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目的 评价新型国产BR850电子挥发罐测量法监测七氟烷消耗量液态体积的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妇科腔镜手术患者79名,于Boaray700麻醉机上加载国产BR850电子挥发罐.采用测量法测算术中吸人七氟烷的液态体积,并与传统公式法、称重法进行比较,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两两之间七氟烷消耗量的相关性.结果 公式法、称重法、测量法测得七氟烷消耗量分别为(33.18±14.06)、(33.87±14.41)、(33.89±14.33) mL,三者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方法两两比较七氟烷消耗量的决定系数R2:称重法与公式法为0.977(P<0.01),称重法与测量法为0.992(P <0.01),公式法与测量法为0.970(P<0.01),三者之间均存在正相关.结论 新型国产BR850电子挥发罐监测术中七氟烷消耗量液态体积与称重法、公式法效果相当,可满足我国精准化医疗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黄建成  钱若筠 《新疆医学》2000,30(3):194-195
目的:探讨最低流量麻醉法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例全麻病人进行最低流量氧-七氟醚麻醉,观察其七氟醚挥发罐的浓度,吸入浓度,呼出浓度,以及术中循环稳定性,手术前后肝肾功能的改变,并计算七氟醚的小时消耗量。结果:最低流量麻醉法具有耗药少,循环稳定、对肝肾功能无影响等优点。结论:最低流量麻醉法是一种安全,经济,实用的吸入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观察国产七氟烷与进口七氟烷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评价国产七氟烷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全麻下行开腹子宫切除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根据随机双盲原则分为两组:国产七氟烷组使用国产七氟烷维持麻醉,进口七氟烷组使用进口七氟烷维持麻醉.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吸入麻醉药浓度变化[包括诱导期麻醉药的吸入浓度与挥发罐设定浓度比值达到1/2的时间、麻醉药的呼气末浓度与挥发罐设定浓度比值达到1/2的时间以及麻醉药的呼气末浓度与吸入浓度比值达到1/2的时间、诱导期麻醉药呼气末浓度达到0.8 MAC(肺泡最小有效浓度)的时间以及苏醒期麻醉药呼气末浓度与肺泡内麻醉药浓度比值达到1/2的时间],术毕记录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内导管时间、应答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诱导期和苏醒期麻醉药吸入浓度、呼气末浓度及肺泡最小有效浓度值的变化趋势以及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产七氟烷与进口七氟烷相比具有相似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可用于妇科开腹手术麻醉,且可有效降低麻醉药品相关费用.  相似文献   

4.
张营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7):150-152
目的:探讨对根治性胃切除手术患者分别给予丙泊酚以及七氟烷麻醉后对术后疼痛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2020年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收治的根治性胃切除手术患者58例进行麻醉干预研究,随机分为丙泊酚组(采用丙泊酚药物实施麻醉干预)和七氟烷组(采用七氟烷药物实施麻醉干预),每组各29例。比较两组患者拔管时间、手术时间、PACU时间、输入液体总量、术中芬太尼用量、尿量以及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拔管时间、手术时间、PACU时间、输入液体总量、术中芬太尼用量、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组术后1h咳嗽NRS及休息NRS评分、术后2h咳嗽NRS及休息NRS评分、术后8h咳嗽NRS及休息NRS评分均低于七氟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麻醉药物有效应用,同七氟烷比较,在拔管时间、手术时间、PACU时间、输入液体总量、术中芬太尼用量、尿量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能够将术后不同时间段咳嗽以及休息状态下的疼痛状态有效改善,促进根治性胃切除手术患者预后水平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5.
黄刚 《医学综述》2013,19(12):2270-2271
目的研究丙泊酚复合七氟烷对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在东莞市仁康医院诊治的常规手术麻醉患儿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七氟烷进行吸入麻醉,试验组患儿采用丙泊酚复合七氟烷进行麻醉。记录两组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和清醒时间,并加以分析。结果试验组患儿的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6%vs 53.3%)(χ2=1.085,P<0.05),且平均躁动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t=0.040,P<0.05);试验组患儿清醒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t=3.054,P<0.05);试验组躁动时间>15 min患儿所占比例显著少于对照组(10.7%vs 49.3%)(χ2=2.14,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七氟烷可显著减少小儿麻醉苏醒期的躁动,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七氟烷。  相似文献   

6.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音樱  方才  疏树华  魏昕  朱运莲 《安徽医学》2011,32(4):431-434
目的观察不使用肌松药的情况下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诱导行气管插管的插管效果以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评价其可行性。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50例,ASAⅠ~Ⅱ级,年龄20~60岁,体质量45~75 kg,随机分为两组(n=25):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组(R组)和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组(S组)。麻醉诱导:两组均调节七氟烷挥发罐刻度致8%,氧流量6 L/min,指导患者肺活量法面罩吸入七氟烷,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时,R组患者静脉注射瑞芬太尼2.0μg.kg-1,S组患者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4μg.kg-1,两组均在60 s内缓慢注射。注射完毕60 s后,关闭七氟烷挥发罐,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于给药前、睫毛反射消失时、气管插管前即刻以及气管插管后的即刻、1 min、3 min和5 min,分别记录MAP、HR和BIS值;记录从开始吸入七氟烷到睫毛反射消失的时间及从开始吸入七氟烷到气管插管的时间;记录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评价气管插管条件。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成功率为100%,其中R组满意率为88%,S组满意率是96%,两组间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注射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后MAP和HR均下降;与气管插管前即刻比较,R组气管插管后各时点MAP下降(P〈0.01),而S组MAP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气管插管前、后BIS值维持于40~60,各时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均能提供良好的气管插管条件,且血流动力学平稳,适用于患者无肌松药条件下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分析七氟烷与丙泊酚对肺癌患者围术期肺功能恢复影响与对照。 方法 本次研究均为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需行开胸单纯性左肺下叶切除手术,共从中选择36例参与本次研究。 麻醉方法随机分为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每组18例,年龄35-60岁。七氟烷组术中采用七氟烷实施麻醉维持,丙泊酚组术中采用丙泊酚实施麻醉维持,分别在单肺通气诱导前和麻醉诱导前以及单肺即刻等时间段对患者做血气分析,分析过程中取混合静脉血和桡动脉血,然后对各项相关指标进行计算。结果 1.两组患者在T1-3 时A-aDO2、RI、Qs/Qt均较T1显著增加(P<0.05)2.与T1比较,七氟烷组T3时Cdyn显著降低(P<0.05),丙泊酚组T3时无显著性差异。3.与丙泊酚组相比较,七氟烷组T2,3时A-aDO2增加(P<0.05);T2,3时RI增加(P<0.05);T1-3时Qs/Qt增加(P<0.05)。结论 肺癌患者手术采用丙泊酚维持麻醉,对患者肺功能影响较七氟烷小,利于术后肺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刘世忠  吴双  周辉 《新疆医学》2012,42(12):34-35
目的:比较异丙酚、芬太尼全凭静脉和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用于小儿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5~12岁ASAⅠ-Ⅱ级小儿白内障手术。随机分为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组(七氟烷组)和异丙酚、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组(异丙酚组)。两组均采用静脉麻醉诱导。七氟烷组七氟烷麻醉维持;异丙酚组静脉麻醉药物维持,记录术中呼吸、循环及术后麻醉恢复情况。结果:异丙酚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长于七氟烷组(P<0.010)。结论: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后术中循环稳定、术后清醒迅速、平稳,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小儿白内障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的全麻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在同一麻醉深度下呼气末七氟烷浓度的区别。方法:125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 ASA分级Ⅰ~Ⅱ,按年龄分为5组:组1为1~4岁,组2为5~18岁,组3为19~40岁,组4为41~65岁,组5为66~86岁,每组25例。静脉诱导后雷米芬太尼维持输注速度为0.1μg · kg -1· min-1和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调节七氟烷浓度使Narcotrend指数( Narcotrend index,NI)值稳定在64水平。手术结束后关闭七氟烷挥发罐,NI值逐步回升至85水平。记录术前、NI=64、NI=85时点的血压、心率、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对5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进行比较。结果:5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在同一麻醉深度下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组3在同一麻醉深度下,呼气末七氟烷浓度最低( P<0.05)。术后患者无苏醒延迟和呼吸功能异常,术后随访所有病例均无术中知晓。结论:不同年龄的全麻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在同一麻醉深度下呼气末七氟烷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麻醉中要根据患者的年龄选择合适的七氟烷浓度。  相似文献   

10.
胡千华  崔华 《当代医学》2013,(22):28-29
目的探讨七氟烷吸入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手术中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108例老年患者,患者均进行手术,随机将108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8例),治疗组患者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对照组采用异氟烷吸入麻醉。监测两组患者麻醉前心率、血压以及使用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测定。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前以及麻醉后各时间段心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插管以及手术开始后血压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拔管后恢复认知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且恢复比对照组快。结论临床上对老年患者进行手术时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进行全身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案,患者在认知功能恢复时间短,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老年病人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中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和双频指数(BIS)的变化,研究AAI与BI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6例ASAⅡ~Ⅲ级在全麻下行择期心脏手术的老年病人。术前静注咪达唑仑0.02mg.kg-1。以七氟醚、瑞芬太尼和阿曲库铵诱导麻醉,气管插管。按常规调节挥发罐七氟醚浓度,通过静脉输液泵给瑞芬太尼,间断静注阿曲库铵维持麻醉。由专人负责监测AAI和BIS,并且纪录以下时间点的AAI、BIS、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诱导前即刻、意识丧失时、气管插管前后、切皮前后、锯开胸骨前后、体外循环开始前后、体外循环后15和30 min、体温降至33℃、复温至36℃、体外循环停止前及停止后15 min、缝合胸骨前后以及手术结束时。统计分析气管插管、切皮、锯开胸骨、缝合胸骨前后以及降温与复温期间AAI和BIS的变化,并且分析整个研究过程中AAI和BIS的相关性。[结果]麻醉诱导后,AAI和BIS均显著下降。气管插管、切皮、锯开胸骨以及缝合胸骨后较之前AAI和BIS均有所升高,但仅有AAI在气管插管前(14.9±4.6)与插管后(21.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温至36℃时AAI(27.2±6.9)和BIS(62.4±15.7)均较体温降至33℃时AAI(22.9±4.6),BIS(51.1±12.3)显著升高(P<0.05)。整个研究过程中AAI与BIS的相关系数为0.728。[结论]监测AAI和BIS对老年病人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麻醉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提示体外循环复温时浅麻醉状态的出现。但AAI和BIS之间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12.
李攀  王莹  刘进 《西部医学》2011,23(5):889-892
目的探讨新型环路内直接加热式七氟醚蒸发器低新鲜氧流量吸入诱导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接受全麻乳腺手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环路内组(In G)与环路外组(Out G),In G采用新型环路内直接加热式七氟醚蒸发器低新鲜氧流量吸入诱导,Out G采用传统环路外自动温度补偿式七氟醚蒸发器高新鲜氧流量吸入诱导,两组均采用潮气量法完成吸入诱导,观察患者在意识消失时间、七氟醚消耗量、不良反应及吸入诱导再接受度的区别,并分别对环路内七氟醚出现时间与其诱导时间相关分析。结果①两组间诱导前后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②In G比Out G意识消失快9.5 s(t=-2.302,P=0.026),诱导中In G比Out G少消耗液态七氟醚0.7 ml(t=-3.819,P=0.000)。③两组间患者再接受吸入诱导程度无明显差异(χ2=0.289,P=0.591)。结论新型环路内直接加热式七氟醚蒸发器低新鲜氧流量吸入诱导优于传统环路外自动温度补偿式七氟醚蒸发器高新鲜氧流量吸入诱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七氟醚或丙泊酚麻醉对肝部分切除术肝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省肿瘤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的7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吸入麻醉组和丙泊酚静脉麻醉组,每组38例,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IL-6的变化及差异。结果 2组患者血清IL-6在术后及术后1 d均较麻醉前升高,丙泊酚组术后3 d恢复至麻醉前水平,七氟醚组术后3 d仍高于麻醉前水平,且丙泊酚组血清IL-6在术后各时间点均低于七氟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于术后、术后1 d外周血CD3^+、CD4^+、CD4^+/CD8^+均较麻醉前明显降低(P〈0.05),且七氟醚组低于丙泊酚组(P〈0.05),上述指标在2组患者均于术后3 d时恢复至麻醉前水平(P〉0.05)。结论丙泊酚静脉麻醉较七氟醚吸入麻醉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手术对肝癌患者机体造成的应激反应,且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抑制程度轻。  相似文献   

14.
七氟烷与丙泊酚用于小儿全身麻醉的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强 《医学综述》2010,16(15):2364-2366
七氟烷是新型吸入麻醉药,具有血气分配系数低、无特殊气味、不刺激呼吸道、血流动力学稳定、起效及苏醒迅速、可控性强等特点,广泛地应用于麻醉诱导及维持中。丙泊酚是传统静脉全麻药,具有快速诱导、苏醒迅速平稳、麻醉效能强、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七氟烷和丙泊酚的上述特点均适合小儿麻醉的诱导和维持,被广泛应用于门诊手术。现分别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术后苏醒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评价七氟烷吸入麻醉与丙泊酚静脉麻醉在患儿全身麻醉中的优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采用宙斯(ZEUS)麻醉机自动控制系统全紧闭麻醉七氟醚的消耗。方法腹部外科手术病人60例,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实验组接宙斯(ZEUS)麻醉机全紧闭麻醉模式,设置呼出七氟醚浓度为1.5,通过调整,控制1.3MAC;对照组接Fabius GS麻醉机,氧流量2.0 L/min,3%七氟醚吸入,达到1.3MAC时,氧流量减至1.0 L/min,减小挥发灌刻度,控制在1.3MAC。分别记录吸入期(0~4 min)和维持期(4~64 min)两组七氟醚消耗量。结果实验组在吸入期七氟醚的消耗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在维持期七氟醚的消耗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采用宙斯麻醉机自动控制系统全紧闭麻醉能使七氟醚的消耗大幅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下癫痫病人手术治疗的麻醉方案及管理方法.方法:选择40例需行手术治疗的癫痫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静吸复合麻醉组(A组)和全静脉麻醉组(B组).A组采用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B组采用丙泊酚靶控静脉麻醉,观察2组七氟烷吸入浓度及丙泊酚靶浓度分别为1.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或5.0μg/mL(T1)、1.0 MAC或3.0μg/ML(T2)、0.5 MAC或1.5μg/mL(T3)时ECoG出现爆发性抑制波例数、术中棘波频率变化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在T2、T3时刻,2组癫痫手术过程中ECoG可准确描记癫痫波且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2组病人在T1时刻ECoG出现爆发抑制波的例数最多,随着麻醉药物浓度的降低,2组ECoG监测到的爆发抑制波出现次数逐渐减少.但在不同时刻,2组在血流动力学指标、爆发抑制波和棘波出现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与丙泊酚对癫痫病人ECoG的影响均呈剂量依赖型,但在一定麻醉深度下不影响ECoG对癫痫波的识别及病灶定位,可安全用于癫痫病灶切除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七氟烷和丙泊酚两种麻醉用于门诊乳房肿块切除手术的比较。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乳房肿块切除的门诊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丙泊酚组(Ⅰ组)和七氟烷组(Ⅱ组),分别采用1.5-2.0mg/kg的丙泊酚静脉诱导和8%的七氟烷多次自主深呼吸吸入诱导。术中维持:Ⅰ组4~6mg/(kg·h)的丙泊酚静脉持续输注;Ⅱ组2%-3%浓度的七氟烷吸入维持。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并观察随访注射痛、呼吸暂停、体动、术中知晓、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诱导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较基础值均明显下降(P〈0.05),Ⅰ组患者MAP较Ⅱ组下降明显(P〈0.05);两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Ⅱ组的清醒时间明显短于Ⅰ组(P〈0.05);Ⅱ组无注射痛,其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P〈0.05),Ⅰ组发生呼吸暂停2例,两组均未发生术中知晓及恶心呕吐。结论:与丙泊酚静脉麻醉相比,七氟烷吸入麻醉用于门诊乳房肿块切除术安全有效、可控性强、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老年病人静吸复合麻醉时,七氟烷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及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普外科上腹部手术病人30例(ASA分级Ⅱ~Ⅲ),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为60~69岁;B组为70~79岁,每组15例。采用七氟烷与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调节七氟烷浓度使BIS值在50~60。记录术中各时间段吸气末和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BIS值,并记录睁眼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至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至恢复定向力的时间),对两组病人的年龄与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BIS值之间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两组病人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年龄与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两组病人两个时间点(手术开始30min与60min)的呼气末七氟烷浓度与BIS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均〉0.60,大部分具有显著相关性。两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无术中知晓。结论老年病人年龄与七氟烷浓度及BIS值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临床麻醉中要根据病人的年龄选择合适的七氟烷浓度,同时BIS值可以作为调节七氟烷麻醉深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Inhalational anesthesia with sevoflurane for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without muscle relaxant is now used widely for pediatric patients.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duction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sevoflurane and of nasotracheal intubation without muscle relaxant in infants with increased or decreased pulmonary blood flow (PBF) and undergoing surgery for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Methods  Fifty-five infants aged 212 months, weighing 4.7–10.0 kg, and scheduled for congenital cardiac surgery were enrolled.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those with increased (IPBF group, n=29) and decreased (DPBF group, n=26) pulmonary blood flow. All infants received inhalational induction with 8% sevoflurane in 100.0% oxygen at a gas flow rate of 6 L/min. Nasotracheal intubation was performed 4 minutes after induction. Sevoflurane vaporization was decreased to 4.0% for placement of a peripheral intravenous line and 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s. Five minutes later, sedatives and muscle relaxant were administered and the vaporizer was adjusted to 2% for maintenance of anesthesia. Bispectral index (BIS) scores, circulatory parameters, satisfactory and successful intubation ratios, adverse reactions, and complications of intubation were recorded.
Results  Times to loss of lash and pain reflexes were longer for the DPBF group (P <0.01). Satisfactory intubation ratios were 93.1% and 61.5% for the IPBF and DPBF groups, respectively (P=0.008). Successful intubation ratios were 96.6% and 76.9% for the IPBF and DPBF groups, respectively (P=0.044). Following sevoflurane inhalation, blood pressur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IPBF group but remained stable in the DPBF group. BIS scores declined to similar stable values, and a “nadir BIS” was recorded for both groups. No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s or complications of intubation were noted perioperatively.
Conclusions  Induction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sevoflurane, although faster for infants with IPBF, is safe for infants with IPBF or DPBF. However, nasotracheal intubation without muscle relaxant after induction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sevoflurane is less successful and less satisfactory for infants with DPBF and should be used with caution in this patient gro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