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中风风中经络,其病因是本虚标实,虚、风、痰乘虚而入,致营卫失调、筋脉失养、口眼歪斜,是好发于青壮年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近年来采用调和营卫的桂枝汤加牵正散治疗面神经麻痹患者2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大秦艽汤是金代刘完素创制的治疗中风名方,中风的病因存在内风、 外风之争,刘完素虽是内风说的首倡者,但因大秦艽汤中使用多味风药,后世主流观点仍认为该方主治外风.从玄府学说的角度看,阴血亏虚,玄府失养,虚热内生,热气怫郁,这是内风产生的原因,而大秦艽汤中风药与养血药配伍,正能起到通玄府、 行血滞的功效,与内风说相符.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大秦艽汤能改善血液流变性,抗凝、 抑制血栓形成,与该方养血、 通滞的观点吻合,而并无治疗"外风"解热镇痛、 祛痰镇咳的疗效.从中西医结合的视角,可还原刘完素本意,揭示大秦艽汤治疗内风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总结王丽娜教授运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辨治产后身痛的经验。王丽娜教授认为产后身痛的发病关键是血虚受风,风寒湿邪稽留关节、肢体,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经络,不通则痛,其总体病机为血虚血瘀。桃红四物汤为养血活血、化瘀调经的中医经典名方,用于治疗产后身痛契合其基本病机。临床辨治可从气血双亏、邪气外侵,邪瘀互结、筋脉引急,肝肾不足、筋脉失养分型加减治疗,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可因外感、内伤疾病而引起,是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凡风寒、湿热之邪外袭,或痰浊、瘀血阻滞,致使经气逆上,或肝阳上扰清空,或气虚清阳不升,血虚脑  相似文献   

5.
室性早搏属中医"心悸"范畴,其发病特点与中医"风证"有相似之处。"风为百病之长",外风、内风均可导致室性早搏的发生。外风可由表及里或直中于心而发病,多伴有表证,治疗上应注重风药的使用;内风多由热极生风、痰热生风、肝风内动、血虚生风、阴虚动风等扰动心神而发病,在清热、化痰、平肝、养血、滋阴的基础上,亦当注重祛风熄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无论外风、内风致悸,皆应重视补益心气、养心安神,使心神得养,则邪不可干而风自止。  相似文献   

6.
周韩  周德生  刘利娟  邓奕辉 《中医学报》2019,34(9):1844-1849
依据历代关于中风病病因病机的文献,对缺血中风荣气虚滞病机理论源流加以探讨,结论如下:①源于内虚邪中说,即认为风邪侵袭人体是中风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同时认识到机体虚弱,脏腑失和,营卫失调,血气不足是中风发病的内在基础;②融合于火、气、痰等内风诸说,即认为中风病发病之初多由痰、瘀、气、火等有形实邪过于壅盛,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留滞,停于脑脉,导致脑络闭阻所致;③拓展于阴虚血瘀说,即认为中风的发病是在阴津、精血等真阴不足的基础上,因外邪乘隙而入或七情内伤,酒色过度,忧思恼怒等引起痰瘀阻滞经脉,脑脉闭塞所致;④阴虚血瘀说向荣气虚滞说嬗变,即认为肾阴不足、元气亏虚、风、火、痰、湿、瘀是缺血中风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7.
风湿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其主要病因病机是: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气血不足,腠理空虚,风、寒、湿、热诸外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脏腑失于濡养而致;既病之后,又易与内生痰、瘀等内外合邪;后期转归复杂,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互见、阴阳失调.临证应结合病因、病程、病种辨证治疗;求脏治本,表里兼容;依据病程,灵活用药;中西结合,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8.
小儿艾滋病属中医伏气温病和温疫范畴.其主要病因为疫疠毒邪和精血匮乏.基本病机为疠、郁、瘀、虚,系统病机可概括为疫疠深伏,禀赋虚损;正虚邪恋,气滞血瘀;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疠害邪犯,脏腑亏损;疠毒肆虐,阴阳虚竭.证候病机为疫疠潜伏,精血亏虚;正虚邪恋,痰瘀互结;脾肾气虚,化生无源;疠毒壅肺,气郁血瘀;疠郁心肝,闭窍动风;风热湿毒,浸淫肺脾;正不抵邪,阴阳虚竭.  相似文献   

9.
笔者认为,脑部疾病是因脑的气、血、阴阳失调、脑气血痰瘀滞、脑气血不足、清宫失养,加之风痰虚邪,两虚相搏,发为脑疾。如脑气血不足,气血痰瘀滞,日久年深,脑失养而萎可发为脑萎缩、老年性痴呆;而脑气血阴阳失调、脑气不足、消宫失养,则有虚邪贼风;两虚相持,中者偏瘫、手足不用、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发为中风;再者,因脑气血不足,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清宫失养,发为头痛、眩晕、不寐、肢体麻木不仁。对于以上缺血性脑病,笔者认为治当以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祛痰通络、调和营卫之法,以通为用,涵养相成。曾自拟紫天龙汤用于…  相似文献   

10.
头痛是指因风寒湿热之邪外袭,或痰浊瘀血阻滞,致使经气上逆,或肝阳郁火上扰清控,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脑髓失荣等所致的慢性反复发作性且经久不愈的头部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搜集1979年以来正式发表的关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文献,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探索,为临床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EpiData 3.1建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现代文献数据库,SPSS 20.0对其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挖掘其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文献107篇,涉及方68首,药物129味,用药总频次为1 078次。得到累计使用频次大于75%的高频药物28味,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药物为白芍,最主要使用的药类为活血化瘀药及补血药,因子分析得到10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得到4个聚类组。结论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基本病机可以分为阴血亏虚、络脉瘀阻,气血亏虚、络脉瘀阻,血虚筋脉失养3大类,白芍是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最主要药物,木瓜、伸筋草、鸡血藤为对症治疗痉挛的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报》2019,(12):2500-2503
从风、虚、痰瘀、浊毒、气郁立论认识帕金森病(颤证)病因病机,认为其主要病机是肝风内动、肝肾亏虚、痰瘀浊毒、气机郁结于体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临证中,多从疏、补、消三方面辨证施治,具体为疏肝行气、补益肝肾、消除病理因素。根据疏、补、消三大治疗总纲,归纳总结帕金森病用药规律和特点为:疏肝行气宜燥湿相济;安内攘外需补消相和;平熄肝风应刚柔相因。  相似文献   

13.
中风又名“卒中”,它与《伤寒论》所称的“中风”不同,一般认为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及面神经麻痹等病。病因、病机多偏向于气、血、风、痰、火、虚六大因素。中风的病位在脑髓,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其病性属本虚标实,辨证时分为“中经络”、“中脏腑”,急性期以风、火、痰、瘀等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则表现为虚实夹杂,或本虚之证,以气虚血瘀、肝肾阴虚为多,而痰瘀互阻往往贯穿中风的始终。中医药对中风的治疗主要以内服中药为主,此外,还可配合针灸、按摩、药浴、刮痧、功能锻炼等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中风又名“卒中”,它与《伤寒论》所称的“中风”不同,一般认为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及面神经麻痹等病。病因、病机多偏向于气、血、风、痰、火、虚六大因素。中风的病位在脑髓,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其病性属本虚标实,辨证时分为“中经络”、“中脏腑”,急性期以风、火、痰、瘀等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则表现为虚实夹杂,或本虚之证,以气虚血瘀、肝肾阴虚为多,而痰瘀互阻往往贯穿中风的始终。中医药对中风的治疗主要以内服中药为主,此外,还可配合针灸、按摩、药浴、刮痧、功能锻炼等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从风、虚、痰瘀、浊毒、气郁立论认识帕金森病(颤证)病因病机,认为其主要病机是肝风内动、肝肾亏虚、痰瘀浊毒、气机郁结于体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临证中,多从疏、补、消三方面辨证施治,具体为疏肝行气、补益肝肾、消除病理因素。根据疏、补、消三大治疗总纲,归纳总结帕金森病用药规律和特点为:疏肝行气宜燥湿相济;安内攘外需补消相和;平熄肝风应刚柔相因。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中风病机复杂,多归于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亏损,气血不足;标实为风、火、痰、瘀横窜经络,上蒙清窍。近年来提出肾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机之一,补肾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有一定效果,本文就其进行综述。1 理论依据 关于中风病机的认识,历来论点不一。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然以“内风”立论,如刘完素力主“心火爆甚”,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可谓中风学术史上的一大转折。之后,张景岳倡“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相似文献   

17.
中风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对于本病的认识,虽在《内经》中早有论述,但有论无方。及至东汉·张仲景才较为完整地阐述了本症的症因脉治,他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说:“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发病主要从“内虚邪中”立论,偏重于“外风”。论中提出了治疗中风的7首方剂。统观这些方剂,多以  相似文献   

18.
<正>周围性面瘫,属中医学"中风、口辟、口眼歪斜"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多由于风邪乘虚入侵手足阳明之脉,导致风痰夹瘀,流窜经络,阳明络脉雍滞不利,则发生口眼歪斜。清喻嘉言有云:"口眼歪斜,血液衰固,正气不足;气血两虚,营卫失调,表阳不固;如神疲乏力,倦怠思卧,项背拘紧,畏寒肢冷,是其内因,六淫之邪乘虚而入,多为风寒之邪侵袭头面经  相似文献   

19.
周围性面瘫,多由人体正气不足,经脉空虚,风邪挟痰乘虚入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致使气血痹阻,筋脉失养,经筋纵缓不收,而发生口眼歪斜.其形成以虚、风、痰、淤四者为基本病理基础,正气虚为本,风、痰、淤为标,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笔者以针药结合,辅以患侧局部按摩等手段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王超玲  文颖娟 《中医学报》2016,(11):1706-1709
痛经的发生一方面责之血海空虚,胞宫失养,不荣则痛;一方面责之因虚致瘀,湿热,痰聚,寒凝等阻滞所致的不通则痛。虚易致瘀,瘀又易致虚,虚瘀缠绕,虚实夹杂,故而治疗上总以养血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方以四物汤及其类方加减治之,同时结合血寒、血滞、血热、血瘀、血虚等轻重偏差,予以灵活加减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