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慢性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中的血压变化以及临床护理。方法 透析前后和透析中每小时和连续进行血压监测。结果 68例慢性尿毒症透析患者在透析中血压升高18例,SBP上升25—40mmHg,DBP上升12—23mmHg;透析后血压上升11例,SBP上升20-35mmHg,DBP上升10-22mmHg。透析前后发生血压升高29例。占同期患者的42.6%;低血压发生6例,占8.8%。结论 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是常见的现象,密切观察与护理,及早发现和处理血压变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应提醒医护工作者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患者透析期间体重增加(IDWG)的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01~2014-08间收治的7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根据其体重上升的绝对值将其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患者IDWG低于5%,B组患者IDWG高于5%,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从而探讨影响患者体重增加因素。结果根据本次研究表明,影响患者在透析期间体重增加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透析之前的收缩压、透析时间、尿素清除指数(Kt/V)、血清白蛋白、疾病相关认识和文化水平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泛普及相关疾病知识,提高透析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适当控制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从而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杨旭  姜小玉 《求医问药》2014,(18):103-104
目的 :探讨分析对进行透析的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实施血压监测及健康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3年9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36例进行透析的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这36例患者进行透析期间,对其进行血压监测及健康护理,观察比较这36例患者在进行透析前、进行穿刺时、进行透析的2~3h、结束回血前及回血时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进行透析前、进行穿刺时、进行透析的2~3h、结束回血前及回血时,这些患者的舒张压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在进行穿刺时、进行透析的2~3h、回血时,这些患者的收缩压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进行透析前及结束回血前,患者的收缩压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进行透析的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实施血压监测及健康护理,能有效掌握患者血压的变化情况,提高其治疗效果。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薛茹 《大家健康》2015,(1):106-107
目的:总结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出血症状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并寻找针对性治疗方案。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1月-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且并发脑出血症状的20例尿毒症患者,将其设定为实验组,同期选择常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接受透析之前,实验组研究对象的血压和血肌酐等指标水平都大于对照组研究对象,而实验组研究对象在透析时间方面却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十分显著(P<0.05)。结论: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出血通常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致,因此需要提升透析质量和控制患者血压值,从而防止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出血症状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慢性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将其分成三组,收缩压升高组20例(A组),收缩压不变组20例(B组),收缩压下降组20例(C组),对影响患者透析后血压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血液透析治疗后A组患者收缩压上升,B组不变,C组下降,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压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血压上升主要因素为血红蛋白增长率和透析间期体质量,血压降低的主要因素为血清Alb、Hb、体质量矫正脱水。结论慢性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变异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加强临床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相关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总结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年龄、透前透后以及透析间期血压变化情况及透析方法和降血压药物对维持血透期间血压变化的影响。结果随着透析充分性的提高和降压药的使用,高血压有好转趋势,透析间期体重增加明显的患者高血压较严重,且难以控制,加强透析后可控制血压;部分病例充分超滤脱水并不能完全控制高血压,须合理使用降压药,而老年人随超水后血压下降明显。结论水钠潴留是导致高血压最主要因素;需合理调整透析方案、合理应用降血压药物才能有效控制高血压;而正确调节老年人透析参数,高血压可得到控制,并减少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200例为调查对象,根据收缩压的变化情况分为升高组、不变组和下降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维持性透析后血压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血红蛋白和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后血压降低的相关因素。接受ESA治疗、血清Alb、Hb、体重矫正脱水速率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后血压升高的影响因素。结论接受ESA治疗、血清Alb、Hb、体重矫正脱水速率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后血压升高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吴瑕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7):27-2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根据连续2周透析的透析前、透析后的血压,分别计算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值,同时计算G-S指数(KT/V)值,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前、透析后的平均动脉压与其透析充分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P〈0.01);透析充分的患者(KT/V≥1.2)较透析不充分的患者(KT/V〈1.2),在透析前、透析后的血压控制良好(P〈0.05)。透析间期体重增加≥3kg者在透析前、透析后的血压控制不良(P〈0.05)。结论:透析不充分、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是维持性血透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终末期肾病患者透析中血压变异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45例,运用携带式动态血压仪监测记录患者透析中的血压,以患者年龄、透析龄、透析频率、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率、平均脱水量、尿素清除指数、血红蛋白为自变量,分别以透析中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异系数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年龄、透析前收缩压、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率与收缩压变异系数呈正相关(P<0.05),血红蛋白与之呈负相关(P<0.05);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率、脱水量与舒张压变异系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患者的年龄、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率、透析前收缩压、脱水量是终末期肾病患者透析时血压变异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脱水量和透析前血压有助于血压变异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10.
蔡红艳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9):623-624
目的探讨和分析早期血液透析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作用。方法确诊糖尿病肾病37例,分为透析组和非透析组,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尿蛋白、CCr、Hb、Alb、平均动脉压,对比分析早期血液透析对糖尿病肾病的疗效。结果透析组治疗后尿蛋白明显减少,血压降低,Alb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非透析组治疗前后尿蛋白、Hb、Alb、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r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及早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有利于改善症状、保存残余肾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总结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的治疗情况及体会。方法 测定78例CAPD患者透析前后的血压、血脂、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变化.分析CAPD的并发症及退出CAPD的原因。结果 CAPD患者血压控制较好,出现脂质紊乱,主要表现为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浆白蛋白下降,血红蛋白与透析前比较上升有显著性(接受EPO治疗)。并发症导致死亡是退出CAPD的主要原因。结论 CAPD优缺点并存,简单易行,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庭血压监测联合个体化透析模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6-12月在本院确诊为终末期肾病合并高血压,透析龄≥3个月且继续能在本院维持透析治疗1年以上的病情稳定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60例患者使用该方案前家庭血压及透析过程血压的变化情况,并根据上述血压情况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血压的变化。结果:通过家庭血压监控和个体化透析模式治疗后,患者干预前后家庭血压变化和睡前加药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下,采用可调钠联合超滤模式或者联合较高的透析液温度治疗透析高血压患者,疗效明显,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张俊峰  刘沐琴  赵劲 《海南医学》2011,22(10):51-53
目的 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压情况以及MHD患者人群透析前、后血压与年龄、原发病和透析充分性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MHD患者高血压的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我院118例MHD患者3个月的透析前、后平均血压与每月透析时间、服用降压药物种类、透析年限及尿毒症原发病之间的相关性.不同组问血压水平进行方差分析或t...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30例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和透析中血压变化规律。结果发现,透析血压变化可分为四型,即水平型(26.7%),上升型(26.7%),下降型(20.0%)和波动型(26.7%),高血压组血压变化最大,以波动型为主(47.1%),其收缩压于透析1小时和透析结束时升高例数最多,常伴左心衰和高血压危象,透析低血压在透析后3小时时发生率最高。作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低温透析对血透中血压及透析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低温透析对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尿素氮的清除、超滤量以及患者血透感觉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血透时易发生低血压的20名患者为一组,在透析期间及透后均保持稳定血压的20名患者为另一组,分别进行自身对照研究。每位患者分别进行8次低温(35.5℃)透析,8次常温(37℃)透析。观察尿素消除指数(Kt/V)、尿素下降率(URR)、透析超滤体积(UF)、血压、脉搏、体温和低血压发生情况及患者自我感觉的表述。结果 在低血压组用低温透析能提高超滤量和透析期间及透后的平均动脉压,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而对稳定组则无影响。透析期间两组的脉率、尿素氮的清除、Kt/V相似。而两组中75%的患者感觉低温透析后精力更充沛。结论 低温透析能减少低血压的发生,提高超滤,透析充分,且患者对低温透析感觉良好,是一种简单、有用、经济的透析方法,透析室环境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透析液温度,既不影响透析质量,又可节约电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危重透析患者的护理方法,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对48例危重透析患者,针对不同病情,选择合适的血管通路、血流量的调节、肝素的应用、对于透析前低血压、严重贫血者用升压药、输血等使血压上升正常,血压〉210/120 mmHg予静脉或口服降压药,使血压下降195/105 mmHg后方可透析,透析中密切观察病情并及时处理变化.结果 48例危重透析患者中除1例脑出血,2例病情严重死亡外,10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出院,3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缓解病情继续透析治疗,抢救成功率93%.结论 透析前、透析中的护理措施有效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莫雄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4):37-38
目的探讨可调钠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近期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透析,实验组采用可调钠透析。结果两组患者其相关离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透析后其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出现低血压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透析期间体重增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采用可调钠进行透析,可有效维持患者血压,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分析4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CRF)伴高血压患者平均每月血肌酐(Scr)上升和平均每月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下降速度;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的平均时间和需转透析治疗的百分比。结果表明:血压控制不良患者平均每月Scr上升和Ccr下降速度显著高于抗高血压治疗血压控制良好患者(P<0.01);前者需转透析百分比显著高于后者(P<0.01);进入ESRD的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后者(P<0.01)。提示:高血压加速了CRF的进展,抗高血压治疗有延缓CRF进展速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比较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及广东省2005年、2006年度血液净化调查结果,以提高我院及珠海市血液净化的治疗、学术和管理水平。【方法】采用统一的透析登记表及透析登记软件对2005年~2006年期间我院透析管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①我院透析患者的病因构成比与全省的透析患者的病因构成比一致。②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在供液系统及其管道系统消毒,透析液检测方面管理正规和严格。③我院透析患者的透析充分性良好,血压控制良好。【结论】通过对规范统一的血液净化登记软件的运用可提高血液净化管理和治疗水平,加强了纵向与横向的比较。我院透析患者治疗及生存质量管理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压波动对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对60名患者进行透析前血压测定和透析日血压测定及透析后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波动,透析前后血压升高均服用相同的降压药物,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半年以上的追踪观察。结果 60名透析患者中,透析前左心室肥厚5例,心力衰竭12例,心律失常5例,心胸比0.5 7例;透析后左心室肥厚10例,心力衰竭20例,心律失常7例,心胸比0.5 9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压升高是血液透析患者一个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透析前患者血压已远远不能满足对透析患者的评价,而如何处理透析时及透析后血压的升高,降低患者致死率及致残率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