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薛露  闫旭  陈银波  常健  梁东  李春怀 《吉林医学》2009,30(16):1733-1734
近年来,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流行周期已不明显,它不仅能引起肺炎支原体肺炎,还能引起多种肺外并发症,但其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国内外报道均较少。本文将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收集的3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宫宏宇   《中国医学工程》2012,(12):43-43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儿科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3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也可引起全身各个系统不同程度损害,36例患儿经阿奇霉素和支持治疗后全部临床痊愈。结论在临床工作中,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时,要警惕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尽早诊断、尽早治疗,使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传单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时做出诊断和治疗,防止误诊。方法对传单综合征的患儿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EB病毒(EBV)、巨细胞包涵体病毒(cMV),并做嗜异凝集试验,EB—DNA—PCR拷贝。结果24例MP—IgM〉1:80呈阳性,EB病毒(EBV)、巨细胞包涵体病毒(CMV)抗体阴性。应用红霉素治疗14~28d痊愈。结论MP感染可致传单综合征,临床症状多样,应用红霉素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所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时做出诊断和对症治疗,了解支原体感染对呼吸系统以外的全身各脏器的损害。方法 对可疑传单综合征的10例患儿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冷凝集试验、咽拭子培养、荧光定量PCRMP—DNA、EB—IgM、嗜异凝集试验。全部患儿采用阿奇霉素静脉用药及阿奇霉素口服序贯治疗。结果 10例MP—IgM≥1:80为阳性。其中5例≥1:1280,6例冷凝集〉1:32,7例咽拭子培养(+),同时荧光定量PCRMP—DNA(+),EB—IgM均(-),嗜异凝集试验(-)。15~23d治愈。结论 MP感染可致传单综合征,临床症状复杂,引起多脏器、多系统损害,若及时诊断,应用阿奇霉素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对ELISA方法检测MP-1MP-IgM≥1∶80,且EB病毒衣壳抗原VCA-IgM、IgG、IgA均为阴性而诊断为MP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综合症的12例患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发热11例,淋巴结肿大、咽扁桃体肿大12例,肝肿大8例,扁桃体并脓性分泌物7例,眼眶浮肿、脾大5例,鼻塞、咳嗽、肺部有改变6例,血尿1例,面神经炎1例。全部病例均痊愈。结论MP感染可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症,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热,均有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及其他多器官损害表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病原体(MP)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的临床特征。方法:对ELISA方法检测MP-Igm均为阳性,且EB病毒检测衣壳抗原,早期抗原均为阴性,并除外CMV感染可能,而诊断为MP感染并发传单的13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均有发热13例、淋巴结肿大13例、咽峡炎13例、肝肿大10例、脾肿大8例,鼻塞4例、肺部有改变4例。全部病例经阿奇霉素治疗有效。结论:MP感染可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的中、低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使用阿奇霉素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 (MP)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单 )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ELISA方法检测EB病毒 (EBV)、巨细胞病毒 (CMV)、疱疹病毒 (HHV)等IgM和PCR检测EBV -DNA均阴性 ,而MP -IgM和PCR检测MP -DNA均阳性的 5例传单患儿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均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肿大 ,脾肿大 2例 ,咳嗽5例 ,鼻塞、眼睑浮肿 2例 ,腮腺肿大、皮疹 1例 ,肺部炎症、心肌损害 2例。 4例仅用阿奇霉素 ,1例仅用红霉素治疗 2周痊愈。结论 :MP感染可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特征主要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脾肿大 ,阿奇霉素及红霉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适时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收治的178例IM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合并MP感染分为MP阴性组92例和MP阳性组65例,比较2组患儿不同性别及年龄发病率差异;观察2组患儿发热、渗出性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脾脏肿大、眼睑浮肿六大临床表现差异;比较2组实验室指标(包括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计数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CD3+百分比计数、CD4+/CD8+值)。结果 MP阴性组中男65例(70.7%)、女27例(29.3%),MP阳性组中男53例(61.6%)、女33例(38.4%),2组不同性别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幼儿期(1~3岁)和学龄前期(>3~<7岁)发病率明显高于学龄期(7~15岁)(P<0.05)。2组间临床表现比较仅发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9.
鲍晓红 《中外医疗》2010,29(25):38-38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发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5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和临床资料。结果 5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患儿中,20例伴发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率35.7%。结论传单可以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已成为主要原因之一,治疗时除选用抗病毒等药物外,还应及时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  相似文献   

10.
骆翠媚  何英 《广东医学》2003,24(11):1267-1268
目的:总结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护理经验。方法:对6例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传单)患儿临床特征及护理过程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儿均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肺部有改变、肝脾肿大5例、喉梗阻2例、血尿1例、皮疹1例,6例ELISA方法检测MP-IgM均≥1:80和痰MP培养阳性,并排除EB病毒和CMV感染可能,经予红霉素治疗及对症与心理护理,14~21d痊愈。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为不规则发热,均有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也多见,用红霉素治疗预后良好,恰当的护理可防止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9例确诊有CMV病毒感染且具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的患儿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及总结;并与21 例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相比较.结果:与EB组(B组)比较,HCMV组(A组)感染患儿颈部淋巴结肿大少见(P<0.05),渗出性咽炎少(P<0.05),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程度较低(P<0.05),皮疹多见(7/9例),嗜异性抗体常为阴性,HCMV组病例经更昔洛韦治疗1个月可以全部治愈.EB组(B组)颈部多发性淋巴结肿大较多见,渗出性咽炎发生率高,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程度明显,嗜异性抗体常为阳性.结论:HCMV病毒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临床特点与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所不同,更昔洛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盐田区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20082010年儿科住院138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38例患儿中33例合并消化系统损害:表现为肝功能ALT升高或合并肝肿大,或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11例合并心肌损害:表现为心悸,胸闷,面色苍白,气促等,实验室检查示特异性心肌酶谱升高,或心电图异常。3例合并肾功能损害。3例血常规检查呈现类白血病反应,12例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2例患儿出现惊厥史。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不仅可导致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呼吸道疾病,还可肺外多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合并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损害,甚至诱发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故临床医生应全面观察,完善相关系统的实验室检查,及时发现并发症,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13.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1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郝凤芹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5):1701-1702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伴肺外损害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伴肺外损害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均有发热,热型不规则,均有不同程度咳嗽,胸部X线检查示两肺纹理增粗模糊15例,双下肺浸润阴影8例.18例患儿查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均为阳性.肺外损害:发热伴消化系统症状5例,其中B超检查示肝脏肿大3例;伴有心血管系统表现(心悸、胸闷)4例;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起病4例;伴有泌尿系统损害者4例;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者1例.给予阿奇霉素5~10 mg·kg-1·d-1,静脉滴注,18例患儿全部治愈.随访1年无反复发作的慢性支原体肺炎及肺外并发症发生.结论 支原体感染可致支原体肺炎,同时可致肺外多器官系统损害,临床应提高认识,早期诊断并早期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14.
徐建名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9):1495-14,961,498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肺外并发症发生状况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对1992年9月到2006的10月本院儿科115例MP感染患儿..筛选出其中有并发症患儿15例作为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并发川畸病9例,占60%(9/15)均发热大于5天,其中6例眼结合膜充血、口唇皲裂、颈淋巴结肿大,全身多形性红斑、肛周潮红脱皮.2例掌跖红斑、肛周潮红脱皮.1例仅心脏B超示冠状动脉扩张.除1例转院外,其余均用“阿奇霉素”、“阿斯匹林”及“丙种球蛋白”治愈出院;并发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4例,占26.6%(4/15)均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3例肝脾肿大.1例全身出猩红热样皮疹.均经“阿奇霉素”治愈出院;并发肺炎支原体相关性肾炎2例,占13.3%(2/15),2例均有水肿及血尿.经“阿奇霉素”抗MP,辅以对症亦全治愈出院.结论:MP感染肺外并发症多种,其中川畸病占多数60%(9/15).各类并发症均有其相应临床特征及特定治疗方案.临床医师在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时要高度警觉肺外并发症的发生,以免漏诊或误诊,错过相关的治疗时机,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5.
57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本院儿科2003年4月至2008年6月57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7例患儿中持续发热5d以上者37例(37/57,64.9%),无发热5例(5/57,8.8%),淋巴结肿大54例(54/57,94.7%);合并支原体感染21例(21/39,53.8%);合并肺炎13例(13/57,22.8%),其中支原体肺炎6例;异形淋巴细胞计数10%以上者43例(43/57,72%),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35例(35/57,63.6%),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肝功能存在正相关关系(r=0.562);合并支原体感染的IM病例在发热天数、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白细胞数、异型淋巴细胞、血清ALT等临床表现上与无合并支原体感染的IM病例差异无显著性,但在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上明显高于后者。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血清ALT存在正相关关系,虽然合并支原体感染的IM病例在临床表现上无显著性变化,但是临床上仍要加强支原体的检查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蒋华 《中国医药导刊》2013,(7):1275-127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儿童26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的阳性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支气管哮喘患儿中,MP-IgM阳性率为46.15%,健康组患儿的MP-IgM阳性率11.54%,哮喘组患儿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可能是导致诱发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哮喘发作期患儿要考虑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常规行MP-IgM检测。  相似文献   

17.
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疾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提高对肺炎支原体(MP)感染及相关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46例MP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特别是肺外各系统受累情况。结果:146例均有呼吸系统表现,其中肺炎85例,呼吸道以外各系统受累61例(41.8%),包括:血液、消化、神经、循环、泌尿及皮肤、淋巴结等。结论:MP感染与多种疾病有关,而且是多系统损害。因该病多无典型症状,易造成误诊,对治疗不理想及多脏器受累的呼吸系统感染的病例,应注意MP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不同年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方  彭华  曾宾  张双船 《实用全科医学》2008,6(11):1133-113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临床及细胞免疫特点。方法将本院儿科收治的IM患儿87例分成0-3岁、3—6岁、6—14岁3组进行临床及实验资料分析。结果0~6岁发病率59.77%。发热天数0—3岁组平均(6.25±2.9)d,3—6岁组(7.83±2.79)d,6—14岁组(10.73±2.91)d,热程在6~14岁组与其它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肿大48例(55.1%),脾肿大21例(24.1%),3岁以上年龄组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睑浮肿25例(28.7%),以0—6岁低年龄组多见。6岁以上儿童咽峡炎表现突出。颈淋巴结肿大68例(78.1%),皮疹12例(13.7%),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3岁以下婴幼儿白细胞总数升高明显,而变异淋比例偏低。发病年龄越大,肝功能损害、心肌酶异常、外周血CD4^+T、CD4^+/CD8^+及CD16^+CD56下降愈明显。结论儿童IM的某些临床特点与发病年龄及细胞免疫状态有关,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小儿慢性咳嗽与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爱玲  刘丽平  戴宝泉 《医学综述》2009,15(19):F0002-F0002,F0003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咳嗽与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感染的关系,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确诊的98例小儿慢性咳嗽和60例对照组儿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浆MP、CP特异性IgM抗体,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研究组MP感染45例(45.9%)、CP感染12例(12.2%);对照组MP感染4例(6.7%)、CP感染2例(3.3%),研究组混合感染5例(5.1%),对照组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慢性咳嗽与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关系密切,在对慢性咳嗽小儿寻找病因时,应常规进行MP-IgM、CP-IgM的检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特点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呼吸道感染者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流行特点和临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04/2008年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2084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肺炎支原体结果,分析了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率与性别、年龄、季节、部位及与喘息性疾病的关系。结果208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阳性患儿共433例(20.78%),其中男性222例占同性别群体的19.78(222/1122),女性211例占同性别群体的21.93%(211/962),男性与女性MP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gt;0.05)。不同年龄组MP发病率分别为:小于3岁组106例占同年龄组的14.95%,3~5岁组163例占同年龄组的25.27%,5~14岁组164例占同年龄组的22.47%,三组之间M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3岁组分别与3~5岁组及5~14岁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的MP感染率分别为:1~3月17.99%,4~6月25.01%,7~9月17.73%,10~12月20.47%,不同季节之间的MP感染率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上、下呼吸道感染组的M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下呼吸道感染者中,喘息组MP感染率(26.92%)高于非喘息组(2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MP感染与性别和感染部位无关,与年龄和季节有关,大于3岁患儿是易感人群,MP感染可能与喘息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