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肖英莲 《中国医刊》2023,(3):236-238
<正>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为临床常见疾病,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约13%,且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准确的诊断是合理有效治疗GERD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就GERD的诊断方法进行概述。1症状诊断GERD的临床表现多样,烧心和反流是其典型症状,发生比例约为50%[1-2]。胸痛、上腹烧灼感、上腹痛、上腹胀及嗳气等为其不典型症状,还有部分患者以咽喉不适、咽喉异物感、声嘶、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多发病。笔者选择了本科2003年2月-2004年6月间收治的54例GERD患者,就诊断与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tsophgenl refluxdisease,GERD)是常见病,多发病。GERD及其后遗症Barretl食管,为发生食管腺癌的高危因素。在过去20年间,其发生率几乎增加了4倍。GERD在临床上一般应用内窥镜和24小时pH测定来诊断。为进一步了解24小时pH测定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诊断价值,笔者对105例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24小时食管测定结果及胃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ERD的定义为异常的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并损伤食管黏膜.30%的GERD患者可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对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人群中其发病率为10%.西方国家尤为多见.目前我国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GERD的发病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许多新技术的应用及抑酸剂、促动力剂的广泛使用,对GERD的认识及诊断方法有很大发展,疗效也显著改善.本文通过系统回顾近年来GERD的研究与实践,从而将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gs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系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GERD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EE)即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和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eal,BE),它们也称为GERD相关性疾病.GERD反流形式:酸反流、非酸反流(胆汁反流最重要)和混合反流,其中胃酸反流至食管是GERD的主要病因.GERD发病日渐增多,其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愈加重要.  相似文献   

6.
王琨  段丽萍 《医学综述》2008,14(23):3534-3536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并且,经典的治疗方法在部分GERD患者中疗效欠佳。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精神心理因素对GERD的影响中。本文将主要从GERD患者精神心理情况的评估,精神心理因素影响GERD患者症状的可能机制以及对GERD患者的转归影响3个方面进行综述,分析当前在精神心理因素与GERD的关系中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尚待解决的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必要对其加以分析,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病因及治疗。方法对19例GERD住院患者应用奥美拉唑与多潘立酮联合用药,疗程4周。结果1周症状缓解率为84.2%,2周为94.7%。结论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与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联合治疗GERD,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胃、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食管可致胃食管返流病(GERD),其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为抗返流防御机制下降和返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增强。我们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器质性胃排空障碍(主要为幽门梗阻),可导致较严重的GERD,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的症状和组织损害,常合并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在西方国家,GERD十分常见,人群中约10%~20%有反酸、打呃、反食、烧心等胃食管反流症状。与西方相比,亚洲GERD的发病率较低,但有上升趋势,其中非典型表现者占有较大比例。  相似文献   

11.
徐州市住院病人主要疾病构成及居民死因的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 2 0年来住院病人疾病构成比及居民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 ,为开展人群防治和制定卫生发展战略规划 ,及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信息资料。方法 根据《徐州市卫生统计资料汇编》中〈徐州市综合医院住院病人疾病分类年表〉 ,按国际疾病分类 ,总结出住院病人疾病分类构成比 ;并根据徐州市卫生防疫站提供的人口死因监测资料 ,对徐州市人口死亡原因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住院病人疾病分类构成比从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损伤中毒、循环系统、肿瘤住院构成比分别上升为第一、二、三位 ,构成比差异显著。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及传染病均显著下降。循环系统、肿瘤、呼吸系统等死亡构成比 2 0年来一直依次位居前三位 ,而循环系统死亡构成比明显增加 ,肿瘤有所增加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损伤中毒死亡均下降显著。结论 循环系统疾病即心、脑血管病住院和死亡构成比均明显上升 ;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已成为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 ,传染病的住院与死亡均明显下降。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常见病、多发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的相关诱因.方法 综合分析228例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的相关诱因及其临床特点.结果 228例急性脑血管病中起病时有诱因者165例,无明显诱因者49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诱因者占73.05%(122/167),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70.49% (43/6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因素、过度劳累、用力(排便、咳嗽等)、行走活动以及饮酒等均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相关因素.在179例起病时有诱因的脑血管病患者中,情绪因素影响占35.2%,过度劳累影响率为16.20%,行走活动占24.58%,其中如饮酒、外伤、寒冷等因素也占一定的比例.以上各相关因素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所占的比例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数患者都有一定的发病诱因.情绪波动、用力、活动等因素为急性脑血管病的主要诱因.患者在原发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在诱因的激发下,可诱发急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胆道系统疾病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探讨胆心综合症的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因胆道系统疾病而住院治疗的患者中,有心电图异常或存在不同程度冠心病症状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针对胆道系统疾病治疗后对冠心病的影响。结果本组中1例突发心跳骤停死亡,其余44例中胆道疾病治愈后冠心病症状明显好转37例,好转率为84.1%。结论胆道系统疾病与冠心病发作之作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临床上称为胆心综合症。胆心综合症病例中,胆道系统疾病治愈后,绝大部分患者的冠心病症状能够获得根本缓解。  相似文献   

14.
范倩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4):17-18
目的探讨杭州市灵隐街道东山弄社区老年人群慢性病分布特征和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杭州市灵隐街道东山弄社区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分析其慢性病发病情况、疾病构成情况。结果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34.9%,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及恶性肿瘤是主要的疾病构成,一种慢性病的构成比为81.7%,两种及以上慢性病共患的构成比为18.3%。男性老年人高血压及脑卒中发病率高于老年女性,年龄〉71岁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及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年龄≤7l岁老年人。结论老年居民慢性病发病率较高,多种慢性病共患情况较为常见,应根据慢性病发病特点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48-50+53
目的总结并探讨川崎病(KD)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7年9月我院住院的269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1)比较典型川崎病与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探讨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敏感性川崎病与无反应川崎病的临床特征。结果 (1)典型川崎病组各项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均高于不典型川崎病组(P0.05)。不典型KD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典型KD组(P0.05);实验室检查中,除了CRP外(P0.05),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除口唇、肛周改变外,IVIG敏感性川崎病其余临床症状发生率高于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P0.05)。除CRP、ALT、AST外,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冠脉改变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应强调早期评估临床参数,对高度怀疑为川崎病患儿应多次复检提高阳性率,尤其注意CRP的变化,对无反应川崎病注意肝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弄清县市120院前急救的基本情况,为政府及医院提供政策依据。方法:收集、统计、分析本院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院前急救资料。结果:全年出诊3401次,救治患者3019人次,死亡141人;无效出诊619次,占出诊比例的18.2%;欠费755次,占出诊比例的22.2%;呼救比较集中在上午8时后至晚上24时前,中位数16.471;急救半径中位数9.55km;急救反应时间中位数是18.24m in;院前主要疾病依次是创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中毒、小儿内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院前死亡前五位的病因依次是心脑血管疾病、创伤、呼吸系统疾病、中毒及溺水;儿科出诊以新生儿、婴儿及学龄儿童为主。结论:创伤是第一位的出诊原因,心脑血管疾病是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新生儿疾病是小儿内科第一位的出诊原因。县市级医院的急救培训应以创伤急救、心肺脑复苏、心脑血管急救为重点。  相似文献   

17.
Predictive value of the ear-crease sign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 value of the ear-crease sign in predicting the presence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as studied in 340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oronary arteriography. In this selected population, 75.6% of whom ha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ign was 59.5%, the specificity 81.9% and the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91.1%. The sign 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ing age but was also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sign and the presence of risk factors or other signs of such disease, except for corneal arcus.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the sign suggested the presence of more extensi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an asymptomatic population with a low prevalence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t appears to be of limited value in predicting 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However, it may identify a subset of patients prone to early ageing and to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hose prognosis might be improved by early preventive measures.  相似文献   

18.
辨病就是了解和掌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及疾病的演变规律,而辨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概括,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疾病的本质。只辨病不辨证不能了解到疾病的特殊性,而过分强调辨证则容易忽略疾病发生的本质。“以病为纲,以证为目,病证结合”的诊治方式既可以发挥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又可以吸收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背景 循环系统疾病中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中国人寿命的"第一杀手",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揭示循环系统疾病城乡别、性别、地区别死因顺序及其变化趋势,将为预防和控制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 分析我国2004—2015年循环系统疾病中以心脑血管为主的疾病死亡谱特征,即城乡别、性别、地区别死因顺序及其变化趋势。 方法 利用2004—2015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所定义的"循环系统疾病"资料,选取其中各类别疾病的死亡数和死亡率资料,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方法分析各类别循环系统疾病的城乡别、性别、地区别死亡率的差异及变化趋势。 结果 2004—2013年各年的死因顺位排序为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2014—2015年各年死因顺位排序为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2006—2015年,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4—2015年,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死亡率逐年缓慢上升;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死亡率各年变化不大;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死亡率呈双波浪变化,其中2006年和2013年为波峰。城乡别死亡率:脑血管病各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除2006、2015年外,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除2005年外,缺血性心脏病除2015年外,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除2004、2005、2011、2012年外,其余年份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死亡率:各年份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死亡率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除2005年外,其余各年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死亡率仅2005年和2015年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区别死亡率:各年份各类别疾病死亡率地区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具有明显的城乡别、性别、地区别差异。缺血性心脏病城市高发,其他各类疾病乡村高发;女性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高发,其他各类疾病均为男性高发;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死亡率地区别差异明显,应根据地区别的差异确定不同的循环系统疾病的防治重点和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该文的微信推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相似文献   

20.
广州老年人恙虫病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老年人恙虫病临床特点,以期降低老年人恙虫病的误诊率、漏诊率及病死率。方法将1983年5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50例广州地区老年人恙虫病从流行病学、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广州地区老年人恙虫病仍具有发热、焦痂溃疡、淋巴结肿大的特点,但皮疹少见,外周血白细胞数多升高,血小板降低多见,起病隐匿,临床表现趋向多样化、复杂化,多脏器损害多见,易发生误诊、漏诊,病死率达14%。结论老年人恙虫病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方面趋向不典型,极易造成误诊、漏诊,且病死率高,尤其是对病程超过两周的患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