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95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各期进行了血液系统的检测。结果表明:血小板在发热期即明显下降,休克期尤为低下,多尿期开始恢复正常。白细胞计数在发热期即升高,休克期尤为显著,多尿期恢复正常。总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各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各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在发热期、休克期高于正常值,在少尿期、移行期、多尿期均低于正常值;血红蛋白在恢复期仍低于正常值。红细胞平均体积除恢复期外各期略有下降。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各期均下降。红细胞形态指数、网织红细胞计数各期均增高。提示EHF患者血液系统存在有不同程度变化,这些指标对EHF的早期诊断和观察病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检测112例不同病期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血浆纤维连结素,以46例正常献血员为对照。血浆纤维连结素在发热期及低血压休克期含量降低(P<0.01),少尿期含量升高(P<0.01),多尿期及恢复期恢复至正常人水平。少尿期及多尿期血浆纤维连结素含量显著增高的患者的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报道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114例血液流变学观察结果,表明:HFRS在病程发热期和低血压休克期血液粘滞性增高,少尿期降低,而多尿期及恢复期接近正常。全病程均见血浆粘度增加和纤维蛋白原升高,而血细胞聚集性以发热期升高明显。提示:通过动态观察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可作为判断病程、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之一,并有利于合理使用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胱抑素C(Cys-C)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各病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3例HFRS患者各病期血清肌酐(Cr)、尿素(Urea)、胱抑素C(Cys-C)的含量,采用47例发热患者(排除肾脏疾病)及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使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Urea、Cr在HFRS患者各病期均显著增高,以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增高最为明显,但三期间互无显著性差异。Cys-C在HFRS患者各病期均显著增高,以低血压休克期最为明显,发热期与恢复期之间、少尿期与多尿期之间无显著差异。在恢复期,Urea仍有43.5%的患者高于正常对照组,Cr为69.5%,而Cys-C为82.6%。结论:与传统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Cr)、尿素(Urea)相比,血清胱抑素C(Cys-C)测定在肾综合征出血热各病期的变化更明显,恢复期下降的最慢,是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肾功能变化更敏感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经鼠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一般分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少尿期一般在病程的第6—8周,休克期末出现少尿期。有时无明显界限,也可不经过低血压或休克期,直接由发热期进入少尿期。此期表现为尿少,甚至尿闭,浮肿。我院自2000-2004年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96例,治愈92例,死亡4例,结合临床实践,谈谈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的护理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6.
出血热是以发热、出血、休克为特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能引起肾脏损害的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秋冬季节的多发病、常见病。典型的临床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以及恢复期几个阶段。其病程长,病情复杂,临床护理工作极其重要。根据我科2002年1月-2003年1月  相似文献   

7.
周影  赵勇  包淑萍 《北京医学》2011,33(6):478+483-478,483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特征。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5期临床经过,易并发多器官损害及功能衰竭[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耐尿素红细胞在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病程各期变化的规律性。方法:利用许汝和氏法血小板稀释液计数不溶解的红细胞。结果:耐尿素红细胞在休克期、少尿期较高,进入多尿期逐渐减少,至恢复期消失。结论:耐尿素红细胞计数对于观察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各期病程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耐尿素红细胞在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病程各期变化的规律性。方法:利用许汝和氏法血小板稀释液计数不溶解的红细胞。结果:耐尿素红细胞在休克期、少尿期较高,进入多尿期逐渐减少,至恢复期消失。结论:耐尿素红细胞计数对于观察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各期病程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低血压及肾损害,典型者呈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本病病情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死率高,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11.
Summary Sequential analysis of urinary proteins of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 was carried out in 75 cases of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 in different phases. Lysozyme, N-acety1-β-D-glucosaminidase, albumin and IgG increased markedly from febrile to polyuric phase, but IgA, IgM and urinary soluble immune complex appeared only in hypotensive and oliguric phas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uggest: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the disease, the lesions of glomeruli were mild, but more severe in tubules. They were most severe in oliguric phase. During polyuric phase the functions of glomeruli and tubules began to recover. The presence of specific immune complex with C3 in urine suggested that immune reaction might participate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EHF.  相似文献   

12.
应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了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的7种补体成份和血浆素原(Pg).结果表明,CT脂酶抑制剂在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均高于正常(P<0.01);补体C_1q在多尿期高于正常(P<0.01);补体C_4在发热期和少尿期低于正常(P<0.01),以后逐渐恢复正常;补体C_3,C_5和C_9的变化与C_4相似;B因子在少尿期低于正常(P<0.01),在多尿期高于正常(P<0.05);Pg始终高于正常水平但在少尿期有回降.说明EHF患者不仅有补体经典途径的识别阶段、活化阶段和膜攻击阶段的变化,而且亦有旁路激活,其活化程度与病情有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104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浆纤维结合蛋白。结果表明,患者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水平自发热期开始降低,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降至最低点,多尿期高于正常水平,恢复早期达最高峰,发病60病日恢复正常。中、重型患者降低较显著;重型患者恢复正常水平所需时间较其它两型为长。  相似文献   

14.
大剂量(平均12397.2mg/10d)病毒唑治疗6例早期流行性出血热的结果表明:有4例从发热(或发热低血压期)越过少尿期而进入多尿期,副作用轻微,无死亡病例。初步认为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采用血液透析治疗重型及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315例,治愈266例(84.4%),死亡38例(12.1%),自动出院11人(3.5%),取得较好效果。提示在血液透析中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积极防治尿毒症,是治疗本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通过血液流变学的检测,观察61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临床各期的改变。发现出血热患者临床各期,全血粘度的均数都高于正常对照的上限值。五期中少尿期升高不明显,发热期和多尿期明显升高。红细胞聚集指数各期均有显著性升高,提示出血热整个病程是DIC的形成过程。通过动态观察临床各期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可及时正确地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7.
应用聚乙二醇沉淀法对27例114份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进行了检测,不同病期(CIC)检出率分别为:发热期88.8%、少尿期82.5%、多尿期47.8%、恢复期21.4%。对流行性出血热CIC组份的动态观察发现,在不同病期CIC中绝不多数可检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免疫球蛋白与补体C3,表明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体内检出的CIC是特异性病毒抗原刺激机体免疫应答的结果。IgG、IgM型CIC的形成在疾病早期清除病毒抗原及免疫损伤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尿液沉渣超活体染色镜检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