死率达41.6%,现总结如下。资料分析一、一般分析性别:男 82例,女62例。年龄:~1岁7例,~3岁16例,~7岁52例,~12岁69例。原发疾病:败血症、脓毒血症80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3例,出血性肠炎18例,休克型肺炎16例,中毒型痢疾5例,伤寒1例,化脓性脑膜炎1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外科急腹症合并出血及感染性休克时的临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86例急腹症合并休克的临床资料。结果286例患者中出血性休克占79.72%(228/286),以外伤性肝脾破裂为多;感染性休克占20.27%(58/226),原发病以急性梗5且性化脓性胆管炎为主;抗休克治疗结合手术254例,治愈率93.87%。非手术治疗10例,全部死亡。治疗中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6例,总发生率为9.09%(26/286),计出血性休克占7.46%(17/228),感染性休克占18.97%(11/58),多发生于病程的1~2天;急性肾功能衰竭,总发生率10.84%(31/286),出血性休克占10.09%(23/228),感染性休克占13.80%(8/58);应激性溃疡,总发生率为14.6%(33/286),出血性休克占7.34%(21/228),感染性休克占20.69%(12/58);本组286例,病死率11.95%(27/286)。死亡原因主要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占74.07%(20/28)。结论 外科急腹症合并休克时,首先是抗休克,再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早期防治MODS,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烧伤创面脓毒血症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对21例烧伤后并发创面脓毒血症小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治愈,3例死亡。病人具有烧伤创面大,早期休克期度过不平稳,创面均有不良用药,严重的营养低下,胃肠道症状突出,创面感染菌以绿脓杆菌为主和多伴有多脏器功能不全等特点。结论:小儿创面脓毒症病情复杂,并发症多。创面不良用药和早期休克期度过不良是发生创面脓毒症的关键,而肠源性感染可能也是重要的因素。治疗中要强调营养支持、抗感染和脏器功能扶持的综合治疗,尽早封闭创面是治疗中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1.
一、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是儿科常见危急重症。应用莨菪类药治疗休克必须建立在合理的综合措施基础上,才能显示其作用。 (1)用药目的;改善、活跃微循环。感染性休克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内源性儿茶酚胺产生和释放增加,引起全身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痉挛,造成微循环障碍。结果导致组织缺氧,能量代谢受阻,最后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所以解痉、活跃微循环是治疗休克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36例经血培养证实的儿童金葡败血症,总结西宁地区金葡败血症临床特点是:①外伤、感染是儿童金葡败血症的主要诱因;②高热伴感染性休克是起病的重要形式;③骨关节疼痛是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④猩红热样皮疹具有特征性是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线索。抢救监护时,除选用得力抗生素控制感染,清除病灶外,积极改善微循环,合理扩容纠酸是抢救的首要措施。保证有效通气,高浓度给氧是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重要措施,DIC是导致病情加重,休克难治的重要因素,早期诊治对改善休克,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急腹症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原发病多为重症胆管炎、绞窄性肠梗阻。抗休克治疗后,33例经手术治疗,治愈率为:84.8%(28/33),非手术治疗3例,均死亡。治疗中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9例,占25%;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占13.8%。本组36例病死率22.2%(8/36),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占62.5%(5/8)。结论 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时应首先抗休克治疗,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时手术.控制感染。早期防治MODS可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西宁地区小儿重症肺炎199例;其中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占100%;脑功能衰竭170例,占85.42%;DIC59例,占29.64%;胃功能衰竭16例,占8.04%;肾功能衰竭2例。本文对高海拔地区小儿重症肺炎并多系统功能衰竭发生的病因、治疗、抢救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感染性休克(简称休克)是危急重症,小儿的病死率高达43%[1]。器官功能衰竭是休克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休克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对休克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本文总结了我院自1985年1月至1977年1月收治的小儿感染性休克89例中合并多器...  相似文献   

16.
小儿感染性休克是感染引起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症,我科自1995年元月至1995年12月共收治感染性休克111例,对其液体的输入进行了科学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就抢救过程中对液体的管理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67例,女44例;年龄3个月至7岁。入院时均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入院后给予特级护理,早期快速补液扩容。86例在30分钟至2小时内纠正休克,平均住院7天痊愈出院;17例在24小时内得到纠正,由于多脏器受到侵害,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患儿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8例顽固性休克伴多脏器严重衰竭或伴输液并发症而死亡。输液管理1输液途…  相似文献   

17.
感染性休克是由于各种感染因素引起的循环机能不全,使生命重要器官的微循环灌流量不足而产生的综合病征,是儿科常见的危重症状之一。我科80年1月—85年12月收治小儿感染性休克80例,现将资料较为完整的65例作一临床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小儿感染性休克病情复杂,在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和控制感染的同时,选用多巴胺可解除微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同时还具有利尿、强心作用,表明多巴胺是治疗感染性休克较好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4例小儿感染性休克诊治的回顾分析,探讨小儿感染性休克诊治的经验和有待改进之处。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感染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结果:4例感染性休克患儿,2例由消化道感染所致,抢救成功;1例重症肺炎所致,1例感染灶未明,均治疗失败。结论:早期诊断和液体复苏在感染性休克中极其重要,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疗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卢胜庚 《右江医学》1999,27(2):89-92
感染性休克是儿科常见的一种危重症,由于休克时病变已波及全身多系统组织器官,出现广泛的微循环障碍、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这是造成小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已从微循环障碍发展到细胞、亚细胞及分子学对休克进行研究,加深对其发病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