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6 毫秒
1.
翻开浩瀚如烟的中医文献,通阳法及其临床运用尽在其中,从病因病机到治法方药都有散在记载,内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可以说通阳理论是伴随着阴阳学说而创建,伴随《伤寒杂病论》、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中扶阳法则使用广泛,本文通过温阳法和通阳法两个方面来分别详细阐述仲景扶阳法则的具体应用。通过总结扶阳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特点,探讨扶阳法在当今医学中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虽未明言通阳之法,但后代医家多认为其已行通阳之实,在现行的相关教材中也多次提到其关于通阳法则的应用,我们以现行中医专业本科教材为蓝本,探讨中医通阳宣痹治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1 温通心阳而宣胸痹1.1 对胸痹病因病机的认识《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一条:"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将胸痹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一般观点认为,"阳微"即寸口脉沉而细,系指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阴弦"即尺脉弦紧,指阴邪内盛,水饮停聚,上泛胸中而致胸痹心痛.张仲景把病机归为"阳微阴弦",着重强调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乘之,乃本虚标实之证.目前,多数医家认为胸痹病机为"痰瘀痹阻心脉"."痰瘀痹阻"理论虽然可以解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却不能很好的解释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的心脏病.我们认为本病的根本病机是"阳气不通",一旦"阳气不通,心之推动无力"必然会导致"痰瘀痹阻心脉或经脉拘急,阳气不能濡养血脉,心失血养",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阳气窒闭,浊阴凝痞."因此,"阳气不通"是对"胸痹"病机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4.
翻开浩瀚如烟的中医文献,通阳法及其临床运用尽在其中,从病因病机到治法方药都有散在记载,内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可以说通阳理论是伴随着阴阳学说而创建,伴随<伤寒杂病论>、<临证指南医案>的运用而发展和逐步完善起来的.探寻通阳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通阳理论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明确通阳学说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以《伤寒杂病论》(含《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的方剂配伍为研究对象,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根据其治疗的病性、病位及病势进行归类,再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八纲、脏腑、六经辨证等理论,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以探索《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药物配伍规律与中医病性、病位及病势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风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类型之一,文中对风药的起源及特点进行归纳。对《伤寒杂病论》中经典方剂桂枝汤、小柴胡汤、薯蓣丸药物配伍进行分析,探讨风药在《伤寒杂病论》方剂中配伍应用的作用及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她的记载散在于浩瀚的古代文献中,对其的挖掘整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对《伤寒杂病论》中所载的中医护理技术整理后所示,此书中记载了灸法、坐药法、熏洗法、敷药法等13项护理技术,丰富了人们对一千多年前中医护理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认识,亦从中医护理技术角度呈现了《伤寒杂病论》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医辨证论治的大师张仲景的原著《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与杂病两大部分,后人把伤寒部分专辑为《伤寒论》,以论治外感病为主;杂病部分专辑为《金匮要略》,以论治杂病为主。从此《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变成两部经典著作。中医常说的四大经典,张机独占半壁,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学中医者必读之课本。故作者以"杂病"冠  相似文献   

9.
水肿的产生,在《内经》中已有论述,在《伤寒杂病论》中对于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通过自己学习《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近现代名中医治疗水肿的经验,对中医经典中水肿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以及自己的体会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本文对其书名的翻译做一些探讨。1翻译的形式与实质中医翻译难,要实现翻译上的等值更是难上加难,为了避免在翻译中犯“译而不译”的错误,即只达到形式等值,实质并不等值,在翻译之前必须先了解“伤寒”和“杂病”的确切含义。《伤寒杂病论》书中所指的伤寒不同于西医传染病学中的伤寒,将西医中由伤寒沙门菌感染引起的伤寒、副伤寒或立克次体引起的斑疹伤寒误译为中医的伤寒是日本译者在当年西医东进时犯的错误。《素问·热论》明确定义“今乎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也说:“伤寒有五,…  相似文献   

11.
《伤寒杂病论》对秦汉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若根据现存可靠的文字史料 ,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伤寒杂病论》在预防思想、六经辨证、汤方辨证、杂病内容等方面与秦汉医药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发展的轨迹 ,从而为当前研究中医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虽未提及体质一词,但是体质思想始终贯穿于全书,笔者剖析《伤寒杂病论》体质与疾病的相互联系旨在丰富中医体质的研究并帮助学习与理解张仲景对于不同体质的辨证思路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中的学术思想及理法方药对当今中医治疗肿瘤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学习和研究,并研读有关资料、查阅相关文献,分析、归纳其在治疗肿瘤疾病中的临床指导意义。[结果]《伤寒杂病论》被后世推崇为"方书之祖",其所倡导的辨证论治思想与当今肿瘤治疗中的"个体化治疗"和"精准治疗"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肿瘤病情复杂,病理变化多端,呈现出多部位的损害并产生多种变证,针对肿瘤疾病的演变过程和产生的诸多变证,《伤寒杂病论》中辨证论治体系、理法方药思维、因势利导理论以及化裁变通用药等,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辨证与治疗,对中医肿瘤学的学术发展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论]《伤寒杂病论》中宝贵的学术思想及丰富的理法方药对现代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方证"是《伤寒杂病论》中特有的概念,文章就"方证"的应用规律,结合《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和内容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5.
综合历代医家对湿温病诊治的认识,分析了利小便通阳法在湿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并把通阳法在治疗湿温病和杂病中的用法相鉴别。提出治疗湿温病通阳三法;即发汗通阳,利小便通阳,综合通阳。  相似文献   

16.
《伤寒杂病论》以脉统证,病、脉、证为一体并治贯穿于六经病辨证之中以阐释病因病位病势,指导诊断与治疗。在《伤寒论》结胸病篇中,以六经辨证为主干,以病为主线,以脉论证,病证相合三者相辅辨析结胸病证的病因病机,辨别病位病势。胸痹证病因病机则是痰饮为害,其发展是由太阳病变证为结胸变证,进一步发展则为胸痹,而胸痹涵盖心、肺、气管、食管等胸部脏器,通阳泻浊的治疗原则应用于心系和肺系疾病的临床诊疗之中,应用小陷胸汤、瓜蒌薤白汤类方,并重用瓜蒌、半夏、薤白以通阳散结,宽胸豁痰,体现出《伤寒杂病论》"有是证用是方"的用药原则。  相似文献   

17.
归纳总结了《内经》中广泛采用河图五行模式的主要内容,并对河图五行模式中太极阴阳的内涵进行了阐发,以此为基础对《伤寒杂病论》进行分析,例举出河图五行模式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具体运用,进一步认为河图五行模式在《伤寒杂病论》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若根据现存可靠的文字史料,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伤寒杂病论》在预防思想,六经辨证,等方面与秦汉医药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发展的轨 ,从而为当前研究中医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报》2017,(3):383-385
《伤寒杂病论》是对《黄帝内经》的医经思维和《汤液经法》的经方思维继承与融合,其中"伤寒"之名及时间医学的观点均源于《黄帝内经》。但近代部分中医名家否定《伤寒杂病论》序文的真实性,继而否定《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的密切关系。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句仗、语法之争;(2)声韵、引文之辨;(3)浑说、详说之论;(4)余、我之论。  相似文献   

20.
《伤寒杂病论》中言语和语言异常的记载散见于各篇,其中《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相关条文各51条和19条。这些描述重点各有不同,描述方式多种多样,具有明显的特点。根据描述侧重点的不同,《伤寒杂病论》中言语和语言异常分为5个类型:语态异常、音调异常、数量异常、内容异常、不能言。《伤寒杂病论》中言语和语言异常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反映病因、病机、病位、治疗指征、误治等方面。从《伤寒杂病论》中寻找中医学对言语和语言异常的认识,充分发扬其优势而为临床服务,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