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大鼠机械痛阈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探讨BDNF参与疼痛调控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30只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安慰剂组、BDNF组、BDNF+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组(BDNF+氟代柠檬酸组)及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抑制剂组(BDNF+ K252a组),每组6只.予鞘内注入药物,1次/d×7 d.每次注药前1h测定50%机械缩爪阈值(50% PWT);末次给药后1h取脊髓腰膨大,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胶质细胞纤丝酸性蛋白(GFAP)及磷酸化TrkB的蛋白表达.结果 BDNF组大鼠后肢50% PWT较空白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给药后第7天,BDNF组大鼠脊髓腰膨大GFAP和磷酸化TrkB的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BDNF+氟代柠檬酸组和BDNF+K252a组50% PWT和GFAP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DNF+ K252a组磷酸化TrkB的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可能通过磷酸化TrkB受体使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进而参与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观察头穴电针对帕金森病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同时检测帕金森病大鼠黑质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Tyrosine kinase-B,TrkB),以及黑质中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的变化,以探讨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能机理。[方法]用纹状体内多位点注射6-OHDA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分别进行头穴电针治疗。疗程结束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黑质中BDNF、TrkB、CREB水平。[结果]头穴电针治疗组大鼠治疗后较治疗前旋转次数明显减少(P〈0.05),模型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黑质内BDNF、TrkB和CREB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1),电针治疗组BDNF、TrkB和CREB阳性神经元数量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电针可明显改善帕金森大鼠的旋转行为,增加黑质中BDNF、TrkB和CREB的阳性细胞数。其机制可能为通过增加黑质中BDNF和TrkB的含量,激活神经元信号保护通路从而使CREB活化,促进了BDNF在黑质内的自分泌,保护DA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及体神经-体神经吻合术后神经再生过程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TrkB)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比较两者有无差异,探讨相关因子在异类神经元再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将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建立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模型组)及体神经-体神经吻合(模型对照组)模型,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术后7、14、30、60 d脊髓腰4(L4)运动神经元中BDNF及TrkB mRNA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大鼠L4前角运动神经元中,BDNF及其受体TrkB均存在一定水平的表达.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术后7、14、30、60 d BDNF和TrkB mRNA表达均升高,于术后7 d达峰值,14 d开始下降.大鼠体神经-体神经吻合术后BDNF和TrkB 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增高,于术后14 d达峰值.结论 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建立后脊髓L4前角运动神经元BDNF及TrkB的表达增高,BDNF及TrkB作为内源性保护性因子,其增高可能有利于受损神经元的存活和再生.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及体神经-体神经吻合术后BDNF及TrkB上调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Allen,S法脊髓损伤(SCI)后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损伤后18d脊髓内部结构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取雌性S D大鼠16只随机分为2组(n=8):空白对照组、伤后18d组.Allen,s法致伤脊髓.用大鼠综合行为评分法(CBS)对各级神经功能评分.用免疫荧光化学和图像分析的方法观察GFAP表达变化.结果 1:在行为观察中,发现大鼠脊髓损伤后有自行恢复倾向,损伤后18天后肢功能恢复68%.2:脊髓损伤后18d GFAP反应明显增强.结论 1、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有自我修复的倾向.2、胶质细胞对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三七三醇皂苷对MCAO大鼠BDNF和TrkB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三七三醇皂苷(PTS)对脑缺血大鼠模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表达的影响,揭示PTS对脑缺血受损神经元的重塑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改良的EZ Longa方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大鼠模型,根据清醒后所得Longa评分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三七三醇皂苷组(三七舒通胶囊)和阳性对照组(尼莫地平),分别于给药后3、7、28 d随机取大鼠6只,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BDNF和TrkB的表达,并观察大鼠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术后各时间点脑组织BDNF和TrkB表达变化均有增高,并随时间的迁延呈下降的趋势。与模型组比较,三七三醇皂苷组能明显改善脑缺血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并能上调皮质中BDNF和Trk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三七三醇皂苷能上调脑缺血后BDNF和TrkB蛋白的表达,可能通过上调BDNF和TrkB表达对脑缺血神经元损伤起保护作用,促进神经元的重塑,发挥其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远志YZ-50对慢性应激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B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健康雄性Ⅱ级Wistar大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一步法抽提总RNA,分光光度计测光密度值.β-actin做内参照,RT-PCR技术检测BDNF及其受体TrkB mRNA在慢性应激大鼠海马组织的表达,从分子水平探讨在给予远志YZ-50后BDNF及其受体TrkB mRNA在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海马组织的变化规律.本实验共设5组,分别是空白对照、慢性应激模型组、地昔帕明、YZ-50低剂量组、YZ-50高剂量组.结果 YZ-50各剂量组均显示活性,能显著提高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海马区BDNF及其受体TrkB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高剂量组作用最好,与模型组相比P<0.01.结论 YZ-50能够提高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区BDNF及其受体TrkBmRNA的基因转录,加强神经元营养,促进应激损伤的神经元恢复,从而改善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症状,有效发挥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嗅神经鞘细胞(OECs)移植联合应用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恢复大鼠脊髓损伤的功能。方法 将成年大鼠分为脊髓半切洞损伤组(A组),脊髓半切洞损伤+嗅神经鞘细胞移植组(B)和脊髓半切洞+嗅神经鞘细胞移植+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C组)。手术后应用联合行为评分(CBS),感觉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测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组CBS得分A组>B组>C组,SEP和MEP潜峰时,均A组>B组>C组,统计分析均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 移植嗅神经鞘细胞+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能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罗云 《广东医学》2014,35(15):2323-2326
目的 观察磷脂酶Cδ3(PLCδ3)和RhoA在大鼠损伤脊髓中的表达.方法 7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n=25):模型组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切除椎板,不损伤脊髓;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在术后1、3、7、14、28 d每组随机取5只大鼠,取损伤灶附近脊髓,用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及神经元死亡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方法和Western blot检测损伤后脊髓中PLCδ3、RhoA、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标记物NeuN的表达.结果 脊髓损伤后PLCδ3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持续下调,RhoA在残存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表达上调,脊髓损伤后第3天开始升高,第7天达高峰,持续增高至第28天.损伤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与活化和RhoA同步,出现神经元的进行性坏死.结论 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PLCδ3表达下调可能导致RhoA表达上调,而参与神经元的死亡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和活化,促进脊髓损伤胶质瘢痕形成,影响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电针对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督脉电针对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 :选用成年雌性wistar大鼠 ,Allen氏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 ,分别应用督脉电针治疗不同时间 ,以激素组和损伤不治疗组作对照。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数量的变化 ;应用RT-PCR法检测GFAP表达变化。结果 :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 ,灰质强于白质 ,尾侧强于头侧 ,电针治疗组胶质反应较轻 ;电针组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核糖体增多 ,吞噬变性髓鞘增强 ;培养观察 ,电针组GFAP表达减少。结论 :电针可抑制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 ,防止胶质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斑马鱼具有很强的脊髓损伤后的修复能力,如在脊髓完全横断的4~6周内即可恢复自由游泳能力,但是目前修复机制不明。本文旨在研究斑马鱼脊髓损伤修复过程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B(Tropomyosin-related kinase receptor subtypeB,TrkB)的作用。方法 本文通过建立成年斑马鱼脊髓损伤模型,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了脊髓损伤不同时间点斑马鱼脊髓中BDNF和TrkB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而用蛋白质电泳方法检测了脊髓损伤急性期和慢性恢复期斑马鱼脊髓中BDNF蛋白质的表达情况。结果 同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组斑马鱼脊髓组织BDNF和TrkB基因在损伤急性期(4 h)和修复早期(6d)呈现显著性升高(P<0.05),同时,脊髓BDNF蛋白的表达在损伤急性期(24 h)显著性降低(P<0.05),在神经修复期(15d)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 斑马鱼脊髓损伤后修复期局部存在着良好的神经再生微环境,从而可能促进轴突的再生长及运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脊髓慢性受压后实验动物的行为功能与运动神经递质表达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后路渐进性脊髓压迫动物模型,观察联合行为评分(CBS),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正常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大小神经元ChAT均表达阳性,脊髓损伤后ChAT阳性细胞数减少,CBS升高,二者具有相关关系。结论:脊髓受压抑制大鼠脊髓神经元合成ChAT,从而影响实验动物的行为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组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rVEGF165)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清中内皮抑素(ES),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脊髓组织中相应受体酪氨酸激酶B(Trk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n=8),模型组(M组,n=24)和治疗组(V组,n=16)。腹主动脉阻断90min后再开放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ES和BDNF水平,RT PCR法检测组织中TrkB受体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再灌注后治疗组的病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血清学检查以假手术组为对照值。ES水平:M组再灌注后6h开始升高(P<0.05)并持续至7d达高峰(P<0.01);V组虽再灌注6?h也有升高(P<0.05),但7d时基本维持该水平,没有进一步升高。BDNF水平:M组再灌注6h降低(P<0.01),2?d回升至对照水平;随后再度下降,7d时降至最低,仅为对照水平的59.1%(P<0.01),且明显低于再灌注6h(P<0.01);V组再灌注6?h明显升高(P<0.01),7d时恢复至对照水平。TrkB受体mRNA表达:M组再灌注6h有所上调但2d时回调至对照水平,并于随后继续下调,至7d时表达最低;V组则于6h、7d均保持高表达(P<0.01),并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外源性rrVEGF165能显著降低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后血清ES的升高,减轻BDNF的降低,促进BDNF受体TrkB mRNA的高表达,改善缺血再灌注后的脊髓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ANA-12靶向阻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B(TrkB)信号对炎症痛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42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6只/组):BDNF处理下的对照组、ANA-12处理组、BDNF处理组以及BDNF和ANA-12联合处理组(BDNF+ANA-12);炎症痛模型下的对照组、CFA处理组以及CFA和ANA-12联合处理组(CFA+ANA-12)。给药完毕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痛觉行为学检测,记录ANA-12处理对BDNF-急性痛和CFA-慢性炎症痛大鼠痛觉行为的影响;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TrkB信号、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Iba1和促炎细胞因子TNF-α以及炎症因子IL-1β、Caspase-1、NLRP3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BDNF增加自发缩足次数(P<0.05);与BDNF组相比,ANA-12降低自发缩足次数(P<0.05)。与对照组相比,CFA增加同侧机械刺激敏感性(P<0.05);与CFA组相比,ANA-12增加同侧缩足阈值(P<0.05)。与对照组相比,BDNF和CFA增加磷酸化TrkB(Y705)水平(P<0.05);与BDNF或CFA组相比,ANA-12降低TrkB(Y705)磷酸化水平(P<0.05)。与对照组相比,BDNF和CFA上调Iba1、TNF-α以及炎症因子表达(P<0.05);与BDNF或CFA组相比,ANA-12降低Iba1、TNF-α以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P<0.05)。结论 ANA-12靶向阻断BDNF/TrkB信号可降低脊髓炎症并缓解急性痛和慢性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滋补脾阴方药(ZBPYR)对大鼠脊髓损伤(SCI)的治疗效果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清洁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组、ZBPYR组各30只。于伤后即刻、24、48、72、120h处死动物,处死前采用联合行为评分法(CBS)检查大鼠神经恢复情况,并用免疫组化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检测BDNF和BDNF mRNA的表达。结果 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大鼠CBS评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SCI、ZBPYR组,自伤后24h起,各时间点间CBS评分差异显著(P<0.05),并且BDNF、BDNF mRNA表达开始升高,于伤后120h达峰值, ZBPYR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SCI组(P<0.05)。结论 ZBPYR可通过升高BDNF的表达水平促进大鼠SCI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组织中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B (TrkB)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表达水平和运动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组、BWSTT-A组(低强度训练)、BWSTT-B组(中强度训练)和BWSTT-C组(高强度训练),每组10只。应用自制的打击器制备SCI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行椎板切除术暴露硬脊膜,不予打击,直接缝合,术后不给予任何治疗;SCI组大鼠造模后不给予任何治疗;BWSTT组大鼠在SCI后给予康复锻炼,3组大鼠步行速度分别为7、15和21 cm·s-1。在造模后35 d采用Basso、Beattie和Bresnahan (BBB)评分评定SCI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免疫蛋白印记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尼氏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尼氏小体的形态和数量。结果: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BBB评分升高(P<0.01);与BWSTT-A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BBB评分升高(P<0.01)。免疫蛋白印记法检测,与假手术组比较,SC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SC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脊髓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尼氏染色法检测,与SCI组比较,BWSTT组细胞尼氏小体数量较多,细胞形态较好。结论:中和高强度的BWSTT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SC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脊髓组织中TrkB和BDNF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脊髓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SCI)后脊髓组织星形胶质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探讨反应性胶质化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25只,随机分成5组(n=5);正常对照组,伤后1天组,伤后4天组,伤后7天组和伤后14天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的方法观察星形胶质细胞中GFAP的表达,和大量综合行为评分法(CBS)对各级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结果:SCI后星形胶质细胞中GFAP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1-14天内呈进行性增高趋势,损伤各组的CBS1-14天内呈降低趋势,两指标有显著的相关性(r=-0.775,P<0.001)。结论:SCI后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其反应性胶质化对脊髓的再生和自身修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联合软骨素酶(chABC)鞘内注射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感觉功能的影响以及脊髓组织中神经干细胞、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损伤对照组(B组),chABC治疗组(C组),BDNF治疗组(D组),联合治疗组(E组),采用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法(CBS)对大鼠术后1周、2周、4周和2个月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脊髓组织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神经干细胞的影响,荧光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 术前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均正常,术后1~2周,B、C、D、E各组CBS评分降低,但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2个月,C、D、E组CBS评分逐渐降低,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不同时间点BrdU阳性细胞数目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1周,C、D、E组大鼠脊髓组织BrdU阳性细胞数目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第2~4周,C、D、E组BrdU阳性细胞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A组比较,B组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Nestin阳性细胞数目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2周、4周、2个月,C、D、E组脊髓组织Nestin阳性细胞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1周,A组星形胶质细胞比例逐渐降低,神经元细胞比例逐渐升高。B组细胞3种细胞比例均较低,随着时间延长,神经元细胞比例缓慢升高,星形胶质细胞比例缓慢下降。C、D、E组脊髓受损后脊髓受损后4周~2个月,C、D、E组神经元比例逐渐升高,星形胶质细胞逐渐下降,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chABC鞘内注射后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感觉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能与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以及神经元细胞的分化有关,但两者联合后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脊髓慢性受压后实验动物的行为功能与bcl_2和bax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以30只Wistar大鼠为受试对象,采用大鼠后路渐进性脊髓压迫模型,然后进行联合行为评分(CBS)、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 ENL)检测凋亡基因bcl_2和bax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示实验组bax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且CBS升高(P<0.05)。TUENL结果示对照组有极少量散在的凋亡标记阳性细胞,而实验组则出现大量的阳性细胞,凋亡指数高。结论:脊髓受压促进大鼠脊髓神经元合成bax蛋白,从而影响实验动物的行为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胚胎脊髓移植同时应用NMDA受体拮抗剂MK-801观察其是否能够促进半切洞脊髓损伤运动功能恢复.方法将成年大鼠分为三组,A组单纯脊髓半切洞损伤组.B组脊髓半切洞损伤+胚胎脊髓移植组,C组脊髓半切洞损伤+胚胎脊髓移植+MK-801组.手术后应用联合行为评分(CBS)、感觉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结果三组CBS得分A组>B组>C组,SEP和MEP潜峰时A组>B组>C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性.结论通过分析CBS、SEP、MEP结果表明胚胎脊髓移植和NMDA受体拮抗剂MK-801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