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摘要】 目的 观察CFA致炎性痛模型大鼠的情绪反应,探讨前扣带皮层(ACC)磷酸激酶C(PKC)zeta与炎性痛大鼠情绪反应的关系。方法 24只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足底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建立慢性炎性痛模型。动态观察各组大鼠造模前(base)、造模后3d、7d、14d、21d和28d的体重和痛阈变化;观察造模后14d、21d、28d所有大鼠在高架O迷宫中的总运动距离、开放臂运动距离、开放臂进入次数和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观察造模后14d、29d所有大鼠在旷场中的总运动距离、中央象限运动距离、中央象限进入次数和中央象限停留时间。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造模后14d和29d健侧和患侧ACC区域PKCzeta蛋白表达。结果 各个时间点两组大鼠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造模前,两组大鼠痛阈无差异(P>0.05);造模后1d,模型对照组大鼠痛阈显著降低(P<0.05),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于模后28d开放臂运动距离和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显著减少(P<0.05),于模后29d中央象限运动距离和中央象限进入次数明显减少(P<0.05)。造模后29d,模型对照组大鼠患侧ACC区域PKCzeta蛋白表达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开放臂运动距离、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中央象限运动距离、中央象限进入次数与患侧PKCzeta蛋白表达变化呈负相关。结论 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痛大鼠可出现异常情绪行为;慢性炎性痛情绪样行为可能与ACC区域PKCzeta的高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SHR、WKY、SD大鼠行为学特征,探寻研究SHR大鼠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理想的对照模型。方法 运用旷场实验统计大鼠运动距离、运动速度、穿格数及理毛次数来评价SHR、WKY、SD大鼠自主运动情况;运用水迷宫实验检测三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 旷场实验结果显示,SHR大鼠在总运动量、平均运动速度及穿格次数上较WKY及SD大鼠均显著增加(P<0.01);与WKY大鼠相比,SD大鼠运动距离显著高于WKY组(P<0.01),其运动速度及穿格数略高于WKY组(P<0.05);水迷宫隐匿站台实验中,与SHR大鼠相比,SD大鼠潜伏期较长(P<0.05),在潜伏期运动距离上,SD大鼠在训练第1天、第3天及第4天运动距离较SHR大鼠延长(P<0.05或P<0.01);比较WKY组,SD大鼠潜伏期及潜伏期运动距离较WKY在各个训练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或P<0.01)。在空间探索阶段,SD大鼠穿台次数及目标象限运动时间、距离比率等均较SHR大鼠有所减少(P<0.05),而较WKY大鼠则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或P<0.01)。结论 WKY大鼠与SHR大鼠行为学差异过大,两者的比较存在一定的不足,增设SD大鼠作为SHR大鼠的对照组能够提升SHR大鼠行为学特征的可比性,更为客观的反映SHR大鼠的行为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丹芪偏瘫胶囊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给予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丹芪偏瘫胶囊给药组(43.2 mg/mL)。制备四动脉结扎大鼠缺血模型,造模后2周开始给药,给药周期为1个月。采用Morris水迷宫及疲劳仪考察各组对前脑缺血模型大鼠平衡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丹芪偏瘫胶囊给药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减少(P<0.05),在平台停留显著增高(P<0.01),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多(P<0.01),从转棒上掉落下来的次数明显减少(P<0.01),在转棒上的最长停留时间明显增加(P<0.05)。[结论]丹芪偏瘫胶囊对四动脉结扎所致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认知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经呼吸道吸入氢气对单关节炎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单关节炎组、单关节炎+氢气0~14 d组、单关节炎+氢气0~3 d组、单关节炎+氢气4~14 d组、假手术+氢气0~14 d组,每组8只。于大鼠左侧踝关节腔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单关节炎模型。单关节炎组大鼠不吸入氢气,另4组大鼠分别在造模当天及造模后第1~14天每天吸入65%氢气1.5 h、在造模当天及造模后第1~3天每天吸入65%氢气1.5 h、在造模后第4~14天每天吸入65%氢气1.5 h、在假手术当天及造模后第1~14天每天吸入65%氢气1.5 h。采用von Frey纤毛测定单关节炎大鼠双侧后爪在建模后0、1、3、5、7、10、14 d的机械刺激抬腿反应阈值(PWT)。另取15只大鼠分为5组,每组3只,于造模或假手术后第10天取致炎侧脊髓腰膨大组织,用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致炎侧脊髓组织中SOD、CAT、MDA的含量。结果 单关节炎组大鼠致炎侧后爪PWT在建模后第1天即低于健侧,在第3天达到最低值并维持稳定至第14天(P<0.01)。单关节炎+氢气0~14 d组和单关节炎+氢气0~3 d组大鼠致炎侧后爪PWT均高于单关节炎组致炎侧(P<0.05,P<0.01);单关节炎+氢气4~14 d组大鼠致炎侧后爪PWT与单关节炎组致炎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关节炎+氢气0~14 d组致炎侧脊髓组织中SOD、CAT水平均高于单关节炎组(P均<0.05),MDA水平低于单关节炎组(P<0.05),而单关节炎+氢气0~3 d组和单关节炎+氢气4~14 d组致炎侧脊髓组织中SOD、CAT和MDA水平与单关节炎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经呼吸道吸入65%氢气在大鼠单关节炎模型的起始阶段可减轻机械痛敏及氧化应激,预先给予氢气可抑制单关节炎机械痛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脊髓背角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对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术(SMIR)致持续性疼痛大鼠中枢敏感化及痛觉过敏的影响,为探讨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和治疗靶点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SMIR后持续性疼痛大鼠模型。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仅切开皮肤)和SMIR后1、5、10、20 d组以及SMIR+鞘内注射SDF-1中和性抗体组,每组6只大鼠。用up-down法测定术后大鼠痛行为学,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SDF-1的表达。再取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MIR组和SMIR+脊髓表面给予SDF-1中和性抗体组(每组6只大鼠),检测3组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长时程增强(LTP)的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SMIR后第5、10、20天大鼠脊髓组织SDF-1表达均增加(P均<0.05),且SMIR后大鼠痛阈降低(P<0.01),鞘内注射SDF-1中和性抗体可部分逆转SMIR引起的痛阈下降(P<0.05)。SMIR后1 h脊髓背角LTP升高(P<0.01),脊髓表面给予SDF-1中和性抗体可抑制SMIR导致的LTP升高(P<0.01)。结论 脊髓背角SDF-1参与了SMIR致持续性疼痛大鼠中枢敏感化及痛觉过敏,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焦虑性抑郁模型大鼠海马、杏仁核、前额叶皮质内单胺递质的含量变化及脑内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趋势,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溶媒对照组、焦虑模型组、抑郁模型组、焦虑性抑郁模型组,每组12只。采用慢性束缚应激联合皮质酮注射的方法建立焦虑性抑郁大鼠模型,造模时间为21 d,造模结束后采用高架十字迷宫测试,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大鼠的焦虑和抑郁样行为,HPLC-ECD法检测大鼠海马、杏仁核、前额叶皮质的单胺递质5-HT、NE、DA含量,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各脑区神经营养因子BDNF、NT-3的含量。结果 焦虑性抑郁模型组大鼠在进入开臂的时间、次数、旷场中自主活动次数均与焦虑组相当,与对照组及抑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在强迫游泳中的不动时间显著增加,与对照组及焦虑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同时,与对照组比较,焦虑性抑郁模型组大鼠海马5-HT、杏仁核及前额叶皮质区的5-HT和NE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或P<0.05);此外,与对照组比较,焦虑性抑郁模型组大鼠各脑区BDNF、NT-3含量显著下降(P<0.01或P<0.05),同时与焦虑组比较,BDNF含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 焦虑性抑郁模型组大鼠具有显著的焦虑及抑郁样行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脑内海马、杏仁核、前额叶皮质区域的单胺递质含量降低及神经营养因子BDNF、NT-3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iRNA-467b在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中对TNF-α的调节作用。方法 SD大鼠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模型组,n=20),空白组(n=20)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在建模完成后1周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只大鼠,实验组注射人工合成的miRNA-467b,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检测所有大鼠神经痛性状况与miRNA-467b、TNF-α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的机械痛和热痛的反应潜伏期相比空白组都减少(P<0.05),并且实验组的机械痛和热痛的反应潜伏期也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大鼠的miRNA-467b表达量相比空白组减少,TNF-α表达量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实验组的miRNA-467b、TNF-α 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的TNF-α蛋白表达量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模型组的TNF-α蛋白表达量高于空白组(P<0.05)。结论 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中miRNA-467b呈现下调表达状况,可导致TNF-α表达上升,从而引起机械痛和热痛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痛大鼠痛情绪行为的干预作用及其对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内蛋白激酶Cζ(Protein Kinase C zeta,PKCζ)的调控。[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组)、模型对照组(CFA组)和电针治疗组(EA组),每组8只。建立慢性炎性痛模型,选取双侧"足三里"、"昆仑"穴进行电针治疗,每日1次,连续3天,检测大鼠造模前及造模后ld、3d、7d、14d、21d、28d患侧足跖缩足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s,PWTs),观察大鼠痛觉超敏反应。用旷场试验和高架O迷宫实验分别观察大鼠造模后29d和30d情绪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双侧ACC内PKCζ和磷酸化PKCζ(p-PKCζ)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前,各组大鼠PWT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CFA组大鼠各时点PWTs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A组大鼠造模后28d PWTs明显高于CF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FA组大鼠造模后29d中央区运动距离、进入中央区次数和中央区停留时间明显减少(P0.05),EA组大鼠中央区运动距离、进入中央区次数和中央区停留时间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FA组造模后30d进入开放臂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FA组患侧PKCζ和p-PKCζ蛋白表达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大鼠双侧PKCζ和pPKCζ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减轻慢性炎性痛大鼠痛感觉和痛情绪行为,但其机制可能不是通过调节ACC中PKCζ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胍丁胺鞘内注射对骨癌痛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趋化因子CXC配体13(CXCL13)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体质量20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骨癌痛组(B组)、骨癌痛+胍丁胺组(C组),各20只。B、C组采用大鼠胫骨上端骨髓腔内注入Walker 256癌细胞的方法建立骨癌痛模型,A组胫骨髓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B、C两组鞘内置管。造模成功后,C组鞘内注射胍丁胺160 mg/kg,连续6天;B组鞘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6天;A组不作处理。于造模后第12天用von Frey丝测定3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痛阈测定结束后,麻醉处死大鼠,取脊髓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XCL13在神经元中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CXCL13蛋白表达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CXCLl3 mRNA的表达。结果 建模后12天,与A组比较,B、C组大鼠MWT明显低于A组,与B组比较,C组MWT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后12天,与A组比较,B、C组大鼠CXCL13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中表达增加,CXCL13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B组比较,C组大鼠CXCL13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中表达降低,CXCL13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鞘内注射胍丁胺可有效改善大鼠骨癌痛痛觉过敏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脊髓CXCL1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延胡索乙素含量,研究含7%单乙基二甘醇油醚(TransP)的痛宁凝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考察其透皮吸收促进效果。[方法] 采用血药浓度法,UPLC-MS/MS测定大鼠体内痛宁凝胶中延胡索乙素含量,同时与空白痛宁凝胶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7% Trans P组的TmaxCmax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h)和AUC(0→∞)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应用UPLC-MS/MS技术测定痛宁凝胶中延胡索乙素的血药浓度,药代动力学参数表明7%TransP组促渗效果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可进一步应用于痛宁凝胶制剂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脊髓水平给予胍丁胺对鞘内吗啡镇痛耐受的影响。方法 (1)将24只SD大鼠分为4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5 μL)对照组,鞘内注射吗啡(15 μg/15 μL)组,鞘内给予胍丁胺(12.5 μg/15 μL)组,鞘内同时给予吗啡(15 μg/5 μL)+胍丁胺(12.5 μg/10 μL)组,每组6只。4组大鼠均于鞘内给药后5 min于跖部皮下注射0.2 mg蜜蜂毒致痛,观察并记录1 h内大鼠的自发缩足反射次数。(2)将24只SD大鼠分为3组:鞘内生理盐水(15 μL)对照组,鞘内吗啡耐受组(每天2次鞘内注射吗啡15 μg/5 μL,连续4 d),鞘内吗啡耐受+胍丁胺组(每天2次鞘内注射吗啡15 μg/5 μL,连续4 d,第4天同时注射胍丁胺12.5 μg/10 μL),每组8只。其中半数大鼠于鞘内给药后检测热刺激潜伏期和机械刺激阈值,另半数大鼠于最后一次给药后10 min经足底皮下注射0.2 mg蜜蜂毒致痛,观察并记录1 h内大鼠的自发缩足反射次数。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鞘内吗啡和胍丁胺联合用药组蜜蜂毒诱致大鼠自发缩足反射次数明显减少 (P<0.05)。(2)在吗啡耐受模型上,胍丁胺+吗啡联合用药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可显著提高大鼠热刺激潜伏期和机械刺激阈值(P<0.05);同样,胍丁胺+吗啡联合用药组对蜜蜂毒诱致自发痛的抑制作用也显著强于吗啡耐受组,1 h内大鼠自发缩足反射次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 鞘内胍丁胺对吗啡镇痛具有协同作用,同时也可翻转鞘内重复注射吗啡所引起的耐受。  相似文献   

12.
袁成  陈超  游艳  付灿  李浩  潘娜  何治 《医学教育探索》2013,44(3):323-326
目的 探讨香椿子正丁醇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致大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溶媒对照组,香椿子正丁醇提取物低、高剂量(20、30 mg/kg)组,阿司匹林(10 mg/kg)阳性对照组,各给药组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7 d。第8天以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后,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判断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伊文思蓝法观察血脑屏障通透性,分光光度法测定胃肠组织中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的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香椿子正丁醇提取物可以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损伤(P<0.05)、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P<0.05);减少胃和小肠组织MDA和NO的生成(P<0.05),抑制SOD、GSH-Px活性升高(P<0.05)。结论 香椿子正丁醇提取物通过抗氧化应激效应对脑缺血再灌注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香椿子正丁醇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致大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溶媒对照组,香椿子正丁醇提取物低、高剂量(20、30 mg/kg)组,阿司匹林(10 mg/kg)阳性对照组,各给药组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7 d。第8天以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后,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判断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伊文思蓝法观察血脑屏障通透性,分光光度法测定胃肠组织中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的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香椿子正丁醇提取物可以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损伤(P<0.05)、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P<0.05);减少胃和小肠组织MDA和NO的生成(P<0.05),抑制SOD、GSH-Px活性升高(P<0.05)。结论 香椿子正丁醇提取物通过抗氧化应激效应对脑缺血再灌注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别隐品碱(allocryptopine)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 采用CCl4复合因素诱导大鼠肝纤维化与血吸虫致小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别隐品碱在造模同时(预防给药)和造模后(治疗给药)给药对脏器指数、肝功能、纤维化血清指标、脂质过氧化指标、肝组织胶原(CoI、CoIII)及羟脯氨酸(Hyp)表达的影响,并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 对CCl4所致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各剂量别隐品碱预防给药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肝指数及CoI表达(P<0.05、0.01),其中高剂量明显降低CoIII表达(P<0.01),中剂量明显降低脾指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量(P<0.05);别隐品碱治疗组大鼠的肝指数、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量、CoIII表达明显降低(P<0.05、0.01);预防给药与造模后给药均不同程度地减轻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对血吸虫致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别隐品碱预防给药显著降低小鼠ALT的量与Hyp水平(P<0.05),高剂量别隐品碱治疗给药能明显降低肝指数,降低血清PCIII、碘透明质酸(HA)、ALT的量(P<0.05、0.01),中剂量组肝指数、PCIII、HA的量明显降低(P<0.05);治疗给药组大鼠肝脏病变明显减轻。结论 别隐品碱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有较好的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木犀草素通过调控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脓毒症性脑病(SAE)小鼠模型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木犀草素低、中、高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组。通过盲肠结扎和穿刺诱导小鼠脓毒症。旷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活动探索及学习认知能力;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脑组织损伤;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染色检测神经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含量;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HMGB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木犀草素中、高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组小鼠存活率升高(P<0.05),总行驶距离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增加(P<0.05),逃避潜伏期时间缩短(P<0.05),目标象限时间、穿越区域次数提高(P<0.05),海马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减轻,神经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P<0.05),SOD、GSH含量升高(P<0.05),MDA含量降低(P<0.05),HMGB1蛋白水平降低(P<0.05)。加入HMGB1抑制剂甘草酸后能够部分逆转木犀草素对SAE小鼠模型认知障碍、炎症水平、神经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的影响。[结论] 木犀草素可以通过调控HMGB1改善SAE小鼠模型的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低频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对2型糖尿病神经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模型大鼠的痛阈以及L5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的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实验一: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和造模组42只。造模组给予高脂高糖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35 mg/kg)腹腔注射建立大鼠DNP模型,对照组以常规饲料喂养并给予相同剂量的柠檬酸缓冲液注射。造模组中模型成功的大鼠进一步分为模型组(DNP group)与低频电针治疗组(DNP+EA group)。电针治疗选用双侧“足三里”、“昆仑”穴,频率2 Hz,强度1 mA治疗15 min,后2 mA治疗15 min,每日1次,共治疗7次。观察大鼠高脂高糖饲养0、5周的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及0、5、7周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水平变化;采用动态足底触觉仪检测大鼠高脂高糖饲养0、5、7周及电针3、5、7 d 6个时间点双后足缩腿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s,PWTs)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L5 DRG P2X3受体表达。实验二:将DNP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电针组(EA+Vehicle group)和P2X3激动剂组(EA+αβ-meATP group)。电针干预同上。EA+αβ-meATP group于每次电针干预前在大鼠足趾下注射αβ-meATP(0.6 μmol/L,100 μL)。EA+vehicle group大鼠注射等剂量的PBS缓冲液,其余干预相同。检测机械痛阈。结果 ①与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高脂高糖饲养5周后ISI均明显降低(P<0.01),高脂高糖饲养7周后FPG明显升高(P<0.01),说明成功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率为69.04%);②PWTs: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双侧PWTs明显降低(P<0.01),说明2型DNP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低频电针治疗组大鼠在治疗后各时点均出现双侧PWTs的显著增加(P<0.01);而与电针组比较,P2X3激动剂组双侧PWTs均明显降低(P<0.01)。③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5 DRG P2X3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电针治疗组大鼠L5 DRG P2X3阳性细胞表达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 低频电针能通过下调L5 DRG P2X3受体有效改善2型DNP。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桃仁提取物对寒凝血瘀证(寒证)和瘀热互结证(热证)大鼠血液循环障碍的不同药效。方法 8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寒证对照组、寒证模型组、桃仁提取物(8 g/kg)组、川芎(8 g/kg)阳性对照组,以及热证对照组、热证模型组、桃仁提取物(8 g/kg)组、丹参(14 g/kg)阳性对照组。分别采用全身低温冷冻和注射角叉菜胶法建立寒证、热证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各给药组每天ig给药1次,连续给药7 d。检测微循环血流速率、全血黏度;取大鼠心、肺、肝、肾、脾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病理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微小血管管径,观察血栓、组织损伤等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桃仁提取物能明显加快寒证和热证大鼠的血流速率(P<0.05),降低全血黏度(P<0.05),使寒证大鼠小动脉收缩、热证大鼠小动脉舒张(P<0.05);根据器官损伤严重度评分得知桃仁提取物可减轻寒证大鼠心、肺、肝、肾器官的损伤(P<0.05),但仅能减轻热证大鼠的肾损伤(P<0.05)。结论 桃仁提取物能改善寒凝血瘀证和瘀热互结证大鼠的血液循环障碍;对不同证型大鼠小动脉的舒缩状态和心、肺、肝、肾的保护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丙泊酚对未成年肥胖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与海马组织中血红素加氧酶1(HO-1)、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蛋白及血浆中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表达的关系。方法 取3周龄雄性SD大鼠140只,随机分为基础饲料组(n=40)和高脂饲料组(n=100)。基础饲料组予基础饲料喂养,高脂饲料组予高脂饲料喂养。喂养4周后,取高脂饲料组体质量≥基础饲料组平均体质量+1.4倍标准差的40只大鼠判定为肥胖建模成功。将基础饲料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脂肪乳组(NL组)、正常丙泊酚组(NP组),将建模成功的肥胖大鼠随机分为肥胖脂肪乳组(OL组)、肥胖丙泊酚组(OP组),每组均为20只。丙泊酚组腹腔注射丙泊酚100 mg/kg,脂肪乳组(对照)腹腔注射脂肪乳100 mg/kg,每天注射1次,连续7 d。停药后第1天,各组大鼠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ELISA检测大鼠血浆S100β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海马组织中HO-1、SOD1蛋白表达,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变化。结果 与OL组比较,OP组第1~5天逃逸潜伏期均延长(P均<0.05),第三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血浆中S100β蛋白表达升高(P<0.05),海马组织中HO-1和SOD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均<0.05),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减少(P<0.01)。与NL组比较,NP组第1、2天逃逸潜伏期均延长(P均<0.05),上述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丙泊酚通过下调未成年肥胖大鼠海马组织中抗氧化因子HO-1和SOD1的表达使大鼠S100β表达和氧化应激增加,从而导致其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痛愈舒颗粒对寒凝血瘀型EMs大鼠窗口期子宫内膜胞饮小泡与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的影响。方法 依据实验要求选择健康大鼠,在动情周期制备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随机抽取造模后大鼠108只,平均分成6组,依次为模型4周组、模型8周组、给药低剂量组(中低组)、给药中剂量组(中中组)、给药高剂量组(中高组)和给药西药组(西药组)。采用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痛愈舒颗粒对寒凝血瘀型EMs大鼠窗口期子宫内膜胞饮小泡与LIF的影响。结果 EMs大鼠模型中,模型大鼠窗口期胞饮小泡的表达及LIF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用药后,与模型8周组比较,中药组胞饮小泡的成熟例数均增多,中高组表现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中药组成熟胞饮小泡分布所占面积均增多,中高组表现更为密集饱满;与模型组比较,各中药组LIF的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中药高剂量组疗效最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西药组在两者表达上升高不明显。结论 痛愈舒颗粒治疗性给药可以提高寒凝血瘀型EMs模型大鼠窗口期子宫内膜组织中胞饮小泡与LIF的表达,提高内异症大鼠内膜容受性,增加模型大鼠受孕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胃肠道症状的发生机制,明确结肠是否参与CRF氧化应激的激活。方法 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CRF组(20只),CRF组大鼠予以5/6肾切除建立CRF模型,对照组仅打开肾包膜后缝合。成模后10周处死大鼠,收集2组大鼠的血清及回盲瓣附近结肠组织。检测大鼠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Cr)以评估造模是否成功,检测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C)和8-羟脱氧鸟苷(8-OHdG)以评估氧化应激水平,检测泛素细胞色素C诱导核心蛋白酶Ⅰ(UQCRC1)mRNA和蛋白水平以评估线粒体功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RF组血清BUN及SCr水平升高,提示造模成功;CRF组血清及结肠组织中MDA水平升高(P<0.05),但2组间8-OHdG和抗氧化指标SOD、TA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RF组结肠组织中UQCRC1蛋白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但UQCRC1 m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RF大鼠的结肠组织中存在氧化与抗氧化反应失衡现象,其机制可能涉及线粒体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