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病原体(MP)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的临床特征。方法:对ELISA方法检测MP-Igm均为阳性,且EB病毒检测衣壳抗原,早期抗原均为阴性,并除外CMV感染可能,而诊断为MP感染并发传单的13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均有发热13例、淋巴结肿大13例、咽峡炎13例、肝肿大10例、脾肿大8例,鼻塞4例、肺部有改变4例。全部病例经阿奇霉素治疗有效。结论:MP感染可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的中、低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使用阿奇霉素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骆翠媚  何英 《广东医学》2003,24(11):1267-1268
目的:总结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护理经验。方法:对6例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传单)患儿临床特征及护理过程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儿均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肺部有改变、肝脾肿大5例、喉梗阻2例、血尿1例、皮疹1例,6例ELISA方法检测MP-IgM均≥1:80和痰MP培养阳性,并排除EB病毒和CMV感染可能,经予红霉素治疗及对症与心理护理,14~21d痊愈。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为不规则发热,均有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也多见,用红霉素治疗预后良好,恰当的护理可防止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3.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0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秀峰 《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1):912-913
<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ieosis,IM,简称传单)是EB病毒(EBV)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高并出现异型细胞等为其特征,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不典型病例多,极易造  相似文献   

4.
经典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儿童多发,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可见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见嗜异凝集素及EB病毒抗体。近年来研究发现,除了EB病毒外,传单中有5%~10%的病例是由非EBV的其他病原体如巨细胞病毒、弓形虫、肺炎支原体(MP)等感染引起,称为类传单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儿童多发,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可见异常  相似文献   

5.
朱君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9):2658-2658
目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和血液学表现。方法:回顾性的对150例儿童传单的分析。结果:儿童传单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结论:传单可以引起多种血液学改变。  相似文献   

6.
徐建名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9):1495-14,961,498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肺外并发症发生状况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对1992年9月到2006的10月本院儿科115例MP感染患儿..筛选出其中有并发症患儿15例作为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并发川畸病9例,占60%(9/15)均发热大于5天,其中6例眼结合膜充血、口唇皲裂、颈淋巴结肿大,全身多形性红斑、肛周潮红脱皮.2例掌跖红斑、肛周潮红脱皮.1例仅心脏B超示冠状动脉扩张.除1例转院外,其余均用“阿奇霉素”、“阿斯匹林”及“丙种球蛋白”治愈出院;并发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4例,占26.6%(4/15)均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3例肝脾肿大.1例全身出猩红热样皮疹.均经“阿奇霉素”治愈出院;并发肺炎支原体相关性肾炎2例,占13.3%(2/15),2例均有水肿及血尿.经“阿奇霉素”抗MP,辅以对症亦全治愈出院.结论:MP感染肺外并发症多种,其中川畸病占多数60%(9/15).各类并发症均有其相应临床特征及特定治疗方案.临床医师在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时要高度警觉肺外并发症的发生,以免漏诊或误诊,错过相关的治疗时机,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7.
宋文涛  薛春明 《吉林医学》2008,29(17):1468-146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简称传单),是EB病毒(EBV)感染所致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和肝脾肿大为主要特征,可累及多个脏器,造成多脏器损伤。我院儿科于2002年1月~2007年1月共收治传单伴多脏器损伤患者46例,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误诊的原因。方法对具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的患儿20例作了外用血象分析,15例作了血清嗜异体凝集试验。结果外周血象分析20例,经反复检测,血淋巴细胞大于0.60的18例,并出现异形淋巴细胞,异形淋巴细胞大于0.10的16例,偶见2例。血嗜异凝集试验检查15例,凝集价在1:56以上10例。结论传单特征性的表现是外周血中异常淋巴细胞增多(0.10-0.60)对疑似本病应反复检查外周血象。血清嗜异体凝集试验凝集价在1:56以上是可靠的诊断指标。对具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的患儿具有以上任何一项即可确诊。  相似文献   

9.
刘明伟 《中外医疗》2013,32(20):60-6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所导致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儿均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其中26例有肝、脾肿大,18例合并有皮疹,5例有心肌损害,经用阿奇霉素抗感染及保肝营养心肌等综合治疗均痊愈。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脾肿大也较为常见,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下简称传单),是由EB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上常见发热、咽炎、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测得EB病毒抗体。传单是良性自限性疾病,患儿多在发病后2个月内自愈,目前尚无特殊疗法,一般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57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本院儿科2003年4月至2008年6月57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7例患儿中持续发热5d以上者37例(37/57,64.9%),无发热5例(5/57,8.8%),淋巴结肿大54例(54/57,94.7%);合并支原体感染21例(21/39,53.8%);合并肺炎13例(13/57,22.8%),其中支原体肺炎6例;异形淋巴细胞计数10%以上者43例(43/57,72%),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35例(35/57,63.6%),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肝功能存在正相关关系(r=0.562);合并支原体感染的IM病例在发热天数、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白细胞数、异型淋巴细胞、血清ALT等临床表现上与无合并支原体感染的IM病例差异无显著性,但在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上明显高于后者。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血清ALT存在正相关关系,虽然合并支原体感染的IM病例在临床表现上无显著性变化,但是临床上仍要加强支原体的检查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肺炎支原体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69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69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25例伴发肺炎支原体感染,感染率36.2%,抗病毒治疗同时规范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P感染者热退时间及异淋恢复正常时间优于单纯EBV感染者。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MP感染,及时、早期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利于缩短病程,预防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闫军  张芹 《重庆医学》2007,36(7):626-627
目的 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与并发症,为进一步明确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收治60例确诊为传单病例资料.结果 76.7%病例发生于7岁以下儿童,以秋季发病居多,100%有淋巴结肿大,90%有发热,93.3%有咽峡炎,76.7%有眼睑浮肿及鼻塞.并发症发生率88.3%,尤以肝脏损坏最常见.93.4%的病例变异淋巴细胞>10%, EB-IgM阳性91.7%,EB-IgG阳性40%.结论 大多数传单具有较典型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可累及多种器官、系统,尤以肝脏损坏最常见;本病有免疫功能异常,绝大多数预后良好,但重症可致死.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助于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4.
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心肌损伤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心肌损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 6例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心肌损伤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均有发热、心电图异常和心肌酶谱增高 ,咳嗽 5例 ,鼻塞 3例 ,肺部改变 5例 ,乏力 4例。心动过速 6例 ,心律不齐 4例 ,心音低钝 2例。全部病例给予阿奇霉素 10mg·kg-1·d-1抗感染治疗 3周痊愈。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可并发心肌损伤 ,对可疑病例应及早做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 ,以及时诊断及治疗。使用阿奇霉素规则序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拟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动态检测血清抗肺炎支原体抗体IgM(MP—IgM)的临床意义,分析不同时间段MP—IgM阳性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取患儿静脉血,应用MP—IgM试剂盒对218例拟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几进行MP—IgM检测。结果218例拟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MP—IgM阳性172例(78.8%),病后第2周阳性89例,第3周阳性52例,第4周阳性31例。MP—IgM阳性出现较晚的患儿有以下特点:①发热时间长,年龄偏小。②肺部体征出现晚,肺部哆音、X线表现消散迟。③常有皮疹、肝脏损害等肺外表现。④联合应用抗生素比例高。⑤对抗生素疗程的依从性好。结论对拟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动态检测血清中MP—IgM,能够提高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确诊率,指导正确选择抗生素,减少不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广安市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临床特征,探讨以重组人干扰素α1b辅助阿昔洛韦的治疗效果,为临床防治重症IM提供经验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广安市人民医院收治106例重症IM患儿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退热、咽峡炎消失、颈部肿大淋巴结消退及肝脾肿大)消失时间,检测降钙素原(PCT)、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异型淋巴细胞、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06例重症IM患儿均出现发热症状,发热时间7.5~16.0(13.5±6.3)d。颈部淋巴结肿大占85.8%,咽喉肿痛占78.3%,咽峡部有伪膜覆盖占70.8%,肝肿大占41.5%,脾肿大占36.8%,眼睑浮肿占35.8%。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94.34%和75.4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61,P<0.05);治疗后观察组退热、咽峡炎消失、颈部肿大淋巴结消退和肝脾肿大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58,5.478,4.707,6.709,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PCT、CRP、AST、LDH、CK、CK-MB及异型淋巴细胞、WBC的异常率均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P<0.05),且观察组变化更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1b辅助阿昔洛韦治疗重症IM患儿疗效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严重因子和心肌酶谱,改善外周血细胞比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总结,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4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病多见于学龄前男童,临床特点为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发现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增高,EB病毒外壳抗原IgA抗体阳性,应用阿昔洛韦治疗取得一定疗效,所有患儿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