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谢乐  伍大华  曹思佳  彭舟 《中医学报》2019,34(9):1850-1854
中风痉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外邪为患,如风邪外袭、风挟寒邪、风热外袭、风毒侵袭四肢等均可导致中风痉挛;正虚邪中,如体虚邪中、肝虚邪中、血虚风中等可发为中风痉挛;正虚失养,主要表现为血虚不能滋养筋脉,筋脉挛缩,产生痉挛;内生寒热,寒则血液凝滞不畅,热则火盛煎熬血液,从而导致筋脉挛急;痰浊阻滞,如痰邪内生,阻滞经络,导致筋脉失养,也可引起中风后肢体痉挛。治疗方法主要有祛风散邪、扶正祛邪、扶正养筋等。此外,食疗法、外洗法、外熨法等也可用于治疗中风痉挛。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中风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是中老年人致残及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部分中风患者在经过1~3周,就进入偏瘫的痉挛期。一般而言,中医认为脑卒中的急性期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脑络,蒙闭清窍,神失所用以及血行不畅,经脉失养,四肢经络无主致肌肉弛缓而瘫。而恢复期与后遗症期(痉挛期)则因邪阻脑脉,神受所扰,同时肝肾阴虚,四肢肌肉失濡痉挛,表现为肢体强痉拘挛。  相似文献   

3.
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肢体痉挛状态成为后遗症中最棘手的问题,是康复程度的核心.现代医学对中风急性期病情的控制及症状的改善疗效显著,但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治疗手段甚少,而针灸对此己显示出独特优势,现对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文献作一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4.
总结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的方法及临床疗效,以探索改善中风后肢体痉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中风又名“卒中”,它与《伤寒论》所称的“中风”不同,一般认为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及面神经麻痹等病。病因、病机多偏向于气、血、风、痰、火、虚六大因素。中风的病位在脑髓,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其病性属本虚标实,辨证时分为“中经络”、“中脏腑”,急性期以风、火、痰、瘀等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则表现为虚实夹杂,或本虚之证,以气虚血瘀、肝肾阴虚为多,而痰瘀互阻往往贯穿中风的始终。中医药对中风的治疗主要以内服中药为主,此外,还可配合针灸、按摩、药浴、刮痧、功能锻炼等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中风又名“卒中”,它与《伤寒论》所称的“中风”不同,一般认为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及面神经麻痹等病。病因、病机多偏向于气、血、风、痰、火、虚六大因素。中风的病位在脑髓,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其病性属本虚标实,辨证时分为“中经络”、“中脏腑”,急性期以风、火、痰、瘀等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则表现为虚实夹杂,或本虚之证,以气虚血瘀、肝肾阴虚为多,而痰瘀互阻往往贯穿中风的始终。中医药对中风的治疗主要以内服中药为主,此外,还可配合针灸、按摩、药浴、刮痧、功能锻炼等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中风在所有疾病中属发病率高的一种,中风导致的残疾率、病死率以及再度发生的几率均较高,属脑血管疾病常见病、多发病。中风后个人身体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除了自身会丧失相应的劳动力外,家庭人力、物力支出变大,也会造成一定的社会负担。中风痉挛期偏瘫侧上肢的伸肌肌群处于弛缓性瘫痪状态而屈肌肌群处于痉挛状态;下肢的屈肌肌群处于弛缓性瘫痪状态而伸肌肌群处于痉挛状态。中医学认为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病机是阴阳失调所致的阳缓阴急。现代医学认为中枢运动神经元受损后,对脊髓等低级中枢的抑制作用减弱,脊髓反射活动活跃,进而出现异常运动模式(痉挛)。针刺治疗中风病由来已久,寻求一种有效的针刺方法更显重要。"泻阴补阳"针刺法在阴阳理论的指导下产生,与现代康复理念中协调痉挛肌和拮抗肌的平衡有异曲同工之妙。大量的临床研究及现代研究表明此法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阳初玉  徐薇  黎刚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9):1516-1517
中风后的痉挛是中风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痉挛是由于肌张力过高所致,它不孤立地存在于某一肌群,而是全屈或全伸协同运动的一部分,严重的痉挛不仅限制了关节的活动度影响患肢的功能恢复,不利于偏瘫肢体分离运动的形成,还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中风后肌痉挛主要表现为上肢的屈肌痉挛和下肢的伸肌痉挛,痉挛不仅导致运动功能障碍,还可影响个人生活能力及社会参与能力,延缓康复进程,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运动疗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患者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前后评分结果,对两种方法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的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方面作出疗效评价。[结果]两种方法在治疗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后肌张力都有下降,治疗后组间Ashworth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平衡针刺法结合运动疗法与传统针刺法结合运动疗法都能较好改善患者上肢功能状态(治疗组P〈0.001,对照组P〈0.01);治疗后组间FMA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平衡针刺法结合运动疗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平衡针刺法结合运动疗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单侧针刺结合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10.
中风偏瘫后出现的肢体痉挛现象是中风后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生痉挛时会引起相应的异常运动模式和(或)关节的僵硬畸形,严重阻碍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肢痉挛对提高偏瘫肢体运动的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近年针刺治疗在缓解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方面有良好的疗效,现将近十年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1体针治疗1·1按痉挛优势劣势侧选穴位针刺依据现代康复医学理论,Brunnstrom提出了偏瘫六阶段恢复过程,依肢体痉挛异常运动模式,分出痉挛优势肌和痉挛拮抗肌,按照抑制痉挛肌原则选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1·1痉挛拮抗肌取穴肖淑杰等[1]采用拮…  相似文献   

11.
为临床更有效的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现从体针疗法、微针疗法及其他针刺疗法等针刺理论角度进行总结与客观评价,探讨不同针刺疗法在中风后痉挛瘫中应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提出未来中医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的方法,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风后的偏瘫痉挛针药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5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中风常规用药治疗基础上两组病人按标准分别进行针药治疗和针刺治疗;两组的治疗时间均为30d,即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MAS评分结果显示针药组改善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CSI指数比较,针药组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对中风后偏瘫痉挛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搜集1979年以来正式发表的关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文献,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探索,为临床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EpiData 3.1建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现代文献数据库,SPSS 20.0对其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挖掘其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文献107篇,涉及方68首,药物129味,用药总频次为1 078次。得到累计使用频次大于75%的高频药物28味,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药物为白芍,最主要使用的药类为活血化瘀药及补血药,因子分析得到10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得到4个聚类组。结论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基本病机可以分为阴血亏虚、络脉瘀阻,气血亏虚、络脉瘀阻,血虚筋脉失养3大类,白芍是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最主要药物,木瓜、伸筋草、鸡血藤为对症治疗痉挛的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14.
脑中风病位在于脑,与心肾肝脾肺密切相关,但肺功能失调在中风发生、发展中作用更为重要,气血逆乱是中风的根本病机,应责之于肺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论述中风与脑、肝关系等,从而提出中风的发病脏腑与脑、肝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仅以脑脉瘀阻或络破血溢等不能全面概括中风病机。中风是一大病,当其出现偏瘫时,其病机以肝风内动为主;当其出现昏迷、痴呆等症时,则以脑神失用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风后抑郁的病机和证治规律,以期拓宽临床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对古代医籍中有关中风和郁证的论述进行搜集整理,参照现代医学中风后抑郁的定义,搜集近现代相关中医论文论著,并结合笔者科室的诊治经验对中风后抑郁进行探讨。[结果]中风后抑郁在病机上以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肝郁气结为本,痰瘀气滞为标。在治疗上需多脏同治,注重调肝;临床当注重病理因素之间的相互转化,调气为先;同时宜应注意针药结合以及情志相胜的治疗方法。[结论]中风后抑郁病机多端,临证当认真分析其证治规律,以期促进病情更好地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1级中风又名脑卒中,是以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的病症.临床上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属于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梗死,脑血管痉挛等范畴.主要由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诱因引起.中风急性期后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偏瘫、不语或语言发涩,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因此.对中风患者做好康复期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在护理工作中,应根据病情辨证用餐,做好情志护理,加强各方面功能锻炼是中风患者得以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偏瘫痉挛期的中医辩证论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晓秋 《华夏医学》2002,15(4):534-535
脑卒中又名中风 ,是以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 ,伴口眼嘴斜 ,半身不遂 ,语言不利 ,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据其性质 ,有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之分 ,本病病因病机复杂 ,但不外虚 (阴虚、气虚 )、火 (肝火、心火 )、风 (肝风、外风 )、痰 (风痰、湿痰 )、气 (气逆 )、血 (血淤 )六个方面 ,而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笔者就其脑卒中偏瘫痉挛期的中医辩证论治进行探讨。1 偏瘫痉挛期的临床表现和治疗重点痉挛是指肌肉或肌群断续的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 ,它是中枢性瘫痪时上运动神经损伤综合征的一部分 ,在痉挛期…  相似文献   

19.
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超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8):1352-1354
目的:观察运用张仲景"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风后的肢体痉挛症,达到抑制和缓解肢体痉挛状态,从而利于肢体康复的治疗。方法:选择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45例,均以"芍药甘草汤"为主方加减治疗2周后,评估肌紧张、肌痉挛的治疗效果。结果:显效18例,占40%;有效24例占53.3%;无效3例,占6.7%。总有效率93.3%。结论:经观察证明,应用"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有很好的疗效,对于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肌肉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组成部分,可分为夜间肌肉痉挛、中暑性肌肉痉挛以及中风后肌肉痉挛,患者临床表现有全身强直性抽风以及高热惊厥,当患者出现全身强直性抽风时可发生角弓反张,危害较大。对于肌肉痉挛的具体评分量表以及方式较多,目前世界对于肌肉痉挛的评估方式还未统一。本文从肌肉痉挛的定义、临床表现、病因以及分类、发病机制对肌肉痉挛进行了阐述,又对肌肉痉挛的评定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主观评定方法以及客观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